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提交时间
按主题分类
按作者
按机构
您选择的条件: 人格心理学
  • 成长心态效应的异质性及边界条件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分类: 心理学 >> 人格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12-11

    摘要: 成长心态是一种相信个体的属性是可以发展的信念。这一信念常被视为是解决各种教育问题的良方,以至于不同国家的教育部门积极推广成长心态干预项目,并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一场心态模式革命。在此背景下,人格、社会和发展心理学领域的研究者们凭借全 1 球范围内的大规模调查数据和双盲随机对照实验,在学术界兴起了一轮新的成长心态研究热潮,并推动该领域进入了跨学科、国际化与可推广的干预研究时代。然而,随着研究证据的不断积累,研究者们发现成长心态的效应存在高度异质性。心态模式与情境交互论基于大量的实证证据指出,成长心态干预只有当个体具有脆弱性和环境拥有心理可供性的情况下,才可能发挥最大的作用。这些发现为干预措施的优化提供了新的方向。未来研究需要在探索心理可供性与脆弱性发挥作用的机制基础上,设计针对不同人群的定制化干预方案,使其切实有效地起到促进个体发展和解决教育问题的作用。

  • 平衡时间洞察力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作用机制与理论框架

    分类: 心理学 >> 人格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9-03

    摘要: 时间洞察力(Time perspective, TP)是个体分类、组织、管理人生和社会经验的必要心理时间框架。在当今快节奏和高竞争性的社会中,寻求过去、现在和未来时间洞察力之间的平衡被认为是优化个体社会适应、提升幸福和促进心理健康的重要方式。然而,由于概念取向模糊、测量方法局限等,现有平衡时间洞察力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较为繁杂,作用机制尚不明确,且缺乏宏观角度上的理论框架。通过对现存研究的梳理,从平衡时间洞察力的不同概念取向入手,整合形成平衡时间洞察力的双通道理论模型,包含时间转换取向与总体健康取向平衡时间洞察力对心理健康的直接与间接作用路径,以及潜在的边界条件。未来研究应区分平衡时间洞察力的不同概念取向,并分别进行拓展研究,着重发展时间转换取向平衡时间洞察力的测量手段,深化中国文化背景下平衡时间洞察力与心理健康的理论研究和实证探索。

  • 中国学生家庭教养方式与健全人格关系的元分析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 分类: 心理学 >> 人格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6-16

    摘要: 为探讨中国儿童青少年健全人格与家庭教养方式之间的关系及其调节机制,本研究对来自52篇文献、19642名被试的1504个效应值进行了元分析。结果表明:(1)积极教养方式与健全人格呈显著正相关,而消极教养方式与健全人格呈显著负相关;(2)教养方式对健全人格的影响受儿童青少年年龄段的调节,呈两头小、中间大的倒U型趋势,主要体现为在初高中阶段影响大,在小学和大学阶段影响小。此外,教养方式对儿童青少年健全人格的影响还受到子女性别、年代和地区的调节。本研究结果为中国家庭文化背景下儿童青少年健全人格的养成与教育提供了科学视角和实证依据。

  • 敬畏的亲社会效应:小我与真我的作用

    分类: 心理学 >> 人格心理学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6-15

    摘要: 敬畏是一种对浩瀚的刺激以及现有心理结构无法适应的刺激的情感反应。大量实证证据显示,敬畏可以促进各种形式的亲社会行为。至于其中的心理机制,小我假说认为,诱发敬畏体验的浩瀚刺激会导致自我的渺小感,推动个体的注意力从自我转移至他人,进而促进了亲社会行为;真我假说则认为,敬畏有助于促进个体的注意力从日常的世俗关注向更大的精神存在转移,激发了个体对其真实自我的追求,进而促进了亲社会行为。小我与真我假说可以在大二框架下进行整合,即敬畏在自我的能动维度(真我)和共生维度(小我)上通过两条平行的路径促进亲社会行为的产生。未来研究需要更深入地探讨敬畏的亲社会效应的心理机制,并在此基础上开发出促进捐赠等亲社会行为的干预措施,以期为第三次分配战略的有效实施提供心理学方案。

  • Executive function moderat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atitude and personality

    分类: 心理学 >> 人格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5-08

    摘要: Previous research has examined the factors affecting individuals personality mainly from two perspectivesthe internal factors and external factors. External factors included the influence of geographical factors such as latitude, temperature, and farming style, while internal factors included individuals cognitive capacities such as executive function. However, few studies have combined internal and external factors and examined their interaction effects on personality. The current study sought to test the role of executive function in personality under the environmental factor and to examine how they interact and shape personality. Overall, the data fit the model well.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interaction of latitude and moderate inhibition control predicted personality scores, such that individuals with moderate inhibition control had a stronger effect of latitude on dimensions of personality. It was also found that the interaction of low working memory and latitude predicted personality scores, such that individuals with low working memory had a stronger effect of latitude on dimensions of personality.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executive function may exert the moderating effect in latitude on personality by attenuating or increasing the correlation.

  • 士不可以不弘毅:中国省际坚毅指标的开发验证、成因与结果

    分类: 心理学 >> 人格心理学 分类: 心理学 >> 心理学其他学科 提交时间: 2023-03-31

    摘要: 坚毅是中华民族前行和复兴最重要的动力之一。虽然已有大量研究证明坚毅对个人成功实现目标具有重要影响,但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个人层面,坚毅是否在宏观区域层面存在差异尚不清楚。近年来,已有研究发现人格在区域间存在系统性差异,并和区域层面的宏观指标呈现出显著的关联。因此,本文试图探究坚毅是否在中国各省之间存在差异,并构建省际坚毅指标予以量化;进一步,本文还在区域层面探索省际坚毅指标的成因与结果。采用地域心理学的视角和方法,本文使用CGSS调查数据构建中国省际坚毅指标,并发现:中国各省之间存在显著的省际坚毅差异,这一差异受到自然环境和社会文化两方面因素的作用;并且在控制人均GDP影响的基础上,对各省政治、经济、社会、创业创新等方面指标产生影响。本文将坚毅人格研究从微观的个体层面拓展至宏观的区域层面,并构建省际坚毅指标,从区域人格差异的角度为未来涉及区域差异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研究工具和新的理论视角。

  • 经前期综合征女性的HPA轴功能失调: 一项基于皮质醇水平的元分析

    分类: 心理学 >> 人格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1-06

    摘要: HPA 轴 (Hypothalamic - Pituitary - Adrenal, HPA) 功能失调是压力相关情绪障碍形成或者恶化的决定因素。为系统评价基线状态和面临环境挑战时经前期综合征 (Premenstrual Syndrome,PMS) 女性基于皮质醇水平的 HPA 轴功能失调,对 1990 年以来的32 项研究 (总样本量 N= 1280 ) 进行了定量整合,以期为女性经前期综合征的病因和干预提供参考。结果发现:在基线研究中,PMS 女性黄体期的皮质醇含量显著低于普通女性,且受到皮质醇测量时间的调节作用;PMS 女性卵泡期的皮质醇含量与普通女性无显著差异。环境挑战研究的结果与基线研究类似,PMS 女性黄体期的皮质醇含量显著低于普通女性,但卵泡期的皮质醇含量与普通女性无显著差异。该结果提示压力内分泌轴的持久改变和面对压力时的 HPA 轴反应迟钝是 PMS 产生的可能病理机制。未来研究应关注应激调节策略来改善 PMS 的不良反应。

  • 人格动态性:过程与特质整合视角

    分类: 心理学 >> 人格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2-12-25

    摘要: 人格动态性强调个体内人格过程及其与特质的关系,是一种过程与特质整合的研究视角。随着研究方法的进步,相关理论与实证研究于近二十年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人格动态性研究通常基于全特质理论、认知情感系统理论等理论,采用密集追踪数据与动态建模方法,对个体内认知、情绪、动机、生理等交互过程、人与情境交互过程、或人格过程与特质的关系进行探究。未来研究者可从以下方面拓展现有研究:理论上,注意区分个体内与个体间人格结构、整合正常与异常人格理论、进一步讨论时序效应;实证研究中,可结合多种测量方法,提高测量效度以及个体内测量信度。

  • 抑郁症的人格类型及其脑功能连接基础

    分类: 心理学 >> 人格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2-11-18

    摘要: 本研究采用功能随机森林的方法,将聚类过程与抑郁症诊断相结合,分别在抑郁症和控制组中识别了人格类型(神经质和外向性的组合),并进一步探究了不同人格类型的静息态功能连接差异。聚类分析结果显示,抑郁症以高神经质和低外向性趋势的个体为主,但同样有低神经质和高外向性趋势的个体。控制组样本则以低神经质和高外向性个体为主。静息态功能连接的结果显示:在不考虑人格亚型的情况下,抑郁症和控制组在杏仁核/海马/脑岛-边缘网络/默认网络/控制网络的功能连接上均无显著差异。在纳入聚类分析所划分的亚型进行统计后,多种人格类型在左侧杏仁核/脑岛-边缘网络(以眶额皮质区域为主)的功能连接强度上呈现出显著差异。本研究基于个人视角识别的抑郁症人格类型更符合现实情况与个体认知模式,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并且其功能连接的差异对理解抑郁症异质性提供了神经层面的参考。

  • 死亡意识的恐惧管理和悲伤管理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分类: 心理学 >> 人格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2-08-18

    摘要: 基于悲伤情绪的功能及效应,提出死亡意识的悲伤管理假设。实验一采用电生理、微表情、主观报告等方法探索死亡意识伴随的情绪变化;实验二、三对比死亡意识的悲伤管理和恐惧管理,并探索情绪的中介作用。结果发现:死亡意识诱发悲伤和恐惧(尤其是悲伤),且死亡反思诱发更多的悲伤;恐惧在死亡意识与外在人生目标间起中介作用;悲伤(而非恐惧)背景音乐下,死亡意识使个体更重视内在人生目标。上述结果为死亡意识的悲伤管理提供了实证依据,表明在悲伤的情绪中加工死亡意识可能促进个体的内在成长,这对疫情等社会灾难时期的心理救援具有启示意义。

  • 我看不到你的疼痛:隐性自恋特质与疼痛共情的关系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分类: 心理学 >> 人格心理学 分类: 心理学 >> 认知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2-07-28

    摘要: 研究首次考察了隐性自恋特质与疼痛共情的关系,并考察了对疼痛面孔的视觉注意在这其中的中介作用。两个研究一致显示,隐性自恋对个体疼痛共情具有负向预测作用,且这一作用是由于隐性自恋者减少了对疼痛面孔的注意偏向,特别是减少对包含疼痛表情面部特征的眼部特征区域的注视时间导致的。研究提示了高隐性自恋者会通过减少对他人疼痛表情面孔的注意,来降低对他人的疼痛共情,从而调节自身情绪,满足自身自我钦慕自我关注的需求。

  • 时间人格对跨期决策中的作用机制与适用性

    分类: 心理学 >> 人格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2-04-25

    摘要: 时间人格是个体所持稳定的时间观念的总合,也是影响和预测跨期决策的重要时间因素。时间人格涉及诸多研究主题,但其概念仍没有统一的界定。现有时间人格与跨期决策的研究主要围绕时间洞察力展开,随着时间洞察力研究的推进,通过时间洞察力拓展时间人格的概念内涵有助于反映不同时间观念对跨期决策的作用机制。本文探讨了基于时间人格的四因素与五因素模型分析现有时间观念对跨期决策的作用机制,并从整体上讨论了时间观念的作用方式,尝试提出整合的机制框架。未来应进一步拓展时间人格概念内涵,探索时间观念彼此间的交互作用,并从整体构建时间观念与跨期决策的理论模型。

  • 情绪调节策略使用习惯和选择偏好的分离效应:特质焦虑的调节作用

    分类: 心理学 >> 人格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2-04-14

    摘要: 探索大学生情绪调节策略使用习惯和选择偏好的关系及其作用机制。研究1采用问卷法和行为实验法分别考察五种情绪调节策略的使用习惯和选择偏好及两者间的关系;研究2考察特质焦虑对情绪调节策略使用习惯和选择偏好相关性的影响。结果发现:大学生只在表情宣泄的使用习惯和选择偏好间呈显著负相关。特质焦虑不影响认知重评、表达抑制、接受、注意分散策略使用习惯和选择偏好间的相关性;但会影响表情宣泄策略使用习惯和选择偏好间的相关性。

  • 体型知觉的准确性及其认知机制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分类: 心理学 >> 人格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2-03-25

    摘要: 体型知觉的准确性既和一般人群的心理健康水平有关,又对进食障碍的理解、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首先,进食障碍患者可能高估自己的身体,其体型知觉准确度可能受其BMI和症状的影响,并与患者预后相关。其次,通过和对他人体型估计的结果进行对比发现,对自己的体型的高估可能受到对自己身体态度因素的影响。第三,一般人群对自己的体型估计的结果往往不一致,这可能是体型知觉的不同量化方式所致。最后,体型知觉准确性的相关认知机制主要有收缩偏差、视觉适应和序列依赖效应。

  • 集体自恋:概念、研究及反思

    分类: 心理学 >> 人格心理学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2-02-15

    摘要: 集体自恋是将自恋延伸到群体水平的一个经典构念,目前被界定为对于自身所属群体是卓越的并值得优待,却未充分被他者承认的信念。现有研究发现它对群际敌对性有较强解释力,因为集体自恋者对内群体形象、地位或身份所受威胁高度敏感,容易高估威胁和怀疑外群体,而缺乏自我价值感及控制感是集体自恋的重要根源。鉴于现有研究一般都预设了集体自恋的脆弱性和消极性,而集体自恋的属性不必然如此,未来研究应在充分厘清集体自恋内涵及结构的基础上探索其消极与积极后效,揭示其多元成因及干预方法,并推进跨文化研究。

  • 贫困与跨期决策:威胁视角下的心理转变机制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分类: 心理学 >> 人格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2-01-22

    摘要: 我国在消除绝对贫困之后,仍然面临艰巨的相对贫困问题。大量证据显示贫困者常做出短视行为,如在教育上投资较少、有较多的债务和较少的储蓄等,而这些行为又进一步加深贫困。威胁感知引发心理转变,使得贫困者将注意力聚焦在与稀缺相关的事情上,并具体地、情境化地对事件进行表征,同时倾向于采取快生命史策略,进而导致短视决策行为发生。未来研究除了更深入地探讨贫困行为决策陷阱的多层次多水平路径机制外,应更加广泛而深入地开发出符合我国国情的有效干预方案,使其为相对贫困的长效治理提供科学的心理学路径。

  • 善恶人格的特质差序

    分类: 心理学 >> 人格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2-01-04

    摘要: 善恶问题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话题,在对他人进行知觉时,人们首先关心的信息是什么,是否会对不同类型善恶特质有所权衡?研究基于人格心理学视角,通过4个研究对该问题进行了探讨。研究首先探究了人格的道德概念激活时善恶的差异,并以代表性、好恶度、特质度和重要性为衡量指标分别考察了不同类型善恶特质的核心程度差异。结果发现,善恶人格的特质差序体现在两个方面:(1)善恶人格间的差序,在人格的道德范畴中,存在善人格的优先效应;(2)善恶人格内的差序,“善”的核心由内到外为尽责诚信、仁爱友善与包容大度、利他奉献;“恶”的核心由内到外为凶恶残忍、背信弃义与污蔑陷害、虚假伪善。研究有助于进一步理解中国人的善恶观,为善恶领域的探究提供了新思路。

  • 物质主义对绿色消费的影响:促进还是抑制?

    分类: 心理学 >> 管理心理学 分类: 心理学 >> 人格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2-01-02

    摘要: 在物质主义价值观盛行的当今中国社会,如何推进绿色消费这一举措是值得关注的问题。以往研究对于物质主义与绿色消费的关系得出了矛盾的结论。针对这一现状,本研究以绿色产品本身的特征(炫耀性/非炫耀性)为切入点,首先考察物质主义影响绿色消费的边界条件,即绿色产品炫耀性的调节作用,然后进一步探究物质主义促进炫耀性绿色消费及抑制非炫耀性绿色消费的心理机制,最后在此基础上进行自然接触的干预研究,以期为解决现有研究分歧提供全新的思路,同时为企业和政府引导绿色消费提供管理建议。

  • 情绪如何引发暴力犯的攻击?基于情绪调节理论的解释

    分类: 心理学 >> 人格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1-10-23

    摘要: 本文基于情绪调节理论,以暴力犯为被试,通过2项研究探究了情绪在攻击产生过程中的作用。研究1采用改编的反应时竞争范式测量个体攻击行为,结果发现,情绪调节动机在负性情绪与攻击间起完全中介作用,证实了负面情绪状态下,暴力犯会为了调节情绪而实施攻击。研究2进一步表明,攻击的确能起到调节情绪的作用。具体来说,在暴力犯群体中,实施反应性攻击之后,会伴随着正性情绪的提升和负性情绪的下降;实施主动性攻击之后,个体的正性情绪和负性情绪都会提升。文章从对攻击结果的预期和攻击的实际效果两个角度,对攻击的情绪调节理论进行了验证,为情绪在攻击产生过程中的作用提出了新的解释。今后的研究和实践过程中,应设法避免个体通过攻击调节情绪,引导其使用合理的方式调节情绪以减少攻击行为的产生。

  • 孔子思想中的君子人格:心理学测量的探索

    分类: 心理学 >> 人格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1-08-19

    摘要: 君子人格是中国文化(尤其是儒学思想)中的理想的人格特质,对于理解中国文化心理具有重要意义,但鲜有实证研究。通过经典文本的理论分析与心理测量的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选取《论语》中孔子对君子的论述编制初测条目,通过探索性和验证性因素分析、效标关联效度分析等实证研究方法(总样本量=1916),对孔子思想中的君子人格的内在结构进行了探索,并编制了具有良好信效度的测量工具。结果表明,孔子思想中的君子人格包含了智仁勇、恭而有礼、喻义怀德、有所不为、持己无争5个因素。此外还考察了其与大五人格、中国人价值观、自我和谐、合作与竞争人格倾向、亲社会倾向等效标变量的相关关系。

  • 运营单位: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
  • 制作维护: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知识系统部
  • 邮箱: eprint@mail.las.ac.cn
  • 地址:北京中关村北四环西路33号
招募志愿者 许可声明 法律声明

京ICP备05002861号-25 |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1489号
版权所有© 2016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