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提交时间
按主题分类
按作者
按机构
  • 面孔吸引力判断中的跨通道整合过程

    分类: 心理学 >> 认知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1-15

    摘要: 以往关于面孔吸引力判断的研究多关注视觉信息,忽视了非视觉信息在其中的作用,而现有研究已证实面孔吸引力判断中存在不同感官信息的相互作用,是跨通道整合的。为此,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综合面孔空间模型和贝叶斯因果推理模型,推测在面孔吸引力判断的跨通道整合过程中,当个体根据感官刺激和已有的标准面孔推断不同感官信息是来自同一张目标面孔时,便自然将各种感官信息在大脑中进行整合,形成统一的目标面孔,进行吸引力的判断。未来可将面孔嵌入更广泛的环境中,考察多种感官信息的跨通道整合,并进一步探究跨通道整合的边界条件,以及社会互动中的跨通道整合,以构建更系统的面孔吸引力跨通道整合模型。

  • 以貌取人:儿童基于面孔的信任判断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11-09

    摘要: 儿童可以像成人一样快速地根据面孔做出信任判断。这种基于面孔的信任判断对儿童的知识学习、社会适应和自我保护具有重要作用。影响儿童信任判断的面孔特征包括性别、种族、面孔吸引力、可信度、能力、支配性和表情。面孔特征可能通过知觉基础、情绪情感、一般认知能力和社会经验等四个方面作用于信任判断,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儿童基于面孔的信任判断模型。未来的研究方向包括:1)改进研究方法;2)探索儿童基于面孔特征信任判断的发展特点;3)深入探究面孔特征影响儿童信任判断的机制以完善其理论模型。

  • 面孔吸引力在认知过程中的作用及其神经机制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心理科学进展》

    摘要: 面孔吸引力是与进化有关的重要信息。面孔吸引力能被快速的感知,进而影响其它认知加工。近年来,学者在注意、时间知觉、学习、记忆和决策五个方面对面孔吸引力在认知过程中的作用及其神经机制做了大量研究。现有研究存在的争议主要集中于在相似的实验任务中面孔吸引力所诱发的行为反应或神经活动不同。而且以往研究在内容、技术手段和刺激材料等方面还存在可改进或扩展之处。未来研究应更多使用fMRI技术对面孔吸引力影响认知过程的脑机制进行深入探讨。

  • 审判决策过程中的面孔特征效应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心理科学进展》

    摘要: 面孔是社会交互活动中的一种重要信息源,来自实验室或者真实案件审理的证据表明,面孔特征维度会对民事赔偿裁决、刑事案件量刑等司法行为产生影响。这些面孔特征维度包括:面孔的吸引力、可信度、成熟度,面部的种族特征,以及面部表情等。在审判决策过程中,这种面孔特征效应还受到诸如犯罪类型,罪行严重程度,决策者的思维加工类型、法律专业训练,个体的信念、态度和动机等因素的调节。面孔特征影响审判决策的内在机制,主要和信息的自动化加工、犯罪刻板印象的激活和特质推理以及情绪的唤起几个方面有关。未来研究应重点关注:(1)研究的生态效度;(2)面孔特征对审判决策影响的文化差异,重视本土研究;(3)各个面孔特征维度可能存在的交互效应;(4)如何去调整或者矫正审判决策中的面孔特征效应。

  • 面孔吸引力同化的连续性效应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心理科学进展》

    摘要: 以往研究表明目标面孔的吸引力评价会偏向背景面孔, 产生同化效应。但同化效应的计算常常是对不同背景下目标面孔吸引力评分进行比较, 并没有考虑目标面孔单独呈现时的吸引力评分, 可能是虚假的同化效应。本文以单独呈现的目标面孔吸引力评分作为基准值计算同化效应, 考察了呈现时间和目标与背景面孔吸引力的差异对目标面孔吸引力评价的影响。结果发现, 个体对目标面孔吸引力的评分会偏向背景面孔的吸引力, 并表现出同化的连续性效应, 即目标和背景面孔的吸引力差异越大, 同化效应越小。

  • 面孔吸引力对注意资源分配的影响:进化动机的调节作用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心理科学进展》

    摘要: 面孔吸引力被认为能够影响注意资源的分配。然而,对于面孔吸引力影响注意资源分配的具体机制目前仍不明确。本研究想探究面孔吸引力对两种注意过程的影响:注意捕获和注意粘附。注意粘附指的是将注意转移的困难,而注意捕获指的是注意的初始定向过程。本研究会采用不同的视觉搜索范式来测量面孔吸引力对这两种不同的注意过程的影响,尤其是在注意捕获中又区分了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注意捕获。并且因为面孔吸引力的进化意义,本研究还会考察在不同的进化动机状态下(自我保护和择偶动机)面孔吸引力对注意的影响。

  • 面孔吸引力的整体表征及其动态性增强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心理科学进展》

    摘要: 面孔作为一种高级的视觉刺激,在人际交往中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其中,面孔吸引力更是影响着日常生活的重要社交决策,如择偶、交友、求职、社会交换等。长久以来,研究者们从面孔特征、社会信息和观察者因素等角度不断探索着人们对静态面孔吸引力的感知,且多从进化角度加以解释。但是,人们如何表征面孔吸引力以及其动态性增强机制仍未可知。本项目通过两个研究,分别从面孔吸引力的整体表征,以及面孔动态性通过影响整体加工、影响对整体信息和特征信息的注意、以及影响社会信息来增强吸引力,从这两个角度尝试回答这一问题。在研究1中,本项目从整体加工的角度探索了面孔吸引力的认知表征。研究1.1通过评分任务和适应范式探索高空间频率(更多局部特征)和低空间频率(更多整体特征)对面孔吸引力的影响,旨在从空间频率探讨面孔吸引力的整体表征。研究1.2通过操纵面孔对称性和面孔常态性探索面孔常态性在面孔对称性和面孔吸引力间的中介作用,探讨面孔吸引力的常态构型表征。研究1.3引入“三庭五眼”这一中国传统面孔审美理论,通过评分任务和适应范式研究“三庭五眼” 构型是否符合中国人对高吸引力中国面孔的表征,以此探讨面孔吸引力的整体表征。研究1.4通过评分任务和适应范式考察局部面孔遮挡是否促进整体面孔吸引力,以及这种促进作用是否由于人们通过局部特征“脑补”出了完整面孔。研究2从整体加工、注意和生命力的角度探讨面孔吸引力的动态性增强机制。研究2.1使用合成效应范式测量动态面孔吸引力的整体加工,探索动静态面孔的吸引力差异是否源于其整体加工程度的不同。研究2.2使用注意分散范式,并结合眼动技术,探讨人们对动静态面孔的注视模式是否存在差异,这种差异是否能解释动态面孔吸引力的增强。研究2.3结合问卷法、实验法和结构方程模型,考察了生命力这一社会因素对动静态面孔吸引力的影响。本项目探讨了面孔吸引力的认知表征以及其动态性增强机制,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理解人们对面孔吸引力的认知加工以及人类欣赏美这一高级智能。同时,本项目的结果对于日常人际交往和面孔吸引力相关算法的优化等方面也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 美在观察者眼中:陌生面孔吸引力评价中 的晕轮效应与泛化效应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7 合作期刊: 《心理学报》

    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讨陌生面孔吸引力的知觉加工过程, 采用“学习−评价”任务考察晕轮效应和泛化效应在其中的作用。结果发现, 陌生面孔吸引力的加工有两条路径:(1)熟悉面孔的积极特质先发生晕轮效应进而出现泛化, 即相比于具有消极特质的熟悉面孔, 具有积极特质的熟悉面孔更有吸引力, 与其相似的陌生面孔也更有吸引力; (2)熟悉面孔的积极特质先发生泛化进而出现晕轮效应, 即相比于那些消极的熟悉面孔, 与积极熟悉面孔相似的陌生面孔特质评价更为积极, 且其吸引力评价也更高。这表明晕轮效应和泛化效应在陌生面孔吸引力评价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 基于合成平均刺激的平均表征机制——来自平均面孔吸引力的证据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7 合作期刊: 《心理学报》

    摘要: 人类能够快速提取集合中的统计信息, 形成平均表征。对于平均表征的产生机制, 研究者提出整合集合成员以合成平均刺激, 或计算集合成员特征值的平均值两种观点。以往研究中合成的平均刺激的特征值和计算成员特征值的平均值两种方式的结果相似, 难以区分两种观点。由于多个面孔的吸引力评分的均值与用这些面孔合成的平均面孔的吸引力评分存在差异, 本研究使用经典的平均辨别任务(实验1和2)和吸引力评价任务(实验3和4)为平均表征的产生来源于合成平均刺激的观点提供了支持证据。4个实验分别采用大容量面孔集合和小容量面孔集合探讨平均表征的形成机制, 结果发现大、小集合都形成了平均刺激, 并且平均表征的评定和加工可能更多依赖合成的平均刺激, 而非简单的对成员特征值进行平均; 此外, 集合吸引力出现了高评现象, 但小集合高评现象更少出现, 说明平均刺激的作用受到集合大小的影响。本研究为集合平均表征的形成机制和面孔集合吸引力高评现象的产生机制提供了新证据。

  • 面孔吸引力对注意资源分配的影响:进化动机的调节作用

    分类: 心理学 >> 认知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2-09

    摘要: 面孔吸引力被认为能够影响注意资源的分配。然而,对于面孔吸引力影响注意资源分配的具体机制目前仍不明确。本研究想探究面孔吸引力对两种注意过程的影响:注意捕获和注意粘附。注意粘附指的是将注意转移的困难,而注意捕获指的是注意的初始定向过程。本研究会采用不同的视觉搜索范式来测量面孔吸引力对这两种不同的注意过程的影响,尤其是在注意捕获中又区分了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注意捕获。并且因为面孔吸引力的进化意义,本研究还会考察在不同的进化动机状态下(自我保护和择偶动机)面孔吸引力对注意的影响。

  • 面孔吸引力的整体表征及其动态性增强

    分类: 心理学 >> 认知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2-01-13

    摘要: 面孔吸引力在重要社交决策(如,择偶、求职、社会交换等)中起着重要作用。以往有关面孔吸引力的研究多从进化角度来解释静态面孔的各种特征对面孔吸引力的影响,而较少关注静态面孔吸引力的认知表征。近年来对动态面孔吸引力的研究成为前沿热点,发现动态可以提高面孔吸引力,然而其机制尚不明确。本研究将采用行为实验,结合眼动、结构方程模型技术,探讨面孔吸引力的整体表征;并从整体加工、注意、生命力的角度来探讨动态增强面孔吸引力的机制。本研究将深化对面孔吸引力的理解、对人类欣赏美的高级智能的认识。此外,本研究的研究成果在日常人际交互、人工智能等方面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 面相识人:基于认知视角的解释

    分类: 心理学 >> 认知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1-10-13

    摘要: 面相是辨识和推断他人品格以及行为习性的重要因素,但其内在机理有待深化。基于一般认知视角和进化认知视角,从面相的局部特征和整体特征出发,阐述面相识人的过程及其影响效果。从一般认知视角来看,面相会通过不同的认知加工系统对识别个体特质产生影响,识别到的个体特质在判断(能力、收入、社会层级)以及决策(信任、招聘与晋升)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从进化认知视角来看,面相会通过不同的进化选择机制对识别个体健康、基因状况发挥作用,进而对判断(婚姻满意度、幸福感、生活满意度)和择偶决策产生重要影响。此外,面相的影响程度取决于个体所处的情境以及个体特质等因素。未来研究应该考察不同面相之间的交互作用,探索面相识人效果的边界条件,利用大数据分析提升面相研究的外部效度,关注后天修饰的面相的影响效果,开展本土情境下的面相识人研究,从而丰富面相的研究内容,构建更加系统的面相研究理论体系。

  • 基于合成平均刺激的平均表征机制––来自平均面孔吸引力的证据

    分类: 心理学 >> 认知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1-02-18

    摘要: 人类能够快速提取集合中的统计信息,形成平均表征。对于平均表征的产生机制,研究者提出整合集合成员以合成平均刺激,或计算集合成员特征值的平均值两种观点。以往研究中合成的平均刺激的特征值和计算成员特征值的平均值两种方式的结果相似,难以区分两种观点。由于多个面孔的吸引力评分的均值与用这些面孔合成的平均面孔的吸引力评分存在差异,本研究使用经典的平均辨别任务(实验1和2)和吸引力评价任务(实验3和4)为平均表征的产生来源于合成平均刺激的观点提供了支持证据。四个实验分别采用大容量面孔集合和小容量面孔集合探讨平均表征的形成机制,结果发现大、小集合都形成了平均刺激,并且平均表征的评定和加工可能更多依赖合成的平均刺激,而非简单的对成员特征值进行平均;此外,集合吸引力出现了高评现象,但小集合高评现象更少出现,说明平均刺激的作用受到集合大小的影响。本研究为集合平均表征的形成机制和面孔集合吸引力高评现象的产生机制提供了新证据。

  • 面孔吸引力同化的连续性效应

    分类: 心理学 >> 认知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1-02-18

    摘要: 以往研究表明目标面孔的吸引力评价会偏向背景面孔,产生同化效应。但同化效应的计算常常是对不同背景下目标面孔吸引力评分进行比较,并没有考虑目标面孔单独呈现时的吸引力评分,可能是虚假的同化效应。本文以单独呈现的目标面孔吸引力评分作为基准值计算同化效应,考察了呈现时间和目标与背景面孔吸引力的差异对目标面孔吸引力评价的影响。结果发现,个体对目标面孔吸引力的评分会偏向背景面孔的吸引力,并表现出同化的连续性效应,即目标和背景面孔的吸引力差异越大,同化效应越小。

  • 面孔吸引力和信息正确性对幼儿选择性信任的影响

    分类: 心理学 >> 心理学其他学科 提交时间: 2018-10-26 合作期刊: 《心理学报》

    摘要: 实验1采用3×2×2 的混合设计, 考察4~6岁幼儿获取全新信息时基于面孔吸引力的选择性信任及其特点。结果显示:(1) 4~6岁的男孩和女孩均表现出对高面孔吸引力者的选择性信任。(2)在选择性信任程度方面:5岁比4岁高, 而4岁和6岁之间、5岁和6岁之间则相同; 女孩在询问任务中比男孩表现出更高的选择性信任, 在赞同任务中则相同。那么, 幼儿的这种选择性信任是否受到信息正确性的调节?为此, 实验2采用2×3的被试间设计, 探讨信息提供者提供信息的正确性对4~6岁幼儿基于面孔吸引力的选择性信任的影响。结果显示:在正确性为50% vs. 50%条件下, 幼儿未对信息提供者产生选择性信任; 在正确性为25% vs. 75%条件下, 幼儿对提供较大正确性信息的低面孔吸引力者产生了选择性信任。研究结果表明:(1)在信息缺乏时, 4~6岁幼儿普遍存在有偏见的选择性信任; 女孩比男孩更易受到社会偏见因素的影响。(2)在信息明确时, 4~6岁幼儿也能做出相对理性的选择性信任。

  • 运营单位: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
  • 制作维护: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知识系统部
  • 邮箱: eprint@mail.las.ac.cn
  • 地址:北京中关村北四环西路33号
招募志愿者 许可声明 法律声明

京ICP备05002861号-25 |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1489号
版权所有© 2016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