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提交时间
按主题分类
按作者
按机构
您选择的条件: 张积家
  • 颜色类别知觉效应的机制:语言的作用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心理科学进展》

    摘要: 颜色类别知觉效应(Category Perception, CP效应)表明, 在颜色之间物理差异距离相等的前提下, 个体区分不同类别的颜色比区分同一类别的颜色更快、更准确。这一效应产生的机制成为普遍进化理论和Sapir-Whorf假设之间争论的重要证据。支持CP效应由语言驱动的学者提出了CP效应单侧化、受语言即时任务影响、跨语言研究和神经生理机制等证据, 以表明语言在CP效应中起决定性的作用; 支持CP效应具有普遍性的学者以CP效应双侧化、婴儿的CP效应、跨语言的反证等证据提出了质疑。近年来, 出现了第三种观点, 认为在颜色CP效应中语言驱动机制和普遍机制并存, 这种理论是普遍进化理论和Whorf假设的折衷观点。从支持CP效应由语言驱动的证据、支持CP效应独立于语言的证据以及支持两种机制并存的观点等三个方面入手, 可分析颜色CP效应的产生机制及语言在其中所起的作用, 未来研究可从概念系统渗入知觉系统的角度进行拓展。

  • 为什么和声能诱发音乐情感?——音乐协和性的作用及其认知机制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心理科学进展》

    摘要: 音乐是高级意识活动产生的声音艺术, 对人类的情感表达和交流具有重要意义。作为连接音乐与情绪的核心要素, 协和性的形成原理至今仍然未有定论。人类如何加工多个音符构成的和声?为什么一些和声听起来协和(愉悦), 一些和声听起来不协和(不愉悦)?协和感究竟是自下而上的声学感知还是自上而下的审美体验?从古希腊时代至今, 这些问题就一直吸引着学者的目光。物理学家从协和与不协和的声学区别中寻找答案, 生理学家从听觉生理机制方面分析协和感的产生, 心理学家研究协和音程偏好是与生俱来的还是后天形成的。目前, 音乐协和性的理论内容主要以西方音乐为主, 中国传统民族音乐迫切需要开展相关的实证研究。

  • 颜色词的语用关系影响颜色认知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7 合作期刊: 《心理学报》

    摘要: 在汉语中, 红、紫、蓝、绿都有各自的语言标签。但在日常语用中, “红”与“紫”比“蓝”与“绿”的语用关系更加密切。“红”与“紫”具有更多的联合表达, 具有更为类似的颜色感应。采用颜色相似性判断、颜色分类和颜色再认任务, 考察汉语母语者对“红–紫”色块和“蓝–绿”色块的认知, 探讨语用关系对颜色认知的影响。结果表明, 语用关系不影响汉语母语者的颜色相似性判断, 却影响颜色分类和颜色再认。与“蓝–绿”色块比, 汉语母语者在包含记忆成分任务中对“红–紫”色块具有认知劣势。整个研究表明, 由语用关系引起的颜色感应在颜色认知中起着重要调节作用, 记忆编码在此过程中起着直接作用。

  • 空间语言标记影响亲属关系的容器隐喻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7 合作期刊: 《心理学报》

    摘要: 通过3个实验, 考察空间语言标记——“内/外”对汉语亲属词语义加工中亲属关系性质容器隐喻的影响。实验1同时呈现词和圆圈, 发现语言标记影响亲属词语义加工中的亲属关系性质容器隐喻, 有“外”标记的血亲词出现在圈外比出现在圈内反应更快, 有“内”标记的姻亲词出现在圈内比出现在圈外错误率更低。实验2先呈现亲属词再呈现圆圈, 发现语言标记影响亲属关系性质向容器概念的激活, 有“外”标记的血亲词和有“内”标记的姻亲词在字母呈现在容器内外时的反应时差异与无“外”标记的血亲词和无“内”标记的姻亲词相反。实验3先呈现圆圈再呈现亲属词, 发现有语言标记的亲属词在空间位置与语言标记一致时反应时更短、错误率更高, 说明“内-外”意象图式对亲属词判断的影响主要源于语言标记。整个研究表明, 与亲属关系性质容器隐喻不一致的空间语言标记干扰汉语亲属词的语义加工, 空间语言标记的作用比亲属关系性质容器隐喻更强。在汉语亲属词的语义加工中存在着序列分解的加工方式, 被试先加工首字, 再加工整词。汉语亲属词的语义加工中包含着语义加工与具身经验激活的相互作用。

  • 部件启动范式下可成字部件的位置效应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7 合作期刊: 《心理学报》

    摘要: 可成字部件在汉字中的位置和功能多种多样。实验1采用部件启动范式考察在汉字识别中可成字部件在不同位置的功能。启动刺激为处于三种位置(主要义符位置、次要义符位置、声符位置)的可成字部件, 目标刺激为包含这三种位置可成字部件的汉字, 要求被试对目标字做词汇判断。实验2结合部件启动范式和视觉搜寻范式探查可成字部件在不同位置的功能。结果表明:(1)可成字部件处在声符位置时的启动效应强于处在义符位置时。(2)可成字部件作义符时的启动作用只出现在处于主要义符位置时。(3)处在声符位置的可成字部件启动不仅促进对包含声符位置部件的汉字的识别, 还促进对包含主要义符位置部件的汉字的识别, 但阻碍对包含次要义符位置部件的汉字的识别。(4)当启动部件处于次要义符位置时, 不影响对包含相关部件的汉字的识别。整个研究表明, 部件位置效应不仅包含部件位置对汉字识别的影响, 还包含部件位置频率对汉字识别的影响。

  • 语言和文化对自我参照条件下提取诱发遗忘的影响——来自汉族人和摩梭人的证据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7 合作期刊: 《心理学报》

    摘要: 采用提取诱发遗忘范式考察摩梭人和汉族人在自我参照、母亲参照、姨母参照和他人参照条件下的加工规律, 发现摩梭被试在自我参照、母亲参照、姨母参照条件下都未出现提取诱发遗忘, 而在一般他人参照条件下出现了提取诱发遗忘; 汉族被试在自我参照、母亲参照条件下未出现提取诱发遗忘, 而在姨母参照、他人参照条件下出现了提取诱发遗忘。这表明, 不同的文化和语言影响人的自我构建, 在汉族人的自我结构中包含有母亲, 而摩梭人将母亲、姨母皆作为重要的他人纳入自我建构中, 使得母亲参照和姨母参照产生与自我参照同样的记忆优势。

  • 任务性质、家族大小和词类一致性对义符语法信息激活的影响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7 合作期刊: 《心理学报》

    摘要: 采用义符启动范式, 考察任务性质、家族大小和词类一致性对义符语法信息激活的影响。实验1通过词汇判断任务和词性判断任务的比较, 发现义符的语法信息激活具有任务特定性:只有在直接针对词类的词性判断任务中, 义符的语法信息才比较容易显现。实验1的结果为实验2的任务选择奠定了基础。实验2考察在词性判断任务中, 义符的家族大小和词类一致性对义符语法信息激活的影响, 发现家族大小和词类一致性都是影响义符语法信息激活的重要变量, 具体表现为大家族义符和高词类一致性义符在语法信息激活上具有促进效应。

  • 颜色范畴知觉效应发生在大脑两半球:来自纳西族和汉族的证据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7 合作期刊: 《心理学报》

    摘要: 采用色环搜索单任务和双任务范式, 考察语言中区分蓝、绿的汉族和语言中蓝、绿混用的纳西族对蓝色和绿色的辨别是否存在颜色范畴知觉效应(Categorical perception, 以下简称为CP效应)。结果发现:(1)纳西族对蓝色和绿色的区分比汉族困难, 体现了语言的作用; (2)语言中蓝、绿混用的纳西族与语言中区分蓝、绿的汉族都出现显著的蓝绿CP效应; (3)两个民族被试的左视野的CP效应受到图形记忆次任务的显著干扰, 说明左视野的CP效应与右脑激活有关。整个研究表明, 颜色CP效应既存在普遍的知觉机制, 也存在语言驱动机制, 语言的作用存在直接效应。研究结果支持颜色词与颜色认知的相互作用理论。

  • 具身模拟在汉语肢体动作动词理解中的作用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7 合作期刊: 《心理学报》

    摘要: 通过3个实验, 考察具身模拟在汉语肢体动作动词理解中的作用。实验1考察在整字启动下具身模拟对运动通道中箭头方向判断的影响, 发现理解肢体动作动词在运动通道中存在着动作-汉字相容效应, 汉字的具身方向与箭头方向一致促进被试对箭头方向的判断。实验2考察在整字启动下具身经验对视觉通道中字母位置判断的影响, 发现理解肢体动作动词在视觉通道中存在着动作-汉字相容效应, 汉字的具身方位与字母方位一致促进对字母方位的识别。实验3采用义符启动范式考察义符与整字的具身模拟, 发现理解汉语肢体动作动词不仅在整字层次上存在着具身模拟, 在部件层次上也存在着具身模拟。义符在汉字加工中期被激活了, 并且持续到加工晚期。整个研究表明, 汉语肢体动作动词理解是一个跨通道的具身模拟过程, 具身模拟在汉语肢体动作动词的理解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 文化影响亲属词性别概念加工中的空间隐喻与重量隐喻——来自彝族、白族和摩梭人的证据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7 合作期刊: 《心理学报》

    摘要: 采用空间隐喻和重量隐喻的研究范式, 考察彝族人、白族人和摩梭人在亲属词性别概念加工中的空间隐喻和重量隐喻。实验1考察亲属词性别概念加工的上下隐喻。结果表明, 彝族人对“上男下女”词对的反应比对“上女下男”词对快; 白族人在判断长辈亲属词时, 对“上男下女”词对的反应比对“上女下男”词对快; 摩梭人对“上男下女”词对的反应比对“上女下男”词对慢。实验2采用性别概念启动重量概念, 发现亲属词性别概念加工存在着轻重隐喻一致性效应, 性别亲属词对促进对天平倾斜方向的判断。对彝族人而言, 男性亲属词激活了“重”概念, 女性亲属词激活了“轻”概念; 对摩梭人而言, 女性亲属词激活了“重”概念, 男性亲属词激活了“轻”概念; 白族人未表现出亲属词性别对轻重概念激活的差异。实验3采用重量概念启动性别概念。结果显示, 对彝族人而言, “重”概念启动了“男”概念, “轻”概念启动了“女”概念; 对摩梭人而言, “重”概念启动了“女”概念, “轻”概念启动了“男”概念; 对白族人而言, 未发现轻重概念对性别概念启动的显著差异。整个研究表明, 性别文化影响亲属词性别概念加工中的空间隐喻和重量隐喻, 证明了隐喻的文化性。

  • 外语焦虑、紧张情绪与认知负荷对外语说谎的影响:来自中-英双语者的证据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7 合作期刊: 《心理学报》

    摘要: 采用错误陈述范式探究中-英双语者用母语和外语说真话和说谎时的认知神经差异, 涉及外语焦虑、认知负荷和说谎诱发的紧张情绪。对P200和CNV观察发现:(1)中-英双语者用英语说真话的P200波幅比用母语大, 说明被试用英语说话时受外语焦虑情绪影响; (2)中-英双语者用英语说谎与说真话的P200波幅无显著差异, 但用母语说谎和讲真话的P200波幅差异显著, 说明被试用外语说谎没有用母语说谎诱发的紧张情绪大; (3)中-英双语者说谎时的CNV波幅比说真话时大, 说明被试说谎比说真话的认知负荷更大; (4)中-英双语者用英语说谎时的CNV波幅比用汉语说谎时大, 说明被试用外语说谎比用母语说谎产生了更大的认知负荷。相关分析表明, 英语熟练程度是影响中-英双语者用母语和外语说谎时的认知神经差异的重要变量。

  • 多元语言文化对个体情境下与社会情境下认知转换功能的差异性影响——来自锡伯族的证据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7 合作期刊: 《心理学报》

    摘要: 多民族国家由多个民族和族群组成。个体处于各种民族关系或族群关系中, 需要与其他民族或族群的人协作。“西迁”使我国的锡伯族分居于新疆和东北, 走上了不同的发展道路。新疆锡伯族处于多元语言文化中, 不仅保留了本民族的语言和文字, 也汲取了周边民族的语言文化营养; 而东北锡伯族则与汉族融合, 逐渐失去了本民族的语言和文字, 转用汉语和汉字。采用经典认知转换任务和联合认知转换任务, 对比新疆锡伯族和东北锡伯族在个体情境下和社会情境下的认知转换功能差异, 探讨多元语言文化对个体情境下与社会情境下认知转换功能的影响。结果发现, 在个体情境下, 新疆锡伯族的转换代价更小; 在社会情境下, 新疆锡伯族的联合机制更容易被激活, 他们分配认知资源去表征同伴的任务, 自我-他人的整合程度更高, 转换代价更大。整个研究表明, 多元语言文化对认知转换功能具有不同的影响:促进个体情境下的认知转换功能, 降低社会情境下的认知转换功能。本研究的结果为多民族国家的文化和心理建设提供了重要启示。

  • 维吾尔族与汉族的大学生在汉语歧义词消解中的语境促进效应及反应抑制效应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7 合作期刊: 《心理学报》

    摘要: 词汇歧义是语言的普遍现象。在汉语中, 歧义词的种类繁多, 是少数民族学生汉语学习困难的重要原因之一。通过两个实验, 考察在不同加工时间条件下维吾尔族和汉族的大学生在汉语歧义词消解中的语境促进效应及抑制效应。结果发现, 两个民族的大学生均出现了语境促进效应, 但在短时加工条件下, 汉族大学生的语境促进效应显著大于维吾尔族大学生, 在长时加工条件下, 两个民族的大学生的语境促进效应并无显著差异。在短时加工条件下, 仅汉族大学生可以有效地抑制无关信息的干扰; 在长时加工条件下, 两个民族的大学生均可以有效地抑制无关信息的干扰。整个研究表明, 在汉语歧义词消解中, 随着加工时间增加, 维吾尔族大学生的语境促进效应和对无关信息的抑制均可以达到与汉族大学生相近的水平。

  • 内藏班高中生对国内外民族的容器隐喻、群际态度和助人倾向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7 合作期刊: 《心理学报》

    摘要: 中华民族共同体作为一种高层级的共同内群体, 性质复杂、构成多元。将中华民族共同体和共同内群体认同模型相结合, 是研究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的有效途径。本研究以国内不同民族及其成员表征中华民族共同内群体, 以国外不同民族及其成员表征共同外群体, 通过3个实验考察内藏班高中生对国内外民族的容器隐喻、群际态度和助人倾向。实验1采用空间Stroop范式, 发现国内民族人名呈现在圈内的反应时显著短于呈现在圈外时, 国外民族人名呈现在圈外时的反应时显著短于呈现在圈内时, 说明内藏班高中生已经建构了中华民族共同内群体认知, 将国内民族成员置于容器内, 将国外民族成员置于容器外; 实验2通过启动Stroop范式发现, 当启动词是国内民族名称时, 对积极词的词性判断反应时显著短于对消极词; 当启动词是国外民族名称时, 对消极词的词性判断反应时显著短于对积极词, 说明内藏班高中生对国内民族存在着共同内群体偏爱, 对国外民族存在着共同外群体偏见; 实验3采用金钱和时间助人任务, 发现内藏班高中生捐赠给国内民族成员的金钱和时间均显著多于国外民族成员, 说明内藏班高中生对国内民族成员具有更强的助人意愿。整个研究表明, 具有丰富的跨民族交往、跨文化生活经验的内藏班高中生在共同内群体认知、共同内群体偏爱和对共同内群体成员的帮助倾向上, 均展现出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

  • 民族内隐观、身份认同对族际通婚子女的外群接触态度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影响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7 合作期刊: 《心理学报》

    摘要: 中国人的积极理想情绪 近几十年来的变迁(社会变迁专栏)

  • 语言演变差异与族群/方言名称对族群信息加工的影响——以广东三大汉语方言为例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7 合作期刊: 《心理学报》

    摘要: 语言是族群的重要文化特征之一。基于广东三大方言族群均为中原移民的史实, 探讨三大汉语方言的语言演变差异与族群/方言名称对方言讲话者对中原族群信息加工的影响。以方言为客家话、粤语和潮汕话的广东大学生为被试, 实验1采用群体参照的R/K范式, 考察不同方言讲话者对中原族群信息的记忆; 实验2采用启动Stroop范式, 考察不同方言讲话者对中原族群信息的注意偏向。结果表明, 语言演变差异与族群/方言名称影响不同方言讲话者对中原族群的信息保持, 顽强地保持祖先语言的客家方言族群对中原族群的信息加工产生群体参照效应; 语言演变差异和族群/方言名称影响方言讲话者对中原族群信息的注意偏向, 客家方言族群对中原族群的信息加工产生注意偏向。整个研究表明, 语言演变差异和族群/方言名称影响对同祖语族群的信息加工, 完整地保留汉祖语特点、强化方言与汉祖语的关系, 能够增强根祖意识, 增进对同根族群的认同。研究结果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启示。

  • 音乐协和性的影响因素及其神经机制

    分类: 心理学 >> 认知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1-10-16

    摘要: 音乐是高级意识活动产生的声音艺术,对人类的情感表达和交流具有重要意义。作为连接音乐与情绪的核心要素,协和性的形成原理至今仍然未有定论。人类如何加工多个音符构成的和声?为什么一些和声听起来协和(愉悦),一些和声听起来不协和(不愉悦)?协和感究竟是自下而上的声学感知还是自上而下的审美体验?从古希腊时代至今,这些问题就一直吸引着学者的目光。物理学家从协和与不协和的声学区别中寻找答案,生理学家从听觉生理机制方面分析协和感的产生,心理学家研究协和音程偏好是与生俱来的还是后天形成的。目前,音乐协和性的理论内容主要以西方音乐为主,中国传统民族音乐迫切需要开展相关的实证研究。

  • 维吾尔族与汉族大学生在汉语歧义词消解中的语境促进效应及反应抑制效应

    分类: 心理学 >> 认知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1-03-15

    摘要: 词汇歧义是语言的普遍现象。在汉语中,歧义词种类繁多,是少数民族学生汉语学习困难的重要原因之一。通过两个实验,考察在不同加工时间条件下维吾尔族大学生和汉族大学生在歧义词消解中的语境促进效应及抑制效应。结果发现,两民族大学生均出现了语境促进效应,但在短时加工条件下,汉族大学生的语境促进效应显著大于维吾尔族大学生,而在长时加工条件下,两民族大学生的语境促进效应无显著差异。在短时加工条件下,仅汉族大学生可以有效地抑制无关信息的干扰;而在长时加工条件下,两民族大学生均可以有效地抑制无关信息的干扰。整个研究表明,在汉语歧义词消解中,随着加工时间的增加,维吾尔族大学生的语境促进效应和对无关信息抑制均可以达到与汉族大学生相近的水平。

  • 颜色范畴知觉效应发生在大脑两半球:来自中国纳西族和汉族的证据

    分类: 心理学 >> 认知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19-07-10 合作期刊: 《心理学报》

    摘要: 采用色环搜索单任务和双任务范式,考察语言中区分蓝、绿的汉族和语言中蓝、绿混用的纳西族对蓝色和绿色的辨别是否存在颜色范畴知觉效应(Categorical perception,以下简称为CP效应)。结果发现:(1)纳西族对蓝色和绿色的区分比汉族困难,体现了语言的作用;(2)语言中蓝、绿混用的纳西族与语言中区分蓝、绿的汉族都出现显著的蓝绿CP效应;(3)两民族被试的左视野的CP效应受到图形记忆次任务的显著干扰,说明左视野的 CP 效应与右脑激活有关。整个研究表明,颜色CP效应既存在普遍的知觉机制,也存在语言驱动机制,语言的作用存在直接效应。研究结果支持颜色词与颜色认知的相互作用理论。

  • 侗歌经验对侗族中学生执行功能的影响

    分类: 心理学 >> 认知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19-05-20

    摘要: 音乐训练对认知能力具有广泛的促进效应。本研究结合执行功能的三个成分(抑制控制、工作记忆和认知灵活性),在我国民族音乐背景下,匹配实验任务的视觉和听觉形式,探讨侗歌经验对侗族中学生执行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侗歌组被试在抑制能力和刷新能力上显著好于侗族非侗歌组被试和汉族被试,这一优势在视觉任务中和听觉任务中均存在,说明侗歌经验产生的认知优势具有跨感觉通道的普遍性。侗歌组被试和侗族非侗歌组被试的转换能力差异不显著。侗族非侗歌组被试的抑制能力和转换能力好于汉族被试,这体现了语言和音乐的交互作用。

  • 运营单位: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
  • 制作维护: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知识系统部
  • 邮箱: eprint@mail.las.ac.cn
  • 地址:北京中关村北四环西路33号
招募志愿者 许可声明 法律声明

京ICP备05002861号-25 |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1489号
版权所有© 2016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