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提交时间
按主题分类
按作者
按机构
您选择的条件: 2019-3
  • 基于自我决定理论的工作动机研究脉络及未来走向

    分类: 心理学 >> 管理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19-03-29

    摘要: 对2018年5月为止基于自我决定理论的工作动机研究英文文献的系统检索得到了97篇实证研究样本。基于自我决定理论的核心假设,运用“环境—基本心理需要—工作动机—结果”的理论模型对工作动机前因和结果的研究脉络进行了仔细地分析和归纳,结果表明员工基本心理需要满足和自主性工作动机作为中介变量可解释自主性支持的工作环境和员工个体特征对工作行为、态度和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将来的主要研究议题:一是对控制性工作环境具体因素对员工基本心理需要阻滞、控制性动机和去动机以及员工工作行为、态度和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二是不同动机类型对员工业绩、行为和态度影响的过程以及情境因素的研究;三是外部奖励(包括薪酬、基于业绩的奖励等)对员工工作动机、基本心理需要、工作业绩和心理健康的影响及边界条件的深入研究。

  • 共情心理机制研究:方法与特点

    分类: 心理学 >> 心理测量 提交时间: 2019-03-26

    摘要: 由于“共情”缺乏统一的操作性定义,研究者在实际研究过程中往往根据各自理解在不同的研究层面采用不尽一致的研究方法。近年来,基于问卷、行为范式、生理信号等多个层面的共情研究方法取得了长足进展,为研究共情不同维度的机制提供了多方面的信息。然而,现有共情研究方法各有优劣,且存在可比性问题和生态效度问题。因此,在未来共情研究中,应有效整合多个层面的研究方法,并开发更具生态效度的实验范式。

  • 基于“值”的选择:给小梨子赋予更大的虚构价值

    分类: 心理学 >> 应用心理学 分类: 心理学 >> 认知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19-03-25

    摘要: 备择选项可被表征在多维(各维度描述选项的不同属性)空间中,据此,人们或依据“价值最大化”原则(Luce,1959)对备择选项做出选择。然而,现研究假设:在现实生活中,有虚构故事能力的决策者会主动改造表征选项的空间,即会自我生成额外的虚构维度来表征备择选项。我们将决策者在给定维度上给选项赋予的效用(Uv)定义为“价”(v(x)),而将决策者在自我生成的虚构维度上给选项赋予的效用(Uv)定义为“值”(w(xc))。我们的系列实验结果表明:在给定维度上明显具有更大“价”的选项往往不被选中(违背了“价值最大化”原则);而这种偏偏选择“小梨子”(较不值钱的选项)的行为可以被基于“值”的选择模型描述和解释为:人们的决策旨在选择具有较大“值”的选项,而不是具有较大“价”的选项。希望我们的发现不仅能有助于理解这类“多走一步”决策的奥妙,而且还能有助于我们将这种能进一步自我生成虚构维度、继而在虚构维度上对选项赋予延迟的效用(值)、并做出基于“值”选择的能力,视为并证明成能够测量尤瓦尔·赫拉利在《人类简史》一书中提出的“虚构故事能力”程度的操作定义。

  • Where is the Embodiment Effect? The Hierarchical Access Priority Model

    分类: 心理学 >> 认知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19-03-25

    摘要: There are detailed theories and abundant empirical results regarding embodied cognition. However, embodiment effects are undergoing a replication crisis. Based on the hierarchical structure of embodiment tasks and the dual process property of embodiment phenomena, we propose the hierarchical access priority model (HAP). According to HAP, the generation of embodiment effects depends on the access priority of embodied variables to unconscious processes, and embodiment effects from different hierarchy levels show a contravariant relationship between effect size and stability. Theoretically, the stability of an embodiment effect is partly determined by the hierarchy of the embodied variable, and dissociation of the dual process moderates the effect size. Empirically, the hierarchical linear model analytic method should be considered for embodied research; the embodied variable could be designed as a mediating or moderating variable, and other possible masked mediating variables should be considered. HAP offers an insightful theoretical perspective for the embodiment replication crisis.

  • 人类镜像系统参与音乐情绪的自动加工:来自 EEG 的证据

    分类: 心理学 >> 认知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19-03-21

    摘要: 人类镜像系统被认为是社会认知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脑中线电极诱发的 µ抑制波(包括 α 和 β 频段)是人类镜像系统活动的电生理指标。 尽管音乐情绪表现被认为是通过模仿个 体的心理状态来实现的,但是尚未有研究对此进行探究。 本研究通过 EEG 技术,采用跨通 道情绪启动范式, 探究人类镜像系统是否涉及和弦情绪的自动加工。 愉悦或不愉悦的和弦启动情绪一致与不一致的目标面孔。 行为结果显示,被试对情绪一致面孔的反应显著快于情绪不一致面孔的反应。 EEG 结果显示, 在听觉刺激出现后的 500~650 ms 之间, 与情绪一致条件相比,情绪不一致条件诱发了 β 频段的去同步化。在听觉刺激出现后的 300~450 ms,无论是情绪一致,还是不一致条件,都诱发了 α 频段的去同步化。 源分析结果显示, µ抑制波主要出现在人类镜像系统的核心脑区,即顶下小叶和额下回或前运动皮层。 这些结果表明,音乐情绪的自动加工与人类镜像系统的活动密切相关。

  • 情绪对跨期决策的影响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19-03-21

    摘要: 近年来,情绪对跨期决策的影响逐渐成为一个新的研究趋势。根据情绪发生于跨期决策过程中的时间,可以将其分为决策前情绪、决策中情绪和决策后情绪。目前关于情绪与跨期决策的研究,尤其是决策前情绪影响跨期决策的研究,大多还只是停留在揭示现象的阶段,较少有研究直接验证其中的影响机制。综合运用行为实验和神经影像学的手段从认知过程和决策过程揭示情绪影响跨期决策的行为机制和神经机制,将有助于加深对跨期决策心理机制的理解,并帮助人们更好地利用和控制情绪以做出更满意的决策。未来研究还需加强研究的深度和生态效度,如考察动态情绪、日常情绪和复杂情绪对跨期决策的影响,并在情绪干预方面进行更多的尝试和探索。

  • 情绪智力的负面效应及机制

    分类: 心理学 >> 管理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19-03-19

    摘要: 情绪智力是知觉、使用、理解与管理情绪的一组能力。既有研究常将情绪智力与其亲社会性联系起来,却忽视了它可能存在的负面效应。工作场所中情绪智力的负面效应体现为对内有损身心健康和工作绩效,对外导致情绪操控和消极行为,其内在机制可结合自我损耗效应与情绪智力策略模型进行探讨。未来研究应进一步探讨情绪智力负面效应的内在心理机制和特定情境机制,以及开展群体层次的情绪智力负面效应研究。

  • 自主选择偏好:表现、机制与应用

    分类: 心理学 >> 认知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19-03-19

    摘要: 自主选择偏好指当面临自主选择或委托他人选择时,人们总是偏好自主选择,即使为此付出代价也在所不惜。自主选择偏好可能有过度自信、控制幻觉和模糊厌恶的原因,但更多可能源于自主选择本身承载了某种内在价值。奖赏系统(纹状体、内侧前额叶)的神经活动是其关键的神经基础,同时也受认知调控系统的调节。未来研究应在社会情景下揭示自主选择偏好的作用机制和调控因素,并探索它在群体间的平衡机制,以增进个体幸福和群体利益。

  • 数字有形状吗?数字信息精确性和品牌标识形状的匹配效应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19-03-19

    摘要: 数字的精确性(精确 vs. 大概)会影响人们的各种心理与推断,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数字精确性与形状之间存在关联。具体而言,精确数字会更有可能被感知为多角,而大概数字更可能被感知为圆润。实验一和二分别通过内隐联想测试和消费情境确认这一效应的存在,实验三进一步探讨了流畅性感知对上述匹配效应影响消费者产品评价的中介作用,实验四则通过反转数字的性别象征意义,提出了匹配效应的边界条件:当人们头脑中形成“精确=女性、大概=男性”的联系时,会产生精确数字——圆润形状和大概数字——多角形状的匹配关系。这些结果说明了数字信息与形状信息之间存在认知关联,它对理解个体如何加工数字信息、形状信息以及企业如何利用这些信息提供了一定的启发意义。

  • 高善良特质在情绪调节行动控制中的内隐优势

    分类: 心理学 >> 实验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19-03-13

    摘要: 基于善良特质在中国人人格修养中的重要价值,本研究以情绪调节的行动控制理论为模型参照,设计了三项行为实验检验善良特质的导向性与内隐情绪调节的关系。研究1采用Stroop任务,比较高低善良被试判断人际关系词颜色时是否受到色词内容的干扰,结果发现,高(vs.低)善良被试对人际关系积极词更敏感;研究2采用情绪调节内隐联想测验任务比较高低善良被试的情绪调节内隐态度差异,结果发现高(vs.低)善良被试更倾向于采用控制型情绪调节方式调节情绪;研究3在诱发被试负性情绪条件下,采用面孔表情视觉搜索任务间接考察高低善良被试在内隐情绪修复效果上的差异,结果显示高(vs.低)善良被试搜索愤怒背景下高兴面孔的速度更快。三项实验结果一致地表明,高善良特质利他重感情的行动目的性在情绪调节的行动控制中具有内隐优势,对积极的心理健康起促进作用。

  • 接纳承诺疗法的作用机制——基于元分析结构方程模型

    分类: 心理学 >> 临床与咨询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19-03-13

    摘要: 接纳与承诺疗法(Acceptance and Commitment Therapy, ACT)被认为是行为治疗“第三浪潮”的重要代表。本研究使用元分析结构方程模型, 考察ACT的作用机制。通过数据库检索与筛选, 最终纳入文献50篇。结果发现: ACT所假设的心理灵活性、接纳、此时此刻、价值的中介作用都达到统计显著, 认知解离这一中介变量并不显著; 中介机制在网络化干预中仍然得到检验; 相较之传统CBT, ACT在所假设的机制上有其区别于CBT的优势。后续临床研究应更全面地测量6大核心机制, 关注对美好生活提升的影响, 采用多点瞬时评价法, 并尽可能使用更高级、更先进的统计方法检验其作用机制。

  • 汉字形声字识别中义符和声符的家族效应

    分类: 心理学 >> 认知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19-03-12

    摘要: 采用词汇判断任务和ERP技术,操纵义符和声符的家族大小,考察形声字识别中义符和声符的家族效应。结果发现:(1)当义符为大家族时,大家族声符字比小家族声符字诱发了更小的P200波幅;当义符为小家族时,大家族声符字和小家族声符字诱发的P200波幅差异不显著。(2)大家族声符字比小家族声符字诱发了更大的N400波幅,但当义符为大家族时,大、小家族声符字之间的差异比义符为小家族时更加显著。这说明,义符和声符的家族大小共同影响形声字识别,声符的家族效应受义符的家族大小调节。研究表明,在词汇识别的不同阶段,义符和声符对资源的获取处于变化状态,这取决于两者的呈现率差异。整个研究表明,在形声字识别中,义符与声符的作用存在着博弈,二者作用的此消彼长与加工阶段和家族大小有关。

  • 道德情绪在道德隐喻映射中的作用及其神经机制

    分类: 心理学 >> 认知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19-03-11

    摘要: 道德隐喻的加工,实质上是从始源域的身体感知觉经验映射到目标域,表征抽象道德概念的过程。新近研究从认知神经科学角度揭示道德隐喻加工的神经机制,进而探讨情绪因素在道德隐喻映射中的作用。道德隐喻映射机制是在具体道德情境中身体感知经验与情绪体验、认知加工相互作用的结果。未来研究应拓展道德隐喻映射的维度和方向,在社会交互环境中丰富和完善研究范式,提高生态效度和跨文化效度。

  • 面向“为学习而测评”的纵向认知诊断模型

    分类: 心理学 >> 心理测量 提交时间: 2019-03-09

    摘要: 基于“为学习而测评”的理念,以促进学生学习为目的,客观量化学习现状并提供诊断反馈的测评模式日益受到重视。相比于横断认识诊断测评,纵向认知诊断测评更有利于实现促进学生发展的目标。为使国内学者系统性地了解纵向认知诊断模型,首先,依据建模逻辑将已有纵向认知诊断模型划分为基于潜在转换分析的和基于高阶潜在结构模型的两类;然后,逐一介绍和说明两类模型的理论基础和应用情景;最后,提炼出四个可进一步研究的议题。

  • 视觉工作记忆负载类型对注意选择的影响

    分类: 心理学 >> 实验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19-03-08

    摘要: 通过操纵Flanker任务相对于视觉工作记忆任务的呈现位置,探讨在视觉工作记忆编码和保持阶段,精度负载和容量负载对注意选择的影响。行为结果发现,Flanker任务呈现位置和视觉工作记忆负载类型影响注意选择;ERP结果发现,在保持阶段,当搜索目标和干扰项不一致时,负载类型影响N2成分。研究表明,在编码阶段,视觉工作记忆负载主要通过占用更多知觉资源降低干扰效应,支持知觉负载理论;而在保持阶段,当Flanker任务位于记忆项内部时,两类负载在工作记忆表征过程中不同的神经活动导致投入到注意选择的认知控制资源不同,可能是两类负载影响保持阶段注意选择的机制。

  • 匹配记忆效应:姓名-面孔刻板印象一致性对再认的影响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19-03-04

    摘要: 根据刻板印象激活的两阶段模型,通过2个研究3个实验分别考察了典型性别线索、典型刻板印象内容(热情和能力)的姓名-面孔刻板印象一致与不一致两种情形对记忆再认的影响。研究1采用“学习-再认”实验范式,选取典型性别姓名与面孔进行一致与不一致配对,发现实验中姓名与面孔的性别特质一致时,被试对相应两两配对的再认准确率高。研究2分别通过两个实验采用相同再认范式,分别进行典型热情、能力的姓名与面孔一致与不一致呈现,表明在热情、能力指标上刻板印象一致时再认效率更高。结果表明,当姓名-面孔刻板印象一致时,二者配对的记忆单元的再认准确率更高,反应时更低。本研究证实了姓名-面孔刻板印象的再认存在“匹配记忆效应”,进一步丰富和拓展了刻板印象领域和记忆再认领域的研究。

  • 网络欺负中的旁观者行为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19-03-02

    摘要: 网络欺负中的旁观者是指“目击网络欺负的个体”。旁观者目击欺负后的行为反应可以分为:亲社会行为和反社会行为。影响旁观者行为的因素有旁观者的个人特质(冲动性、外向性和开放性)、旁观者的心理因素(同理心、自我效能感、社会支持和孤独感)、受欺负个体的自我表露程度和生态环境中的关系等。旁观者效应、道德脱离和旁观者干预模型可以对旁观者目击网络欺负事件后的反应进行解释。未来可以从具身认知、脑神经机制、跨文化和网络环境塑造等方面作出进一步探索。

  • 贝叶斯多组比较—渐近测量不变性

    分类: 心理学 >> 心理统计 提交时间: 2019-03-01

    摘要: 测量工具的测量不变性是在潜变量框架下进行多组比较的前提条件。贝叶斯渐近测量不变性方法基于贝叶斯思想的优良特性,通过为参数的跨组差异提供合适的先验分布,放宽了传统的多组验证性因子分析方法对跨组差异的严格限制。同时避免了传统方法容易导致模型拟合过差、修正过程繁琐及一类错误率上升等问题,具有极高的应用价值。文章总结并介绍了渐近测量不变性方法的原理及优势,同时通过实例展示了该方法在Mplus软件中的具体分析过程。

  • 运营单位: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
  • 制作维护: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知识系统部
  • 邮箱: eprint@mail.las.ac.cn
  • 地址:北京中关村北四环西路33号
招募志愿者 许可声明 法律声明

京ICP备05002861号-25 |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1489号
版权所有© 2016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