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理学视野下的累积文化演化:理论发展与解释流派整合

    分类: 心理学 >> 心理学史 提交时间: 2024-03-27

    摘要: 累积文化演化是文化演化的一个重要子集,侧重关注文化的逐渐累积,指的是文化在传递和修改的过程中,在复杂性、效率性等方面发生了适应性的变化。虽然累积文化演化是一个跨学科概念,但却有着浓厚的心理学底色。心理因素尤其是认知因素在其概念框架和解释流派的发展过程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对认知的重视推动了累积文化演化的理论发展和解释流派的整合。未来研究可以从理论发展角度进一步明晰累积文化演化的衡量标准,从解释流派整合角度探明累积文化演化的过程与细节,以及从心理学角度更深入考察心理因素对累积文化演化的影响。

  • 道德之一元论与多元论:缘起、内涵与论争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3-19

    摘要: 一元论与多元论之争是道德心理学领域近些年最为活跃的理论交锋之一。道德一元论认为所有外在的道德现象与内在的道德结构都可以用一种因素来解释。道德多元论则认为道德不能只用单一因素来解释,而是存在多个不同质的道德维度,且具有文化敏感性。对应道德理论和道德基础理论是这场争议的典型代表。双方就伤害的解释力、道德失声现象、模块化道德与洁净维度独立性等方面展开论争。未来研究应从三个具体方面进一步探索道德之一元论与多元论难题,进而保持道德心理学领域的理论活力。

  • 自然性偏好的概念、表现及成因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分类: 心理学 >> 应用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7-24

    摘要: 自然常常被人赋予神圣且仁慈的积极价值。尽管有时自然与人造的物品并无客观差别,人们仍然推崇天然生成的事物和与生俱来的能力,此即自然性偏好(naturalness preference/naturalness bias)。本文旨在梳理自然性偏好的概念定义,提出自然性偏好的三领域概念模型,从自然环境、自然物品和天赋偏好等领域总结自然性偏好的发展历程与具体表现,并首次将其成因归纳为三种因素,即认知(心理本质主义)、情感(积极与消极情绪)与规范(神圣道德价值观)。未来研究应深入探究自然性偏好的消极后果、文化心理差异及其对新兴科技接受度的影响。

  • 感知机器人威胁对职场物化的影响

    分类: 心理学 >> 管理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04

    摘要: 在工具人、打工人、社畜等流行语风靡职场的当下,职场物化已待关注。而随着人工智能尤其是机器人在职场中的使用日益增多,其产生的职场效应也值得探究。本研究旨在探讨在人工智能飞速发展的当今社会,人们知觉到机器人的威胁是否会产生或加重职场物化现象。八个递进子研究(N = 3422)探究了感知机器人威胁对职场物化的影响,并探索其潜在机制和边界条件。结果发现:第一,感知到机器人的威胁会增加人们在职场中物化他人的倾向,并且感知到机器人认同威胁(即对人类自身独特性的威胁)造成的影响更强;第二,控制感在感知机器人威胁(主要是认同威胁)影响职场物化中起中介作用,感知机器人认同威胁越高,控制感越低,职场物化越严重;第三,补偿控制的另外三种策略,即加强个人能动性、支持外部能动性以及肯定特定结构,能够调节感知机器人威胁对职场物化的影响。研究结果揭示了机器人对人际关系的负面影响及其心理机制,有助于更好地理解、预警与应对机器人负面社会结果。

  • 累积文化演化的内在机制:实验证据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2-12-16

    摘要: 累积文化演化(Cumulative Cultural Evolution, CCE)指随着时间推移,通过个体或群体间的多种社会传递和修改创新,人类文化在效率、功能、复杂性等方面发生了适应性的变化。单被试实验、微社会实验和计算机模拟是探索其内在机制的实验研究路径。复制、教学和创新是累积文化演化发生的三个重要基础,复制与教学确保了文化信息能获得高保真度传递,创新使改进后的文化信息更具适应性。文化信息在高保真度传递和修改完善的重复循环过程中逐步完成累积。总体上,累积文化演化的边界条件可归纳为环境因素和主体因素两方面,前者主要涉及任务难度、环境不确定性、群体规模、社会互动等,后者主要涉及技术推理技能、认知灵活性、创新能力、社会身份等。未来研究可以检验新提出的实验室研究范式的可行性,开展非技术文化演化的实验室研究,以及结合文化反哺现象探索文化信息的上行传递在累积文化演化中的价值与意义。

  • 算法决策趋避的过程动机理论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2-07-22

    摘要: 算法常用于决策,但相较于由人类做出的决策,即便内容相同,算法决策更容易引起个体反应的分化,此即算法决策趋避。趋近指个体认为算法的决策比人类的更加公平、含有更少的偏见和歧视、也更能信任和接受,回避则与之相反。算法决策趋避的过程动机理论用以解释趋避现象,归纳了人与算法交互所经历的原初行为互动、建立类社会关系和形成身份认同三个阶段,阐述了各阶段中认知、关系和存在三种动机引发个体的趋避反应。未来研究可着眼于人性化知觉、群际感知对算法决策趋避的影响,并以更社会性的视角来探究算法决策趋避的逆转过程和其他可能的心理动机。

  • 主观阶层研究取向的贡献与弊端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2-05-12

    摘要: 近年来社会阶层心理学研究领域对于主观阶层的研究取向高度重视,突出表现为强调社会阶层概念中的主观阶层成分,在理论阐述、概念测量、研究设计和研究问题选择上都倾向于关注主观阶层。这一取向为社会阶层心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也扩展了该领域的研究方法及关注问题的视野。但它也造成了部分研究在理论层面与社会现实有所脱节、在概念层面过于忽视客观阶层、在方法层面过于依赖操纵主观阶层,以及在问题层面只关注高低二元阶层划分、对现实阶层多样性关注不足等弊端。未来应进一步深入开展基础研究以厘清客观阶层和主观阶层的关系及其不同的预测效应,在研究设计时对于客观阶层和主观阶层进行更细化的区分,同时可以更多关注于现实中的具体社会问题。

  • 算法歧视比人类歧视引起更少道德惩罚欲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2-02-07

    摘要: 算法歧视屡见不鲜,人们对其有何反应值得关注。六个递进实验比较了不同类型歧视情境下人们对算法歧视和人类歧视的道德惩罚欲,并探讨其潜在机制和边界条件。结果发现:相对于人类歧视,人们对算法歧视的道德惩罚欲更少(实验1~6),潜在机制是人们认为算法(与人类相比)更缺乏自由意志(实验2~4),且个体拟人化倾向越强或者算法越拟人化,人们对算法的道德惩罚欲越强(实验5~6)。研究结果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人们对算法歧视的反应,并为算法犯错后的道德惩罚提供启示。

  • 智慧时代的螺丝钉:机器人凸显对职场物化的影响

    分类: 心理学 >> 管理心理学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2-01-17

    摘要: 在工具人、打工人、社畜等流行语风靡职场的当下,职场物化已然成为了一个亟需探讨的话题。而随着人工智能尤其是机器人在职场中的使用日益增多,机器人产生的职场效应也值得关注。因此,本项目旨在探讨在人工智能飞速发展的当今社会,机器人渗入职场是否会产生或加重职场物化现象。基于群际威胁理论和补偿控制理论,我们假设职场中的机器人员工凸显会增加职场物化。项目采用实验、大数据与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首先考察机器人员工的凸显是否会增加职场物化,初步验证影响效应;然后探讨机器人影响职场物化的中介机制,试图发现感知威胁和控制补偿的链式中介效应;最后从个人、机器人和环境三方面分别考察其对机器人影响职场物化的调节作用,并从组织文化的角度探讨对职场物化的干预策略。对本项目的探索有助于结合人工智能尤其是机器人发展背景,前瞻性地了解人工智能在职场中可能的负面影响,并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 算法拒绝的三维动机理论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1-11-16

    摘要: 算法拒绝意指尽管算法通常能比人类做出更准确的决策,但人们依然更偏好人类决策的现象。算法拒绝的三维动机理论归纳了算法主体怀疑、道德地位缺失和人类特性湮没这三个主要原因, 分别对应信任、责任和掌控三种心理动机, 并对应改变算法拒绝的三种可行方案: 提高人类对算法的信任度, 强化算法的主体责任, 探索个性化算法设计以突显人对算法决策的控制力。未来研究可进一步以更社会性的视角探究算法拒绝的发生边界和其他可能动机。

  • 东西方文化下的真实自我研究:一种关系的视角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0-11-27

    摘要: 真实自我反映了个体行为与其价值观、信仰、需求等内在状态的一致性程度,分为特质真实与状态真实。在辨析了真实自我与自我认知、自我概念清晰性、自我一致性、正直、真诚等相关概念的异同,并梳理该领域已有理论后,提出真实自我表现或实现的文化差异,即西方文化中的真实自我是自主动机驱动的,而东方文化中的真实自我是关系要求驱动的。未来可以将“关系化”作为现象场,以儒家传统思想为理智资源,从理论建构、社会现象(新兴网络社交平台、社会变迁),以及结合具体的研究方法(如跨文化比较、突显情境变化的方法)等方面开展研究。

  • 文化演化的认知视角——从个体社会学习出发探究文化动态性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0-08-14

    摘要: 文化演化是多学科共同关心的文化研究主题。文化演化的认知视角是心理学家切入该研究主题的一种方式,它着眼于社会文化环境中的个体认知,研究个体在社会学习过程中对文化信息的加工、改变、记忆与提取。文化演化的认知视角借用达尔文生物演化理论,涉及文化传承、创新、选择三个子领域,提出了文化演化的三原则:遗传、变异、选择。文化传承的路径包括模仿和教导,类型分为工具性与习俗性文化传承;文化创新具有层次性,人类特有的累积性文化演化建立在文化创新的基础之上,体现了文化创新的代际传递;基于行为生态学和人类认知机制的文化选择造成了文化信息的差异化适应。未来研究可以从研究概念、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三方面推进认知视角下的文化演化研究,探索更高层次的文化创新,扩展文化演化的前因变量,结合新技术加深对文化演化的理解;发挥文化演化对文化心理学研究的助推作用,研究文化混搭、个性心理特征对文化演化的影响。

  • 双系统模型视角下的罪犯自我控制

    分类: 心理学 >> 应用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0-04-28

    摘要: 自我控制是个体为了达成具有长远利益的目标而有意识控制自身冲动行为的能力。双系统模型提出自我控制系统包含冲动系统与控制系统,该理论适用于分析罪犯低自我控制的内部结构。罪犯冲动系统中充满极易激活的犯罪相关行为图式,而控制系统却不足以生成抑制冲动行为的策略。未来可基于双系统模型,整合已有研究深入考察罪犯自我控制系统的内部运作机制,以及该模型在罪犯心理矫治中的实际应用,而犯罪易感青少年群体则需要特别关注。

  • 辱虐管理的应对:基于人际拒绝的多动力模型分析

    分类: 心理学 >> 管理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0-01-12

    摘要: 随着辱虐管理产生破坏性影响的作用机制不断得到丰富和完善, 受辱虐下属选择特定应对方式的原因以及有效性成为未来辱虐管理的研究方向。基于人际拒绝的多动力模型, 梳理了在不同质量LMX的关系情境中受辱虐下属的应对方式, 并提出特定应对方式可能引起辱虐管理的恶性循环的假设模型。建议未来研究通过丰富下属的应对行为变量、增加人格和环境的调节机制以完善受辱虐下属的应对模型, 并以此为基础探究辱虐管理的消极互动机制, 为打破辱虐管理恶性循环提供理论支持。

  • 工作场所文明行为:从内隐的自我提升到外显的组织优化

    分类: 心理学 >> 管理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19-07-17

    摘要: 工作场所文明行为是一种在组织文化下,基于社会和组织角色义务的,传达礼貌和尊重的主动性行为,是一种向内要求自我控制,向外主张尊重传达的行为,它对于个体自身性格的塑造、组织中人际关系的改善以及文明氛围的培养都具有积极意义。在员工-员工、领导-下属、员工-顾客等关系中,工作场所文明行为发挥着增进同事情谊、促进合作、增强领导力、建立信任、提升绩效等作用。未来的研究应该进一步厘清工作场所文明行为与不文明行为的关系,运用动态视角研究它们发生、发展和被感知的机制,以及这两种行为能否相互转化等问题。

  • 多项式加工树模型在社会心理学中的应用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18-01-17

    摘要: 多项式加工树(multinomial processing tree, MPT)从理论模型出发,使用多项式模型来拟合行为数据并估计理论模型中各个加工过程发生的可能性。该模型能够有效分离和量化不同心理过程,广泛应用于社会认知研究之中,如刻板印象、道德判断等。本文首先介绍该模型的基本原理及其实现,并以道德判断为例说明其在社会心理学中的最新应用。最后,总结其对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意义,即可以作为一种方法提高研究的效度和精度,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并指出其潜在不足。

  • 运营单位: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
  • 制作维护: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知识系统部
  • 邮箱: eprint@mail.las.ac.cn
  • 地址:北京中关村北四环西路33号
招募志愿者 许可声明 法律声明

京ICP备05002861号-25 |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1489号
版权所有© 2016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