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提交时间
按主题分类
按作者
按机构
您选择的条件: 2020-8
  • 人类性别加工的认知神经机制

    分类: 心理学 >> 认知心理学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0-08-31

    摘要: 性别信息是人类重要的生物和社会属性,对性别快速而准确的识别对人类的生存和繁衍具有重要意义。人类的性别加工具有自动化、刻板化以及不对称性等特点,并受性别加工主体、其他性别信息、社会类别信息以及高级认知调节的影响。聚焦于面孔和声音这两个性别信息的主要来源,综述了性别加工的行为和神经机制研究,并提出了两阶段性别加工模型,早期阶段为对性别信息物理属性的特异性加工,晚期阶段为对抽象性别信息的一般性加工。未来的研究可以重点关注性别加工的系统性研究、性别分类和机器学习、以及性别的二相性问题等方面。

  • 信任博弈范式真的能测量信任吗?争议与展望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0-08-29

    摘要: 信任(trust)是建立在对他人的意向或行为的积极预期基础上而敢于托付(愿意承受风险)的一种心理状态(张宁等人, 2011)。长期以来,信任测量都是信任研究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研究者对如何妥善准确地测量信任难以达成统一意见(Brülhart & Usunier, 2012; Corgnet et al., 2016; Gylfason & Olafsdottir, 2017)。依据Bauer和Freitag(2018)的观点,信任测量分为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直接测量即被试对某维度信任在李克特量表上直接报告,如人际信任量表(interpersonal trust scales, ITS)(Rotter, 1967);间接测量则通过个体的认知决策、具体行为等推测其信任水平。在信任的间接测量方法中,最为著名的是Berg等人(1995)基于Deutsch(1958)的囚徒困境博弈开发的信任博弈范式(trust game),以下简称为信任博弈。信任博弈包括信任者(trustor)和被信任者(trustee)两个角色。在经典信任博弈中,博弈双方被分别赋予一定量的真实或虚拟货币,信任者可向被信任者投资任意数量金额,被信任者则获得两倍或三倍不等的增值;接下来,被信任者可向信任者返还增值金额中任意数额的金钱。在该博弈情境中,信任者向被信任者投资的金额(下文统称投资信任水平)即信任,被信任者的返还金额即被信任者的可信度(trustworthiness)。 信任博弈的运用非常广泛(Espín et al., 2016; Bellucci et al., 2019; Javor et al., 2015),但其内部效度和生态效度遭受了诸多质疑(Karlan, 2005; Thielmann & Hilbig, 2015)。有研究者甚至怀疑信任博弈中的投资行为根本无法测量信任(Ermisch & Gambetta, 2006; Sapienza et al., 2013)。鉴于信任博弈对信任研究的重要作用,综述与之相关的主要争议,分析和评估争议的合理性,提出未来研究的展望就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信任博弈面临的主要争议包括两个方面。第一,信任博弈范式自Berg等人(1995)创立以来存在诸多变动,但范式变动的合理性尚存疑问(Aksoy et al., 2018; Lenton & Mosley, 2011)。研究发现投资信任水平在范式变动中可能受到社会偏好(social preference)和风险偏好(risk preference)的影响(Aksoy et al., 2018; Derks et al., 2014; Evans & Krueger, 2011; Thielmann & Hilbig, 2015),从而降低信任博弈的内部效度。第二,信任博弈中投资信任水平与基于量表法测量的信任(survey based trust)(下文统称量表信任)之间的相关水平较低(Ashraf et al., 2006; Etang et al., 2012; Holm & Nystedt, 2008)。有研究者据此质疑信任博弈的效度并不可靠(Brülhart & Usunier, 2012; Karlan, 2005)。下文将首先从这两个角度梳理和分析信任博弈的主要争议,最后在此基础上提出未来研究的展望。

  • 价值观的稳定性与可变性:基于认知神经科学的视角

    分类: 心理学 >> 人格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0-08-28

    摘要: 价值观的稳定性和可变性一直是该领域争论的焦点所在。近些年来,研究者开始从认知神经科学的角度来探讨导致价值观稳定性差异的机制问题。已有的神经反应证据表明,当某种价值观是基于道义主义的绝对规则来进行认知建构的,或与自我概念在表征上存在一致性时,其更倾向于保持稳定的状态;若非如此,便可能会在外界影响(如他人劝说)下发生重要程度上的改变。未来需要进一步丰富和完善认识价值观稳定性与可变性关系的认知神经加工模型,并探索价值观长效改变背后的认知神经机制,以促进理论研究在价值观教育中的实践和应用。

  • 权力感对炫耀性亲社会行为的影响

    分类: 心理学 >> 应用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0-08-22

    摘要: 基于高成本价值信号理论,本文探究了权力感对炫耀性亲社会行为的影响。五个实验的结果表明:权力感促使个体更愿意从事炫耀性亲社会行为,高( vs. 低)权力感个体更倾向购买炫耀性亲社会产品,更愿意进行炫耀性捐赠且捐赠金额较高,也更愿意参与炫耀性善行,其机制在于高权力感者具有较高的自我矫饰动机。本文对理解权力感对个体行为的影响、丰富权力感与亲社会行为的研究文献有理论贡献,对有效引导高权力感者投身亲社会行为具有实践价值。

  • 整体运动知觉老化伴随颞中回静息态功能改变

    分类: 心理学 >> 认知心理学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0-08-22

    摘要: 以个体整体运动一致性阈值为指标,探讨老年人整体运动敏感性(GMS)下降和静息态下兴趣脑区功能活动的关系。发现与阈值负相关且老年人低于青年人的指标主要有:MT/V5区的ReHo和ALFF值,各网络拓扑属性;与阈值正相关且老年人显著高于青年人的有:MT/V5区与前运动皮层之间的、各兴趣脑区之间的功能连接。结果用“去分化”等观点进行了解释,提示老年人GMS的下降可能不仅与安静状态下MT/V5区的功能改变有关,还可能与全脑更广泛区域的功能改变有关。

  • 人际互动中的“自我-他人”区分:多水平的探索

    分类: 心理学 >> 认知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0-08-21

    摘要: 人际互动的根本问题在于我们如何在表征自身想法和感受的同时试图去理解他人的心理和情感状态,以驾驭复杂的社交环境。最近研究发现个体主要通过模拟自我加工过程实现对他人的理解,但这种自我加工以及心理模拟在一定程度上混淆了自我与他人。因此,为进行成功的人际互动,大脑必须灵活区分自我和他人相关的表征,这种能力被称为?“自我-他人”区分(self-other distinction, SOD)。通过探讨感知、动作、认知以及情感等不同加工水平社会认知过程中的?“自我-他人”区分及相应的研究范式,实现对人际互动过程更全面而深入的理解,为改善社会认知、情感障碍以及自闭症的干预提供依据。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具体的研究展望。

  • 随机控制实验:助推脱贫的现场干预研究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0-08-21

    摘要: 消除贫困是全世界新千年的首要目标。行为经济学家和发展经济学家正借助随机控制实验和助推技术在全球范围内帮助贫困者摆脱贫困。当前采用随机控制实验帮助贫困者克服行为偏差的助推行动主要表现在帮助贫困者改善当前物质条件和提升未来保障两个方面。随机控制实验和助推技术在国内的研究和实践也有效地帮助国内贫困农民提高了身心健康水平和经济收入。未来还需加强关于随机控制实验和助推技术的外部效度检验及两者的异同点方面的研究,并结合脱贫的内生动力制定更加简单、高效、严谨的扶贫政策和项目。

  • 认知诊断CAT选题策略:特征,关系及新进展

    分类: 心理学 >> 心理测量 提交时间: 2020-08-19

    摘要: 随着认知诊断计算机化自适应测验(cognitive diagnostic computerized adaptive testing, CD-CAT)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兼顾知识状态与能力的双目标CD-CAT逐渐受到重视。选题策略是CAT的核心,通过梳理传统CD-CAT和双目标CD-CAT选题策略的研究,并对它们的特点、关系及表现进行介绍和评析。最后,基于认知诊断模型与CAT实践发展指出未来应加强一般化认知模型、复杂测验条件认知诊断模型下选题策略的研究;应开发双目标诊断测验的项目和测验特征指标;还应加强非参数选题方法和CD-CAT的实践应用研究。

  • 基于CAT的在线标定:设计与方法

    分类: 心理学 >> 心理测量 提交时间: 2020-08-19

    摘要: 项目增补是题库建设和维护的重要手段,而标定新题参数是项目增补的重要内容。 在线标定设计和在线标定方法分别研究新题的施测方式和参数估计方法,是计算机化自适应测验(computerized adaptive testing, CAT)情景下项目增补的核心技术。重点厘清在线标定设计与在线标定方法的发展思路和脉络,并对它们的特点、联系和表现进行介绍和评价。未来应基于其他信息指标进一步研究在线标定设计,可基于联合估计和误差校正的思路探究在线标定方法,应加强研究认知诊断CAT和多维CAT的在线标定技术,深入开展项目增补方法的实证研究。

  • 即刻消退缺损的原因分析及其神经生物学机制

    分类: 心理学 >> 生理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0-08-18

    摘要: 即刻消退缺损(immediate extinction deficit,IED)是指在条件性恐惧习得后,立即进行的消退训练不能长期抑制恐惧记忆的现象。IED可能与消退起始时的应激水平和事件分割等因素有关。在高应激水平下,消退记忆的巩固受损导致IED;而在中等或较低的应激水平条件下,即刻消退有效但效果可能容易受事件分割的影响。IED的神经生物学机制涉及应激激活蓝斑去甲肾上腺素能系统,去甲肾上腺素引起杏仁核基底外侧核(basolateral amygdala, BLA)过度兴奋,然后BLA通过投射突触抑制在恐惧消退中起核心作用的内侧前额叶神经元的活动。未来研究应注意即刻消退缺损引起的长期后果,并深入探讨如何优化即刻消退在临床上的应用。

  • 错误记忆产生的认知与神经机制:信息加工视角

    分类: 心理学 >> 认知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0-08-16

    摘要: 采用信息加工视角,在划分不同信息来源的基础上分析编码、存储(巩固)、再激活/再巩固和提取的一系列加工过程如何导致错误记忆形成,由此总结出错误记忆产生的三个可能原因:(1)因缺乏针对目标事物特异性细节的记忆表征而侧重于编码和提取目标和非目标事物共享的抽象记忆表征,使被试更倾向于依赖抽象表征对缺失的目标细节进行重构,引发错误记忆;(2)目标事物启动了对应图式,导致与图式相关的非目标事物记忆表征得到增强,引发错误记忆;(3)误导信息干扰了再度激活状态下目标事物的记忆表征,妨碍其进行准确的记忆再巩固,从而引发错误记忆。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讨目标事物特异性细节的表征区域、不同类型的图式表征促进非目标事物记忆表征的具体机制以及提取阶段的图式复现对错误记忆形成的影响等问题。

  • 双眼视差的神经机制与知觉学习效应

    分类: 心理学 >> 认知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0-08-15

    摘要: 双眼瞳距使得空间某物体在左右眼视网膜的成像存在微小位置差异,这种差异被称为双眼视差(binocular disparity),是立体视知觉的重要信息来源。对双眼视差的心理物理学研究始于十八世纪初,迄今已有接近两百年的历史。近年来,双眼视差研究主要集中在两方面。其一是用电生理、脑成像技术考察双眼视差在视觉背、腹侧通路的模块化表征,其脑区表征反映出视觉系统的层级式、平行式加工规律。其二是应用知觉学习范式研究双眼视差的可塑性。未来研究应综合脑成像和神经调控技术考察双眼视差的神经机制及其学习效应,包括双眼视差与多种深度线索间的信息整合和交互作用。应用方向上,可结合虚拟现实等技术优化训练范式,实现立体视力的康复和增强。

  • 差距知觉的泛化效应: 我和你之间的差距有多大?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0-08-14

    摘要: 当知晓自己和他人的表现,即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差距已经明确时,人们对自我-他人差异的知觉准确吗?本研究发现了差距知觉的泛化效应:人们将自身的绝对表现 (自己的表现与零相比的结果) 泛化到对自身相对表现 (自己与他人相比的结果) 的判断上。在七个研究中,被试 (N = 2766) 得知自己的绝对表现和相对于他人的表现,并判断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差距。结果显示,绝对获益时,人们在相对获益时感知到的自我-他人差距大于相对损失时;绝对损失时,人们在相对获益时感知到的自我-他人差距小于相对损失时;当泛化难以进行时,上述效应消失。研究揭示了差距知觉的泛化效应及其联结机制。

  • 文化演化的认知视角——从个体社会学习出发探究文化动态性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0-08-14

    摘要: 文化演化是多学科共同关心的文化研究主题。文化演化的认知视角是心理学家切入该研究主题的一种方式,它着眼于社会文化环境中的个体认知,研究个体在社会学习过程中对文化信息的加工、改变、记忆与提取。文化演化的认知视角借用达尔文生物演化理论,涉及文化传承、创新、选择三个子领域,提出了文化演化的三原则:遗传、变异、选择。文化传承的路径包括模仿和教导,类型分为工具性与习俗性文化传承;文化创新具有层次性,人类特有的累积性文化演化建立在文化创新的基础之上,体现了文化创新的代际传递;基于行为生态学和人类认知机制的文化选择造成了文化信息的差异化适应。未来研究可以从研究概念、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三方面推进认知视角下的文化演化研究,探索更高层次的文化创新,扩展文化演化的前因变量,结合新技术加深对文化演化的理解;发挥文化演化对文化心理学研究的助推作用,研究文化混搭、个性心理特征对文化演化的影响。

  • 外观新颖性对消费者购买意愿的影响:自我建构与产品类型的调节效应

    分类: 心理学 >> 管理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0-08-13

    摘要: 外观创新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然而因此而导致的成败案例都很普遍。如何进行外观创新更受消费者欢迎,其内在机制是什么,我们却知之甚少。基于独特性需求理论、风险感知理论及自我建构理论,本文探讨了自我建构与外观新颖性对消费者购买意愿的交互作用、影响机制以及边界条件。通过3个实验,发现对于独立型自我建构的消费者而言,高外观新颖性能引发独特性需求从而提高购买意愿,而对于相依型自我建构而言,低外观新颖性则通过降低社会风险感知从而提高购买意愿;同时,本文也确定了产品类型对该机制的调节作用,具体来讲,对于实用品,所有消费者都对低外观新颖性产品具有更强的购买意愿,而对于享乐品,所有消费者都对高外观新颖性产品具有更强的购买意愿。

  • 基于助推的健康饮食行为干预策略

    分类: 心理学 >> 应用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0-08-11

    摘要: 在干预国民健康饮食行为方面,更“隐性”的助推策略因其针对直觉思维系统发挥作用,比传统的干预政策更具优势。基于助推策略对食物选择决策影响机制的不同,健康饮食助推策略可构建为提供决策信息、改善决策选项、影响决策结构和提醒决策方向四个大类及九个小类的框架体系。助推策略在实践中仍存在争议,因而在中国实施时需与传统政策结合使用,充分考虑中国国情和消费群体特征,并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大数据优势,助力健康中国。

  • 利他性惩罚的动机及其影响因素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分类: 心理学 >> 管理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0-08-08

    摘要: 社会规范的维系离不开对违规者实施的利他性惩罚,然而,从个体心理层面来看,利他性惩罚的动机却并不是全然利他的。除了积极维护公平原则以外,追求良好声誉、规避潜在损失或消除负性情绪也在不同程度上驱动了利他性惩罚。此外,对惩罚成本数量和成本形式的敏感也表明基于成本-收益原则的策略性动机在驱动利他性惩罚中占据一席之地。进一步探索在利他性惩罚实施过程中不同动机之间的相互作用是未来的重要研究方向。

  • 从社会文化的视角看健康与教育的阶层差异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0-08-08

    摘要: 如何缩小健康和教育的阶层差异,促进社会公平是世界各国普遍关心的社会问题。已有的社会阶层心理研究取向中,社会文化视角从不同阶层的文化所塑造的不同自我出发,提出了解释社会阶层生产和再生产的文化循环理论和提升低阶层社会适应水平的差异教育方法,这些理论观点为教育与健康的阶层差异提供了超越个体或环境任何单一因素的系统解释,并提供了着眼于社会心理重塑的干预方案以减少健康和教育的不平等。未来社会文化视角的研究和实践工作的可能方向包括理论和干预实践的中国化,与其他社会阶层理论和社会公正视角相结合,以及考察社会流动与文化变迁背景的影响。

  • 孤独感与手机成瘾的关系:一项元分析

    分类: 心理学 >> 心理学其他学科 提交时间: 2020-08-07

    摘要: 孤独感与手机成瘾均是当下生活中较为常见的现象,诸多研究基于不同的理论视角探讨了两者间的内在联系,但研究结果却存在很大分歧。为明确两者之间的整体关系,以及产生分歧的原因,对检索后获得的121项研究(124个效应值)使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了元分析。结果发现:孤独感与手机成瘾存在中等程度的正相关(r = 0.25, 95%CI=[0.23, 0.27]);两者的相关性受被试年龄群体的调节,成年人群体中的相关系数显著高于青少年群体,但两者的相关性不受性别、孤独感和手机成瘾测量工具的影响。结果表明孤独感与手机成瘾关系密切,支持了补偿性网络使用理论和自我调节缺陷模型。未来应加强纵向研究或实验研究进一步揭示孤独感与手机成瘾的作用方向。

  • γ节律神经振荡:反映自闭症多感觉整合失调的一项重要生物指标

    分类: 心理学 >> 生理心理学 分类: 心理学 >> 应用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0-08-07

    摘要: 多感觉整合是对不同感官信息进行选择、联系、统一乃至解释的加工过程,它需要神经系统不同功能区域的共同投入与相互协调,以实现多种感觉信息的时间捆绑以及全局性的预测编码。而γ神经振荡因具有反映神经皮层兴奋/抑制的平衡状况,实现多感官信息的时间同步,以及通过跨频耦合实现全局性预测编码的特点,在多感觉整合的加工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相比正常个体,自闭症患者神经系统中的GABA中间神经元存在结构与功能异常,导致γ神经振荡紊乱,由此破坏了正常的时间同步以及预测编码加工,并最终引发多感觉整合失调。基于上述因果关联,未来研究可结合无创可逆性干预技术,以γ节律神经振荡为生物反馈指标,形成科学系统化的临床干预治疗方案。

  • 运营单位: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
  • 制作维护: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知识系统部
  • 邮箱: eprint@mail.las.ac.cn
  • 地址:北京中关村北四环西路33号
招募志愿者 许可声明 法律声明

京ICP备05002861号-25 |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1489号
版权所有© 2016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