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提交时间
按主题分类
按作者
按机构
您选择的条件: 清华大学心理学系
  • 动觉共情干预在舞蹈动作治疗中的应用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心理科学进展》

    摘要: 共情是心理咨询和治疗中常见的干预方式。舞动治疗中的共情主要以动作呈现,称为动觉共情。动觉共情的干预方法在舞动治疗的临床实务中运用较为广泛,但是在理论与实证研究方面比较缺乏。动觉共情的主要干预方法包括镜像(mirroring)、见证(witnessing)和无领导者舞蹈(leaderless dance)等。国外研究者认为,动觉共情的干预有利于增强个体的共情能力,并从多个角度解释了动觉共情产生效果的原因。其中,研究者们对镜像技术的关注最多,主要从镜像神经元的角度去阐述镜像干预技术得以产生疗效的原因。从动觉共情整体研究现状来看仍然存在一些局限,包括目前还没有统一明确的定义、能够有效直接测量动觉共情的工具仍有待开发,以及缺乏相应的实证研究等。

  • 恐惧管理中死亡焦虑不同防御机制之间的关系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心理科学进展》

    摘要: 根据恐惧管理理论, 个体主要通过世界观、自尊和亲密关系三种防御机制来应对必死性意识引发的死亡焦虑。主流观点认为三种防御机制在防御死亡焦虑时的地位是平等的, 符合“流动补偿机制”。本文讨论了流动补偿机制的局限性, 提出三种防御机制之间关系的新观点: 优先级假设, 认为三种防御机制地位并非平等, 而是存在优先级: 亲密关系优先于世界观和自尊, 世界观优先于自尊。在梳理了支持证据后, 本文尝试从发展性视角对优先级假设提出可能的解释, 认为这种优先级来源于防御机制的发展顺序和衍生关系。

  • 共同进食影响食物消费的双刃剑效应及作用机制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1-15

    摘要: 人们在生活中与他人一起就餐的社会性进食行为即为共食,心理学视角下的共食与共同消费、共同体验等概念之间存在着联系与区别,共食也可在不同维度上分为不同的类型。此外,共食对食物消费的影响可整合为一种双刃剑效应,并根据不同类型的共食在进食行为上的差异最终形成相应的理论模型。根据该模型,共食在不同理论视角下会促进个体的健康饮食(积极效应),也会导致个体产生不健康的进食行为(消极效应)。未来研究应深入探讨如何助推并削弱共食对食物消费的消极影响、运用前沿技术探究多元交互的共食、探究共食后的情绪感知以整合共食与其他进食行为的优势。

  • 开放式荟萃分析的规范化报告

    分类: 心理学 >> 心理统计 提交时间: 2022-07-30

    摘要: 荟萃分析(又称元分析)以量化方式综合实证研究结果,是积累整合证据并推进基础与应用研究的重要工具。在开放式科学这种新型研究实践下,荟萃分析是整合开放数据、进行科学推断的重要手段。但荟萃分析的过程繁复、方法多样,其执行上的严谨性对荟萃分析质量影响较大,因此其报告的透明性和开放性对其结果的可重复性尤为重要。为了解中文荟萃分析报告规范性的现状,让更多研究者了解荟萃分析报告的规范性与透明性,提升荟萃分析报告的质量,本文以国际学界广泛使用的系统综述和荟萃分析优先报告条目(PRISMA)和开放式科学理念为基础,结合基于效应量的荟萃分析报告特点,拟定出荟萃分析报告的中文版清单,并以心理学中的荟萃分析为例,对近五年国内发表的68篇中文荟萃分析的方法和结果部分进行回顾。基于结果,我们建议荟萃分析报告需要在以下方面进一步加强其报告的开放性与透明性:文献搜索的时间及限制、研究筛选和数据收集过程的细节、文章筛选的流程图、效应量转换的细节、单个研究偏倚状况的评估等。本文的荟萃分析报告清单为开放式荟萃分析提供了较为全面的清单,为未来荟萃分析研究提供参考规范。

  • 状态焦虑对回溯式时距判断的影响:认知评价和记忆偏向有调节的中介作用

    分类: 心理学 >> 实验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2-06-17

    摘要: 探讨状态焦虑对回溯式时距判断的影响,并检测记忆偏向与认知评价在其中的中介和调节作用。实验1招募大学生60人,随机分为高、低状态焦虑组,采用情绪诱导程序诱导高、低状态焦虑;采用口头估计任务测量回溯式时距判断,考察高、低状态焦虑诱导后的回溯式时距判断差异。实验2在实验1的基础上,招募大学生60人,增加自由回忆任务测量记忆偏向,考察状态焦虑对回溯式时距判断的影响中记忆偏向的中介作用。实验3在实验1和实验2的基础上,招募大学生90人,增加视觉模拟心境量表测量认知评价,考察状态焦虑对回溯式时距判断的影响,并检测认知评价与记忆偏向在其中的作用。结果发现:(1)在回溯式时距判断中,高状态焦虑比低状态焦虑更高估时距;(2)在状态焦虑对回溯式时距判断的影响中,记忆偏向具有中介作用;(3)在状态焦虑对回溯式时距判断的影响中,认知评价和记忆偏向存在有调节的中介作用:只有当认知评价得分较低时,即对于认为焦虑对身体健康有害程度较低的个体而言,在状态焦虑影响回溯式时距判断中,记忆偏向具有完全中介作用,即状态焦虑只通过记忆偏向影响回溯式时距判断。研究结果揭示了焦虑个体回溯式时距判断的内部过程,验证了注意闸门模型中有关用于计时的记忆资源越多对于时距越高估的假设,丰富了焦虑通过记忆偏向影响回溯式时距判断的解释视角,为通过调整认知评价改善焦虑个体时距偏差提供了重要参考。

  • 视觉搜索中风味引发对关联颜色的注意偏向

    分类: 心理学 >> 认知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2-03-02

    摘要: 人们常将特定的颜色与风味联系起来形成色味联结,而且颜色线索会影响风味感知,这体现了视觉信息对味觉信息加工的跨通道影响。本研究通过两个行为实验,考察了味觉信息是否也会影响视觉搜索。实验任务要求被试品尝饮品后对形状靶子进行视觉搜索,并且操纵了味觉刺激的提示性以及靶子颜色与风味之间的关联性。实验1的结果表明,当风味线索提示的靶子颜色是与风味关联的颜色时可以加快视觉搜索。但如果与该风味关联的颜色出现在干扰项上,风味线索则无法促进视觉搜索。其后,我们在实验2中排除了语义启动的混淆,也发现了与实验1一致的结果。本研究的结果表明,风味线索会引发对关联颜色的注意偏向,证实了味觉刺激对视觉注意的跨通道影响,为色味交互提供了新的实验证据,揭示了跨通道影响可能的发生机制。

  • 羞耻与物质成瘾的关系及基于此的团体干预

    分类: 心理学 >> 临床与咨询心理学 分类: 心理学 >> 应用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1-09-26

    摘要: 羞耻是一种隐藏的核心负性情绪,在物质成瘾和戒断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羞耻概念复杂、测量方法多样,对物质使用的影响受到个体性别、情绪、文化、对自己形象的可控性等的调节。围绕羞耻开展的物质成瘾的团体干预包括匿名戒酒者协会、匿名互助戒毒者协会、接纳与承诺疗法以及认知行为团体。在中国文化背景下,基于羞耻的物质成瘾团体干预模型仍需进一步的研究探索。

  • 从“留学热”到“海归潮”: 海归群体反向文化震荡的心理与行为效应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1-02-08

    摘要: 海归在国外生活一段时间后返回国内,通常都会面临再适应问题,其中最突出的是反向文化震荡,它会对个体的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等多个范畴产生显著影响。本文梳理并评述了关于海归群体再适应以及反向文化震荡现象的实证研究,并且从文化心理学的理论视角剖析了产生这些心理效应与行为后果的内在过程和影响机制,以期为海归的反向文化适应提供理论分析和实践启示,进而为政府部门、智库机构以及高等教育工作者提供实证支撑和科学参考。

  • 全球化悖论的文化心理学解读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1-02-08

    摘要: 多元文化碰撞带给人们多样化的视角、丰富的智力资源和更多的创新机遇,同时也 会带给人们认同混淆、文化排斥和不道德行为。本文着重阐述全球化的民间理论、全球化 经历的双刃剑效应、全球化对个体认同发展的影响、人们应对全球化的心理策略以及全球 化的道德审视等重要议题。本文试图提供一种全球化悖论的文化心理学解读,指出全球化 进程带给我们的积极与消极影响,解构全球化的不同维度与心理范畴的关联模式。

  • COVID-19 中稀缺对恐慌消费的影响:链式中介模型分析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分类: 心理学 >> 工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1-01-15

    摘要: [目的] 研究旨在考察突发公共危机中稀缺对恐慌消费的影响及其心理路径和边界条件。 [方法] 研究一借助大数据使用客观产品反映稀缺的影响。研究二在疫情爆发期进行了高生态效度的全国性线上问卷调查。研究三在不同的突发公共危机情境中启动稀缺验证因果。 [结果] 稀缺可以正向预测和加剧恐慌消费(研究1-3),控制感和恐慌情绪在其中起链式中介作用(研究2-3),但这一模式更适用于高风险的突发公共危机事件(研究3a\3b\3c)。 [局限]控制感与恐慌情绪的链式中介效应不能解释低风险感知的突发公共危机中稀缺引起恐慌消费的心理路径,未来研究需继续探究。更为客观的稀缺和恐慌消费指标值得进一步发掘和考察。 [结论] 高风险性的突发公共危机中,稀缺会降低控制感,增加恐慌情绪,最终引起恐慌消费。

  • 海外中国留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及其干预策略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0-10-19

    摘要: 在当前新冠疫情肆虐海外的背景下,中国留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十分堪忧。本文较为系统的梳理了海外中国留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表现和成因,指出了儒家文化、语言障碍、学业压力、社交压力和偏见歧视等因素对海外中国留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显著影响。同时,本文从社交关系、认知行为和互联网社交媒体三个方面评述了如何提升中国留学生心理健康的干预方案。我们希望本文的整合性评述能够促进国际教育工作者、文化心理研究者、心理咨询师等群体更加全面而深入的了解中国留学生群体所面临的跨文化适应困难和心理健康危机,甄别和检验行之有效的心理干预手段,为未来更好的开展心理干预提供科学基础和实践启示。

  • 双眼视差的神经机制与知觉学习效应

    分类: 心理学 >> 认知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0-08-15

    摘要: 双眼瞳距使得空间某物体在左右眼视网膜的成像存在微小位置差异,这种差异被称为双眼视差(binocular disparity),是立体视知觉的重要信息来源。对双眼视差的心理物理学研究始于十八世纪初,迄今已有接近两百年的历史。近年来,双眼视差研究主要集中在两方面。其一是用电生理、脑成像技术考察双眼视差在视觉背、腹侧通路的模块化表征,其脑区表征反映出视觉系统的层级式、平行式加工规律。其二是应用知觉学习范式研究双眼视差的可塑性。未来研究应综合脑成像和神经调控技术考察双眼视差的神经机制及其学习效应,包括双眼视差与多种深度线索间的信息整合和交互作用。应用方向上,可结合虚拟现实等技术优化训练范式,实现立体视力的康复和增强。

  • 德性与德行:道德决策中的提问框架效应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19-09-16

    摘要: 道德双加工理论预测关注德行的提问框架(道德行为)下相比关注德性的提问框架(道德判断)下,决策者具有更高的情绪卷入而会做出更偏向于义务论的决策或者对规范的敏感性更高;而认知失调的行动模型则认为在具有心理冲突性的情境下,决策者在道德行动框架相比于道德判断框架下为了实现失调减少会做出更偏离义务论的决策或者对规范的敏感性更低。本研究通过3个实验(总N = 960)探讨了这一道德决策中的提问框架效应。实验1使用经典道德两难情境法,使被试在道德判断框架和道德行动框架下对道德提议进行赞成度评分;实验2操纵规范和结果的组合,即规范提倡或禁止且结果利大于弊或弊大于利,并使用方差分析法探讨规范与结果对道德决策的交互影响;实验3使用CNI模型(Consequence, Norm and general Inaction/action preference)分离出结果敏感性,规范敏感性和一般性不作为/作为倾向。3个实验综合表明道德行动框架比道德判断框架增强了结果敏感性,削弱了规范敏感性,增强了一般性不作为倾向。道德行动框架比道德判断框架会导致更强的功利主义倾向,更弱的义务论倾向和更强的一般性不作为倾向,验证了Gawronski等(2017)的实验结果,支持认知失调的行动模型,说明道德决策会受到动机加工的影响。

  • 物质相关线索对成瘾者反应抑制的影响

    分类: 心理学 >> 认知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19-05-29

    摘要: 成瘾者失控的物质寻求和使用与反应抑制的关系密切。很多研究在物质相关线索情境中探讨了这一关系。物质相关线索既可受到自动的注意加工,又可诱发非自动的趋近动机状态。因此,它们可能通过刺激驱动和状态依赖两种方式消耗有限的认知资源从而影响反应抑制,这在成瘾行为的发展和维持中起到重要作用。未来需要在揭示其神经机制、明确物质使用动机或态度的调节、采用真实情境进行研究,以及开发有效的干预方法等几个方面开展研究。

  • 状态焦虑对时距知觉的影响:认知评价和注意偏向有调节的中介作用

    分类: 心理学 >> 认知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19-04-06

    摘要: 探讨状态焦虑对时距知觉的影响以及注意偏向与认知评价在其中的中介和调节作用。招募大学生60人,随机分为高、低状态焦虑组,用情绪诱导程序诱导高、低状态焦虑;用点探测范式测量注意偏向;用时间再现任务测量时距知觉;用视觉模拟心境量表测量认知评价。结果发现: (1) 状态焦虑会导致对2000 ms 时距的高估; (2) 注意偏向在状态焦虑对2000 ms时距知觉的影响中具有部分中介作用; (3) 状态焦虑通过注意偏向影响时距知觉的中介过程受到认知评价的调节作用:只有当认知评价得分较高时,即个体认为焦虑对心理健康有害程度较高时,状态焦虑通过注意偏向影响2000 ms时距知觉。研究结果揭示了焦虑个体时距知觉的内部过程,丰富了焦虑通过注意偏向影响时距知觉的解释视角,为通过认知评价和注意偏向的调整改善焦虑个体时距偏差现象提供了重要参考。

  • 社会经济地位对大脑结构与功能的影响

    分类: 心理学 >> 认知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18-11-16

    摘要: 社会经济地位(socioeconomic status, SES)与大脑结构和功能的关系对于理解社会经济因素对心理行为的影响以及预防大脑/心理疾病具有重要意义。在过去十多年中,研究者使用认知神经科学的方法对SES与大脑的关系进行了探索,发现SES指标与大脑结构和功能相关,但不同研究的结论是否一致仍然不明确。本文从大脑结构与功能两个层次,按照认知与情绪两大主题对SES与大脑关系的认知神经科学研究进行回顾,在此基础上对比了不同研究结果的异同之处。结果发现,(1)结构上,SES水平与负责记忆与执行功能的海马体和前额叶以及参与情绪加工的边缘系统可能存在相关;(2)功能上,不同SES水平的个体在与执行功能、学习和记忆相关脑区的活动时大脑活动模式可能存在差异,情绪和奖赏所引发的大脑活动在不同SES水平的个体上也可能有所差异。值得注意的是,由于SES的复杂性、大脑发育的动态性、SES对大脑影响的多层次性以及方法上的严谨性等挑战,无法从目前研究中得到稳定的结论。据此,本文进一步指出,未来研究不仅需要应对上述的挑战,而且还需要考虑文化差异的影响,从而能够更准确地理解SES与大脑的关系并为社会政策提供指导。

  • 具身效应何处寻:解决可重复性危机的分析性途径

    分类: 心理学 >> 心理学其他学科 提交时间: 2018-10-16

    摘要: 最近的研究发现某些具身效应不能被重复, 这给心理学界带来了空前的可重复性危机。基于对具身认知“概念化”、“替代”和“构成”主题的分析, 通过区分具身效应的生成层次、强弱条件、建构方向和任务特性四个方面, 以便在实验中更准确地“定位”具身效应。未来研究可以从具身效应层次的分离与综合, 强弱条件的界分, 调节或中介机制探讨以及实验范式革新等方面加以推进。

  • 运营单位: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
  • 制作维护: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知识系统部
  • 邮箱: eprint@mail.las.ac.cn
  • 地址:北京中关村北四环西路33号
招募志愿者 许可声明 法律声明

京ICP备05002861号-25 |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1489号
版权所有© 2016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