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8岁儿童对群体认知的社会性线索偏好及发展特点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5-17

    摘要: 基于社会分类的直觉理论和群体实体性的观点,本研究建构了物质性和社会性线索类型。两个子研究结合量化和质化方法,从社会分类视角探索了3~8岁儿童对群体认知线索的偏好及其发展。研究发现,3~8岁儿童总体上存在社会性线索偏好,但其稳定性受到了研究选取的线索样例影响。儿童的社会性线索偏好随年龄增长而提升,自5~6岁开始更为突出和稳定。上述结果既说明了物质性和社会性线索框架的有效性,又在引导儿童的积极社会互动方面具有实践价值。

  • 视频咨询不会削弱咨询效果:来自与线下面询比较的证据

    分类: 心理学 >> 临床与咨询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5-09

    摘要: 在新冠疫情背景下,许多心理咨询从线下面询转向了视频咨询,由此引发的问题是:与线下面询相比,视频咨询是否会削弱咨询效果?在高校咨询中心的自然情境下,使用随机截距交叉滞后模型,比较了视频咨询和线下面询条件下,工作同盟与咨询效果的相互影响及其差异。结果发现,在组内水平,两种条件下工作同盟与咨询效果的相互预测关系无显著性差异。前六次会谈中,仅第一次和第四次会谈结束后,视频咨询组工作同盟水平显著低于线下面询组;其余会谈结束后,两组工作同盟水平无显著性差异。结案时,两组在咨询效果上无显著性差异。结论是视频咨询和线下面询类似,能建立相对稳固的工作同盟,从而降低症状水平。这为后疫情时代应用视频咨询的有效性提供了新的证据。

  • 心理解剖及其在自杀研究中的应用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心理科学进展》

    摘要: 心理解剖是一种综合性、回顾性的研究方法, 指的是通过访谈死者的知情人或信息代理人, 收集死者生前和死后的相关信息, 重新构建死者的社会、生理、心理状况, 以推定其自杀的危险因素。研究表明, 心理解剖对自杀研究有着重要贡献, 是自杀研究中最有价值的工具之一。本文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主要论述了心理解剖的研究过程, 为该方法在自杀研究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另一部分论述了通过心理解剖研究得到的自杀的危险因素, 帮助更加详细地了解心理解剖在自杀研究中的研究进展。未来应该进一步加强心理解剖的本土化研究和跨文化研究; 同时有必要应用心理解剖进一步探索自杀的多个危险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

  • 中国内地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的时代变迁:1999~2020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心理科学进展》

    摘要: 根据社会生态系统理论, 历时系统和宏观系统可能对个体时间管理倾向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但间接证据表明我国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的发展趋势不明朗, 且相关研究缺乏从社会宏观视角的切入。基于此局限, 运用横断历史元分析的方法对1999到2020年间采用青少年时间管理倾向量表(ATMDI)的215篇文献进行分析(N = 103876)。结果发现:(1)我国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水平总体呈缓慢下降趋势, 其中时间价值感保持稳定, 时间监控观和时间效能感呈下降趋势; (2)来自社会经济因素(GDP、居民消费水平、城镇化率)、就业因素(城镇登记失业率、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和网络因素(互联网普及率、网民每周互联网使用时长)的7项社会指标能显著预测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的下降; (3)我国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在性别和高校所在地上的差异不显著。研究结果为我国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的时代变迁提供了证据支持, 从社会宏观因素的视角扩宽了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的影响机制模型。

  • 意识的层级性和丰富性:解读意识的两条路径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心理科学进展》

    摘要: 意识的层级性指意识加工模式究竟是遵循“全或无”还是“渐变”机制;意识的丰富性指意识的表征内容究竟是“丰富的”还是“贫乏的”。层级性和丰富性分别从加工质量和加工范围两个角度对意识体验加以探索。它们是解读意识这一人类基本科学问题的两条重要路径——任何有关意识形成机制的理论,都必须对这两个问题做出全面、准确、合理的解释。本文首先对这两个问题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了全面梳理和分析,借以厘清相关研究问题中不同观点的争论;其次探讨了两问题间的内在关联,即两者都可以追溯到意识的形成是否必须依赖认知取用的争论上;最后,本文对如何更好推进两问题的研究,以及如何为不同情景中二者的复杂性表现提供统合解释进行了述评和研究展望。

  • 情感代理能否提高多媒体学习的效果?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心理科学进展》

    摘要: 近年来,情感代理如何影响学习受到了研究者们的高度重视。情感代理是可以通过面部表情、声音、肢体动作和言语信息等影响学习者情感体验的教学代理。以往研究主要关注两种类型的情感代理:表达型情感代理和移情型情感代理。表达型情感代理是仅通过自身的情绪表达(如:使用微笑的面部表情和热情的声音)以影响学习者情绪体验的代理。移情型情感代理则是能根据学习者的学习表现或情绪状态给予情感反馈(如;点头、鼓励和共情)的代理,其目的是为了调节学习者的情绪、激励其继续努力。虽然不同的研究者对情感代理的具体操作有所不同,但无论哪种类型的情感代理均是为了增加学习者的积极情绪,提高内部动机,最终促进学习。关于情感代理的潜在作用,研究者基于不同的理论观点给出了不同的解释。情绪感染理论认为一个人的情绪状态容易受到另一个人情绪表达的影响,因此界面代理的情绪会直接影响学习者的情绪和动机。情绪反应理论认为如果教师的言语和非言语线索诱发了积极的情绪,学习者就会产生趋近学习的行为(例如,制定相应的学习计划)。多媒体学习认知情感理论强调了学习过程中情感和动机的重要性。基于多媒体学习认知情感理论,情感代理能唤起学习者的积极情绪,增加学习动机,进而提高学习成绩。而认知负荷理论和干扰理论却认为情感代理丰富的面部表情和手势动作可能会增加学习者的外部认知负荷,吸引学习者的注意力,减少对关键信息的注意,因此干扰学习效果。在上述理论的指导下,研究者们对情感代理的效果进行了探究,结果发现,情感代理可以有效地唤起学习者的积极情绪(d积极情绪= 0.45),提高学习动机(d内部动机= 0.52)。但不一定能影响认知负荷(d内部认知负荷 = -0.01;d外部认知负荷 = 0.09;d相关认知负荷 = 0.08),并且在学习效果上的作用也比较微弱(d保持 = 0.18;d理解 = 0.32;d迁移 = 0.14;d联合 = 0.32)。情感代理在学习效果上的作用不稳健的原因可能是受到了潜在调节因素的影响。例如,学习者的个体特征(如,工作记忆能力和年级水平)、情感代理的类型、任务特征和测验时间等。总之,尽管目前关于情感代理的研究结果存在不一致,但整体而言,在积极情感代理条件下,学习者更加快乐,更有动力。因此,在教育实践中,教学设计者可以考虑为学习者呈现一个积极的教学代理以帮助他们更加快乐地学习。未来关于情感代理的研究需要继续关注情感代理的操纵和评定方法;探究影响情感代理效果的边界条件;考察情感代理影响学习背后的神经机制;提高情感代理研究的生态效度等。

  • 大众与个人审美品位的认知与神经机制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心理科学进展》

    摘要: 大众与个人的审美品位分别代表了审美活动在个体间的一致性和差异性。将大众品位和个人品位相结合的新趋势正在挑战传统的“普遍性”审美法则, 并日益凸显审美反应的个体差异。存在诸多因素可以调节大众和个人审美品位的相对比例, 包括刺激类型、专业性、文化背景、先前经验和年龄等。大众与个人审美品位的神经机制中, 奖赏系统和默认模式网络扮演重要角色。目前, 审美品位与审美加工模型的理论关系有待进一步厘清和验证。未来相关研究可以在拓展审美对象领域、完善大众与个人审美品位与不同审美加工阶段的对应关系等方向上继续开展。

  • 边界促进空间导航的认知神经机制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心理科学进展》

    摘要: 边界是指在人的视野中占据较大比例,且具有立体拓展平面的障碍物,对于人类和动物的空间导航行为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相比于路标等其他环境线索,边界对于空间导航的促进具有优势效应,那么边界感知的发展动态过程有着怎样的异质性,以及潜在的神经基础是什么呢?本文首次对近十年的相关研究进行了系统性地回顾和梳理,并提出了该领域未来发展的研究方向。首先,我们总结出边界感知的发展过程,具体表现为儿童早期(1岁半~2岁)可以通过加工边界的空间几何结构实现物体定位,并且随着年龄的发展逐渐学会利用边界的高度信息(3.1岁~4.7岁)、长度信息(4~5岁)、视觉阻碍性信息(5岁)等完成空间导航。其次,基于这些认知过程,神经影像学研究主要以成人为研究被试,发现大脑中的内侧颞叶和顶叶脑区在边界加工中有着不同的功能作用。具体而言,边界的空间几何结构及构成要素(高度、长度和角度)由大脑中的旁海马位置区(parahippocampal place area, PPA)和压后皮层联合区(retrosplenial complex, RSC)负责表征,其中PPA和RSC均可以表征边界的空间几何及其高度,但边界的长度及边界间的构成角度仅由PPA表征;与边界绑定的物体位置的学习和提取则由海马负责,当海马的结构损害时,基于边界的学习也伴随着一定的受损。除此之外,本研究首次将边界所具有的导航可供性(affordance)这一研究热点区分为物理可供性和视觉可供性。边界的物理可供性由枕叶位置区负责表征(occipital parietal area, OPA,也被叫做 transverse occipital sulcus, TOS),并且OPA很可能主要负责表征以自我为参照的空间导航信息。而现有研究并未探讨边界视觉可供性的神经基础,但它为视觉引导的空间导航研究提供新的视角。总之,以往研究对基于边界的导航进行了初步的探索,丰富了我们对该领域的认识和理解。但是仍存在一些研究问题值得未来深入探讨。第一,拓展探索边界促进空间导航的认知过程中潜在的影响因素及其发展规律。未来应考虑构建一个综合的认知网络或者计算模型,以探明各个认知过程在基于边界导航中所发挥的作用。第二,深入挖掘边界促进空间导航中广泛涉及的脑功能基础(尤其是脑区间的功能协作),及关注儿童的大脑发育变化。第三,密切关注大脑对场地边界与场地中心编码的心理或神经表征的区别和联系。第四,全面而深入地探究携带易感基因以及临床前期的阿尔兹海默症群体中基于边界导航能力的特定受损情况。最后,将边界的概念延伸长时记忆、时间知觉、视觉空间、社交网络等领域,明晰边界在时间和空间中影响机制的异同。

  • 序列依赖效应——一种全新的“历史效应”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心理科学进展》

    摘要: 自2014年来, 研究者在视觉加工中发现一种全新的历史效应——序列依赖效应(当前刺激加工向先前刺激方向偏移的吸引性加工偏差)。近期研究发现:该效应广泛存在于视觉加工的各个层面(既包括朝向、空间位置、数量等低级特征, 也包括身份、吸引力、美感等高级属性); 其来源极为复杂(包括感觉编码、高级皮层的反馈调节、工作记忆、决策模板、感知与决策的级联等), 反映出不同层次的过往加工痕迹向当前认知的投射。针对该效应的典型特征、影响因素、认知与神经机制, 已涌现大量研究, 同时也存在严重争论, 亟待研究者深入探讨和厘清。

  • 相对剥夺感与大学生网络游戏成瘾的关系: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7 合作期刊: 《心理学报》

    摘要: 为探讨相对剥夺感与大学生网络游戏成瘾的关系及其作用机制, 在病态网络使用(Pathological Internet Use, PIU)的认知-行为模型视角下, 采用经济相对剥夺感问卷、非适应性认知量表、内隐人格观量表和网络游戏成瘾量表, 对1008名具有网络游戏使用经验的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1)在控制性别和年龄的条件下, 相对剥夺感能够显著正向预测大学生网络游戏成瘾; (2)相对剥夺感通过非适应性认知的中介作用预测网络游戏成瘾; (3)非适应性认知的中介作用受到内隐人格观的调节。具体来说, 相对于持渐变观的大学生, 持实体观的大学生的非适应性认知对其网络游戏成瘾的预测作用更大。研究结果有助于揭示大学生网络游戏成瘾的形成机制, 对大学生网络游戏成瘾的干预具有一定启示意义。

  • 阅读进度反馈信息对工作同盟和咨询效果的影响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7 合作期刊: 《心理学报》

    摘要: 进度反馈指将对当事人的标准化测量结果和解释反馈给咨询师的干预, 其目的在于矫正咨询师对咨询效果主观评估的偏差, 提高咨询效果。考虑到咨询师和当事人“面对面”的标准反馈程序不符合我国社会文化习惯, 采用多层结构方程模型, 分析了自然情境下非“面对面”的进度反馈对工作同盟和咨询效果的影响。结果发现, 在组间水平, 反馈组的工作同盟质量更好; 在组内水平, 工作同盟与症状是相互预测的关系。在结案时, 反馈组在抑郁症状和咨询的有帮助性上效果更好。结论是进度反馈对工作同盟和咨询效果有积极影响。研究从工作同盟和中国人的关系角度拓展了对进度反馈作用机制的认识, 为进度反馈的应用提供了基于实践干预有效的证据。

  • 群体身份变换性对老年人印象更新的影响 共同内群体认同的中介作用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2-04-17

    摘要: 群体印象更新对于促进群际和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采用最简群体再分类范式,通过4个实验考察了群体身份变换性对老年人外显与内隐印象更新的影响以及共同内群体认同的中介作用。结果发现,群体身份变换性不仅改变了对最简外群体的印象评价,而且也提升了年轻人对自然外群体老年人的外显印象评价,但内隐印象评价的改变不明显;共同内群体认同在群体身份变换性影响老年人的外显印象更新中起完全中介作用。这些发现不仅从群体身份变换性的视角进一步丰富和拓展了印象更新领域,而且为群际互动中的偏见消除提供了最简群体再分类新方法。

  • 中国内地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的时代变迁: 1999— 2020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2-03-03

    摘要: 根据社会生态系统理论,历时系统和宏观系统可能对个体时间管理倾向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间接证据表明我国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的发展趋势不明朗,且相关研究缺乏从社会宏观视角的切入。基于此局限,运用横断历史元分析的方法对1999到2020年间采用青少年时间管理倾向量表(ATMDI)的215篇文献进行分析(N= 103876)。结果发现:(1)我国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水平总体呈缓慢下降趋势,其中时间价值感保持稳定,时间监控观和时间效能感呈下降趋势;(2)来自社会经济因素(GDP、居民消费水平、城镇化率)、就业因素(城镇登记失业率、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和网络因素(互联网普及率、网民每周互联网使用时长)的7项社会指标能显著预测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的下降;(3)我国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在性别和高校所在地上的差异不显著。研究结果为我国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的时代变迁提供了证据支持,从社会宏观因素的视角扩宽了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的影响机制模型。

  • 边界促进空间导航的认知神经机制

    分类: 心理学 >> 认知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2-01-30

    摘要: 边界是指在人的视野中占据较大比例,且具有立体拓展平面的障碍物,对于人类和动物的空间导航行为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认知发展研究发现儿童早期(1岁半~2岁)通过加工边界的空间几何结构实现物体定位,并且随着年龄的发展逐渐学会利用边界的高度信息(3.1岁~4.7岁)、长度信息(4~5岁)、视觉阻碍性信息(5岁)等完成空间导航。基于这些认知过程,神经影像学研究主要以成人为研究被试,发现大脑中的内侧颞叶和顶叶脑区在边界加工中有着不同功能作用。具体而言,边界的空间几何结构及构成要素(高度、长度和角度)由大脑中的旁海马位置区和压后皮层联合区负责表征;边界的导航可供性由枕叶位置区负责表征;边界绑定的物体位置的学习和提取则由海马负责。但是,仍存在一些研究问题值得未来深入探讨。第一,拓展深化边界促进导航的认知过程及其发展规律。第二,全面揭示边界促进空间导航中广泛涉及的脑功能基础,尤其是内侧颞叶与后顶叶之间的功能交互。第三,密切关注大脑对场地边界与场地中心编码的心理或神经表征的区别和联系。第四,重点考察阿尔兹海默症有关基因易感人群在基于边界导航的行为受损情况。最后,延伸探讨边界在长时记忆、时间知觉、视觉空间、社交网络等领域的影响机制。

  • 情感代理能否提高多媒体学习的效果

    分类: 心理学 >> 教育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2-01-27

    摘要: 近年来, 情感代理如何影响学习受到了研究者们的高度重视。 情感代理是一种能够通过言语、面部表情和肢体动作等多种方式激发学习者情感体验的教学代理。 已有大多数研究发现情感代理能够有效地唤起学习者的积极情绪(d 积极情绪 = 0.45),提高内部动机(d 内部动机 = 0.52),但对学习效果的促进作用较为微弱(d 保持 =0.18, d 理解 =0.32, d 迁移 = 0.14, d 联合 = 0.32)。研究者们从情绪感染理论、情绪反应理论、 多媒体学习认知情感理论、 认知负荷理论以及干扰理论等不同的角度对情感代理的效果进行了解释。 未来研究仍需要从实验操纵、 边界条件、 内部机制等方面进一步考察情感代理的作用。

  • 性别化名字对个体印象评价及人际交往的影响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0-12-23

    摘要: 名字在个体印象评价和人际交往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研究结合刻板印象内容模型,从刻板印象维护视角出发,通过三个研究考察了性别化名字的热情能力感知,基于此探究性别化名字对不同性别个体的印象评价及人际交往的影响。结果发现:(1)人们对男性化名字的能力评价高于女性化名字,对女性化名字的热情评价高于男性化名字;(2)性别化名字影响男性的能力评价和女性的热情评价;(3)性别化名字影响人们对女性的交友偏好,热情评价在其中起到完全中介作用;性别化名字影响人们和男性的共事偏好,能力评价起到完全中介作用。研究揭示了性别化名字影响印象评价的模式,并为理解人际交往中名字的作用机制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

  • 群体认同对群际敏感效应及其行为表现的影响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0-05-16

    摘要: 研究考察群际互动中个体对不同来源身份的消极群体评价的情绪反应,以及群体认同的调节作用,并从情绪-行为反应的连续性视角探索群际敏感效应的行为表现及内在机制。结果发现:(1)相比内群体的消极群体评价,外群体的消极群体评价更能引起消极情绪反应;(2)群体认同对群际敏感效应起调节作用,高群体认同者对来自外群体消极评价的情绪反应更加负面,而低群体认同者这种趋势并不明显;(3)高群体认同者在经历外群体的消极群体评价后会表现出更多的内群体积极行为,且消极情绪反应对此起中介作用。研究扩展了群际敏感效应的适用范围,并为探讨其内部机制和后续影响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

  • 西装还是裙子?服装性别刻板印象的情境效应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19-12-30

    摘要: 本研究通过三个系列研究分别基于行动者和观察者视角考察了服装性别刻板印象的情境效应。结果发现:(1)人们对穿着反服装性别刻板男性的热情和能力评价均显著低于服装性别刻板者;而对反服装性别刻板女性的热情评价不存在明显差异,对其能力评价更高。(2)基于观察者视角:无论热情还是能力需要情境,人们均对符合服装性别刻板男性目标的热情和能力评价更高;而在能力需求情境,对于符合服装性别刻板的女性热情评价更高,而对反服装性别刻板的女性能力评价更高。(3)基于行动者视角:无论在热情需求还是能力需求情境,男性均表现出对符合性别刻板服装的偏好;在能力需求情境下,女性更倾向于选择反性别刻板服装;进一步,在能力需求情境下,选择反性别刻板的女性对自己的能力评价显著高于热情;在交友需求情境选择反性别刻板服装的男性对自己的热情评价显著高于能力。这些结果将传统以“人”为对象的性别刻板印象研究拓展到与人关联的服装领域,一方面丰富了性别刻板印象维护的抵制行为功能模型;另一方面对于人际交往领域中采用服装进行不同场景的印象管理具有重要的实践应用价值。

  • 网络欺负中的旁观者行为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19-03-02

    摘要: 网络欺负中的旁观者是指“目击网络欺负的个体”。旁观者目击欺负后的行为反应可以分为:亲社会行为和反社会行为。影响旁观者行为的因素有旁观者的个人特质(冲动性、外向性和开放性)、旁观者的心理因素(同理心、自我效能感、社会支持和孤独感)、受欺负个体的自我表露程度和生态环境中的关系等。旁观者效应、道德脱离和旁观者干预模型可以对旁观者目击网络欺负事件后的反应进行解释。未来可以从具身认知、脑神经机制、跨文化和网络环境塑造等方面作出进一步探索。

  • 运营单位: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
  • 制作维护: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知识系统部
  • 邮箱: eprint@mail.las.ac.cn
  • 地址:北京中关村北四环西路33号
招募志愿者 许可声明 法律声明

京ICP备05002861号-25 |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1489号
版权所有© 2016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