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选择的条件: 汪凤炎
  • 中式自我的理论发展现状与特点

    分类: 心理学 >> 心理学其他学科 提交时间: 2023-10-20

    摘要: 自我是人格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研究主题。自文化心理学兴起以来,构建契合中国社会、历史与文化特质的中国文化自我理论,成为了众多中国本土心理学者努力的目标。这些探讨中式自我的理论或模型可区分为个体-集体取向的自我理论、差序格局取向的自我理论以及源生模型取向三大类。厘清中式自我的理论发展轮廓和脉络,有助于多方位、立体性地理解中式自我观的丰富内涵,为进一步研究中式自我奠定坚实基础。

  • 老者智否?成人智慧与年龄的关系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心理科学进展》

    摘要: 智慧与年龄的关系是智慧心理学领域的重要议题。青少年时期及成年早期是智慧的萌发期为多数学者所公认,但在成年期个体的智慧与年龄关系的问题上,学界尚存在较大的理论分歧,主要有增长论、衰减论、稳定论、高原论四大观点,前两者的实证支持较少,后两者则有着较丰富的实证依据。在对上述理论进行回顾与反思的基础上,认为实证层面有三项任务最为紧迫、理论层面有六大问题值得探讨,并提出了基于"个体-情境"差异的"智慧-年龄"关系理论,试图为智慧与年龄的关系问题提供一个更深入的理解。

  • 智慧与幸福感的关系:基于多元幸福取向的视角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心理科学进展》

    摘要: 智慧与幸福是人类的普遍追求。智慧与自我实现幸福感(eudaimonia well-being)正相关得到研究者的普遍认同。智慧与享乐主义幸福感(hedonia well-being)是何种关系, 仍在争论中。从智慧发展的角度, 学者提出了积极人格发展观和发展历程观, 对智慧与幸福感的关系进行更深入的理论探讨。结合中国文化及智慧和幸福感的研究进展, 提出发展水平观:随着智慧发展水平不断提高, 个体幸福感的来源、持续时间以及对身心健康的影响存在差异。未来宜重点解决两个问题:(1)选择和编制适宜的智慧和幸福感测量工具; (2)澄清智慧与幸福感的因果关系。

  • 从无我到自我实现: 基于自我发展的智慧历程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心理科学进展》

    摘要: 智慧者同时具备“无我”与自我实现两种特征。社会生态取向的智慧研究表明, 去自我中心式的“无我”心态可以促进个体在人生困境或冲突类问题中的智慧表现; 人格特质取向的智慧研究表明, 智慧型人格与自我实现幸福感显著正相关, 并且短期追踪研究表明智慧可以带来自我实现的人生境界与体验。参照人格特质与情境的相关争论, 整合智慧两种取向下与自我密切相关的实证研究, 提出基于自我发展的智慧历程模型: “无我”基础心态促进个体在现实生活中的智慧实践, 继而最终带来自我实现的人生状态或境界, 同时伴随该境界的内心充实、满足与平静体验又会加强“无我”心态。未来具体研究方面: (1)关注不同文化下自我类型的影响; (2)揭示智慧型人格与自我实现幸福感的动态关系。

  • 老年人的智慧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心理科学进展》

    摘要: 智慧是个体在其人生经历中习得的一种德才一体的综合心理素质, 是成功老龄化的重要标志和毕生发展的理想终点。研究发现, 三维智慧量表、自我评估智慧量表、成人自我超越问卷等自陈式测量和柏林智慧范式、智慧推理等表现式测量对老年人智慧评估具有良好性能; 老年人智慧发展受到开放性、自我反思、情绪调节、人格成长等内在因素以及受教育程度、关键生活经历、社会环境等外在因素的交互影响; 毕生发展的智慧为老年人带来更高主观幸福感、生活满意度以及更少社会疏离感、孤独感和抑郁。未来应该开发多测度、整合的老年人智慧测评工具; 深入揭示老年人智慧的预测因素、影响后效及其内部作用机制; 进一步探索社区养老服务中老年人智慧的干预与培育策略。

  • “一个序曲”与“两个阶段”:智慧心理学近50年研究历程的写照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心理科学进展》

    摘要: 为了更好地继往开来, 首次将智慧心理学近50年的研究历史分为“一个序曲”和“两个阶段”。其中, Clayton用实证法研究智慧心理的序曲, 开始时间至迟不晚于1976年, 戛然而止于1982年, 其特点是“昙花一现”。智慧心理学研究的第一阶段, 时间始自20世纪80年代早期, 延续至21世纪初, 其特点是“柏林智慧模式一花独秀, 新皮亚杰主义智慧观和智慧的平衡理论作为两片绿叶相衬托”。智慧心理学研究的第二阶段, 时间始自2004年, 延续至现在, 其特点是“百花齐放”, 它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智慧被视为比知识更重要的东西, 出现了更多不同的智慧理论和测量智慧工具; 二是兴起了多个研究热点, 进一步拓宽了智慧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回顾智慧心理学近50年的研究历程, 可以得到两个结论:一是, 近50年来, 对智慧心理学的研究经历了一个从自发到自觉、从分散到有组织、从零星探讨到系统研究的发展过程; 二是, 研究对象从智慧者的特征到智慧特征, 再到智慧者的特征, 再到结合智慧者的特征和智慧特征来研究智慧, 经历了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展望未来, 宜在两个方面推进智慧心理学的研究:一是, 须尽快开发研究智慧的成熟实验范式, 并揭示智慧的脑机制; 二是, 须积极开展智慧的应用研究。

  • 对水稻理论的质疑: 兼新论中国人偏好整体思维的内外因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7 合作期刊: 《心理学报》

    摘要: Talhelm等人认为种植水稻与种植小麦有重大差别, 所以, 中国水稻文化与小麦文化是两种不同类型的文化:南方的水稻文化更倾向于东亚文化, 北方的小麦文化看起来更像西方文化。“水稻理论”视角颇新颖, 但能否成立有待检验。以整体思维为例, 用“水稻理论”解释中国人偏好整体思维的缘由时存在两个矛盾:一是南宋之前的多数中国人虽长期生活在小麦区, 但他们的思维方式却主要是整体思维, 几乎没有分析思维, 且整体思维至迟到春秋战国时期已炉火纯青; 二是目前无足够的可靠证据证明种植小麦的中国北方在文化上看起来更像西方, 并且北方人擅长的同样是整体思维。这两个矛盾证明“水稻理论”解释不通。其实, 促成中国古人崇尚整体思维最可能的外因是:先人从长期的治水经验尤其是从鲧治水失败而大禹治水成功的一反一正事例中直观、真切地看到了天人密切相关理念、顺应自然和通盘考虑(整体思维的雏形)在成功解决复杂问题时的重要性; 促成中国古人崇尚整体思维最可能的内因是蕴含阴阳思维的阴阳学说、蕴含五行思维的五行学说和蕴含阴阳五行思维的阴阳五行学说的提出与被认可, 它们为中国人如何运用整体思维提供了一整套完整的思维运作方式。

  • 自我-朋友冲突情境下智慧推理的文化差异及其机制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7 合作期刊: 《心理学报》

    摘要: 相对于面对自己的人际冲突, 以独立自我为主的西方人在面对朋友的人际冲突时表现更智慧(所罗门悖论)。在以互依自我为主的中国人身上所罗门悖论是否会有不同特点?研究1通过在线平台招募中美两国被试, 随机分配到自我与朋友冲突组考察其智慧推理水平, 并考察自我类型的影响。对齐法与方差分析的结果均显示美国文化下朋友组智慧推理显著高于自我组, 而中国文化下两组差异不显著, 进一步分析发现中国文化下独立自我与冲突类型的交互项显著预测智慧推理。在此基础上, 研究2~4在中国文化背景下, 通过启动不同自我类型, 考察个体在自我或朋友冲突组中的智慧推理差异, 结果显示启动独立自我的朋友组显著高于自我组, 而启动互依自我的两组差异不显著。研究表明所罗门悖论可能只存在独立自我高的人身上, 并不具有普适性。可见心理学研究除了关注样本多样性问题外, 更需关注使用单一样本却默认结论具有文化普适性的研究者。

  • 勿以善小而不为:正念与智慧——社会善念与观点采择的链式中介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7 合作期刊: 《心理学报》

    摘要: 基于正念的去自我中心机制, 提出正念可通过观点采择与社会善念的链式中介对智慧产生正向效应的假设, 运用问卷横断自评、正念干预和社会善念的操纵等多种方法从特质与状态层面进行验证(总样本量为909)。研究表明, 特质层面的正念与社会善念、智慧两两正相关, 可正向预测社会善念与智慧, 并验证了社会善念的中介作用(研究1); 从状态层面发现正念干预能在短期内有效提升个体的状态社会善念与智慧推理水平, 再次验证社会善念的中介效应(研究2); 受到操纵的社会善念也能够提升正念对智慧的正向预测效应, 不仅验证了社会善念中介作用的稳健性, 也验证了社会善念与智慧的因果关联, 同时, 观点采择与社会善念的链式中介作用也得到了研究结果的支持(研究3), 即具备特质正念或进行正念练习时体验状态正念的个体, 更易运用观点采择能力, 在人际互动中表现出善意关注, 由此作出考量他人的智慧决策。

  • 勿以善小而不为:正念与智慧——社会善念与观点采择的链式中介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分类: 心理学 >> 教育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2-10-08

    摘要: 基于正念的去自我中心机制,提出正念可通过观点采择与社会善念的链式中介对智慧产生正向效应的假设,运用问卷横断自评、正念干预和社会善念的操纵等多种方法从特质与状态层面进行验证 (总样本量为909)。研究表明,特质层面的正念与社会善念、智慧两两正相关,可正向预测社会善念与智慧,并验证了社会善念的中介作用 (研究1);从状态层面发现正念干预能在短期内有效提升个体的状态社会善念与智慧推理水平,再次验证社会善念的中介效应(研究2);受到操纵的社会善念也能够提升正念对智慧的正向预测效应,不仅验证了社会善念中介作用的稳健性,也验证了社会善念与智慧的因果关联,同时,观点采择与社会善念的链式中介作用也得到了研究结果的支持(研究3),即具备特质正念或进行正念练习时体验状态正念的个体,更易运用观点采择能力,在人际互动中表现出善意关注,由此作出考量他人的智慧决策。

  • 自我——朋友冲突情境下智慧推理的文化差异及其机制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1-07-19

    摘要: 相对于面对自己的人际冲突,以独立自我为主的西方人在面对朋友的人际冲突时表现更智慧(所罗门悖论)。在以互依自我为主的中国人身上所罗门悖论是否会有不同特点?研究1通过在线平台招募中美两国被试,随机分配到自我与朋友冲突组考察其智慧推理水平,并考察自我类型的影响。对齐法与方差分析的结果均显示美国文化下朋友组智慧推理显著高于自我组,而中国文化下两组差异不显著,进一步分析发现中国文化下独立自我与冲突类型的交互项显著预测智慧推理。在此基础上,研究2~4在中国文化背景下,通过启动不同自我类型,考察个体在自我或朋友冲突组中的智慧推理差异,结果显示启动独立自我的朋友组显著高于自我组,而启动互依自我的两组差异不显著。研究表明所罗门悖论可能只存在独立自我高的人身上,并不具有普适性。可见心理学研究除了关注样本多样性问题外,更需关注使用单一样本但却默认结论具有文化普适性的研究者。

  • 从无我到自我实现:基于自我发展的智慧历程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0-07-30

    摘要: 智慧者同时具备“无我”与自我实现两种特征。社会生态取向的智慧研究表明,去自我中心式的“无我”心态可以促进个体在人生困境或冲突类问题中的智慧表现;人格特质取向的智慧研究表明,智慧型人格与自我实现幸福感显著正相关,并且短期追踪研究表明智慧可以带来自我实现的人生境界与体验。参照人格特质与情境的相关争论,整合智慧两种取向下与自我密切相关的实证研究,提出基于自我发展的智慧历程模型:“无我”基础心态促进个体在现实生活中的智慧实践,继而最终带来自我实现的人生状态或境界,同时伴随该境界的内心充实、满足与平静体验又会加强“无我”心态。未来具体研究方面:(1)关注不同文化下自我类型的影响;(2)揭示智慧型人格与自我实现幸福感的动态关系。

  • 智慧与幸福感的关系:基于多元幸福取向的视角

    分类: 心理学 >> 心理学其他学科 提交时间: 2019-02-25 合作期刊: 《心理学报》

    摘要: 智慧与幸福是人类的普遍追求。智慧与自我实现幸福感(eudaimonia well-being)正相关得到研究者的普遍认同。智慧与享乐主义幸福感(hedonia well-being)是何种关系, 仍在争论中。从智慧发展的角度, 学者提出了积极人格发展观和发展历程观, 对智慧与幸福感的关系进行更深入地理论探讨。结合中国文化及智慧和幸福感的研究进展, 提出发展水平观:随着智慧发展水平不断提高, 个体幸福感的来源、持续时间以及对身心健康的影响存在差异。未来宜重点解决两个问题:(1)选择和编制适宜的智慧和幸福感测量工具; (2)澄清智慧与幸福感的因果关系。

  • 运营单位: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
  • 制作维护: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知识系统部
  • 邮箱: eprint@mail.las.ac.cn
  • 地址:北京中关村北四环西路33号
招募志愿者 许可声明 法律声明

京ICP备05002861号-25 |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1489号
版权所有© 2016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