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提交时间
按主题分类
按作者
按机构
您选择的条件: 2019
  • 最心安处是吾乡:本体安全感威胁对家乡品牌偏好的影响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19-12-31

    摘要: 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贸易战的发生让人们处于一种本体不安全的状态中,即人们的本体安全感受到了威胁。本文研究了消费者本体安全感威胁对家乡品牌偏好的影响。三项研究的结果表明,相比本体安全感没有受到威胁的个体,本体安全感受到威胁的个体对家乡品牌的偏好度更高,其中家乡依恋起到了中介作用。具体而言,本体安全感受到威胁的个体更倾向于依恋可以提供常规生活和构建个人身份的家乡,以此寻求本体安全感恢复,从而增加了对家乡品牌的偏好。实验结果还发现,自然栖息地情境展露在本体安全感威胁对家乡品牌偏好的作用中起到调节作用。具体而言,当展露于自然栖息地情境时,本体安全感受到威胁的个体能够通过对自然栖息地这一更广泛的地点依恋来对抗本体安全感威胁,不再需要寻求家乡依恋来缓解本体安全感威胁,从而使其在对家乡品牌和非家乡品牌的偏好上不再呈现出差异。本研究的发现丰富了现有本体安全感和品牌偏好的相关研究,为品牌提供了一种新的本土营销策略,具有丰富的理论贡献和管理启示。

  • 西装还是裙子?服装性别刻板印象的情境效应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19-12-30

    摘要: 本研究通过三个系列研究分别基于行动者和观察者视角考察了服装性别刻板印象的情境效应。结果发现:(1)人们对穿着反服装性别刻板男性的热情和能力评价均显著低于服装性别刻板者;而对反服装性别刻板女性的热情评价不存在明显差异,对其能力评价更高。(2)基于观察者视角:无论热情还是能力需要情境,人们均对符合服装性别刻板男性目标的热情和能力评价更高;而在能力需求情境,对于符合服装性别刻板的女性热情评价更高,而对反服装性别刻板的女性能力评价更高。(3)基于行动者视角:无论在热情需求还是能力需求情境,男性均表现出对符合性别刻板服装的偏好;在能力需求情境下,女性更倾向于选择反性别刻板服装;进一步,在能力需求情境下,选择反性别刻板的女性对自己的能力评价显著高于热情;在交友需求情境选择反性别刻板服装的男性对自己的热情评价显著高于能力。这些结果将传统以“人”为对象的性别刻板印象研究拓展到与人关联的服装领域,一方面丰富了性别刻板印象维护的抵制行为功能模型;另一方面对于人际交往领域中采用服装进行不同场景的印象管理具有重要的实践应用价值。

  • 中国人心理健康素养干预效果的元分析

    分类: 心理学 >> 医学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19-12-27

    摘要: 本研究遵循PRISMA-Protocol,运用元分析的技术,以心理健康素养的知识、污名态度和求助为结果变量,考察干预效果及影响因素,以期为更高效地提升心理健康素养提供参考。元分析共纳入38项研究。结果发现:干预对知识、污名态度和求助的即时效果量达到显著的中到大的效果(知识:g = 0.70,污名态度:g = -0.52,求助:g = 1.18)。亚组分析结果表明:心理健康素养的干预效果受地域、被干预者类型、干预中的互动与接触以及试验类型等多个变量的影响。后续研究应进一步探索心理健康素养的调节变量,并结合中国文化,制定针对不同干预对象的个性化干预方案,以提升干预效益。

  • 勿以恶小而为之:滑坡效应的心理机制及预防策略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19-12-25

    摘要: 滑坡效应是指个体的不道德程度有随时间推移而逐渐加剧的倾向,即不道德行为具有反复性和渐进性。它广泛存在于个体自身层面以及人际互动过程中,会影响个体正常社会交往,甚至阻碍社会和谐健康发展。滑坡效应的研究方式包括实验者操纵法和自发性欺骗法,心理机制包括道德推脱、内隐偏差、自我非人化等,对应的干预措施有提升预防定向动机和塑造积极的描述性社会规范。未来研究可从心理过程和生理机制的角度进一步探讨滑坡效应的适用范围、神经干预方式等。

  • 团队工作重塑的形成与影响机制

    分类: 心理学 >> 管理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19-12-25

    摘要: 团队工作重塑是影响团队有效性的关键性因素。基于工作设计理论和团队运作模型,提出了一个关于团队工作重塑的前因后果的理论模型,旨在建立团队工作重塑的逻辑关系网络。首先,对团队工作重塑的概念和内涵进行分析,并探讨测量工具的维度。接着从多层分析视角,考察领导行为、工作特征、团队人格构成、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对团队工作重塑的影响,以及团队主动性动机状态中介作用。最后分析团队工作重塑对团队有效性的作用机制。

  • 儿童行为抑制性与心理障碍关联的认知神经过程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19-12-24

    摘要: 行为抑制型儿童相较于普通儿童更容易在童年中期和青春期出现心理障碍,具有更高的发展风险性。此类儿童比非抑制型儿童表现出更多的退缩动机、更长的预期过程与前注意过程、更少的注意控制、对负性信息更多的注意偏向、异常活跃的反应监控过程和更慢的习惯化过程。这些相似的认知神经过程是儿童行为抑制性与心理障碍间的重要联系途径,并能作为预测指标筛选具有更高发展风险性的个体。除儿童本身的特质外,环境因素也可以通过塑造认知神经过程,进而影响儿童的发展结果。因此在未来的研究中,可以考虑不同文化背景下儿童行为抑制性与心理障碍关联的认知神经过程差异。进而从个体特质和环境因素两方面寻找行为抑制型儿童发展的保护性因素。

  • 左侧背外侧前额叶在程序性运动学习中的作用

    分类: 心理学 >> 生理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19-12-24

    摘要: 程序性运动学习包括序列学习和随机学习。神经影像学研究表明背外侧前额叶皮层(DLPFC)和初级运动皮层(M1)在程序性运动学习中发挥重要作用,但DLPFC和M1之间的联通性及其与不同程序性运动学习的关系尚不明确。本研究采用连续反应时间任务,结合经颅磁刺激(TMS)方法,探讨左侧DLPFC到M1的联通性在不同程序性运动学习中的差异。实验一采用两连发TMS探测DLPFC到M1的最佳投射时间点;实验二,被试分为2组,分别进行序列学习和随机学习,在学习前、后采集行为学数据,以及M1的运动诱发电位和DLPFC-M1联通性的电生理学数据。行为学结果发现序列学习组的学习效果更佳;电生理学结果发现,两组被试学习前、后M1的运动诱发电位均未发生改变;在最佳时间投射点、适当刺激强度下,序列学习组DLPFC-M1联通性发生改变,且与学习成绩相关,而随机学习组没有改变。结果说明DLPFC到M1的联通性增强可能是序列学习成绩更佳的重要原因,这一结果从电生理角度为DLPFC在运动学习中的作用提供了重要证据。

  • 疼痛背景下时距知觉的变化

    分类: 心理学 >> 生理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19-12-23

    摘要: 时距知觉指对数百毫秒到数个小时时长的知觉,是日常生活中许多活动的基础。时距知觉受到相当多因素的影响,如唤醒、注意、动机等。疼痛是一种多维度的心理及生理现象,包含有感觉分辨、情绪动机、认知评价三个成分。近期研究证明时距知觉会在疼痛背景下发生改变。疼痛背景下时距知觉的相关研究主要涉及三个方面:(1)健康被试对疼痛面孔的时距知觉;(2)实验室诱发疼痛对健康被试时距知觉的影响;(3)临床疼痛患者的时距知觉变化。探索疼痛背景下时距知觉的变化,可以为理解疼痛的发生发展机制以及时间知觉的机制提供一个新视角。

  • Spotting Macro- and Micro-expression Intervals in Long Video Sequences

    分类: 心理学 >> 认知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19-12-20

    摘要: This paper presents baseline results for the Third Facial Micro-Expression Grand Challenge (MEGC 2020). Both macro- and micro-expression intervals in CAS(ME)^2 and SAMM Long Videos are spotted by employing the method of Main Directional Maximal Difference Analysis (MDMD). The MDMD method uses the magnitude maximal difference in the main direction of optical flow features to spot facial movements. The single frame prediction results of the original MDMD method are post processed into reasonable video intervals. The metric F1-scores of baseline results are evaluated: for CAS(ME)^2, the F1-scores are 0.1196 and 0.0082 for macro- and micro-expressions respectively, and the overall F1-score is 0.0376; for SAMM Long Videos, the F1-scores are 0.0629 and 0.0364 for macro- and micro-expressions respectively, and the overall F1-score is 0.0445. The baseline project codes is publicly available at https://github.com/HeyingGithub/Baseline-project-for-MEGC2020_spotting.

  • 古文LIWC词典的构建及初步分析

    分类: 心理学 >> 应用心理学 分类: 计算机科学 >> 计算机应用技术 提交时间: 2019-12-20

    摘要: [背景]LIWC(基于语词计量的文本分析)以关键词的词频统计为基础,可对个体和群体的表达语句的心理学意义等方面进行量化分析。由于文言文的表达方式与现代汉语存在明显的差异,为了分析文言文文本的心理学意义,我们在简体中文LIWC词典(Simplified Chinese LIWC 2015年版本, 简称SC-LIWC)的基础上,构建了古文LIWC(Classical Chinese LIWC,以下简称CC-LIWC)词典。[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探究如何构建CC-LIWC词典并介绍如何使用该词典对古文文本进行分析。[方法]获取在线汉语词典的全部词汇及其对应解释,保留文言文词及其现代文译文,并从译文中寻找SC-LIWC词,将SC-LIWC词与文言文词进行匹配。对匹配结果进行人工标注,确保结果的一致性与准确性。[结果]最终生成的CC-LIWC包含了81个词类与49136个文言文词条。[局限]古文中一词多义、一词多性的情况较为普遍,对词典中词汇的分类存在一定影响。[结论]使用CC-LIWC对《论语(节选)》、《孤愤》进行词频分析,分析结果体现了儒家的中庸与法家的注重逻辑辩证的区别,说明CC-LIWC词典能够有效区分文本的表达倾向。

  • 叠音人名的婴儿图式效应及其对人际信任的影响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19-12-19

    摘要: 人名是重要个人信息, 可以影响个体的人际信任、择偶决策等心理与行为。叠音人名是我国特有的人名形式, 它具有独特的人名特征, 但少有研究者考查其心理特征。此外, 人际信任的理论模型在情绪与认知因素的作用上存在争议, 主要分歧为情绪是否独立影响人际信任。本研究通过两个研究(4个实验)探讨叠音人名的婴儿图式效应及其对人际信任的作用机制。研究1通过实验1和实验2考查叠音人名的婴儿图式效应: 实验1采用特质推断指标, 结果表明个体觉得叠音人名的主人更像婴儿; 实验2采用反应类别指标, 结果表明叠音人名产生了更强烈的积极情绪。研究2通过实验3和实验4探讨叠音人名对人际信任的作用机制: 实验3表明叠音人名不影响人际信任, 实验4表明叠音人名对人际信任的作用受结果反馈类型的影响。上述结果表明叠音人名可以引发婴儿图式效应, 叠音人名与结果反馈类型共同影响人际信任。本研究支持情绪渗透模型, 不支持情绪信息模型。

  • 目标探测对记忆提取的影响

    分类: 心理学 >> 认知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19-12-15

    摘要: 采用经典的“学习-再认”范式,在测验阶段设置了目标探测的干扰任务,通过比较目标探测和分心拒绝是否会对记忆提取产生不同的影响,以进一步探讨提取干扰与再认记忆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无论对目标进行显性(实验1)还是隐性(实验2)的探测反应,目标探测下旧词的再认反应均要比分心拒绝下更优,表明外显记忆的提取也会受到注意资源的调节。但更为重要的是,在辨别力指数(d′)及判断标准(C)上的差异分析发现,目标探测并没有提高被试的再认水平,而是降低了被试的判断标准,使得被试在目标探测条件下更容易对词做出“旧”反应。这种反应倾向与目标探测的动作反应方式无关,也不受词汇的编码加工水平深浅的调节。由此可见,外显记忆提取并非完全的“自动化加工”,仍会受到注意资源的调节。

  • 汉语口语词汇产生的音韵编码单元:内隐启动范式的ERP研究

    分类: 心理学 >> 认知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19-12-13

    摘要: 本研究中选择英语水平低的汉语母语者,排除作为二语的英语音韵编码单元(音素)可能对汉语口语词汇产生过程的影响后,运用事件相关电位技术,考察了汉语口语产生过程中音节和音素效应的时间进程。实验采用内隐启动范式,要求被试看到提示词之后说出对应的目标词。事件相关电位分析结果发现,音节效应出现在线索词呈现后的100~400ms之间,音素效应出现在500~600ms之间,波形表现为相关条件比无关条件的波形更正。这表明在词汇选择之后的音韵编码阶段讲话者首先提取的单元是音节,而音素效应出现的时间窗口可能是音韵编码阶段后期或者是语音编码阶段,结果验证了合适编码单元假说的观点。

  • 互联网企业玩兴氛围对创新行为的跨层次研究

    分类: 心理学 >> 管理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19-12-12

    摘要: 互联网企业通过营造快乐愉悦的玩兴氛围,推动员工持续创新,以期组织目标的实现。然而,现有玩兴氛围与员工创新行为关系的研究以理论分析为主,缺乏实证研究,进展相对缓慢。在回顾组织管理领域玩兴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开展三个方面的研究:研究一基于组织氛围理论和玩兴活动特征,开发中国情境下互联网企业的团队玩兴氛围量表。研究二立足于团队层次,依据资源保存理论重点探讨了玩兴氛围对员工创新行为的跨层次作用机制。研究三从创造力成分模型出发,引入个体思维方式和多重认同,探讨激发员工创新行为的边界条件。研究结果发展了中国互联网企业团队玩兴氛围的概念,促进了玩兴氛围理论的发展,为互联网类企业营造玩兴氛围以激发创新行为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启示。

  • 基于大数据的文化心理分析

    分类: 心理学 >> 心理测量 提交时间: 2019-12-06

    摘要: 本文旨在回顾研究者近年来使用大数据方法分析文化价值观以及社会变迁、生态地理效应的研究。在社会变迁方面,谷歌电子图书语料库、社交媒体和文学语料库被用来展示伴随城市化以及短期内经济放缓的文化变迁;在生态地理方面,研究者基于Twitter或新浪微博文本语料库,考察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或地区的文化多样性,中国农村与城市地区的文化价值失调与主观幸福感,以及中国不同城市的空气污染与文化适应。此外,本文还讨论了传统研究方法和大数据分析法的结合使用,以及文化大数据分析的各种挑战和未来前景。

  • 句法结构和动词重复影响了汉语句子口语产生中的句法启动效应

    分类: 心理学 >> 认知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19-11-27

    摘要: 研究中采用启动范式和图片描述任务,利用句法选择比率和句子产生潜伏期的两个指标,考察了启动句句法结构、动词是否相同和延时对汉语口语句子产生中句法启动效应的影响。结果发现在选择比率上,句法结构产生的启动效应随延时变化保持稳定,由启动句和目标句动词相同导致的启动效应的提高量(词汇增强效应)快速衰退,首次为句子产生过程的句法选择阶段和计划阶段提供了证据。在句子产生潜伏期上,仅发现启动句和目标句句法结构相同时缩短了句子产生潜伏期,这可能是由于启动句句法结构激活水平的提高,使得说话者在目标句产生的句法计划和选择阶段都更快引起的。选择阶段的加工影响句法选择比率,而选择阶段和计划阶段共同影响了句子产生的潜伏期,实验结果支持了两阶段竞争理论的观点。

  • 亚慢振荡的生理与心理机制

    分类: 心理学 >> 生理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19-11-22

    摘要: 亚慢振荡(infra-slow oscillation,ISO)是一种介于0.01至0.1 Hz之间的大脑节律。ISO广泛存在于多个脑区,其与高频神经节律既有不同的活动模式,又通过跨频率耦合进行相互作用,是一种重要的脑功能活动。ISO可能由丘脑、胶质细胞、离子动态活动所产生,调节大脑的总体兴奋性,进而影响认知活动的效率。ISO的频率、波幅和相位均能调节认知活动的总体效率。未来研究需考察ISO多样的生理发生机制与多种认知活动的关系,探索心理活动与ISO相互作用的规律,推进对大脑节律理论的建构。

  • 共情对灾后青少年亲社会行为的影响:感恩、社会支持和创伤后成长的中介作用

    分类: 心理学 >> 临床与咨询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19-11-21

    摘要: 以雅安地震极重灾区芦山县的542名中学生为被试,在地震发生3.5年后,采用人际反应指数量表测查被试的共情能力,并在震后4.5年采用感恩问卷、社会关系网络问卷、创伤后成长问卷和亲社会行为问卷测查被试的感恩、社会支持、PTG和亲社会行为,从追踪的视角考察地震后青少年的共情能力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并探讨感恩、社会支持和创伤后成长(PTG)在其中的中介作用。结果显示,共情可直接正向预测亲社会行为;共情对亲社会行为的预测可分别通过感恩、社会支持和PTG的中介进行;共情还可以分别通过感恩经社会支持、感恩经PTG、社会支持经PTG、感恩经社会支持再经PTG的链式中介对亲社会行为起到正向预测作用。这一发现提示,未来的创伤后心理辅导工作应更加关注青少年的积极心理和社会行为的发展。

  • 分类学习与混合学习下的注意促进效应比较

    分类: 心理学 >> 实验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19-11-20

    摘要: 注意促进效应(ABE)是指目标探测性质的干扰会促进与之同时进行的背景刺激的记忆编码,产生比分心拒绝下更优的记忆成绩。Spataro等人(2016)对此提出项目特异性解释,认为目标探测主要促进的是对项目的特异性信息而非关系性信息加工。本研究采用混合学习和分类学习的方式形成对背景刺激的特异性信息和关系性信息加工。结果表明,与混合学习相比,分类学习下的ABE有所减少(实验2),甚至消失(实验1),表明当编码过程中对背景刺激的加工主要依赖于关系性信息时,目标探测所产生的促进效应会被削弱,从而为ABE的项目特异性解释提供更为直接的证据。

  • 社会困境研究的范式沿革及其理论价值:以道德两难决策为例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分类: 心理学 >> 心理测量 提交时间: 2019-11-15

    摘要: 社会困境是伦理学、社会学、心理学和经济学等多学科的共同研究主题,以道德两难决策为代表。在综合分析道德决策研究中的三种实证研究范式(经典两难法、加工分离法和CNI模型法)沿革过程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CAN维度合成法,解决了前述研究范式的理论和方法的局限性。这四种方法的发展,使道德困境研究不再局限于冲突性的两难情境探讨,从而拓展了道德情境研究的范畴,推动了对现有道德理论的实证检验和对研究争议的解决,并为相关学科中具有潜在冲突性的研究议题提供了方法论借鉴。

  • 运营单位: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
  • 制作维护: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知识系统部
  • 邮箱: eprint@mail.las.ac.cn
  • 地址:北京中关村北四环西路33号
招募志愿者 许可声明 法律声明

京ICP备05002861号-25 |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1489号
版权所有© 2016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