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提交时间
按主题分类
按作者
按机构
您选择的条件: 吕小康
  • 孤独症谱系障碍者的视觉感知:基于贝叶斯和预测编码视角

    分类: 心理学 >> 认知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4-09

    摘要: 贝叶斯和预测编码理论为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ASD)者的感觉加工异常提供了争议性的解释。通过聚焦非社会视觉信息,可从贝叶斯推理、预测编码过程和预测编码精确度三个层面概述理论细节差异并归纳实证证据。基于贝叶斯推理的弱先验和精确似然假说对ASD者视觉加工异常的解释仅停留在描述性层面;关注预测编码过程的假说或观点进一步推动了对ASD者视觉加工特异性的细化,但仍不具备解释功能;聚焦预测编码精确度的假说提供了理论解释,但需进一步完善理论细节和更多精细化的实证研究加以检验。未来研究应通过先细化再整合的路径归纳ASD者预测加工特异性、从ASD者主观体验视角检验理论内容及从发展性视角考察预测功能在ASD者成长中的变化。

  • 健康谣言的干预策略:基于信息生命周期的视角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1-04

    摘要: 如何有效治理健康谣言是社交媒体时代的一大难题。健康谣言传播具有信息和信息加工主体两个层面的驱动因素,可依据信息生命周期理论将其分为产生期、评价期和传播期三阶段, 系统归纳与分析不同阶段的健康谣言干预策略:产生期重在预防, 强调对大众进行心理接种、提升自身健康素养; 评价期关注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包括聚焦信息准确性以及促进自身分析式加工; 传播期通过提高辟谣信息可信度、善用反驳文本和调节个体情绪状态, 实现精准辟谣。未来研究可继续创新信息生命周期视角下健康谣言的治理策略, 细化考察不同类型与易感人群下的干预手段; 归纳与验证不同策略在现实世界中的应用效果, 充分发挥行为科学与网络平台对建立健康谣言干预的长效机制的作用。

  • 抑郁症起源的三类理论视角 *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心理科学进展》

    摘要: 生物医学取向下的抑郁症研究多着重探究具体的致病基因和神经病理机制,致力于对抑郁症的直接致病原因进行解释和干预。关于抑郁症起源的理论医学研究则以基于实证结果的理论推导为基本方式,力图从终极意义上探讨抑郁症的历史原因。这些理论视角基本可归为三类:进化适应视角认为抑郁症起源于应对进化压力的适应机制, 主要体现为社会性适应假说和个体性适应假说; 功能失调视角认为抑郁症起源于正常心境和情绪功能的失调, 主要体现为错配解释和基因分布解释; 社会文化视角则认为抑郁症起源于社会文化的建构, 主要体现为社会文化建构观点和知识发展观点。三种理论观点下的抑郁症在内涵和本质上存在本质主义和建构主义的不同倾向, 如何发展出更具综合性的解释框架还有待理论整合和实证依据。

  • 从“理性人”到“行为人”:公共政策研究的行为科学转向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心理科学进展》

    摘要: 伴随着行为经济学对“理性人”假设的质疑以及决策心理学领域的证据积累, 公共政策研究愈加关注现实状态中的民众心理与行为规律。此类行为科学化的公共政策研究与实践注重以满意度、信任感等体现公共利益与主观体验的心理学指标来判断公共政策的执行情况, 并利用相应的心理效应与技术以提升公共管理质量、提高政策执行效率、促进社会公平与公正。借鉴英国的行为洞察团队、美国的社会与行为科学团队等实体机构的运作经验, 进一步明晰行为公共政策研究的学科内涵, 组建实体智库、并立足中国国情展开针对性研究, 是推进今后我国行为公共政策研究及其实践的可行方向。

  • 医疗信息的风险感知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心理科学进展》

    摘要: 从信息加工视角探究个体对医疗信息的风险感知过程, 通过医疗信息来源、医疗信息内容与呈现形式和信息加工主体三个方面归纳其影响因素, 并基于经验-分析式加工理论和字面-要义加工理论探讨医疗信息风险感知的认知机制。今后研究可更注重医疗信息风险感知的通用研究与特殊主题研究的平衡、风险感知测量工具的规范性与特异性的结合, 并立足于中国医疗体系建立具有循证依据的预防措施和配套政策。

  • 开放式荟萃分析的规范化报告

    分类: 心理学 >> 心理统计 提交时间: 2022-07-30

    摘要: 荟萃分析(又称元分析)以量化方式综合实证研究结果,是积累整合证据并推进基础与应用研究的重要工具。在开放式科学这种新型研究实践下,荟萃分析是整合开放数据、进行科学推断的重要手段。但荟萃分析的过程繁复、方法多样,其执行上的严谨性对荟萃分析质量影响较大,因此其报告的透明性和开放性对其结果的可重复性尤为重要。为了解中文荟萃分析报告规范性的现状,让更多研究者了解荟萃分析报告的规范性与透明性,提升荟萃分析报告的质量,本文以国际学界广泛使用的系统综述和荟萃分析优先报告条目(PRISMA)和开放式科学理念为基础,结合基于效应量的荟萃分析报告特点,拟定出荟萃分析报告的中文版清单,并以心理学中的荟萃分析为例,对近五年国内发表的68篇中文荟萃分析的方法和结果部分进行回顾。基于结果,我们建议荟萃分析报告需要在以下方面进一步加强其报告的开放性与透明性:文献搜索的时间及限制、研究筛选和数据收集过程的细节、文章筛选的流程图、效应量转换的细节、单个研究偏倚状况的评估等。本文的荟萃分析报告清单为开放式荟萃分析提供了较为全面的清单,为未来荟萃分析研究提供参考规范。

  • 疫苗安全恐慌的成因与应对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1-01-20

    摘要: 疫苗安全恐慌是由疫苗负面报道或阴谋论引发的公众对疫苗接种安全性与有效性的普遍怀疑, 其后果是导致区域性甚至全球范围内的疫苗接种率或接种意愿的短期骤降。在个体对疫苗接种的负性先前信念以及经验加工和要义提取的影响下, 前述信息会在传播过程中形成风险的社会放大。应对疫苗安全恐慌的心理学策略主要包括信念接种、重建风险感知、回应公众信息需求和情绪诉求等, 但仍需进一步检验其生态效度。此外还需采取有效措施促进正面疫苗信息的社会分享以反制疫苗不实信息的影响。

  • 医疗信息风险感知的影响因素与加工机制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0-04-29

    摘要: 从信息加工视角探究个体对医疗信息的风险感知过程, 通过医疗信息来源、医疗信息内容与呈现形式和信息加工主体三个方面归纳其影响因素,并基于经验—分析式加工理论和字面—要义加工理论探讨医疗信息风险感知的认知机制。今后研究可更注重医疗信息风险感知的通用研究与特殊主题研究的平衡、风险感知测量工具的规范性与特异性的结合, 并立足于中国医疗体系建立具有循证依据的预防措施和配套政策。

  • 反驳文本对患方信任和道德判断的影响与机制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19-09-05

    摘要: 采用反驳文本范式对患方进行知识修正,提升患方对医方的信任和道德判断。预实验编制反驳文本并验证其有效性,实验1验证反驳文本可以显著提高患方的对医信任和道德判断,并发现医疗结果是影响患方信任和对医道德判断的重要因素。实验2和实验3探究了反驳文本有效性的作用机制及适用普遍性,发现不确定性容忍度和宽容度在反驳文本和患方信任及道德判断之间呈链式中介作用,且反驳文本可脱离医学情境提升普遍患方信任。

  • 中国医患信任量表的初步编制与信效度检验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19-08-14

    摘要: 为编制中国医患信任量表,预测试经项目分析、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确立了患方信任量表中预设性信任分量表的9个条目和现实性信任分量表的13个条目,以及医方信任量表8个条目,并以此在全国范围内以便利抽样方式对2658名患方和1229名医方有效被试进行初测。预测试和初测结果均表明,患方信任量表只能作为单维度总加量表,而医方信任量表可分为“关系感知”和“防御心态”两个维度。患方预设性信任分量表、患方现实性信任分量表和医方信任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为0.71、0.85和0.63,效标效度和验证性因素分析的各项参数均在可接受范围,专家评定效度良好。患方预设性信任分量表可用于从群际层面了解患方对医生群体的一般信任水平,现实性信任分量表可用于从人际层面了解患方对具体医生的特殊信任水平;医方信任量表可用于评估医师对其所接诊的患方个体的信任度;结合三者可评估医患双方的信任匹配度。

  • 常人疾病观及其对医患关系的影响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18-11-16

    摘要: 常人疾病观是普通人对于某一疾病的认知、解释和态度的集合。与专业医务人员相比,普通人更关注心理、家庭和社会因素而非生物学因素的致病作用,就医选择多元而并不遵循标准化的就医模式,同时更愿意将疾病体验视为个人生活的特殊问题加以建构性理解。常人疾病观与科学医学观之间的不一致性可能降低患者的就医满意、对医信任和医嘱依存性,从而影响治疗效果。立足中国社会的医学文化与医疗制度,研究中国人的常人疾病观,并探讨其对医患关系的影响作用与社会心理机制,可为改善当下中国医患关系紧张现状提供有益建议。

  • 常人疾病观及其对医患关系的影响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18-11-15

    摘要: 常人疾病观是普通人对于某一疾病的认知、解释和态度的集合。与专业医务人员相比,普通人更关注心理、家庭和社会因素而非生物学因素的致病作用,就医选择多元而并不遵循标准化的就医模式,同时更愿意将疾病体验视为个人生活的特殊问题加以建构性理解。常人疾病观与科学医学观之间的不一致性可能降低患者的就医满意、对医信任和医嘱依存性,从而影响治疗效果。立足中国社会的医学文化与医疗制度,研究中国人的常人疾病观,并探讨其对医患关系的影响作用与社会心理机制,可为改善当下中国医患关系紧张现状提供有益建议。

  • 运营单位: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
  • 制作维护: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知识系统部
  • 邮箱: eprint@mail.las.ac.cn
  • 地址:北京中关村北四环西路33号
招募志愿者 许可声明 法律声明

京ICP备05002861号-25 |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1489号
版权所有© 2016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