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提交时间
按主题分类
按作者
按机构
  • 贝叶斯因子及其在JASP中的实现

    分类: 心理学 >> 心理统计 提交时间: 2018-05-08

    摘要: 统计推断在科学研究中起到关键作用,然而当前科研中最常用的经典统计方法——零假设检验(Null hypothesis significance test, NHST)却因难以理解而被部分研究者误用或滥用。有研究者提出使用贝叶斯因子(Bayes factor)作为一种替代和(或)补充的统计方法。贝叶斯因子是贝叶斯统计中用来进行模型比较和假设检验的重要方法,其可以解读为对零假设H0或者备择假设H1的支持程度。其与NHST相比有如下优势:同时考虑H0和H1并可以用来支持H0、不“严重”地倾向于反对H0、可以监控证据强度的变化以及不受抽样计划的影响。目前,贝叶斯因子能够很便捷地通过开放的统计软件JASP实现,本文以贝叶斯t检验进行示范。贝叶斯因子的使用对心理学研究者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但使用时需要注意先验分布选择的合理性以及保持数据分析过程的透明与公开。

  • 神经科学偏见效应:可重复性及其心理机制的探索

    分类: 心理学 >> 法制心理学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19-11-05

    摘要: 神经科学的发展对其他学科以及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虽然神经科学方法与行为研究方法都是探索人类心理与行为的有效手段并各有所长,但神经科学的研究结果却可能引起人们过度的解读和信任。研究者发现,当某一结论使用神经科学结果作为证据时,比使用行为科学结果或者心理生理学指标作为证据时更加让人信服,即使神经科学结果与该结论之间毫无关系,这种现象被称为神经科学偏见(neuroscience bias)。通过系统回顾近年来关于神经科学偏见的研究,我们发现:(1)虽然神经科学偏见存在可重复性的争论,但该效应确实存在;(2)神经科学偏见的产生可能是因为个体倾向于还原论的解释(即使用低层次、简单的机制来解释更高层次上的现象)及心理本质主义的影响(即人们认为心理与行为的本质是神经活动)。神经科学偏见反映了公众对科学结果解读的偏见,未来研究需要探讨这种偏见的心理机制,从而引导科学结果的正确解读和运用。

  • 开放式荟萃分析的规范化报告

    分类: 心理学 >> 心理统计 提交时间: 2022-07-30

    摘要: 荟萃分析(又称元分析)以量化方式综合实证研究结果,是积累整合证据并推进基础与应用研究的重要工具。在开放式科学这种新型研究实践下,荟萃分析是整合开放数据、进行科学推断的重要手段。但荟萃分析的过程繁复、方法多样,其执行上的严谨性对荟萃分析质量影响较大,因此其报告的透明性和开放性对其结果的可重复性尤为重要。为了解中文荟萃分析报告规范性的现状,让更多研究者了解荟萃分析报告的规范性与透明性,提升荟萃分析报告的质量,本文以国际学界广泛使用的系统综述和荟萃分析优先报告条目(PRISMA)和开放式科学理念为基础,结合基于效应量的荟萃分析报告特点,拟定出荟萃分析报告的中文版清单,并以心理学中的荟萃分析为例,对近五年国内发表的68篇中文荟萃分析的方法和结果部分进行回顾。基于结果,我们建议荟萃分析报告需要在以下方面进一步加强其报告的开放性与透明性:文献搜索的时间及限制、研究筛选和数据收集过程的细节、文章筛选的流程图、效应量转换的细节、单个研究偏倚状况的评估等。本文的荟萃分析报告清单为开放式荟萃分析提供了较为全面的清单,为未来荟萃分析研究提供参考规范。

  • COVID-19 outbreak increased risk of schizophrenia in aged adults

    分类: 心理学 >> 临床与咨询心理学 分类: 医学、药学 >> 预防医学与公共卫生学 提交时间: 2020-02-29

    摘要: We noticed an unusual increase of first-time patients with schizophrenia (F20) in January 2020 since the outbreak of COVID-19. The aim of this retrospective study is to validate this observation and find potential risk factors, if applicable. A total number of 13,783 records from outpatients in January 2020 were investigated thoroughly. Comparisons between incidence of schizophrenia in outpatients in January 2020 and similar periods of 2017-2019 were made to minimize seasonal influence. Relationship of incidence of schizophrenia and COVID-19 infections in China was calculated. Limited personal information (age, gender, approximate residence) was analyzed to find risk factors.After excluding seasonal factors such as Spring festival, a posi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cidence of schizophrenia in first-time patients and countrywide epidemic situation was found. Statistical results further showed a significant increase of median age from 39 to 50 for first-time patients diagnosed with schizophrenia which is unusual. Meanwhile, a slight but not significant change was found in distribution of gender and approximate residence (urban/suburb). Our data supported that COVID-19 outbreak increased risk of schizophrenia in aged adults which is consistent with the fact that COVID-19 is more lethal to elders. We strongly appeal that public healthcare in countries either with or without infected patients should prepare in advance for potential risks in public mental health.

  • 急性应激损害对威胁刺激的注意解除

    分类: 心理学 >> 认知心理学 分类: 心理学 >> 实验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19-09-28

    摘要: 急性应激会增强个体对威胁刺激的注意偏向,但急性应激是增强了对威胁刺激的注意定向还是损害了对威胁刺激的注意解除还不清楚。本研究采用社会评估冷压任务和点探测任务,结合事件相关电位技术,考察急性应激对威胁刺激注意偏向影响的认知机制。在进行社会评估冷压任务后,应激组个体的状态焦虑和皮质醇浓度显著升高。在注意偏向中,应激组对威胁刺激的注意解除比控制组更慢,应激组和控制组在对威胁刺激的注意定向上无显著差异。ERP结果上,威胁刺激诱发应激组比控制组产生了更负的SPCN,在N2pc上没有显著差异。应激组和控制组皮质醇增量的差异和N2pc、SPCN的组间差异均有显著正相关。这些结果说明,急性应激增强对威胁刺激的注意偏向是因为其损害个体对威胁刺激的注意解除,这可能是因为急性应激损害了与注意解除相关的额-顶网络的功能所致。

  • 中文版工作记忆容量测量任务— 自动化运算广度任务”的信效度检验

    分类: 心理学 >> 实验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1-07-28

    摘要: 采用基于 MATLAB 软件环境开发的简体中文版的“自动化运算广度任务”和瑞文推理测验对 102 名大学生进行施测,其中 86 名被试平均约 8 d 后进行重测。结果显示: 简体中文版“自动化运算广度任务”的 Cronbach sα 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为 0. 670,重测信度为 0.666; 采用瑞文推理测验作为效度效标,将瑞文推理测验得分与总广度得分的皮尔逊相关分析显示,二者在初测( r = 0. 33,P < 0. 01) 和重测( r = 0. 39,P < 0. 001) 均呈显著正相关。结论: 简体中文版的“自动化运算广度任务”具有较好的信效度, 操作简便, 可方便测量个体的工作记忆容量。该任务程序可以在 https: / /www.labxing.com /lab /695 /data 网站免费下载使用。

  • 2~4岁普通话儿童前注意阶段的声调感知机制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 分类: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提交时间: 2020-03-10

    摘要: 以MMN、p-MMR作为汉语词汇声调感知的神经关联物,探究2~4岁汉语普通话儿童前注意阶段对声调刺激的失匹配响应,关注范畴信息和偏差大小两个因素对儿童感知水平的影响。结果显示:在范畴间大偏差条件下(T1/T3),诱发明显的MMN;在范畴内或小偏差条件下(T3a/T3、T3b/T3、T2/T3),都未诱发显著的MMR。表明:2~4岁普通话儿童正处于声调感知能力的发展过程中,音位信息和声学信息共同影响其声调感知。

  • 德性与德行:道德决策中的提问框架效应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19-09-16

    摘要: 道德双加工理论预测关注德行的提问框架(道德行为)下相比关注德性的提问框架(道德判断)下,决策者具有更高的情绪卷入而会做出更偏向于义务论的决策或者对规范的敏感性更高;而认知失调的行动模型则认为在具有心理冲突性的情境下,决策者在道德行动框架相比于道德判断框架下为了实现失调减少会做出更偏离义务论的决策或者对规范的敏感性更低。本研究通过3个实验(总N = 960)探讨了这一道德决策中的提问框架效应。实验1使用经典道德两难情境法,使被试在道德判断框架和道德行动框架下对道德提议进行赞成度评分;实验2操纵规范和结果的组合,即规范提倡或禁止且结果利大于弊或弊大于利,并使用方差分析法探讨规范与结果对道德决策的交互影响;实验3使用CNI模型(Consequence, Norm and general Inaction/action preference)分离出结果敏感性,规范敏感性和一般性不作为/作为倾向。3个实验综合表明道德行动框架比道德判断框架增强了结果敏感性,削弱了规范敏感性,增强了一般性不作为倾向。道德行动框架比道德判断框架会导致更强的功利主义倾向,更弱的义务论倾向和更强的一般性不作为倾向,验证了Gawronski等(2017)的实验结果,支持认知失调的行动模型,说明道德决策会受到动机加工的影响。

  • 表情对婴儿面孔图式效应的调节及其机制研究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 分类: 心理学 >> 认知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18-11-14

    摘要: 婴儿面孔图式效应是促进早期亲子关系形成的一种先天本能反应,该效应一直被认为主要是受婴儿面孔结构的影响。但近年来表情对该效应的影响开始得到关注,在以成人面孔为基线的条件下,婴儿面孔图式效应量会因表情不同而有所变化,表现出中性婴儿面孔图式效应最强的现象。鉴于目前对该现象的成因及其神经机制知之甚少,所以本项目拟先建立一套婴儿与成人同面孔多表情图片系统;然后以此为基础,分别考察面孔表情不确定性是否会调节成人对不同表情婴儿面孔的偏好和注意偏向,并探究其相应神经机制,促进养育脑研究在我国的开展。

  • 互联网企业玩兴氛围对创新行为的跨层次研究

    分类: 心理学 >> 管理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19-12-12

    摘要: 互联网企业通过营造快乐愉悦的玩兴氛围,推动员工持续创新,以期组织目标的实现。然而,现有玩兴氛围与员工创新行为关系的研究以理论分析为主,缺乏实证研究,进展相对缓慢。在回顾组织管理领域玩兴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开展三个方面的研究:研究一基于组织氛围理论和玩兴活动特征,开发中国情境下互联网企业的团队玩兴氛围量表。研究二立足于团队层次,依据资源保存理论重点探讨了玩兴氛围对员工创新行为的跨层次作用机制。研究三从创造力成分模型出发,引入个体思维方式和多重认同,探讨激发员工创新行为的边界条件。研究结果发展了中国互联网企业团队玩兴氛围的概念,促进了玩兴氛围理论的发展,为互联网类企业营造玩兴氛围以激发创新行为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启示。

  • Stand up to Action: The Postural Effect of Moral Dilemma Decision-Making and the Moderating Role of Dual Processes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1-01-28

    摘要: Previous studies have demonstrated the possibility that when people are in standing than sitting postures, they have a stronger cognitive control propensity, making them inclined to agree more to sacrificing one innocent and saving more people. Furthermore, this postural effect can be moderated by dual processes. In three studies, participants read dilemma scenarios followed by a proposed behavior to sacrifice one innocent and save five or more people. The participants in sitting or standing postures were asked whether the described action was morally acceptable (moral judgment) and whether they would perform the described action (moral action). The results demonstrated that participants were more approving of the behavioral proposal in the moral action perspective than in the moral judgment perspective across the three studies. The hypothesized postural effect was found in a field study (Study 1) and replicated in a pre-registered replication study (Study 2) and further supported in an experimental study (Study 3). Compared with those in sitting postures, participants in standing postures expressed higher approval of the behavioral proposal compared to their sitting counterparts. Furthermore, the postural effect was dismissed when participants made moral decisions with a dual task to increase cognitive load, and it was reversed when they made moral decisions after deliberate consideration of the behavioral proposal (Study 3). The present research supports and extends the dual-process morality theory by demonstrating that body posture can affect moral decision-making; it also offers novel evidence revealing the moderating role of dual process on embodiment effects. It enriches our knowledge that morality is evolutionarily embodied in postures and that the dual process can moderate embodiment effects.

  • 班主任协商管理行为、师生关系与小学4~6年级学生外化问题行为的相互作用关系:交叉滞后研究

    分类: 心理学 >> 教育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1-06-22

    摘要: 为探讨班主任协商管理行为、师生关系和学生外化问题行为三者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在1个学年中,采用问卷法对1407名小学4~6年级学生进行3次追踪测量。交叉滞后分析结果表明:(1) 班主任协商管理行为启动积极的相互作用过程,T1时的班主任协商管理行为能显著减少T2时的学生的外化问题行为、提升T2时的师生关系亲密和降低T2时的师生关系冲突,进而显著影响T3时的班主任协商管理行为、师生关系和学生外化问题行为;(2) 学生外化问题行为驱动消极的相互作用过程,T1时的学生外化问题行为能显著减少T2时的班主任协商管理行为、降低T2时的师生关系亲密和增加T2时的师生关系冲突,进而显著影响T3时的学生外化问题行为、师生关系和班主任协商管理行为。研究结果支持动态相互作用模型,提示班主任在警醒学生外化问题行为的负面驱动作用的同时,可有意识地利用协商管理行为的积极驱动作用干预学生的外化问题行为。

  • 评估零效应的三种统计方法

    分类: 心理学 >> 心理统计 提交时间: 2021-04-25

    摘要: 在心理学研究中,以下两种情况下研究者可能需要对零效应进行评估:第一,推断某种效应不存在;第二,意外出现不显著结果,需要区分到底是效应不存在还是当前数据未能提供足够的证据。然而,常用的原假设显著性检验(Null hypothesis significance test, NHST)无法直接评估零效应。近年来,等价检验、贝叶斯估计和贝叶斯因子三种方法逐渐被用于评估零效应:在频率统计框架下,等价检验通过检验效应是否在最小感兴趣区内(Smallest effect size of interest, SESOI),通过p值来推断效应是否为零;在贝叶斯统计框架下,贝叶斯估计通过对比后验分布的最高密度区间和实际等价区的重叠情况,推断效应是否为零;而贝叶斯因子则是通过评估当前数据对原假设和备择假设的相对支持程度,推断当前数据对原假设的相对支持程度。文章通过分析两个真实的数据,展示三种方法的实际应用。三种方法各有其特点:等价检验在逻辑上是对NHST的拓展,易于从传统统计中延伸使用;贝叶斯因子的解读较符合直觉,逻辑上清晰;贝叶斯估计则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可拓展于更多的研究问题。以上三种评估零效应的方法,可能能够帮助心理学研究者在实际研究中进行合理的统计推断和研究决策。

  • 多元宇宙样分析:简介及应用

    分类: 心理学 >> 心理统计 提交时间: 2022-07-09

    摘要: 选择性分析和报告是造成心理科学研究可重复性危机的一个重要因素。近年来研究者提出用多元宇宙样分析的方法,囊括多种数据分析策略,减少分析过程中的主观选择性和随意性,并进行稳健性检验以提高结果的可靠性。以手机使用与手机压力的关系为例,介绍该方法和操作步骤。该方法已在心理学和认知神经科学等领域得到一定的应用。未来研究应继续发展和完善该方法的统计推断,使之运用到更多的数据类型和更广的研究领域中

  • 反驳文本对患方信任和道德判断的影响与机制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19-09-05

    摘要: 采用反驳文本范式对患方进行知识修正,提升患方对医方的信任和道德判断。预实验编制反驳文本并验证其有效性,实验1验证反驳文本可以显著提高患方的对医信任和道德判断,并发现医疗结果是影响患方信任和对医道德判断的重要因素。实验2和实验3探究了反驳文本有效性的作用机制及适用普遍性,发现不确定性容忍度和宽容度在反驳文本和患方信任及道德判断之间呈链式中介作用,且反驳文本可脱离医学情境提升普遍患方信任。

  • Psychological responses to the Coronavirus Disease (COVID-19) outbreak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0-03-04

    摘要: The novel coronavirus (COVID-19) has infected more than 90,000 people in at least 69 countries by Feb 29, 2020. Medical interest in COVID-19 has been considerable. Mental health issues that coincide with the epidemics are rarely examined. There is a strong need for public health officials to consider how psychological effects vary at each phase of a crisis and how they relate to people to better support them in these shifting states of mind. The present study examines temporal relationships among behavioral and emotional responses towards COVID-19 and attitudinal responses to crisis management. 846 adults were invited to complete a set of Internet-based questionnaires at two time points with a range of 14 to 18 days’ intervals covered by the ascending phase of the outbreak. At the baseline assessment 788 adults completed the questionnaires. At the Wave 2 survey, 318 adults from Wave 1 were retained. Results from cross-lagged models demonstrated reciprocal negative associations between anxiety and crisis management appraise. In addition, the higher evaluation of crisis management in the initial period of outbreak predicted adoption of preventive behaviors and susceptibility to emotional contagion to a greater extend in a later period. Susceptibility to emotional contagion also positively predicted preventive behaviors taken. Furthermore, multiple group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revealed that evaluation of crisis management is more likely to affect the susceptibility to emotional contagion of people on the frontline of the outbreak (i.e., Wuhan) compared to people living in moderate risk areas (i.e., Outside of Hubei). These data provide experimental evidence regarding mental health during the COVID-19 outbreak, and over the course of a pandemic, which will direct governments and health authorities during disease outbreaks through their attempts to communicate with the public.

  • 基于网络理论的物质成瘾新视角

    分类: 心理学 >> 临床与咨询心理学 分类: 心理学 >> 心理测量 提交时间: 2022-07-28

    摘要: 物质成瘾是一种涉及生理、心理和环境等多因素的复杂现象, 但是当前基于生物还原论的解释对物质成瘾现象整体性的理解和康复研究造成了阻碍。网络理论聚焦于心理障碍变量之间相互作用形成的反馈环路, 从整体视角为研究物质成瘾提供了新的理论框架。将网络理论应用于物质成瘾的研究中将有利于:(1)理解症状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影响; (2)理解症状网络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动态变化过程; 以及(3)将多层次和多水平因素整合到统一的理论框架中。从网络理论视角来理解物质成瘾, 也将对未来的干预和治疗提供了理论支持。目前, 网络理论仍处于言语模型阶段, 未来需要进一步提出更具体、可验证的统计模型, 以完善对于物质成瘾机制的了解, 更加有效地推进物质成瘾的治疗与恢复。

  • 错认总比错过好——面孔视错觉的发生机制及其应用

    分类: 心理学 >> 认知心理学 分类: 心理学 >> 应用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2-09-14

    摘要: 面孔视错觉现象表现为个体从其他事物中感知到并不存在的面孔。面孔视错觉要素已广泛应用于艺术、广告及商品中,起到吸引注意、促进消费的作用。同时,先前的研究通过采用各种范式,发现患者在面孔视错觉的产生上同常人的差异,以及视错觉与视幻觉之间的联系。根据视觉加工通路的不同,相关范式可分为视错觉检测范式,以及视错觉辨认范式。前者侧重于基于所提取的类面孔特征所做出的快速预测,后者侧重于主观期望引导个体对物体特征的提取,两者最终均会影响到后续的认知判断。日后研究可从面孔视错觉的发生机制出发,结合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加工通路,为面孔视错觉产生机制提供理论依据,并拓宽该要素在临床诊断及商业广告领域上的应用。

  • 依恋对象回应方式对不同依恋类型幼儿支持提供预期修正的影响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2-09-13

    摘要: 依恋对象的敏感性回应是儿童安全依恋发展的重要前因。研究采用改编版依恋预期范式考察实时互动情境中依恋对象确定性和概率性回应对幼儿支持提供的预期及预期修正的影响。结果发现:相对不安全型依恋幼儿,初始预期中安全型幼儿更多预期依恋对象会向依恋者提供支持;幼儿能够基于依恋对象的确定性和概率性回应一致地修正对该对象是否提供支持的预期。同时,低水平回应对幼儿预期修正的影响高于高水平回应。研究表明5岁左右幼儿能够基于实时互动中依恋对象的回应信息修正其对该依恋对象的预期,这对理解幼儿依恋表征的发展具有重要启示。

  • 行为可见增加利他偏好及其社会规范机制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分类: 心理学 >> 认知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2-09-09

    摘要: 在不同社会偏好类型中,研究者较为关注利他偏好及其信号功能。本研究探究在独裁者游戏中,决策者的利他偏好如何受到分配方案对接受者可见性的影响。实验一采用行为实验结合计算建模的方法,发现无论在选择或评分条件下,相比于行为不可见,当分配者的行为能够为接受者所见时,分配者都表现出更大程度的利他偏好。此外,相比于评分条件,在选择时人们更加在意分配效率。实验二仅使用选择条件,并操纵社会规范,发现行为可见增加利他偏好的作用依赖于利他的社会规范,当存在非利他社会规范时,行为可见的影响减小。本研究结果表明,在利他社会规范下,当行为对接受者可见时,人们将表现出更多利他偏好。

  • 运营单位: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
  • 制作维护: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知识系统部
  • 邮箱: eprint@mail.las.ac.cn
  • 地址:北京中关村北四环西路33号
招募志愿者 许可声明 法律声明

京ICP备05002861号-25 |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1489号
版权所有© 2016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