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提交时间
按主题分类
按作者
按机构
您选择的条件: 工业心理学
  • 智能时代的新玩伴:儿童与机器人的互动特征及其对儿童发展的影响

    分类: 心理学 >> 工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8-21

    摘要: 随着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儿童与机器人的互动日益频繁。该领域的研究成果可以按照儿童对机器人的认识、互动,以及这种互动对儿童发展的影响这三个过程进行总结。在认识上,儿童更容易被机器人的拟人化外观吸引,倾向基于兴趣来探索机器人,并且将机器人视为生命或类生命体。在互动中,儿童更愿意接受机器人为亲密伙伴,容易向其寻求情感慰藉和保护欲,但也可能会欺负机器人。通过与机器人互动,儿童的认知和元认知能力、学习兴趣,以及社交意愿和共情能力得到了发展;然而,由于机器人无法提供适当的诤言和反馈,因此其有可能对儿童的社会性发展带来负面影响。未来需要拓展相关研究的设计、方法和深度,尝试进行纵向和跨文化研究,改进评估方法,深入探讨儿童与机器人互动的原因和情境,并注意涉及到的伦理问题。

  • 消费失败情境下人际亲密度对口碑传播意愿的U型影响 ——基于动机冲突的视角

    分类: 心理学 >> 管理心理学 分类: 心理学 >> 工业心理学 分类: 管理学 >> 企业管理 提交时间: 2023-03-16

    摘要: [目的]消费失败情境下消费者对不同亲密度群体的口碑传播意愿受保护他人利益和保护自我形象动机的影响。 [方法]不同于前期研究亲密度对口碑影响的线性关系结论,本研究基于动机冲突的视角,构建动机冲突模型,考察了消费失败情境下人际亲密度对口碑传播意愿的影响及其内在机理。 [结论]通过 4 个主实验和 2 个附加实验,结果表明亲密度对口碑传播意愿的影响呈 U 型关系,与低高亲密度对象相比,消费者面对中亲密度对象时口碑传播意愿最低。这种影响可以通过消费者产生的保护他人利益动机和保护自我形象动机之间的张力来解释,商家责任调节了以上机理,当商家在导致消费失败的结果中承担的责任较高时,口碑传播意愿不再随亲密度的增加呈现 U 型关系。

  • 计算文化心理学:基于大数据的文化变迁与文化地理分析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分类: 心理学 >> 工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2-11-07

    摘要: 随着大数据技术与文化心理学的融合发展, 计算文化心理学作为一门新兴交叉学科逐渐兴起, 大尺度、近乎全样本的文化心理分析真正得以实现。计算文化心理学关注的文化变量主要围绕个人主义/集体主义这一文化心理学使用最为广泛的维度展开, 分析方法包括特征词典、机器学习、社会网络分析、仿真模拟等, 分析思路包括时间维度上的文化变迁效应以及空间维度上的文化地理效应。当然, 计算文化心理学在为传统文化心理研究提供新方法、新范式的同时, 也存在解码失真、样本偏差、词语多义性、隐私风险等局限, 未来研究应重视变量理论解释、文化动态演化分析、学科深度整合、生态效度等问题。

  • 情绪效价可预测性对时间捆绑效应的影响

    分类: 心理学 >> 工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2-05-19

    摘要: 时间捆绑效应指的是主观上主动动作和动作结果的时间点相互靠近的现象。其中,时间捆绑效应可分为动作捆绑和结果捆绑,分别对应主动动作和动作结果的时间点变化。本研究通过一个混合设计实验考察了情绪效价可预测性对时间捆绑效应的影响。情绪效价可预测性(可预测、不可预测)为被试内因素,刺激模态(听觉刺激、视觉刺激)为被试间因素。结果发现,情绪效价为可预测时,结果捆绑在主动按键后产生听觉刺激或视觉刺激都出现了增强,而动作捆绑仅在产生视觉刺激时才出现增强。结果表明,情绪效价为可预测时会增强时间捆绑效应,但该作用在动作捆绑和结果捆绑中存在差异。由于时间捆绑效应是反映主动控制感的主要指标,本研究结果对先进驾驶辅助系统的交互设计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 三维虚拟空间中转头选中远离和靠近运动目标的操作特性差异

    分类: 心理学 >> 工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2-04-22

    摘要: 通过转头选中运动目标是虚拟现实(VR)中的常见操作,然而运动目标包含远离和靠近运动,确定两类操作的时间特性差异对设计高效的用户接口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选取17名被试在VR中通过转头将球体光标快速准确地放入水平运动的球体目标内,并改变初始距离、目标容差和目标速度。总时间结果显示,远离运动的操作难度更大,初始距离和目标容差对远离和靠近运动的影响相似,目标速度对两类运动的影响相反。进一步将光标的移动过程划分为加速、减速和调整阶段,结果发现,远离运动的加速和减速时间大于靠近运动,但是两类运动的调整时间接近,并且只有目标容差对两类运动的影响一致。最后构建了总时间与三因素的函数模型,成功解释了两类运动的操作时间特性。本研究证明了远离与靠近运动具有不同的操作时间特性,为两类运动的独立交互设计提供了重要参考。

  • “有声有色”的触觉体验:来自多感觉通道整合的线索

    分类: 心理学 >> 工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1-10-28

    摘要: 虚拟现实技术通过提供视觉、听觉和触觉等信息为用户创造身临其境的感知体验,其中触觉反馈面临诸多技术瓶颈使得虚拟现实中的自然交互受限。基于多感官错觉的伪触觉技术可以借助其他通道的信息强化和丰富触觉感受,是目前虚拟现实环境中优化触觉体验的有效途径。本文聚焦于触觉中最重要的维度之一——粗糙度,试图为解决虚拟现实中触觉反馈的受限问题提供新思路。探讨了粗糙度感知中,视、听、触多感觉通道整合的关系,分析了视觉线索(表面纹理密度、表面光影、控制显示比)和听觉线索(音调/频率、响度)如何影响触觉粗糙度感知,总结了当下调控这些因素来改变粗糙度感知的方法。最后,探讨了使用伪触觉反馈技术时,虚拟现实环境中视、听、触觉信息在呈现效果、感知整合等方面与真实世界相比可能存在的差异,提出可借鉴的改善触觉体验的适用方法和未来待研究的方向。

  • 自动驾驶车中的人机信任

    分类: 心理学 >> 工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1-06-08

    摘要: 自动驾驶是当前智能汽车发展的重要方向。在实现完全自动化驾驶前,驾驶员和自动驾驶系统共享车辆控制权,协同完成驾驶任务。在该人-机共驾阶段,人对自动驾驶系统的信任是影响自动驾驶中人机协同效率与驾驶安全的关键要素;驾驶员对自动驾驶车辆保持适当的信任水平对驾驶安全至关重要。本研究结合信任的发展阶段与影响因素提出了动态信任框架。该框架将信任发展分为倾向性信任、初始信任、实时信任和事后信任四个发展阶段,并结合操作者特征(人)、系统特征(自动驾驶车系统)、情境特征(环境)三个关键因素分析不同阶段的核心影响因素以及彼此间的内在关联。根据该框架,信任校准可从监测矫正、驾驶员训练、优化HMI设计三类途径展开。未来研究应更多关注驾驶员和人机系统设计特征对信任的影响,考察信任的实时测量和功能特异性,探讨驾驶员和系统的相互信任机制,以及提升信任研究的外部效度。

  • 自动驾驶汽车与行人交互中的沟通界面设计:基于行人过街决策模型的评估

    分类: 心理学 >> 工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1-05-24

    摘要: 自动驾驶汽车要进入人车混行的普通道路,需确保与过街行人之间的交互安全和效率。为解决这一问题,高等级自动驾驶车辆往往在在车辆外部装置显示设备,即外部人机界面(eHMIs)以和行人沟通信息。在具体设计上,已有研究主要采用文字、图形、投影等视觉沟通形式,传达车辆状态(是否在自动驾驶模式)、意图和对行人的过街建议等沟通信息,并在真实路段实验、虚拟场景及实验室实验等情境中评估了界面的使用对行人过街意向、速度和准确性等指标的影响。然而,以行人为中心的外部界面设计需系统地支持行人过街决策前各阶段的信息加工需求。因此,我们结合行人过街决策过程和情境意识理论,提出行人与自动驾驶车辆交互中的动态过街决策模型,从行人认知加工视角评估各种界面的沟通效果。评估的结果启示,eHMIs应促进行人对车辆信息的感知、理解和预测。在感知阶段,应采用多种类型界面、多呈现载体相结合,增强信息的可识别性。在理解阶段,需结合文字说明、合理选择沟通视角、信号标准化和培训提高可理解性。在预测阶段,应结合车辆内隐运动信息,帮助行人快速准确获取车辆未来行动意图。更重要的是,未来研究应关注在多行人、多车辆混行情境下的信息沟通设计及其对行人的影响。理论方面,未来研究也需要关注外部界面如何通过自下而上的通路影响情境意识和心智模型的形成。

  • COVID-19 中稀缺对恐慌消费的影响:链式中介模型分析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分类: 心理学 >> 工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1-01-15

    摘要: [目的] 研究旨在考察突发公共危机中稀缺对恐慌消费的影响及其心理路径和边界条件。 [方法] 研究一借助大数据使用客观产品反映稀缺的影响。研究二在疫情爆发期进行了高生态效度的全国性线上问卷调查。研究三在不同的突发公共危机情境中启动稀缺验证因果。 [结果] 稀缺可以正向预测和加剧恐慌消费(研究1-3),控制感和恐慌情绪在其中起链式中介作用(研究2-3),但这一模式更适用于高风险的突发公共危机事件(研究3a\3b\3c)。 [局限]控制感与恐慌情绪的链式中介效应不能解释低风险感知的突发公共危机中稀缺引起恐慌消费的心理路径,未来研究需继续探究。更为客观的稀缺和恐慌消费指标值得进一步发掘和考察。 [结论] 高风险性的突发公共危机中,稀缺会降低控制感,增加恐慌情绪,最终引起恐慌消费。

  • 手机分心对行人过街中信息加工及行为的影响

    分类: 心理学 >> 工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0-11-16

    摘要: 行人过街时,因使用手机而造成的伤亡事故持续增长。过街时使用手机对行人信息加工、行为及安全均会产生影响。结果表明:使用手机的行人,在场景知觉阶段注意范围更狭窄,在外周视野的注意力明显下降;过街决策阶段,更容易错过过街机会或做出更有风险的决策;运动控制阶段,使用手机会改变行人步态,降低其动作稳定性。以上效应还受到行人使用手机方式的调节,但综合看来,手机分心提升了行人过街风险,更容易造成过街事故。最后,通过建立手机分心对行人过街中信息加工及行为影响的概念模型,指出未来研究应评估手机分心如何影响行人听觉信息的获取,以及间隔接受决策的子过程,从而为后期有针对性地干预提供理论基础。

  • 涉空对话中表征对齐的产生机制及其影响因素

    分类: 心理学 >> 工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0-10-26

    摘要: 人类如何处理并交换空间信息是现有空间认知领域的热点问题,这一过程主要是通过涉空对话实现的。在涉空对话中存在着表征对齐现象,互动双方在对话中会实现空间术语、空间参照系及空间视角等表征的对齐。空间场景物理特征和人与人的协作都会影响表征对齐的程度,而实现表征对齐的生理基础是对话双方神经活动的一致性。未来可继续探究表征对齐的作用机制,如与个体空间偏好的关系,以及合作伙伴特征如何影响表征对齐的程度等。

  • 骏马易见,伯乐难寻:决策者心智模式影响创意识别的机制及边界条件

    分类: 心理学 >> 工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18-11-19

    摘要: 当前组织创造力和创新研究与实践的一大误区,是重视员工的创意生成而忽视决策者的创意识别。决策者对组织创新的影响更大,探讨决策者创意识别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是本领域研究的新方向。决策者的心智模式——即个体用以描述、解释和预测事物并指导判断和决策的知识及信念结构,是影响创意识别准确性的关键因素。然而,其重要性尚未得到充分认识。本项目以创造力的系统观作为理论框架,综合采用实验和现场研究方法,通过4个子研究揭示固着型与成长型两类决策者的心智模式影响创意识别的中介机制,并探讨决策者、创造者和环境三个子系统影响决策者创意识别的协同作用。本项目从决策者角度探讨其创意识别的过程及结果,在理论上为组织创造力和创新研究引入了新视角和新议题,并有望为决策者如何规避创新决策的陷阱提供实践指导。

  • 运营单位: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
  • 制作维护: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知识系统部
  • 邮箱: eprint@mail.las.ac.cn
  • 地址:北京中关村北四环西路33号
招募志愿者 许可声明 法律声明

京ICP备05002861号-25 |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1489号
版权所有© 2016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