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提交时间
按主题分类
按作者
按机构
您选择的条件: 2020-6
  • 未意识到错误影响错误后调整的电生理证据

    分类: 心理学 >> 认知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0-07-01

    摘要: 现有研究一致认为意识到错误可引起错误后调整,但是未意识到错误能否促使个体进行错误后调整尚存争议。本实验采用基于go/no-go范式的错误意识任务考察上述问题,并根据被试对自己按键反应正误主观报告将no-go错误反应分为意识到错误和未意识到错误。行为结果发现,意识到错误和未意识到错误后正确率均显著高于正确击中试次(正确go试次)后正确率;但是,意识到错误后试次反应时显著快于正确击中后反应时,未意识到错误后反应时显著慢于正确击中后反应时。该结果表明两类错误均优化了错误后行为表现,但是意识到错误后被试调整速度加快,未意识到错误后被试调整速度减慢。进而,时频分析发现意识到错误相较于未意识到错误诱发显著更强的alpha波能量。并且,前者在错误意识主观报告前已诱发alpha波,后者在错误意识主观报告反应后诱发alpha波。该结果表明意识到错误一直处于持续的注意监控中,而未意识到错误是任务引起的暂时注意控制。因此,本实验说明错误意识影响错误后调整,意识到错误可能采用类似主动性控制的策略调节错误后行为,而未意识到错误可能采用类似反应性控制的策略调节错误后行为。

  • 正念对亲密关系的影响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0-06-30

    摘要: 亲密关系中的正念,是指个体有意识地关注可能影响关系的感觉或想法。由于其有助于提高关系满意度并缓解关系冲突,因而逐渐在理论和应用上受到关注。二元互动过程理论有助于在二元框架下理解正念影响亲密关系的过程和结果,研究者通常采用测量法、实验诱导法和正念干预探究正念对亲密关系的影响。鉴于正念干预对亲密关系具有防护和补救功能,因此被应用于相对幸福、面临挑战和陷入危机等不同关系状态。未来的研究可根据关系的阶段特征和可能的反向作用建构理论;根据亲密关系的二元互动和阶段特点,从多维、动态发展的视角界定概念,通过互评法和观察编码法进行测量;采用更严谨的设计明确干预效果;并且关注潜在的消极影响。

  • Neuroanatomical correlates of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self-awareness of highly practiced visuomotor skills

    分类: 心理学 >> 认知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0-06-30

    摘要: Metacognition refers to the ability to introspect our cognitive ability, which plays an essential role in guiding and optimizing our activities. However, little is known about metacognitive capacity for highly practiced motor behaviors and its neural correlates. Using structural and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 the present study examined the brain substrates underlying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self-awareness of handwriting in adults, a highly practiced visuomotor skill. Results showed that adult writers generally overestimate their handwriting skill, which is more pronounced in males relative to females. The extent of overestimation of handwriting quality wa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grey matter volume in the left fusiform gyrus, right middle frontal gyrus and right precuneus. Moreover, the activation of these regions in a handwriting task was not correlation with self-awareness of handwriting, confirming that the identified connection between brain structures and handwriting self-awareness is independent of task performances. The left fusiform gyrus and right middle frontal gyrus are thought to represent domain-specific brain mechanisms for handwriting self-awareness, while the right precuneus is likely to be a domain-general brain mechanism, suggesting that the ability of introspect practiced visuomotor skills relies on both domain-general and domain-specific brain systems. Together, this study is the first to reveal the neuroanatomical correlates of a highly practiced motor behavior, extending our understanding about the neural basis of human metacognition.

  • 跨界行为对创造力影响的跨层次双刃剑效应

    分类: 心理学 >> 心理学史 提交时间: 2020-06-28

    摘要: 本文从资源的视角,在团队和个体两个层面探究了跨界行为分别对团队创造力和个体创造力的影响以及中介机制和边界条件。采用多阶段-多来源的方式收集数据。研究结果表明在团队层面上,团队跨界行为会提高团队创造力,但在个体层面上,员工跨界行为通过增加员工的角色压力对个体创造力产生不利影响。角色宽度自我效能感调节了上述关系,相比于角色宽度自我效能感较高的员工,角色宽度自我效能感较低的员工实施了跨界行为后更容易产生角色压力,对个体创造力的负向影响更强

  • 早死早超生: 负折扣的“去牵挂”解释

    分类: 心理学 >> 管理心理学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0-06-23

    摘要: 面对未来的负性事件,折扣理论认为人们应该,实际观察同样发现人们实际会选择延迟负性事件, 如拖欠款、迟交罚款、税款、欠债,而这种延迟无疑会造成个人和社会成本的巨大浪费。然而,同样有研究发现背离了折扣理论预测的结果。本研究提出并探索反转上述偏好的一种可能解释,即“去牵挂”解释。我们设计5个研究既有实验室又有现场研究,结果发现当存在后续牵挂事时,学生被试会偏好早经历负性事件(本研究中即是口语考试),且后续牵挂事件所引起的反刍程度起中介作用。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本研究结果表明这种设置后续牵挂事的方法是一种稳定有效的行为助推,容易使潜在的使用者理解这种方法。简言之,在本研究中设置“牵挂事”对“偏好即时负性事件”所起的作用,犹如在罗伯斯山洞实验中设置“组外威胁”对“组内合作”所起的作用。

  • 抑郁个体的视知觉加工异常

    分类: 心理学 >> 认知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0-06-22

    摘要: 抑郁作为一种神经心理障碍,一般表现为情绪失调,但研究表明,抑郁个体的视知觉加工也发生了改变。综述从视觉客体特征(如对比度敏感性)和常用视觉任务范式(如双眼竞争)两个视角,评述了有关抑郁个体在视知觉加工方面的特点。这些研究总体上反映了抑郁个体在视知觉加工的不同层级水平上均受到了损害。未来的研究可以在区分不同抑郁亚型的基础上,尝试使用视知觉加工任务的指标作为区分抑郁个体和非抑郁个体的客观诊断手段。

  • 睡眠时型与抑郁的关系及其机制

    分类: 心理学 >> 应用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0-06-20

    摘要: 抑郁症不仅严重影响个体的身心健康,也加大了医疗保健的负担,已成为全球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众多研究表明昼夜节律紊乱与抑郁症显著相关,使睡眠时型成为探讨抑郁发生和发展的一个新视角。睡眠时型包括清晨型、中间型和夜晚型。夜晚型是抑郁的风险因素,清晨型则是其保护性因素。情绪调节行为机制和杏仁核、扣带回皮质等神经机制的探讨,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理解睡眠时型对抑郁的影响。未来研究还需要探索睡眠时型的多维结构,增加前瞻性队列研究设计,丰富心理和生理机制,加强干预性的实证研究。

  • 睡眠时型与抑郁的关系及其机制

    分类: 心理学 >> 应用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0-06-20

    摘要: 抑郁症不仅严重影响个体的身心健康,也加大了医疗保健的负担,已成为全球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众多研究表明昼夜节律紊乱与抑郁症显著相关,使睡眠时型成为探讨抑郁发生和发展的一个新视角。睡眠时型包括清晨型、中间型和夜晚型。夜晚型是抑郁的风险因素,清晨型则是其保护性因素。情绪调节行为机制和杏仁核、扣带回皮质等神经机制的探讨,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理解睡眠时型对抑郁的影响。未来研究还需要探索睡眠时型的多维结构,增加前瞻性队列研究设计,丰富心理和生理机制,加强干预性的实证研究。

  • 基于ERP的预测性句子加工研究前沿

    分类: 心理学 >> 生理心理学 分类: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提交时间: 2020-06-19

    摘要: 本文梳理了国际期刊发表的使用事件相关电位(ERP)技术研究人脑开展预测性句子加工所取得的主要成果和重要突破。本文从心理语言学对句子预测的研究逻辑为切入点,接着分别回顾通过N400和前侧正波(frontal positivity)两个ERP效应揭示词形预测和语义预测这两个预测性句子加工主要操作的研究里程碑,并进而总结勾勒出预测性句子加工理论模型。最后,本文指出了现有研究的局限性和未来该课题潜在的方向。

  • 健康领域的跨期决策与健康行为:机制与影响因素

    分类: 心理学 >> 应用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0-06-18

    摘要: 健康领域的跨期决策关系着个体和国民的健康和福祉。目前学界对该领域的研究主要停留在参考传统金钱领域的相关理论模型和方法的阶段,但健康跨期决策具有领域特异性,沿袭金钱领域理论模型和方法,导致该领域在研究方法和结果上存在较大的不一致性。健康跨期决策的行为后果是该领域关注重点,多数研究均报告个体的低时间折扣率、高未来时间取向与其健康保护行为正相关,与健康风险行为呈负相关。该领域也关注健康跨期决策的影响机制,如决策对象和决策主体的核心特征等因素。未来研究亟需发展适用于健康领域的跨期决策模型和研究范式,明确健康行为与跨期决策偏好的关系,深入探讨健康跨期决策的内在选择机制,并在健康行为干预和医疗卫生政策应用方面进行更多的尝试和探索。

  • Reconfiguration of functional brain networks underlying the distinctions between automatic and controlled handwriting

    分类: 心理学 >> 认知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0-06-17

    摘要: This study aimed to examine the brain mechanisms underlying the distinctions between automatic and controlled handwriting.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data were collected while adult participants (n = 53) performed a copying task with varying speed control demands. Network analysis show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functional connectivity within and between the frontoparietal network (FPN), the default mode network (DMN), the dorsal attention network (DAN), the somatomotor network (SMN) and the visual network (VN) between automatic and speed-controlled handwriting irrespective of written materials, which are thought to reflect general executive control and task-relevant visuomotor operations. However, there were no differences in brain activation between automatic and controlled handwriting.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reconfiguration of functional network architecture, rather than regional activation, underlies the dissociations between automatic and controlled handwriting. Our findings shed new light on the neural mechanisms of handwriting mastery and handwriting impairments in individuals with neurological disorders.

  • 隔代教育对孙辈和祖辈的影响:双刃剑效应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0-06-17

    摘要: 隔代教育是指祖辈对孙辈的抚养和教育,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隔代教育”已成为“亲代教育”的一种重要补充形式。隔代教育对祖孙两辈人的身心健康均存在“双刃剑”效应。生物进化论、社会交换理论和家庭系统理论为理解隔代教育对孙辈的影响提供了理论支持,角色紧张和角色强化理论可以加深隔代教育对祖辈影响的认识。未来研究应明确隔代教育的定义和类型,控制边界因素进行更为深入的综合性研究,并进一步推进隔代教育的本土化研究。

  • 基于即时反馈的反应抑制训练对青少年和成人执行功能的训练效应和迁移效应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0-06-16

    摘要: 本研究以基于即时反馈的Stop Signal范式为训练任务,考察3周训练是否对青少年和成人的执行功能产生训练效应和迁移效应。发现青少年、成人实验组和积极控制组都出现了训练效应。两个实验组均产生了对反应抑制Go/No-go任务的迁移效应;但只有青少年实验组出现了对干扰抑制Stroop任务的迁移效应。成人实验组和积极控制组都出现了对2-back任务的迁移效应;但只有青少年实验组出现了在2-和3-back任务上的迁移效应。所有组别都未能出现对推理能力的迁移。研究证明从青春期到成年期,基于即时反馈的反应抑制训练能够对执行功能产生训练和迁移效应,但迁移仅限于抑制和工作记忆等基础成分,无法改善推理能力。

  • theta频段反映了音节编码过程

    分类: 心理学 >> 认知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0-06-16

    摘要: 大脑的神经振荡往往反映了人类的各种认知活动。语言理解的研究发现大脑θ频段的活动与音节的加工密切相关,但目前尚未有研究者探究语言产生过程中大脑特定频段活动与音节加工的联系。我们通过EEG时频分析技术,采用掩蔽启动范式,考察了23名健康被试在图片命名过程中θ频段的活动与音节加工过程的关系。行为结果发现,当启动词和目标图名称之间存在音节相关时,个体的命名反应时快于音节无关的条件,而音素相关条件的命名反应时慢于音素无关条件。时频结果发现,在刺激出现后的270~460 ms,音节相关条件下个体θ频段神经振荡的能量显著低于音节无关条件,音素相关与音素无关之间无显著差异。综上,我们认为汉语口语产生中大脑θ频段的活动反映了对音节的加工,从神经振荡指标上为音节是汉语口语词汇产生中音韵编码的单元提供了证据。

  • 编码强度对字体大小效应的影响

    分类: 心理学 >> 认知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0-06-12

    摘要: 本研究采用三个实验考察编码强度对字体大小效应的影响,探讨由于知觉特征而引发的元认知错觉的内在产生机制(实验1)与有效的矫正措施(实验2和实验3)。结果发现:(1)大字体词语的知觉流畅性显著优于小字体,并且贝叶斯多层中介分析结果表明,知觉流畅性对字体大小效应起部分中介作用(实验1); (2)随着编码强度的增加,由字体大小引起的学习判断错觉逐渐消失(实验2和实验3)。以上结果表明,刺激的知觉特征(字体大小)对个体学习判断的影响,随编码强度激活线索的增加而逐渐减弱。这一结果为真实教学情境中提高学习者的编码强度,进而削弱学习判断对知觉特征线索的依赖,并准确地监测自身的学习进程提供了科学依据。

  • 对威胁刺激的碰撞时间估计

    分类: 心理学 >> 认知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0-06-09

    摘要: 对靠近运动刺激的碰撞时间(time-to-collision, TTC)估计具有重要的进化意义。为了解释个体如何进行TTC估计,研究者提出了结构主义理论、生态光学理论和tau理论等,也考察了影响TTC估计的部分因素。近年的研究通过比较个体对威胁刺激和非威胁刺激的TTC估计,考察了刺激的情绪相关属性对TTC估计的影响。结果表明,相比于自然非威胁刺激(如兔子等图片),个体会低估自然威胁刺激(如蛇等图片)的TTC,但这种TTC的低估在社会威胁刺激(如愤怒面孔图片)上有时很小甚至不显著。个体低估TTC可能存在三种原因:(1)个体对威胁刺激具有特异性反应;(2)威胁刺激具有较高的情绪唤醒度;(3)个体对威胁刺激具有心理距离更近和运动速度更快的知觉偏差。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考察在社会威胁刺激上表现出的TTC低估效应不稳定的原因;探索威胁刺激TTC估计中的自主生理反应和神经机制;采用虚拟现实技术进行威胁刺激TTC估计的研究;在实验设计中考虑性别和人格特质等个体因素的影响。

  • 认知负荷取向下基于记忆-反应冲突的欺骗检测

    分类: 心理学 >> 心理学史 提交时间: 2020-06-09

    摘要: 欺骗检测一直是心理学的重要研究问题。基于欺骗理论的认知视角,研究者提出欺骗检测的认知负荷取向。采用隐瞒信息测试这一测谎范式,通过操纵认知负荷影响个体在虚假反应时的记忆-反应冲突解决过程,考察增加认知负荷对欺骗检测的影响,以期更好地揭示欺骗检测的认知机制。在此基础上,以普通人群和犯罪嫌疑人为被试探查基于记忆—反应冲突的欺骗检测的行为和生理指标,并根据获得的行为和生理指标,采用机器学习方法进行建模,预测个体的欺骗行为。研究结果将服务于司法、安防和人际交往等领域的欺骗检测。

  • 视听整合对注意瞬脱的影响

    分类: 心理学 >> 认知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0-06-05

    摘要: 注意瞬脱(Attentional Blink, AB)是指面对接连不断出现的刺激时个体会表现出对较短时间内的刺激识别能力减弱的现象。注意瞬脱的出现很容易造成个体对后续信息加工的流失,是注意在时间维度上局限性的体现。而大量研究指出,个体在与复杂信息环境进行交换沟通时,对于可以在视觉和听觉通道同时呈现信息的物体或刺激识别更快更精准。现有研究表明,视听整合不仅可以促进空间注意的定向和搜索效率,同样在长时程注意中也会引起感觉促进效应。本研究探讨视听整合是否可以调节注意瞬脱造成的局限性影响;如果存在影响,那么整合的强度又会如何影响注意瞬脱,并且这种调节的效能如何更优化。实验1中启用RSVP范式,通过对比不同声音条件下的瞬脱效应探究视听整合对注意瞬脱的影响,结果发现当被忽略的声音与瞬脱窗口的目标同步出现时识别正确率明显提高,证明了视听整合可以减小注意瞬脱,且这种影响并不是由于听觉凸显导致的。实验2根据偏向竞争模型,通过增加听觉任务将注意分配到视听双通道中探究不同整合程度对瞬脱的调节作用,结果发现当需要注意的声音与瞬脱窗口的目标同步出现时识别正确率更显著提升,证明了视听整合效应增强可以更显著地减小注意瞬脱。与此同时也说明了视听整合可以不同程度地调节影响注意瞬脱现象。

  • 婴儿痛觉的神经基础及其影响因素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0-06-02

    摘要: 婴儿痛觉对婴儿的生长发育有重要意义,已经日益引发研究者的兴趣。痛觉本质上是一种不愉悦的感官和情绪体验,是通过早年与伤害有关的经历习得的。在心理学角度,在介绍婴儿痛觉概念、神经生理机制、评估工具的基础上,系统梳理痛觉对婴儿生长发育的影响及其影响因素十分必要。后续研究需继续完善婴儿痛觉的测量方法,考察疼痛反应在不同文化和不同群体间的差异。

  • 促进型和抑制型建言 概念、 前因与后果 的差异

    分类: 心理学 >> 管理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0-06-02

    摘要: 本文系统地回顾了促进型和抑制型建言在前因与后果的差异。这些差异的理论基础包括计划行为理论、调节焦点理论、目标导向理论、社会期望理论、资源保存理论、归因理论、自我损耗理论、认知评价理论以及情感事件理论。与理论相对应,两类建言的前因差异体现在建言者特质(如人格、动机)、领导风格与行为、领导成员交换和组织层面的因素(如组织政治、组织公平)等方面;后果的差异体现在建言者工作态度与行为(如绩效、工作满意度)、领导建言采纳和团队绩效等方面。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包括探讨两类建言在团队中的共存、两类建言的文化差异等。

  • 运营单位: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
  • 制作维护: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知识系统部
  • 邮箱: eprint@mail.las.ac.cn
  • 地址:北京中关村北四环西路33号
招募志愿者 许可声明 法律声明

京ICP备05002861号-25 |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1489号
版权所有© 2016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