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提交时间
按主题分类
按作者
按机构
您选择的条件: 2021-4
  • 神经美学视角的审美愉悦加工机制

    分类: 心理学 >> 心理学其他学科 提交时间: 2021-04-30

    摘要: 审美对象特有的刺激属性会唤起观赏者特定的情绪或情感反应。个体在欣赏自然、艺术品和其他人类作品时会产生审美愉悦体验。审美愉悦-兴趣模型(PIA)认为,审美愉悦体验包含审美过程中自动化加工阶段的审美愉悦和控制加工阶段的审美兴趣。近年来,神经美学研究表明,负责愉悦和奖赏的眶额叶皮层在审美过程中广泛激活,是自动化加工阶段初级审美愉悦奖赏的神经基础,而审美过程中纹状体亚回路中不同的连接和功能作用与两个阶段中审美愉悦的产生都有关联;上述结果支持了审美愉悦-兴趣模型。但审美高峰体验时默认模式网络(DMN)相关脑区的激活和负责控制与理性思维的外侧前额叶皮层等脑区的失活,提示在PIA模型强调的自动化加工审美愉悦和控制加工阶段审美兴趣之上,还有整合升华阶段的审美沉浸愉悦,PIA模型需得到进一步的扩展。未来研究应进一步检验审美愉悦认知加工模型及神经机制,探索审美对创造力的影响机制和神经基础,探讨不同审美经验愉悦机制的异同。

  • 多变量追踪研究的模型整合与拓展: 考察往复式影响与增长趋势

    分类: 心理学 >> 心理统计 提交时间: 2021-04-30

    摘要: 追踪研究当中,交叉滞后模型可以探究多变量之间往复式影响,潜增长模型可以探究个体增长趋势。对两类模型进行整合,例如同时关注往复式影响与个体增长趋势,同时可以定义测量误差、随机截距等变异成分,衍生出随机截距交叉滞后模型、特质-状态-误差模型、自回归潜增长模型、结构化残差潜增长模型等。以交叉滞后模型和潜增长模型分别作为基础模型,从个体间/个体内变异分解的角度对上述各类模型梳理,整合出此类模型的分析框架,并拓展建立“因子结构化潜增长模型(factor latent curve model with structured reciprocals)”作为统合框架。通过实证研究(早期儿童的追踪研究-幼儿园版,ECLS-K),建立21049名儿童的阅读和数学能力的往复式影响与增长趋势。研究发现,分离了稳定特质的模型拟合最优。研究也对模型建模思路和模型选择提供了建议。

  • 自恋与行为抑制/激活系统的关系:元分析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1-04-28

    摘要: 运用元分析方法探讨自恋与行为抑制/激活系统的关系。经过文献检索和筛选,纳入原始文献19篇,包含25个独立样本,共7702名被试。根据同质性检验结果,选用随机效应模型。结果发现,自恋与行为抑制系统存在中度负相关(r = –0.27,95%CI为[–0.34, –0.21]),自恋测量工具在两者间起显著的调节作用;自恋与行为激活系统存在高度正相关(r = 0.46,95%CI为[0.40, 0.52]),被试类型在两者间起显著的调节作用。自恋与行为抑制/激活系统的密切关系支持了自恋的主体性理论和人格强化敏感性理论。

  • Multisensory Signals Inhibit Pupillary Light Reflex: Evidence from Pupil Oscillation

    分类: 心理学 >> 认知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1-04-27

    摘要: Multisensory integration, which enhances the stimulus saliency at the early stage of processing hierarchy, is recently shown to produce a larger pupil size than its unisensory constituents. Theoretically, any modulation on pupil size ought to be associated with the sympathetic and parasympathetic pathways that are sensitive to lights. But it remains poorly understood how pupillary light reflex is changed in a multisensory context. The present study evoked an oscillation of pupillary light reflex by periodically changing the luminance of a visual stimulus at 1.25 Hz. It was found that such induced pupil oscillation was substantially attenuated when the bright but not the dark phase of the visual flicker was periodically and synchronously presented with a burst of tones. This inhibition effect persisted when the visual flicker was task-irrelevant and out of attentional focus, but disappeared when the visual flicker was moved from the central field to the periphery. These findings not only offer a comprehensive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multisensory impact on pupil response to lightness, but also provide valuable clues to the individual contributions of the sympathetic and parasympathetic pathways to multisensory modulation of pupil size.

  • 中国人社会善念的心理结构

    分类: 心理学 >> 人格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1-04-26

    摘要: 为探究中国人社会善念的心理结构,研究采用人格词汇法,在开放调查收集的词汇中选取代表社会善念的心理词语,确立了社会善念词库。通过两次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得到包含18个人格特质词的社会善念词汇评定量表和包含17项描述的社会善念自陈量表。研究表明,中国人的社会善念是一种具有二阶四因素结构的人际特质,二阶是指宜人特质和外倾特质,四因素分别是善良尊重、谦和恭逊、包容理解和积极开放。

  • 评估零效应的三种统计方法

    分类: 心理学 >> 心理统计 提交时间: 2021-04-25

    摘要: 在心理学研究中,以下两种情况下研究者可能需要对零效应进行评估:第一,推断某种效应不存在;第二,意外出现不显著结果,需要区分到底是效应不存在还是当前数据未能提供足够的证据。然而,常用的原假设显著性检验(Null hypothesis significance test, NHST)无法直接评估零效应。近年来,等价检验、贝叶斯估计和贝叶斯因子三种方法逐渐被用于评估零效应:在频率统计框架下,等价检验通过检验效应是否在最小感兴趣区内(Smallest effect size of interest, SESOI),通过p值来推断效应是否为零;在贝叶斯统计框架下,贝叶斯估计通过对比后验分布的最高密度区间和实际等价区的重叠情况,推断效应是否为零;而贝叶斯因子则是通过评估当前数据对原假设和备择假设的相对支持程度,推断当前数据对原假设的相对支持程度。文章通过分析两个真实的数据,展示三种方法的实际应用。三种方法各有其特点:等价检验在逻辑上是对NHST的拓展,易于从传统统计中延伸使用;贝叶斯因子的解读较符合直觉,逻辑上清晰;贝叶斯估计则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可拓展于更多的研究问题。以上三种评估零效应的方法,可能能够帮助心理学研究者在实际研究中进行合理的统计推断和研究决策。

  • 基于贝叶斯的ROC分析方法在心理测量研究中的应用

    分类: 心理学 >> 应用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1-04-24

    摘要: ROC(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分析是诊断研究中一种重要且应用广泛的方法。虽然近年来其广泛应用于诊断研究,但国内尚未见该方法用于心理测量研究中。而ROC分析方法中,本文主要介绍基于贝叶斯理论的ROC分析(BROC)在心理测量中的应用。基于此,本文首先回顾介绍ROC分析方法的发展及演变,然后梳理BROC在心理测量中的应用,并进行实例模拟,最后展望其在心理测量领域的应用前景。

  • 基于三元精神病态模型(TriPM model)的精神病态认知—情感加工框架

    分类: 心理学 >> 人格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1-04-22

    摘要: 精神病态作为暴力犯罪、累犯和青少年犯罪的重要预测变量,在临床心理学和司法领域受到了广泛重视。三元精神病态模型通过大胆、卑劣和去抑制三个维度对精神病态进行了操作化定义,反映了精神病态在神经生物学维度上存在的认知情感加工缺陷。其中,低威胁敏感性是精神病态大胆的主要病因学基础;而执行功能受损,尤其是注意调节缺陷则导致了精神病态的去抑制倾向;而与情绪识别存在联系的共情缺陷可能是卑劣的深层原因。未来研究中仍需关注精神病态的概念化问题,以及不同精神病态特质之间是否存在共同的潜在病因学基础,探索精神病态特质在生命早期阶段的体现从而进行及时有效的干预。

  • 新颖语义联结在顿悟促进记忆效果中的作用

    分类: 心理学 >> 认知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1-04-21

    摘要: 采用成语谜题选择任务, 通过学习-测验范式探究顿悟促进记忆的认知神经机制。实验1采用行为实验, 验证成语谜题选择范式在探究顿悟促进记忆中的有效性, 结果显示, 相比于寻常联结条件, 新颖联结条件下被试在学习阶段具有更高的顿悟感得分, 在测试阶段具有更高的正确率, 范式的有效性得以验证。实验2采用fMRI技术探究顿悟促进记忆的关键脑区。结果显示, 相比于失败记忆新颖联结条件, 成功记忆新颖联结条件更强地激活了顿悟过程相关脑区, 包括海马、杏仁核、额中回、颞上回和颞中回。这说明在学习阶段的顿悟问题解决过程中, 对信息的深加工与积极情绪促进了随后的记忆; 对其进一步分析发现, 相比于寻常联结记忆, 新颖联结对记忆的促进效应主要与右侧海马激活有关, 它可能反映了在顿悟问题解决中新颖联结形成过程建立了情节记忆以及新颖且有价值的语义联结。研究结果表明新颖语义联结形成在顿悟促进记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 中国情境下家长式领导与员工绩效关系的元分析

    分类: 心理学 >> 管理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1-04-20

    摘要: 本研究采用元分析技术和效标剖面元分析技术探讨中国情境下家长式领导与员工绩效之间的关系。通过文献收集与筛选, 共纳入139项研究400个效应值(N = 44605)。元分析结果发现:(1)仁慈领导、德行领导与任务绩效和组织公民绩效有较强的正相关关系,与反生产绩效有较强的负相关关系。与之相反,威权领导与任务绩效和组织公民绩效之间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与反生产绩效显著正相关。(2)低威权领导剖面(仁慈领导和德行领导水平高)对任务绩效和组织公民绩效的预测力最强,高威权领导剖面(仁慈领导和德行领导水平低)对反生产绩效的预测力最强。(3)年龄能够调节家长式领导部分维度和绩效之间的关系强度,性别对家长式领导分维度和绩效关系的调节效应不显著。研究结果进一步揭示了中国情境下家长式领导与个体绩效之间关系的“真相”。

  • 自杀行为的动机-意志整合模型:缘起、现状及未来

    分类: 心理学 >> 心理学史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1-04-14

    摘要: 自杀行为是一个主要的公共健康问题,全球每年约有80万人死于自杀。近十几年来有关自杀风险方面取得较多进展,但对于自杀预测准确性与稳定性等方面的研究仍难以突破,其关键的原因在于缺乏全面的理论模型来预测自杀。本研究引入自杀行为的动机-意志整合(The integrated motivational–volitional, IMV)模型,IMV模型提出挫折、羞耻与迷失是自杀意念产生的主要因素,而动机调节变量调控自杀意念向自杀行为的转变。本文详细阐述IMV模型的理论起源、结构、实证研究、干预思想以及未来的研究方法。

  • 两种新的多维计算机化分类测验终止规则

    分类: 心理学 >> 心理测量 提交时间: 2021-04-14

    摘要: 计算机化分类测验(Computerized Classification Testing, CCT)由于具备分类的功能,目前在职业资格考试、健康与护理问卷等以分类为目的的测验中得到广泛应用。作为 CCT 的重要组成部分,终止规则不仅决定测验停止的条件而且直接影响分类准确率及测验效率。 然而,目前少有研究对多维 CCT(Mulitidimensional CCT, MCCT)的终止规则进行探索。针对已有 MCCT 终止规则的不足,提出两种新的 MCCT 终止规则(即基于马氏距离的多维序贯似然比规则 Mahalanobis-SPRT 和随机缩减的多维广义似然比规则 M-SCGLR),并开展模拟研究在不同实验条件下(比如,不同的题库结构、能力维度间相关及分界函数)考查它们的表现。结果表明:(1)在使用补偿性分界函数的条件下,Mahalanobis-SPRT 规则具有较高的分类精度和与同类方法相近的测验长度;(2)在几乎所有实验条件下,M-SCGLR 规则不仅在测验精度上大幅优于已有的多维随机缩减规则,而且具有较短的测验长度。

  • 来华外国留学生的文化适应压力及其应对策略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1-04-13

    摘要: 随着教育全球化的不断加深以及一带一路战略的不断推进,来华学习的外国学生规模庞大、背景多元,但是时常遇到社会、文化、心理等方面的多重挑战,导致个体产生文化适应压力。如果个体无法选择有效可行的应对策略,将会严重影响其文化适应和心理健康水平。本文从文化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梳理并评述了来华外国留学生文化适应压力的来源、表现形式及影响因素,探讨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压力的不同类型以及可行有效的应对策略。在当前新冠疫情持续肆虐全球的背景下,本文的整合性综述将有助于研究者更好的理解和应对来华外国留学生所面临的严峻心理挑战,从而提升中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管理水平,塑造我国在高等教育领域的积极国际形象。

  • 工作狂领导对团队绩效的双刃剑作用机制研究

    分类: 心理学 >> 管理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1-04-12

    摘要: 随着行业竞争压力的加剧,工作狂领导在职场中愈发普遍。然而对于工作狂领导在组织中的有效性,无论是在实践界还是在学术界都尚存争议。鉴于此,本研究基于社会信息加工理论,分析工作狂领导对团队绩效的双刃剑作用机制。通过对某物业管理服务公司进行多时点、多来源的问卷调查,研究结果表明:一方面,工作狂领导会提升团队工作卷入,促进团队绩效;另一方面,工作狂领导也会引发团队消极情绪,损害团队绩效表现;团队工作重要性能有效缓解工作狂领导对团队绩效的消极作用,同时促进其积极作用。以上研究发现有助于辨证理解工作狂领导有效性,为组织培育管理人才提供有益借鉴。

  • 重复性急性应激对攻击行为的影响及调控机制

    分类: 心理学 >> 认知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1-04-12

    摘要: 关于急性应激对攻击行为的影响,现有研究多集中于单次急性应激情境下。然而,相比单次急性应激,对重复暴露于同一应激源的研究更能反映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经历的应激事件。与单次应激不同,重复性急性应激与应激适应有关,能够节省资源,具有很强的进化和适应意义,但目前关于重复性急性应激对攻击行为的影响却知之甚少。鉴于此,研究运用事件电位相关技术、鼻喷催产素和催产素受体基因型分析方法,探讨重复性急性应激对攻击行为的影响及内部机制,并进一步探讨通过内部和外部调控重复性急性应激反应后攻击行为的变化。

  • 老年人的消极交往与心理健康:实证、理论与展望

    分类: 心理学 >> 应用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1-04-07

    摘要: 积极交往和消极交往分别会对老年人的心理健康产生有利和不利影响,然而,探讨消极交往的负面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相对较少。目前研究主要涉及消极交往的类型(社会隔离、丧偶或离婚)、来源(配偶、子女或朋友)及强度,并探讨感知评估、自尊的中介作用及性别、婚姻、受教育水平等变量的调节作用。社会情感选择理论、优劣势整合理论、社会交换理论及镜中我理论在一定范围内对消极交往的负面作用做出了合理解释。采取“原谅”或“认知疏远”的应对策略能有效缓解消极交往的负面影响。未来研究应进一步考察不同文化背景及社会网络背景下消极交往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响,同时加强对消极交往的理论研究和线上研究,并关注相关的干预研究。

  • 心理病理学网络理论、方法与挑战

    分类: 心理学 >> 心理统计 提交时间: 2021-04-03

    摘要: 对于精神障碍这一概念的理解,传统DSM–ICD分类诊断系统和研究领域标准RDoC均基于潜变量视角,认为精神障碍的症状由其潜在共同原因所致。这2种观点都忽略了症状间的相互作用。不同于分类和维度视角,Borsboom在2008年对精神障碍的概念化提出了的全新视角——心理病理学网络理论。此理论的核心观点是症状之间的动态因果关系构成了精神障碍。基于心理病理学网络理论的网络分析方法,主要以结合EBIC的glasso算法估计症状间的偏相关网络,并通过网络中节点中心性与网络连接性等指标,来考查精神障碍症状的不同特性。近几年来,研究者发现心理病理学网络分析方法在对症状间因果关系的推断、核心症状的识别和网络结构的可靠性与可重复性方面仍面临一些挑战。这些挑战为心理病理学网络理论与方法指明了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

  • 囚徒困境博弈中对手面部表情对合作行为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分类: 心理学 >> 应用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1-04-02

    摘要: 三个实验逐步深入地考察了囚徒困境博弈中,对手的高兴、中性和愤怒面部表情对个体合作行为的影响及相关变量的中介和调节作用。实验1的结果表明,对手的高兴表情比愤怒表情诱发了更高的合作水平,且高兴和中性表情均比愤怒表情产生了更高的合作预期,合作预期中介了面部表情与合作行为的关系;实验2引入指导语操纵被试的直觉或理性决策模式,发现实验1的结果仅出现在直觉条件下,却未出现在理性条件下,且整体而言直觉决策模式下比理性决策模式下更合作;实验3采用更加严格的时间压力范式操纵被试的直觉或理性决策模式,发现除了高兴表情比中性表情也诱发了更多的合作行为外,其他几乎复制了实验2的结果。基于这些结果,建立了有调节的中介模型,以期揭示他人面部表情、合作预期、合作行为及个体决策模式之间的复杂关系。

  • 规范错觉对外出就餐中食物浪费的影响:心理机制与应对策略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分类: 心理学 >> 管理心理学 分类: 心理学 >> 应用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1-04-02

    摘要: 规范错觉是指个体的规范感知与实际存在于群体中的社会规范之间存在差异,规范错觉影响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对957份问卷调查的分析显示,人们普遍高估了他人的食物浪费(行为错觉)以及对浪费的赞同程度(态度错觉),而这两种错觉又加剧了人们自身的浪费行为。中介效应检验显示,印象管理中的社交性维度部分中介了两种错觉与浪费行为间的关系。两个随机对照实验进一步检验了描述性(命令性)规范信息对行为(态度)错觉的影响,结果发现,描述性规范信息降低了行为错觉,并通过社交性减少了浪费行为;而命令性规范信息并不改变态度错觉本身,但通过降低态度错觉对浪费的影响而减少了浪费行为。上述结果意味着两种规范信息尽管高度相似,但其作用机制却可能不同,同时这一发现也为政策制定者提出了两种干预途径。

  • 运营单位: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
  • 制作维护: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知识系统部
  • 邮箱: eprint@mail.las.ac.cn
  • 地址:北京中关村北四环西路33号
招募志愿者 许可声明 法律声明

京ICP备05002861号-25 |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1489号
版权所有© 2016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