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提交时间
按主题分类
按作者
按机构
您选择的条件: 2019-9
  • 信任以稀为贵?下属感知被信任何时以及如何导致反生产行为

    分类: 心理学 >> 管理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19-09-29

    摘要: 感知被信任是信任相关研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逐渐受到研究者们的重视。以往研究大多认为,下属感知被上司信任对下属自身以及组织整体都会产生积极影响,却忽视了其潜在的负面影响。基于自我评价理论,本文采用实验研究(研究1、2)与多时间点、多源的实地问卷调查(研究3),探讨了下属感知被信任的潜在黑暗面。研究结果表明:下属感知被信任会引发下属心理权利感,进而增加其反生产行为,下属感知到信任的稀缺性在这一过程中起调节作用。具体来说,当下属感知到信任的稀缺性较高时,下属感知被信任通过心理权利感影响其反生产行为的正向中介效应显著;而当下属知觉信任的稀缺性较低时,上述中介效应不显著。本研究发现了感知被信任的潜在负面影响,并明确了其对反生产行为的作用机制与边界条件,为感知被信任相关研究提供了更加全面、辩证的研究视角,同时也扩展了心理权利感和反生产行为的相关研究。

  • 建言采纳如何促进员工建言:基于目标自组织视角的整合机制

    分类: 心理学 >> 管理心理学 分类: 心理学 >> 人格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19-09-29

    摘要: 文章探讨了领导者建言采纳促进员工建言的理论基础、作用机制及其对发展建言研究的意义。通过引入个体心理的自组织目标系统理论,整合了员工建言研究的动机视角和认知视角,构建了建言的目标自组织观点。在此基础上,分析和检验了工作意义感和建言效能感在领导者建言采纳促进员工建言的关系中所起的中介作用。通过问卷调查收集了来自73位领导与236位员工的纵向数据,结果显示:(1)领导者的建言采纳对员工的促进型/抑制型建言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2)工作意义感和建言效能感在领导者建言采纳与员工建言行为的关系中起到完全中介作用。研究结果发展了对建言行为形成机制的认识,促进了建言研究的理论发展,并对管理实践有着积极的启示。

  • 急性应激损害对威胁刺激的注意解除

    分类: 心理学 >> 认知心理学 分类: 心理学 >> 实验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19-09-28

    摘要: 急性应激会增强个体对威胁刺激的注意偏向,但急性应激是增强了对威胁刺激的注意定向还是损害了对威胁刺激的注意解除还不清楚。本研究采用社会评估冷压任务和点探测任务,结合事件相关电位技术,考察急性应激对威胁刺激注意偏向影响的认知机制。在进行社会评估冷压任务后,应激组个体的状态焦虑和皮质醇浓度显著升高。在注意偏向中,应激组对威胁刺激的注意解除比控制组更慢,应激组和控制组在对威胁刺激的注意定向上无显著差异。ERP结果上,威胁刺激诱发应激组比控制组产生了更负的SPCN,在N2pc上没有显著差异。应激组和控制组皮质醇增量的差异和N2pc、SPCN的组间差异均有显著正相关。这些结果说明,急性应激增强对威胁刺激的注意偏向是因为其损害个体对威胁刺激的注意解除,这可能是因为急性应激损害了与注意解除相关的额-顶网络的功能所致。

  • 羽毛球运动重塑成年早期的大脑灰质和白质结构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19-09-28

    摘要: 以往研究发现,球类运动员视知觉脑区的结构不同于非运动员,但这些脑区结构的差异是训练经历引起还是天生结构不同所导致的,尚未可知。本研究拟采用纵向设计,以处于成年早期的成人非运动员为被试(23~27岁),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参加12周的羽毛球运动训练,对照组在此期间不进行任何有规律的运动训练,采集干预实验前后所有被试的结构像和弥散张量成像数据。结果发现,实验组训练后左下枕叶、颞中回、颞下回灰质体积增加,双侧内囊后肢、上放射冠各向异性分数(FA)增加,进一步分析发现,FA增加的原因是径向扩散系数(RD)下降。提示羽毛球运动可增加成人与视运动知觉有关脑区的灰质容量,增加纤维束的髓鞘厚度。

  • 基于脑结构像的精神分裂症机器学习分类研究

    分类: 心理学 >> 医学心理学 分类: 计算机科学 >> 计算机科学技术其他学科 提交时间: 2019-09-28

    摘要: 将机器学习应用于精神疾患的临床和基础研究是近年来的趋势。研究者将机器学习应用于精神分裂症患者及高危人群的T1加权像和弥散张量成像的脑影像数据中,为了解疾病的生理病理学机制提供帮助。回顾以往研究发现额叶及颞叶的脑结构特征具有较高的区分能力,行为数据和脑影像数据结合的分类效果优于单模态数据。现阶段研究存在样本量不足和泛化能力欠缺的局限,未来研究应注意扩大样本量、制定标准化的分类方法,从而进一步探究机器学习在精神疾患中的作用。

  • 社会拥挤对自我提升类产品偏好的影响

    分类: 心理学 >> 心理学其他学科 提交时间: 2019-09-27

    摘要: 本文通过三个实验和对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的系统分析,研究了社会拥挤如何影响个体的认知和行为。结果发现社会拥挤能够显著增强个体对自我提升类产品的偏好,自我提升需求在其中发挥中介作用。此外,社会公平感知和地区就业率对社会拥挤的这一偏好增强效应起到调节作用,即当个体感知社会公平性高或身处低就业率地区时,社会拥挤对自我提升类产品偏好的促进作用会被强化;反之,主效应会被削弱。

  • 催产素对不安全依恋者人际适应性的影响

    分类: 心理学 >> 认知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19-09-25

    摘要: 催产素被誉为“爱的荷尔蒙”,与依恋有着密切关系。以往研究已证明不同来源的催产素对不安全依恋者的人际适应性会产生不同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内源性催产素水平越低,不安全依恋者的人际适应性越差;外源性催产素增强了依恋回避个体的人际适应性,但降低了高依恋焦虑个体的人际适应性;A、G等位基因与不安全依恋者的人际适应性有关。此外还借助依恋理论和社会显著假说解释了上述影响,不安全依恋者的防御性排斥、环境因素和个体差异调节了催产素的效应。未来应比较催产素受体基因与不安全依恋者人际适应性关系的差异,催产素影响不安全依恋者人际适应性的性别差异问题,并在人际互动过程中研究催产素对不安全依恋者人际适应性的影响,以增强催产素研究的生态效度。

  • 反馈间隔影响反馈加工的行为及电生理研究

    分类: 心理学 >> 认知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19-09-25

    摘要: 反馈在现实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通过反馈信息进行学习是人类获取知识和技能的有效手段。反馈间隔是指个体行为发生到反馈刺激呈现之间的时间间隔。在反馈加工过程中,反馈间隔是一个重要影响因素,但反馈间隔影响反馈加工的研究结果不一。对反馈间隔影响反馈加工的行为和电生理研究分别做了介绍,对结果出现差异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总结。未来的研究应考虑结合行为研究与电生理研究,并统一反馈间隔的操作定义。

  • 工作反刍及其双刃剑效应

    分类: 心理学 >> 管理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19-09-25

    摘要: 工作反刍指在没有要求其出现的情境下,有意识的、重复发生的工作方面的相关想法,分为工作相关情感反刍与工作相关问题解决沉思两个维度。工作反刍对个体健康、工作及幸福感的影响有“双刃剑”效应。持续性认知理论、压力认知激活模型与认知资源视角理论,可以解释该效应的内在机制。未来研究应分析影响双刃剑效应的边界条件,寻求减少消极效应、增加积极效应的途径,拓展其双刃剑效应心理机制的分析视角和该效应的作用层面。

  • 个性化工作协议对员工主动性职业行为和创造力的影响

    分类: 心理学 >> 管理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19-09-24

    摘要: 个性化工作协议是员工和组织通过谈判协商,自愿达成的非标准化工作协议。基于自我决定理论,本文探讨了个性化工作协议对员工主动性职业行为和创造力的影响机制及其边界条件。通过分析230对“员工-主管”匹配数据,本研究发现:个性化工作协议增强了员工基本心理需求满足(能力需求、自主需求和关系需求),促进了主动性职业行为和创造力,其中能力需求满足中介了个性化工作协议对主动性职业行为和创造力的影响;此外,较高水平的工作负荷不仅增强了个性化工作协议对员工能力需求/自主需求满足的促进作用,也增强了个性化工作协议通过提升能力需求满足,进而提升员工主动性职业行为和创造力的中介效应。

  • 心理健康素养:概念、评估、干预与作用

    分类: 心理学 >> 临床与咨询心理学 分类: 心理学 >> 心理测量 提交时间: 2019-09-23

    摘要: 心理健康素养是促进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狭义概念指帮助人们认识、处理和预防心理疾病的相关知识和信念;广义概念指综合运用心理健康知识、技能和态度,保持和促进心理健康的能力。心理健康素养常采用情景案例问卷、单维或多维评估量表等进行评估,可以通过社会运动、学校教育、自助式应用程序、心理健康急救培训等方式进行有效干预提高,其中心理健康知识、心理疾病识别、情绪调节、减少病耻感、积极的求助态度等成分都有促进心理健康的作用。未来研究可以在建构评估指标体系、探索作用机制、扩展涵盖群体与内容、加强实证干预研究等方面深入开展。

  • 认知模糊程度和动机强度对有意识和无意识自我欺骗的影响

    分类: 心理学 >> 认知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19-09-22

    摘要: 三个实验分别探讨了无意识和有意识自我欺骗存在的可能性,以及认知模糊程度与动机强度对两种自我欺骗的影响。实验1的结果发现,自我欺骗存在无意识和有意识两种形式;实验2的结果发现,随着认知模糊程度的降低,无意识自我欺骗人数明显减少,而有意识自我欺骗人数显著增加;实验3的结果发现,随着动机强度的增加,有意识自我欺骗人数显著增多,无意识的自我欺骗并无显著变化。结果提示,自我欺骗具有现实存在性,且有两种不同形式;两种形式的自我欺骗具有不同的产生机制。

  • 适应性时间管理:死亡意识对时间知觉和跨期决策的影响

    分类: 心理学 >> 心理学其他学科 提交时间: 2019-09-22

    摘要: 死亡意识是个体对自身死亡必然性的认识;基于进化适应性的考量,作者认为具有前瞻性的死亡意识作为人类特有的认知能力和个体生命史的终极坐标,不仅可能引起恐惧感和防御反应,更重要的是可以帮助人们做出适应性的时间管理。据此推论,死亡意识的启动会加强人们对时间有限性的关注,体验出更强的时间流逝感,影响人们对时间的评估,以及人们对不同时间点的成本与收益进行权衡而做出的跨期决策。本研究采用死亡凸显范式启动死亡意识,通过两个实验探讨了死亡意识、时间知觉和跨期决策三者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死亡意识启动使被试低估时间距离,并表现出较低的跨期决策延迟折扣率,从而在较小的即时获益与更大的延迟的获益之间更为偏好未来导向的选项。进一步的分析显示,时间知觉在死亡意识和跨期决策延迟折扣率之间起到部分中介变量的作用。以上的研究结果初步揭示了死亡意识在时间管理上的适应性价值。

  • 机器学习在抑郁症领域的应用

    分类: 心理学 >> 认知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19-09-19

    摘要: 抑郁症患者疾病意识的不足以及早期筛查方法的缺乏导致患者在被诊断时大多已发展至重性抑郁障碍。为改善现状,近年来机器学习被逐渐应用到抑郁症的早期预测、早期识别、辅助诊断和治疗决策中。在应用中,机器学习模型准确性的影响因素包括样本集种类及规模、特征工程、算法类型等。建议未来将机器学习进一步融入医疗健康系统及移动应用程序等,不断优化机器学习模型,通过充分挖掘患者健康数据来改善抑郁症的预防、识别、诊断和治疗等相关问题。

  • CAN4Age: Chinese affective norms for 4-character words rated by older and younger adults

    分类: 心理学 >> 应用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19-09-18

    摘要: Age-related differences in affective meanings of words are widely used by researchers studying emotions, word recognition, attention, memory and text -based sentiment analysis. However, no Chinese affective norms for older adults are available. This article firstly presents the available large-scale Chinese affective norms for 2, 061 4-character words rated in labs by 114 older and 150 younger adults (CAN4Age) who evaluated these words on four dimensions: valence, arousal, dominance, and familiarity. We also compiled 4 lexical variables for each word, including word frequency, word complexity, character frequency and character complexity. In general, older adults tend to evaluate emotional words more extremely than younger adults do. That is, they rate positive words as more positive and negative words as more negative than younger adults do. Specifically, older adults tend to perceive positive words as more arousing and less controllable and negative words as less arousing and more controllable than that of younger adults. This age-related database will enable researchers to study how emot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words influence their cognitive processing, and how this influence evolves with age in Chinese. This age-related difference study on affective norms not only provides insights to cognitive neuroscience, gerontology and psychology in experimental studies, but the produced affective word collection also has great value as a resource for affective analysis in 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 applications. These norms can be downloaded as supplemental materials with this published article.

  • 德性与德行:道德决策中的提问框架效应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19-09-16

    摘要: 道德双加工理论预测关注德行的提问框架(道德行为)下相比关注德性的提问框架(道德判断)下,决策者具有更高的情绪卷入而会做出更偏向于义务论的决策或者对规范的敏感性更高;而认知失调的行动模型则认为在具有心理冲突性的情境下,决策者在道德行动框架相比于道德判断框架下为了实现失调减少会做出更偏离义务论的决策或者对规范的敏感性更低。本研究通过3个实验(总N = 960)探讨了这一道德决策中的提问框架效应。实验1使用经典道德两难情境法,使被试在道德判断框架和道德行动框架下对道德提议进行赞成度评分;实验2操纵规范和结果的组合,即规范提倡或禁止且结果利大于弊或弊大于利,并使用方差分析法探讨规范与结果对道德决策的交互影响;实验3使用CNI模型(Consequence, Norm and general Inaction/action preference)分离出结果敏感性,规范敏感性和一般性不作为/作为倾向。3个实验综合表明道德行动框架比道德判断框架增强了结果敏感性,削弱了规范敏感性,增强了一般性不作为倾向。道德行动框架比道德判断框架会导致更强的功利主义倾向,更弱的义务论倾向和更强的一般性不作为倾向,验证了Gawronski等(2017)的实验结果,支持认知失调的行动模型,说明道德决策会受到动机加工的影响。

  • 基于类别水平的多级计分认知诊断Q矩阵修正:相对拟合统计量视角

    分类: 心理学 >> 心理测量 提交时间: 2019-09-16

    摘要: 多级计分认知诊断模型的开发对认知诊断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但对于多级计分模型下的Q矩阵修正还有待研究。本研究尝试对多级计分认知诊断Q矩阵修正进行研究,并聚焦更具诊断价值的基于项目类别水平的Q矩阵修正。将相对拟合统计量应用于多级计分认知诊断Q矩阵修正,并与已有方法stepwise方法(Ma & de la Torre, 2019)进行比较。研究表明:BIC方法对多级计分认知诊断模型的Q矩阵修正具有较高的模式判准率和属性判准率,其对Q矩阵的恢复率也高于stepwise方法,BIC方法修正后的Q矩阵与数据更加拟合;在复杂模型中,相对拟合指标BIC比AIC和-2LL表现更好,在实践中,使用者可以选择BIC法进行测验Q矩阵修正;Q矩阵修正效果受到被试人数的影响,增加被试人数可以提高Q矩阵修正的正确率。总之,本研究为多级计分认知诊断Q矩阵修正提供了重要的方法支持。

  • 经济博弈中公平规范执行的群体偏见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19-09-14

    摘要: 公平规范执行代指人们自愿损耗利益来惩罚违反公平原则行为的意愿和行为,被视为人类社会的重要特征及维持合作行为的关键因素。群体认同是指个体对其所属群体身份的知觉及其所付诸于该群体身份上的价值与情绪,直接影响着群际互动中人们的公平规范执行行为。基于多种资产分配任务,国内外学者发现公平规范执行中群体偏见存在两种矛盾的表现形式:人们有时更愿意接受内群体成员的不公提议,表现为内群体偏爱现象(the in-group favoritism, IGF),有时又更愿意拒绝内群体成员的不公提议,表现出黑羊效应(the black sheep effect, BSE)。当前,纯粹偏好理论和规范聚焦理论常被用来解释上述两种相悖的现象。未来研究应侧重从多种视角揭示公平规范执行偏见的边界条件,比较多种线索操纵所致偏见的差异性,促进两种理论的融合与补充,并增强其潜在神经机制的探索。

  • 心理宣泄究竟是有益还是有害? ——宣泄的心理干预效果及潜在危害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分类: 心理学 >> 临床与咨询心理学 分类: 心理学 >> 实验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19-09-14

    摘要: 宣泄经典理论认为,发泄能够有效地缓解愤怒情绪和攻击冲动,然而,直接宣泄、间接宣泄及目标宣泄对攻击性影响的大量实验研究揭示了宣泄的潜在危害性及其作用机制,宣泄不但不能降低愤怒反而会通过认知加工等因素提升攻击性。尽管如此,大众仍青睐于宣泄这种看似便捷的情绪调节方式,如宣泄设备已成为心理咨询机构的标准配置。这不仅反映了人们对心理宣泄的片面认知,更折射出了目前我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缺乏科学化和规范化。未来研究应重视,普遍使用宣泄设备作为现代心理干预手段可能存在的问题与解决路径。

  • 冥想对注意能力的影响

    分类: 心理学 >> 临床与咨询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19-09-14

    摘要: 所有冥想方法都要对注意进行管理,注意是冥想的核心机制。近期研究发现,冥想显著提高了持续性注意、执行注意和选择性注意分配等多种注意能力。认知神经科学研究发现,冥想使注意资源分配更有效;长期冥想者表现出更高的失匹配负波波幅和更低的β波幅;冥想增强了中央执行网络有关脑区的功能联结,提高了突出网络有关脑区的活动;注意聚焦冥想降低了默认网络有关脑区的活动。另外,作为一种提高注意能力的方法,冥想不仅适用于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患者和已康复的抑郁症患者等有注意相关障碍的临床群体,也适用于儿童和老年人等多种年龄阶段的健康群体。未来应通过追踪研究探讨冥想的长期效果;探索冥想中注意与情绪的交互作用;根据群体特征设计出更有针对性的冥想。

  • 运营单位: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
  • 制作维护: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知识系统部
  • 邮箱: eprint@mail.las.ac.cn
  • 地址:北京中关村北四环西路33号
招募志愿者 许可声明 法律声明

京ICP备05002861号-25 |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1489号
版权所有© 2016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