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提交时间
按主题分类
按作者
按机构
您选择的条件: 2018-11
  • 萌:感知与后效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18-11-27

    摘要: 萌是对一系列由视觉感知的婴儿外貌或行为特征的概括性描述。本文在厘清萌与可爱关系的基础上,对萌的维度做了进一步区分,即除了幼萌以外,萌还可能包含趣萌、听觉萌、嗅觉萌等其他维度。目前关于人们对萌的感知是否存在个体差异这一问题仍然存在争论,而萌之载体的多样性则已经得到广泛认同。通过对一系列实证研究的回顾,本文认为萌的后果主要体现在认知(如诱发脆弱性、天真等推断)、情感(如积极情绪、同情和柔情)和行为(如注意和关怀)三个方面。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讨萌的维度及其与道德的关系问题。

  • 人工智能之拟人化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18-11-27

    摘要: 人工智能及其载体或者存在形式(如智能机器人、自动驾驶汽车等)不只具有智能,更具有社会功能。社会功能之具备得益于人工智能的拟人化。拟人化是将人类特征、动机、意向或心理状态赋予非人对象的心理过程或者个体差异,拟人化的产生受到激发主体知识、效能动机和社会动机的影响。对人工智能的拟人化影响存在如何拟人化(即拟人化的人工智能知觉以及破除恐怖谷效应等问题)、何时拟人化(即何种人格者在何种情境下更易拟人化人工智能)、拟人化何用(即拟人化人工智能的好处和意义)以及拟人化后的社会互动行为等问题。本文在心理学和人—机器人交互研究的基础上,讨论人工智能拟人化的如何、何时及为何问题,并对人工智能设计提供心理学思考。

  • 如何做一个道德的人工智能体?心理学的视角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分类: 计算机科学 >> 自然语言理解与机器翻译 提交时间: 2018-11-27

    摘要: 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产生了一系列道德困境,如何做出道德的人工智能体(如道德人工智能机器人)成为了必须回答的问题。本文从心理学视角探究了人工智能体是否可能被赋予道德地位、被如何赋予何种道德地位;人工智能体是否需要及需要何种道德能力;人工智能体如何获得及获得何种道德规则;人工智能体能够如何深化人类对于人性、关系以及多样化的道德理解等多种问题进行了回答。从心理学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出发,切实回答如何做出道德的人工智能体的疑问,期望对以人为中心的人工智能研究提供道德心理学智慧。

  • 社会阶层信号及其对人际水平社会互动的影响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18-11-25

    摘要: 社会阶层信号是指个体据以感知和判断他人社会阶层的一切线索,人们通过加工这些微妙的线索便能判断出他人的社会阶层,而他人的社会阶层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人们在人际水平的社会互动行为。以穿着打扮、面部特征和说话特点为例,说明社会阶层信号对个体判断他人阶层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围绕社会交换、社会公平和社会认同这三个动机视角归纳了社会阶层信号对人际水平社会互动的不同影响。针对社会阶层信号本身,将来有必要探讨社会阶层信号功能弱化的问题;由于社会阶层信号与社会阶层这一概念的相关度较高,未来研究有必要阐述二者的联系与区别;鉴于目前少有研究考察第三方的社会阶层信号如何影响人际水平社会互动的问题,探索互动中第三方社会阶层信号的影响及其机制将会是对社会阶层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推进。

  • 睾酮与人类决策行为

    分类: 心理学 >> 认知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18-11-22

    摘要: 睾酮是一种类固醇激素,主要的雄性激素之一,在神经科学与神经内分泌学领域中,早期研究发现睾酮会对人类的攻击性、社会交往、冲动性等方面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心理学研究者开始关注睾酮与决策之间的关系,包括社会性决策的信任、合作、利他与竞争方面以及经济性决策的风险决策。多项研究显示,睾酮的水平与经济性决策中的风险寻求行为呈正相关关系;在社会性决策领域中,高水平睾酮的个体会趋向于更高的攻击性、支配性和公平性行为,同时表现出更低的人际信任。然而这些研究结果间也存在难以重复验证的现象,需要更多的研究探寻可能影响睾酮与决策的其他因素。未来对睾酮与决策的研究可以关注睾酮与消费决策领域、探寻青少年睾酮水平与社会行为的关系以及临床应用等。

  • 常识性知识和语篇语境对代词指认的影响

    分类: 心理学 >> 认知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18-11-20

    摘要: 本研究围绕中文代词理解中,读者的常识性知识和语篇语境的作用以及作用时程这一问题展开。实验1首先探讨在中文阅读理解中,职业性别倾向这种常识性信息是否能对代词的指认产生早期影响。存在一致和冲突(如警卫-他;警卫-她)两个实验条件,结果在凝视时间、重读时间和总阅读时间上都发现了职业性别倾向所引发的性别冲突效应。实验2在实验1基础上增加一个代词(如:警卫-他-他;警卫-她-她),考察更正后的信息,即文本语境内容是否可以覆盖常识的作用对代词加工产生影响。结果发现语篇语境确实可以覆盖常识性信息的作用, 对代词加工产生早期影响。但是,职业性别倾向这种常识性知识仍然在代词加工的后期阶段发挥作用。考虑到代词所形成的语境较为含蓄,实验3中采用更明确的方式来界定职业名称的性别,例如男艺人、爸爸等,然后再出现一个代词,代词的性别始终和先前的性别描述一致,而与职业性别倾向冲突,这样也存在一致和冲突两个条件(例如:保姆-妻子-她,警卫-妻子-她),结果发现只有更正后的语境信息对代词加工产生影响,职业性别倾向不再发挥作用。说明在中文这种高语境依赖性的语言文字中,语境可以覆盖常识性知识对代词加工产生早期作用。但是,语境作用的持续性问题会受到语篇语境中性别信息明确程度的影响。

  • 发展性阅读障碍儿童的新词习得及其改善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18-11-19

    摘要: 本研究通过比较重复学习新词时个体眼动模式的变化,探讨发展性阅读障碍儿童的新词习得及改善途径。实验1以发展性阅读障碍、生理年龄和阅读能力匹配儿童为被试,采用重复学习新词的范式,探讨发展性阅读障碍儿童的新词习得。结果发现,与匹配组相比,发展性阅读障碍儿童在新词的首次注视时间和凝视时间上需要更多的语境才出现显著下降,且在总注视时间上表现出更缓慢的下降。表明发展性阅读障碍儿童的新词习得慢于正常儿童。实验2以词间空格和正常无空格两种文本呈现方式,仍采用重复学习新词范式,探讨词间空格是否能促进发展性阅读障碍儿童的新词习得。结果发现,在词间空格条件下,发展性阅读障碍儿童的新词习得可达到正常儿童的水平。表明作为视觉词切分线索的词间空格,可促进发展性阅读障碍儿童的新词习得。本研究结果为发展性阅读障碍儿童新词习得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

  • 时间洞察力对成瘾行为的影响及其机制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18-11-19

    摘要: 成瘾行为给个体和社会带来了严重的危害。对成瘾人群时间洞察力的研究成为探讨成瘾行为产生和发展的一个新的视角。过去消极、现在享乐和现在宿命时间洞察力取向的个体更可能出现成瘾行为,而未来时间洞察力取向则是成瘾行为的一个保护性因素,它不仅可以减少成瘾行为的发生,也有利于成瘾行为的康复。从自我调节,冲动性决策等行为机制和前额叶的神经机制方面可以帮助我们深入理解时间洞察力对成瘾行为的影响。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探讨不同成瘾行为者时间洞察力的一致性与特异性;采用纵向研究方法探讨成瘾者时间洞察力的动态变化过程;对成瘾者的洞察力进行干预,增加成瘾者的未来时间洞察力,减少其过去消极和现在时间洞察力取向来帮助成瘾者实现时间洞察力的平衡,从而提高其戒断效果。

  • 新生儿情绪性语音加工的正性偏向——来自事件相关电位的证据

    分类: 心理学 >> 认知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18-11-19

    摘要: 准确解码语音中的情绪信息能让个体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此能力对新生儿和婴儿尤其重要,因为人类刚出生时听觉系统远比视觉系统发育得完善。虽然已有研究表明5~7月龄的婴儿能分辨不同情绪种类的语音,但目前对新生儿的研究还非常少。人类是否在出生时即具有分辨不同种类情绪性语音的能力?新生儿对情绪的加工是否存在正性或负性偏向?本文选用odd-ball范式考察高兴、恐惧、愤怒三种韵律性语音在1~6天龄新生儿大脑中诱发的事件相关电位。实验1直接对比三种情绪性条件,发现新生儿大脑的额区(F3和F4电极点)可以区分情绪性语音的正负性,正性(高兴)语音诱发的“失匹配反应”幅度明显大于负性(愤怒和恐惧)语音。实验2采用偏差和标准刺激反转的odd-ball范式,证实了实验1的结果并非源于三种情绪语音物理属性的差异。本文的结果提示,新生儿大脑可自动辨别正性与负性情绪语音,但尚不能将愤怒和恐惧两种负性语音区分开来。更重要的是,高兴语音比两种负性语音诱发了更大的失匹配反应,这一结果首次从神经学层面(电生理指标)为新生儿情绪性语音加工的正性偏向提供了证据。

  • 骏马易见,伯乐难寻:决策者心智模式影响创意识别的机制及边界条件

    分类: 心理学 >> 工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18-11-19

    摘要: 当前组织创造力和创新研究与实践的一大误区,是重视员工的创意生成而忽视决策者的创意识别。决策者对组织创新的影响更大,探讨决策者创意识别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是本领域研究的新方向。决策者的心智模式——即个体用以描述、解释和预测事物并指导判断和决策的知识及信念结构,是影响创意识别准确性的关键因素。然而,其重要性尚未得到充分认识。本项目以创造力的系统观作为理论框架,综合采用实验和现场研究方法,通过4个子研究揭示固着型与成长型两类决策者的心智模式影响创意识别的中介机制,并探讨决策者、创造者和环境三个子系统影响决策者创意识别的协同作用。本项目从决策者角度探讨其创意识别的过程及结果,在理论上为组织创造力和创新研究引入了新视角和新议题,并有望为决策者如何规避创新决策的陷阱提供实践指导。

  • 常人疾病观及其对医患关系的影响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18-11-16

    摘要: 常人疾病观是普通人对于某一疾病的认知、解释和态度的集合。与专业医务人员相比,普通人更关注心理、家庭和社会因素而非生物学因素的致病作用,就医选择多元而并不遵循标准化的就医模式,同时更愿意将疾病体验视为个人生活的特殊问题加以建构性理解。常人疾病观与科学医学观之间的不一致性可能降低患者的就医满意、对医信任和医嘱依存性,从而影响治疗效果。立足中国社会的医学文化与医疗制度,研究中国人的常人疾病观,并探讨其对医患关系的影响作用与社会心理机制,可为改善当下中国医患关系紧张现状提供有益建议。

  • 社会经济地位对大脑结构与功能的影响

    分类: 心理学 >> 认知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18-11-16

    摘要: 社会经济地位(socioeconomic status, SES)与大脑结构和功能的关系对于理解社会经济因素对心理行为的影响以及预防大脑/心理疾病具有重要意义。在过去十多年中,研究者使用认知神经科学的方法对SES与大脑的关系进行了探索,发现SES指标与大脑结构和功能相关,但不同研究的结论是否一致仍然不明确。本文从大脑结构与功能两个层次,按照认知与情绪两大主题对SES与大脑关系的认知神经科学研究进行回顾,在此基础上对比了不同研究结果的异同之处。结果发现,(1)结构上,SES水平与负责记忆与执行功能的海马体和前额叶以及参与情绪加工的边缘系统可能存在相关;(2)功能上,不同SES水平的个体在与执行功能、学习和记忆相关脑区的活动时大脑活动模式可能存在差异,情绪和奖赏所引发的大脑活动在不同SES水平的个体上也可能有所差异。值得注意的是,由于SES的复杂性、大脑发育的动态性、SES对大脑影响的多层次性以及方法上的严谨性等挑战,无法从目前研究中得到稳定的结论。据此,本文进一步指出,未来研究不仅需要应对上述的挑战,而且还需要考虑文化差异的影响,从而能够更准确地理解SES与大脑的关系并为社会政策提供指导。

  • 负期望条件下的末期效应:情绪动机诱发风险寻求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18-11-16

    摘要: 风险决策中,末期效应指“个体在重复多轮决策任务的末尾冒险倾向升高”的现象,但其内在机制尚不明确。三个实验的结果发现,在实验室环境和自然环境下,不同期望(负期望值和等期望值)条件下被试在最后一轮的投资均会显著增加,末期效应稳定出现,且不受到最后一轮决策前被试所拥有的代币数量的影响。即,就算在风险选项收益更小的情况下,被试也会倾向于在最后一轮选择高风险选项,且这一效应是参照点独立的,这说明末期效应的出现是源于对情绪满足感的追求。未来研究可从这一点切入,进一步研究情绪影响风险决策过程的机制。

  • 宗教启动会使人更加道德吗?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18-11-15

    摘要: 通过启动被试的宗教信仰状态,进而探讨宗教对个体道德的影响作用,这是近年来宗教心理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但是围绕此问题的研究结论并不统一。有研究发现,宗教启动可以增强个体的道德。但也有研究表明宗教启动会使个体更不道德。宗教启动对道德的影响是通过宗教信念的中介作用而实现的,被试的信仰类型、性别、实验启动的方式及内容、以及被试的人格倾向则会因为影响中介信念的激活而调节宗教启动与道德的关系。未来研究需要进一步创新启动实验研究方法,探索影响宗教与道德的关系的调节变量,结合跨文化、跨学科的研究视角,更深入地挖掘这一问题。

  • 常人疾病观及其对医患关系的影响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18-11-15

    摘要: 常人疾病观是普通人对于某一疾病的认知、解释和态度的集合。与专业医务人员相比,普通人更关注心理、家庭和社会因素而非生物学因素的致病作用,就医选择多元而并不遵循标准化的就医模式,同时更愿意将疾病体验视为个人生活的特殊问题加以建构性理解。常人疾病观与科学医学观之间的不一致性可能降低患者的就医满意、对医信任和医嘱依存性,从而影响治疗效果。立足中国社会的医学文化与医疗制度,研究中国人的常人疾病观,并探讨其对医患关系的影响作用与社会心理机制,可为改善当下中国医患关系紧张现状提供有益建议。

  • 内疚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来自元分析的证据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18-11-15

    摘要: 内疚作为一种典型的道德情绪,被认为具有亲社会作用,但很多研究却发现内疚并不总能促进亲社会行为。为了明确内疚对亲社会行为的作用,分析造成结论分歧的可能原因,本研究采用元分析方法探讨了特质内疚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以及状态内疚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共有46篇文献92个独立样本纳入元分析(N = 17248)。元分析结果表明:(1)特质内疚与亲社会行为之间存在中等程度的正相关,二者之间的关系受到亲社会行为类型的调节,相比较捐赠、助人、环保行为等,特质内疚与补偿之间的相关更强;(2)启动内疚状态能显著提升个体的亲社会行为,但两者之间的关联呈较小的效应量,亲社会行为对象在其中起到调节作用,感到内疚的个体更愿意对受害方做出亲社会行为;(3)p曲线(p-curve)分析发现,两个元分析研究的p曲线均呈显著右偏态,表明特质内疚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以及状态内疚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均存在真实的效应,而不是出版偏倚或者p hacking导致。

  • 接触干预在减少精神障碍公众污名中的应用

    分类: 心理学 >> 应用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18-11-14

    摘要: 接触干预是减少精神障碍公众污名的重要方式之一。不同接触形式已被广泛应用在减少公众污名的干预研究中,且被证实在态度、情感、行为倾向等方面均能有效减少污名。接触干预的效果受到干预实施过程和干预对象特点两方面影响。从干预实施过程来看,有效接触干预包含精神障碍患者、信息和互动三个关键成分,这些成分需要具备一定特点才能产生效果;同时,多形式接触、连续接触、接触质量等成分的存在能够进一步扩大接触干预效果。从干预对象来看,接触干预效果会随着干预对象的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未来的研究需要进一步完善接触干预的研究设计,丰富接触干预的理论机理研究,推动接触干预的循证实践发展。同时,应用接触干预减少特定群体公众污名,以及干预特定精神障碍类型公众污名是进一步研究方向,并在我国文化背景下进一步检验接触干预效果。

  • 表情对婴儿面孔图式效应的调节及其机制研究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 分类: 心理学 >> 认知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18-11-14

    摘要: 婴儿面孔图式效应是促进早期亲子关系形成的一种先天本能反应,该效应一直被认为主要是受婴儿面孔结构的影响。但近年来表情对该效应的影响开始得到关注,在以成人面孔为基线的条件下,婴儿面孔图式效应量会因表情不同而有所变化,表现出中性婴儿面孔图式效应最强的现象。鉴于目前对该现象的成因及其神经机制知之甚少,所以本项目拟先建立一套婴儿与成人同面孔多表情图片系统;然后以此为基础,分别考察面孔表情不确定性是否会调节成人对不同表情婴儿面孔的偏好和注意偏向,并探究其相应神经机制,促进养育脑研究在我国的开展。

  • 组织公民行为与反生产行为的互动关系:一个基于情绪与认知整合框架的阐释

    分类: 心理学 >> 管理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18-11-14

    摘要: 传统观点认为,组织公民行为和反生产行为是同一连续体的对立两级或者负相关的独立二维结构。但近期研究表明,这二者关系并非那样简单,在特定情境下它们也许存在一种适度的正相关性。首先,回顾组织公民行为与反生产行为的影响因素,以及这二者关系的认知演变;然后,基于情绪与认知整合框架,采用资源守恒理论和道德平衡理论探讨组织公民行为与反生产行为的互动关系;最后,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如通过实证研究探索二者互动关系的边界机制、采用多种研究方法验证这二者之间互动关系、基于潜增长模型探讨这二者关系的动态变化、以及深入探讨这二者互动关系的管理实践策略。

  • 授权型领导的负面效应:理论机制与边界条件

    分类: 心理学 >> 应用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18-11-13

    摘要: 已有研究主要关注授权型领导的正面影响,然而,新近的研究表明授权型领导可能也会引发潜在的负面效应。针对此问题,首先界定了授权型领导的概念及其核心特征。其次,基于双重任务加工效应、角色理论和内隐领导理论,阐释了授权型领导负面效应的理论机制,并进一步分析和总结了授权型领导的有效性在何种条件下能够实现。最后,提出了授权型领导负面效应未来研究方向的建议。

  • 运营单位: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
  • 制作维护: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知识系统部
  • 邮箱: eprint@mail.las.ac.cn
  • 地址:北京中关村北四环西路33号
招募志愿者 许可声明 法律声明

京ICP备05002861号-25 |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1489号
版权所有© 2016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