本研究以系统的全国抽样调查方式,了解我国国民心理健康素养现状。结果显示,我国成年公众的心理健康素养总体处于中偏低水平;其发展水平在地域、人口学分布上比较均衡;在结构上,公众心理健康素养的发展表现出心理健康维护和促进的素养高于心理疾病应对的素养,自助的素养高于助人的素养两个特点。调查还发现,个体心理健康素养中,知识观念部分个体差异较大,态度和习惯部分个体差异较小;在心理健康素养的社会性影响因素方面,社会经济地位是所考察变量中效应最大的因素,且其对素养的知识观念方面影响较大,对素养的态度习惯方面影响较小。调查结果提示,要充分认识心理健康素养提升任务的艰巨性;在实践策略上,宜以提升心理疾病应对的素养作为当前的工作重点和突破口。 |
大多数语言中,形态复杂词所占的比例很高。形态复杂词形-义映射的规律性使得读者不仅能直接从心理词典中提取整词语义,还可以利用形态规则来建构词语的语义。研究发现,母语者可以利用形态规则来加工复杂词,但第二语言(二语)学习者的研究结果存在较大的分歧,且表现出和母语者不一样的结果模式。基于补充学习系统理论和情景性二语者假设,我们尝试提出了二语形态复杂词加工机制的观点,并据此解释研究分歧出现的原因。未来的研究需要探究词汇形态家族大小等因素对二语形态复杂词加工的影响,以及揭示二语形态复杂词加工的神经机制。 |
听觉障碍人群由于听觉部分或完全受损,视觉语言——唇读和手语就成为其阅读能力发展的主要途径。唇读有助于听觉障碍人群形成语音表征,与词汇知识相互影响,且可以促进字词阅读及阅读理解的水平;口语或书面语的加工可以激活相应的手语表征,手语影响着听觉障碍人群各个层次的阅读能力。未来研究应该关注语音意识、词汇知识等技能在视觉语言影响听觉障碍人群阅读能力过程中的作用机制,并以视觉语言为中心,发展出适合汉语听觉障碍人群阅读能力习得的理论模型。 |
submitted time 2020-01-10 Hits7928, Downloads1105, Comment 0
共情对灾后青少年亲社会行为的影响:感恩、社会支持和创伤后成长的中介作用
王文超; 伍新春
以雅安地震极重灾区芦山县的542名中学生为被试,在地震发生3.5年后,采用人际反应指数量表测查被试的共情能力,并在震后4.5年采用感恩问卷、社会关系网络问卷、创伤后成长问卷和亲社会行为问卷测查被试的感恩、社会支持、PTG和亲社会行为,从追踪的视角考察地震后青少年的共情能力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并探讨感恩、社会支持和创伤后成长(PTG)在其中的中介作用。结果显示,共情可直接正向预测亲社会行为;共情对亲社会行为的预测可分别通过感恩、社会支持和PTG的中介进行;共情还可以分别通过感恩经社会支持、感恩经PTG、社会支持经PTG、感恩经社会支持再经PTG的链式中介对亲社会行为起到正向预测作用。这一发现提示,未来的创伤后心理辅导工作应更加关注青少年的积极心理和社会行为的发展。 |
submitted time 2019-11-21 Hits10183, Downloads1189, Comment 0
计算机动态测验中问题解决过程策略的分析:多水平混合IRT模型的拓展与应用
李美娟; 刘玥; 刘红云
学生在完成计算机动态测验过程中,会产生大量带有时间标记的过程性数据。本研究基于五个国家(地区)3196名学生在PISA2012一道交通问题解决任务上的139990条数据,将多水平混合IRT(MMixIRT)模型进行拓展,用于探索问题解决过程策略的类别特点。结果表明,该模型不仅可以基于行为序列对不同国家(地区)学生在解决问题时策略使用情况的典型特征进行分析,还可以提供个体水平的能力估计值。拓展的MMixIRT模型可用于分析过程性数据的特征。 |
submitted time 2019-11-08 Hits4079, Downloads1013, Comment 0
近年兴起的第二代正念干预,强调正念的概念是主动、有区别的觉知,引入慈悲冥想、空性冥想等练习,并强调伦理培养和治疗外的生活方式。实证方面,已有初步研究支持了几种第二代正念干预的积极效果,但研究数量依然很少;新引入的练习中,只有慈悲冥想的效果受到大量研究的支持,其它内容则研究极少。理论方面,第二代正念干预因加入更多佛教内容而受到伦理质疑,也因强调正念作为日常生活方式而凸显了正念干预长期存在的哲学问题。 |
submitted time 2019-10-14 Hits3454, Downloads1336, Comment 0
多目标追踪任务是研究动态场景中视觉注意加工机制常用的范式。自1998年开始对多目标追踪神经机制的影像学研究以来,研究者采用ERP和fMRI等技术对多目标注意追踪所涉及的神经电生理活动和脑功能区激活方面开展了大量研究。ERP研究发现,追踪过程持续的ERP脑电成分如N2pc、CDA的波幅与注意追踪负荷有关,并且出现在目标与非目标上的探测刺激诱发的脑电成分如N1、P1波幅的差异可反映注意资源的分配,具体为目标在追踪过程中得到了激活,而非目标受到了抑制。fMRI研究比较一致地发现了顶叶(包括前顶内沟、后顶内沟、顶上小叶)、背外侧额叶皮层等在注意追踪中的强烈激活。其中顶内沟主要与注意负荷有关,顶内沟的活动水平直接决定了观察者注意追踪的行为表现。而顶上小叶可能更多的负责注意转移。背外侧额叶皮层可能负责追踪时的感觉运动预测过程。 |
为了探究中国人善恶人格的结构和内涵,研究基于人格的词汇学假设, 从现代汉语词典和开放式问卷调查获得的人格词汇中选取善与恶的人格词,分别建立了善、恶人格词表。通过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N = 1467),最终得到 27 个善人格词汇与 28 个恶人格词汇, 因素分析的结果显示: 中国人的“善”人格包含尽责诚信、利他奉献、仁爱友善、包容大度四个维度;“恶”人格包含凶恶残忍、虚假伪善、污蔑陷害、背信弃义四个维度。 |
submitted time 2019-06-06 Hits2743, Downloads1302, Comment 0
对小学1、3、5年级共399名学生进行为期1年的追踪测查,使用交叉滞后模型检验小学低、中、高年级儿童词汇知识与阅读理解的关系。在控制了语音意识、语素意识、一般认知能力和自回归效应之后,结果发现:在小学低年级,词汇知识与阅读理解之间未发现显著的纵向预测关系;在中年级,词汇知识和阅读理解存在显著的双向预测关系;在高年级,T1的阅读理解能够显著预测T2的词汇知识,而T1的词汇知识对T2阅读理解的预测作用不显著。研究结果表明词汇知识与阅读理解的关系在小学不同年级段存在不同的模式,这一发现支持了阅读发展阶段论,并对阅读三角理论进行了一定的补充。 |
submitted time 2019-05-13 Hits4425, Downloads1251, Comment 0
基于家庭系统理论与依恋理论提出了一个母亲守门行为通过母亲教养投入预测母子依恋的间接效应模型,同时考察了这一模型在青少年发展阶段上的差异。采用问卷法对597个核心家庭的母亲和青少年进行调查,结果发现:(1)总体上,母亲开门行为对母亲教养投入和母子依恋均具有正向预测作用,母亲教养投入对母子依恋具有正向预测作用,间接效应模型成立;母亲关门行为对母亲教养投入的预测作用不显著,对母子依恋具有负向预测作用,间接效应模型不成立;(2)从发展阶段来看,母亲开门行为的间接效应模型在三个发展阶段均成立,且间接效应大小无差异;母亲关门行为的间接效应模型只在早期和后期成立,且两发展阶段的作用性质相反,早期为正向预测作用,后期为负向预测作用。结果补充和扩展了母亲守门行为的作用效果研究,并且强调了青少年发展阶段在其中的作用,对家庭教育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submitted time 2019-04-10 Hits7806, Downloads1050, Comment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