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杀行为是一个主要的公共健康问题,全球每年约有80万人死于自杀。近十几年来有关自杀风险方面取得较多进展,但对于自杀预测准确性与稳定性等方面的研究仍难以突破,其关键的原因在于缺乏全面的理论模型来预测自杀。本研究引入自杀行为的动机-意志整合(The integrated motivational–volitional, IMV)模型,IMV模型提出挫折、羞耻与迷失是自杀意念产生的主要因素,而动机调节变量调控自杀意念向自杀行为的转变。本文详细阐述IMV模型的理论起源、结构、实证研究、干预思想以及未来的研究方法。 |
三个实验逐步深入地考察了囚徒困境博弈中,对手的高兴、中性和愤怒面部表情对个体合作行为的影响及相关变量的中介和调节作用。实验1的结果表明,对手的高兴表情比愤怒表情诱发了更高的合作水平,且高兴和中性表情均比愤怒表情产生了更高的合作预期,合作预期中介了面部表情与合作行为的关系;实验2引入指导语操纵被试的直觉或理性决策模式,发现实验1的结果仅出现在直觉条件下,却未出现在理性条件下,且整体而言直觉决策模式下比理性决策模式下更合作;实验3采用更加严格的时间压力范式操纵被试的直觉或理性决策模式,发现除了高兴表情比中性表情也诱发了更多的合作行为外,其他几乎复制了实验2的结果。基于这些结果,建立了有调节的中介模型,以期揭示他人面部表情、合作预期、合作行为及个体决策模式之间的复杂关系。 |
规范错觉是指个体的规范感知与实际存在于群体中的社会规范之间存在差异,规范错觉影响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对957份问卷调查的分析显示,人们普遍高估了他人的食物浪费(行为错觉)以及对浪费的赞同程度(态度错觉),而这两种错觉又加剧了人们自身的浪费行为。中介效应检验显示,印象管理中的社交性维度部分中介了两种错觉与浪费行为间的关系。两个随机对照实验进一步检验了描述性(命令性)规范信息对行为(态度)错觉的影响,结果发现,描述性规范信息降低了行为错觉,并通过社交性减少了浪费行为;而命令性规范信息并不改变态度错觉本身,但通过降低态度错觉对浪费的影响而减少了浪费行为。上述结果意味着两种规范信息尽管高度相似,但其作用机制却可能不同,同时这一发现也为政策制定者提出了两种干预途径。 |
安静自我指一种既不过分关注自我,也不过分关注他人,融入他人而不丧失自我的同一性。发展安静自我有利于个体的身心健康,特别是在提高个体主观幸福感、改善个体主观评估的健康以及降低个体的物质主义倾向等方面,而安静自我的提升可以通过正念和冥想的方式实现。通过对安静自我的概念、成长和平衡视角、测量方法、安静自我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以及如何促进安静自我的相关研究结果的总结,本文认为安静自我本质上是空间和时间维度上自我的平衡与整合。目前关于安静自我已有不少的研究,但作为一个较新的研究领域,未来有待在安静自我的本土化、系统化以及发展和促进方面展开更多的探讨。 |
冲动性是药物成瘾者的典型特征,它既包含了抑制控制成瘾者药物使用的力量,也包含驱动成瘾者使用药物的成分,两者不平衡导致冲动性用药行为。海洛因成瘾者本身具有冲动性人格特质,长时间的海洛因使用又会造成成瘾者冲动性相关的大脑结构与功能的异常。目前难以确定戒断后,冲动性及相关的大脑结构与功能是否还呈异常状态。本研究采用基于体素的形态学分析、低频振幅、局部一致性和功能连接方法,以35例海洛因成瘾戒断者和无任何成瘾史的健康个体26人为研究对象,探索在长期戒断后,海洛因成瘾者与其冲动性相关的驱动、控制系统脑网络的结构和功能情况。结果显示,相比对照组,戒断组灰质总体积及右内侧额上回的灰质体积显著减小,右侧颞中回和左内侧旁扣带回的灰质体积随用药总量的增加而降低;右侧眶部额下回与尾状核功能连接显著增强,右侧颞中回和左侧中央前回功能连接显著降低;右眶额中回的ReHo值、右眶额下回和左海马体的ALFF值比对照组显著更低,而右中央后回的ReHo值显著更高。这些脑区的状况与冲动性的神经基础相吻合,说明海洛因成瘾戒断者在戒断44个月,奖赏、凸显、习惯性行为等网络系统仍然呈现异常状态,且与成瘾药物使用总量有关。这些异常可能是成瘾冲动性的驱动力的神经基础,可以作为解释成瘾者戒断后容易复吸的因素之一。 |
汉语发展性阅读障碍儿童视觉同时性加工技能子成分的发展及其与阅读的关系
李杰; 杨悦; 赵婧
通过分别以高频汉字(实验1)和图形非言语材料(实验2)为刺激的两个联合视觉注意任务,并采用基于Budensen视觉注意理论的参数估计方法,系统地探查小学三~六年级汉语发展性阅读障碍儿童的视觉同时性加工技能缺陷的内在机制。以43名汉语发展性阅读障碍儿童和46名生理年龄匹配典型发展儿童为被试,每类被试均被分为小学中年级组(三、四年级)和高年级组(五、六年级)。两个实验均发现不同年级组的阅读障碍儿童在知觉加工速度参数上显著小于控制组儿童。在空间注意分布权重参数上,实验1的结果显示,不同于控制组儿童向左侧化发展的注意分布模式,两个年级组的阅读障碍儿童均表现为无偏的注意分布;而实验2未发现显著组别差异。且这两种同时性加工子技能分别与不同水平的汉语阅读技能密切相关。结果表明,汉语阅读障碍儿童在同时加工多个视觉刺激时存在持续的知觉加工速度缓慢的问题,在同时加工言语类刺激时还表现出异常的空间注意分布模式。本研究有助于从基础认知层面揭示汉语发展性阅读障碍儿童的缺陷机理,为进一步设计相关的提高阅读效率的干预方案提供理论依据。 |
第三方惩罚对合作的维系可能来自经济功能或规范提示功能。先前研究没有区分这两种功能,因而未能回答:当惩罚不足以影响违规收益时,是否还能促进合作?实验一(N = 252)发现即使第三方惩罚无法降低违规收益,依然能抑制自利行为。实验二(N = 179)发现受过惩罚的违规者在其后的独裁者博弈表现出了更高的合作水平。2(是否旁观惩罚)×2(旁观前后)设计的实验三(N = 179)显示,旁观惩罚后被试的合作水平显著高于旁观前,也高于未旁观惩罚的被试。后两个实验中,社会规范在惩罚与合作之间均起中介作用。这进一步证实惩罚对合作的促进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规范激活来实现的,并存在两种溢出效应:惩罚抑制了曾经的违规者(纵向溢出效应)和旁观者(横向溢出效应)在新博弈情境下的自私行为。这两种溢出效应的发现补充了文献中占主导地位的经济学解释,并为理解人类社会长时间、大规模的合作提供了新视角。 |
有目的的遗忘(定向遗忘)需要耗费认知努力吗?有研究发现,定向遗忘可能是被动衰减的结果,即F项目(需要遗忘的项目)未获得有效复述是选择性复述了R项目(需要记住的项目)造成的,这一加工过程不需要认知努力;但也有研究表明,定向遗忘过程可能是遗忘线索诱发的对记忆加工的主动抑制,需要耗费认知努力,脑认知研究中发现的前额叶ERPs成分为这一机制提供了证据。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定向遗忘编码过程可能同时包含主动抑制与被动衰减,但是尚不清楚两种加工机制相互作用的方式。为进一步澄清定向遗忘编码阶段的认知机制,未来研究需要将非认知因素纳入考察,并关注不同人群的定向遗忘特征,在此基础上尝试解决理论争议。 |
个体对刺激的反应不仅受刺激本身的影响,还会受到先前刺激的影响,表现为对当前试次中刺激的反应会受到前一试次的影响,即试次历史。本研究采用“线索-中性线索-靶子”范式探讨前一试次有效性对跨通道的非空间返回抑制的影响。实验1通过连续两个试次间的线索有效性考察在跨通道非空间返回抑制中试次历史的影响。为了在跨通道非空间返回抑制中减小试次历史的影响,实验2通过延长试次间时间间隔考察跨通道非空间返回抑制中试次历史的作用是否减小。结果发现,前一试次线索无效时,当前试次中的返回抑制效应量显著小于前一试次有效时,这种影响会根据试次中线索和靶子通道的不同而不同。并且当延长试次间的时间间隔可以有效地减少前一试次对当前试次的影响。因此本研究表明,试次历史能够对跨通道非空间返回抑制产生影响,并且这种影响可以通过增大试次间时间间隔来减小 |
主流跨期决策模型认为,跨期决策存在一个时间折扣过程。时间折扣是指人们会根据将来获益或损失的延迟时间对其效用进行折扣,折扣后的效用小于原来的效用,而负折扣现象违背了时间折扣过程。负折扣现象出现在金钱、非金钱的获益与损失领域,其可能的解释机制为预期情绪。目前关于负折扣现象的研究,较少验证其影响机制,未来的研究可以结合眼动追踪和fMRI技术探讨其机制,并丰富对负折扣现象的影响因素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