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分类: 心理学 >> 心理学其他学科 提交时间: 2023-11-22
摘要:“招娣/弟”是个有明确涵义的名字,它在群体层面上能够反应命名者对男孩偏好的社会价值取向。本研究探讨了宗族文化对“招娣/弟”比例的省间差异的影响。我们通过档案数据,建构了省层面的宗族文化、“招娣/弟”比例等的数据,通过卡方检验证实了“招娣/弟“比例存在省间的差异。相关和回归分析支持宗族文化能够正向预测“招娣/弟”比例的差异,宗族文化越强的省“招娣/弟“比例就越高。并对其研究意义进行了探讨。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11-17
摘要:宗族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强调家族内部统治秩序的社会组织实体。宗族文化以血脉为纽带,重视维护族内成员的关系,同宗同族是身份认同的关键所在。宗族观念包括血缘认同、互助、孝道、传承、礼治和乡土观念,体现了宗族成员对家族重要性和角色的内在信仰和态度。宗族观念和宗族文化相互依存,共同作用,影响着人们的行为和价值观,对现代社会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分类: 心理学 >> 教育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7-04
摘要:以34项实证研究(38个独立样本)为对象,采用元分析结构方程模型,探讨了执行功能在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学业成就间的中介作用。结果发现:(1)家庭社会经济地位既直接影响学业成就,也通过执行功能间接影响学业成就。部分中介模型成立;(2)被试年龄和性别的调节作用显著。
分类: 心理学 >> 认知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6-10
摘要:空间导航对于人和动物的生存而言都十分重要,有效的空间表征或认知地图是空间导航的基础。认知地图的典型属性包括选择性、灵活性以及层级性,海马、场景选择区域以及前额叶等多个脑区都参与认知地图的构建。认知地图的表征形式存在欧式地图和拓扑图两种理论,但各自单独都不能全面解释实际导航中的行为表现,因此有研究者提出了标签图等理论试图调和二者间的矛盾。未来研究还需要关注在认知地图构建过程中层级性的变化,空间范畴的扩展,以及认知地图假说的局限。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5-29
摘要:《中国考古学:旧石器时代晚期到早期青铜时代》系统地介绍了中国考古学领域的发现,并对早期中国的人类社会的形态、生业方式等按照时间和空间的框架作了梳理,并对不同地区之间的考古学文化的区别和联系以及其背后的可能动因做了推测。并在最后对中国文明在世界范围内的特殊性作了介绍。我们在此基础上,按照文化演化的框架,提出了中国文化心理的底色包括三个特征:关联性思维、尊尊和亲亲。并以书中的考古学发现以及本书作者后续的研究推测巫-萨满诠释了中国文化心理底色的起源和维系。
分类: 心理学 >> 认知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5-15
摘要:在个体视觉系统的发展过程中,视觉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会受到视觉经验和内外部环境的影响而发生改变,这被称为视觉可塑性。视觉可塑性在出生后的发育关键期内达到峰值。虽然成年期视皮层神经环路的结构功能趋于稳定,但有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成年人视皮层中仍保留着一定程度的可塑性,其中的典型代表就是眼优势的可塑性。最近十几年的研究发现,短时程操控成年人的各种视觉输入信息,乃至调节两眼间注意资源的分配,都可以引起成年人眼优势发生偏移。然而,两者调节眼优势的神经机制可能并不相同。视觉输入对成年人眼优势的调节可能主要反映了视觉皮层的稳态可塑性机制;而注意对眼优势的影响则是一种高级加工对初级视觉皮层的反馈调节,目前可以用拮抗神经元的适应机制来作解释。未来研究可以寻找更加直接的证据来支持这一解释,此外也应重点关注注意与视觉输入之间会如何交互影响成年人眼优势。
分类: 心理学 >> 认知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4-12
摘要:基于脑电探讨心理过程的认知神经机制,需要信号本身具有良好的重测信度。本研究多角度对比了睁眼、闭眼两种静息态脑电以及精神运动警觉任务、Oddball两种任务态事件相关电位的重测信度。发现静息态的重测信度普遍优于任务态,其中闭眼静息态又比睁眼静息态的重测信度更高,alpha频段的重测信度在所有频段中最高。对于两种任务态,在时域上均表现为刺激出现后200 ms左右较高的重测信度。在空间上,五种状态的结果都表明中央区域比外周区域的重测信度更高,这可能与外周区域更容易出现伪迹有关。本研究涉及多个静息态和任务态脑电实验,在频域、时域、空域三个维度的特征上,较为全面地对比了重测信度并分析了可能的原因,为后续研究脑电信号重测信度选择合适的实验范式和指标提出了建议,对于基础和临床领域的脑电应用都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心理科学进展》
摘要:面孔吸引力是与进化有关的重要信息。面孔吸引力能被快速的感知,进而影响其它认知加工。近年来,学者在注意、时间知觉、学习、记忆和决策五个方面对面孔吸引力在认知过程中的作用及其神经机制做了大量研究。现有研究存在的争议主要集中于在相似的实验任务中面孔吸引力所诱发的行为反应或神经活动不同。而且以往研究在内容、技术手段和刺激材料等方面还存在可改进或扩展之处。未来研究应更多使用fMRI技术对面孔吸引力影响认知过程的脑机制进行深入探讨。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分类: 心理学 >> 工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2-11-07
摘要:随着大数据技术与文化心理学的融合发展, 计算文化心理学作为一门新兴交叉学科逐渐兴起, 大尺度、近乎全样本的文化心理分析真正得以实现。计算文化心理学关注的文化变量主要围绕个人主义/集体主义这一文化心理学使用最为广泛的维度展开, 分析方法包括特征词典、机器学习、社会网络分析、仿真模拟等, 分析思路包括时间维度上的文化变迁效应以及空间维度上的文化地理效应。当然, 计算文化心理学在为传统文化心理研究提供新方法、新范式的同时, 也存在解码失真、样本偏差、词语多义性、隐私风险等局限, 未来研究应重视变量理论解释、文化动态演化分析、学科深度整合、生态效度等问题。
分类: 心理学 >> 生理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2-09-29
摘要: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 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 ADHD)行为控制不足与决策冲动密切相关,后者受内侧前额皮层(medial prefrontal cortex, mPFC)与伏隔核(nucleus accumbens, NAc)调节。为调查ADHD决策冲动与mPFC-NAc间功能耦合的关系,研究采用ADHD模型SHR(spontaneously hypertensive rat, SHR)大鼠,结合延迟折扣任务和在体电生理,研究发现,与对照Wistar(WIS)大鼠相比,SHR大鼠对延迟大奖赏的选择百分比降低;WIS大鼠mPFC-NAc的Theta频段相干值表现为延迟选择时显著大于立即选择时、首次选择时大于连续选择时、转换试次时大于连续试次时,而SHR大鼠在上述条件均低于WIS大鼠。回归分析发现mPFC-NAc的相干差值与延迟大奖赏选择率显著正相关。结果表明mPFC-NAc间功能联系减弱是ADHD决策冲动缺陷的重要环路基础,该缺陷与其深度信息加工以及策略转换能力受损有关,扩展了ADHD决策冲动的认知和神经机制的认识。
分类: 心理学 >> 认知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2-07-11
摘要:动机是一切行为的核心,动机可分为外在和内在动机。青少年时期既是记忆的关键期,也是动机发展的特殊时期。然而,目前关于内外动机影响青少年记忆的研究才刚刚起步,尚不清楚外在和内在动机影响青少年记忆的规律和机制是否一致,也不清楚二者如何交互影响记忆。本研究将结合认知范式和脑成像技术,考察外在和内在动机如何分别影响以及交互影响青少年记忆。这将有助于更加全面、深刻理解内外动机影响青少年记忆的独特规律和机制,为科学提升青少年动机和记忆效果提供研究证据。
分类: 心理学 >> 临床与咨询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2-01-17
摘要:隐喻在心理治疗中的应用非常普遍,语言学和心理学中的基本隐喻理论强调隐喻具有高创造性、记忆保持和增强卷入等认知加工优势,几种心理治疗理论也认为治疗性隐喻的无意识意义交换、图式重构、直觉经验等加工特征可能在治疗信息传递上具有独特的增强作用。在此基础上,现有的实证研究证据大多支持治疗性隐喻的心理干预效果优于非隐喻干预,其治疗优势的心理神经机制主要来源于隐喻诱发的创造性顿悟、更佳的长时记忆和更强的认知卷入。未来研究需从对照组设置、效果指标、机制探索方面来进一步观察在治疗性隐喻的独特优势,并为研发嵌入隐喻的低成本高效益的社会心理健康服务方案提供了建议。
分类: 心理学 >> 应用心理学 分类: 生物学 >> 生物学其他学科 提交时间: 2021-08-11
摘要:创伤后应激障碍是一种具有复杂病因学的精神疾病,多发生于个体受到重大创伤事件后。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生发展过程受到环境和遗传易感性的共同作用,存在着较大的个体差异;而表观遗传学作为一门研究多变环境因素调控基因表达的可遗传变化的学科,近年来在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研究中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表观遗传机制之一——组蛋白修饰机制在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生中起着重要作用,并且由于组蛋白修饰可以受到多种酶的调控,其灵活的可逆化和精细调控为相应的药物研发提供了可能性和便利。因此,深入探讨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组蛋白修饰机制,对于相关疾病的临床治疗及药物研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组蛋白修饰研究主要使用动物模型,临床研究较少;组蛋白的类型则主要关注组蛋白H3和H4乙酰化;此外,同以往的研究结果一致,组蛋白修饰水平的变化主要发生在前额叶、海马体和杏仁核区域,参与免疫系统、血清素系统和神经肽Y能系统等相关通路的调节。当前PTSD组蛋白修饰的研究结果间还存在较大的异质性,未来的研究应采用更加一致和实用的分析和报道方法,以最大限度地发挥研究的影响。
分类: 心理学 >> 管理心理学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1-07-25
摘要: 个人认同是个体与他人建立某种同一性感知、基于他人定义自我的过程。研究表明,组织中的个人认同与员工的工作表现、工作满意度等密切相关。通过对文献的回顾与梳理,本文针对现有研究对个人认同概念本身及其在组织中演化发展过程关注较少等不足,基于动态视角将组织中的个人认同分为单向性和双向性两种类型,初步建构个人认同在组织中的过程框架,探究其在特定情境下(上下级之间和同事之间)的权变性作用机制,最后提出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分类: 心理学 >> 认知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1-05-16
摘要:主动控制感是主动动作过程中产生的控制自身动作,进而控制外部环境的主观体验。构成动作主动控制感的核心要素是主观意图与结果反馈。本研究试图通过操控这两个核心要素的不同属性,借助脑磁图等技术,探寻主动控制感在大脑额-顶为主的脑网络中前-后馈的作用方式及时空特异性标记,并建构新的认知神经理论模型。这将有利于理解人类动作的产生及后效、为相关精神类疾病的临床诊断提供更加客观的参照标准。
分类: 心理学 >> 教育心理学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0-11-12 合作期刊: 《心理科学进展》
摘要:创造力是一个集个人、团体、社会、文化相互交织的系统,因此创造力的培养也需要综合考虑。在融合以往创造力研究的基础上,建构了一套系统创造力培养的“蝴蝶理论”,可以鸟瞰创造力培养所需要统筹兼顾的各个部分。同时创造力培养还需要抓住核心来统领全局。动力系统的激活是创造力培养的核心。新颖、适用的创造性成果的产出,需要社会文化中的个体或团体在创造性心理动力的基础上来完成。创造性心理动力有效的激活则需要一些基本条件,如在认知层面,需要具备一定的能力,如一般认知能力、思维方法的掌握、元认知以及高效的资源整合能力等;在非智力因素方面,基本心理需要的满足,个性心理的健康发展等是创造力得以发挥的必要条件,推而广之还包括:合理的社会支持、互动以及文化的包容等等。除了理论方面的整合,本文还从实践的角度分析如何激活学生的动力系统,重点分析了什么是兴趣以及如何激发个体的兴趣,因为以兴趣爱好为核心的内部动机是自主性最高的动力来源。本文从理论(创造力培养的蝴蝶理论)与实践(创造力培养的兴趣激发)两个角度为创造力培养提供了支持。
分类: 心理学 >> 应用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0-11-05
摘要:心理指标识别建模是基于海量数据结合计算机机器学习算法识别心理特征的一种新兴方式。由于传统纸笔测量方式所存在的诸多限制,本文对基于社交媒体数据的心理建模方法及应用于心理测量的可行性进行综述,介绍了特征及提取方法、常用机器学习算法以及应用场景,并对心理指标识别建模的优势和不足进行了总结与展望。该测量方法基于社交媒体数据,相比自我报告法具有时效性高、可回溯测量、生态效度好等独特优势。然而,基于社交媒体的心理指标识别建模方法也在学习成本、硬件成本等方面存在局限性。未来研究人员需要进一步探索社会媒体信息与用户心理变量间的关联机制,并将心理指标识别模型同传统心理学研究方法结合进行更多的探索和应用。心理指标识别建模结合心理测量基本原理和计算机领域机器学习的技术,将为心理学研究打开一扇新的大门。
分类: 心理学 >> 认知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0-09-08
摘要:音乐紧张感是音乐聆听的基础与重要环节。本研究选取莫扎特与贝多芬的音乐作品,运用紧张感模型计算与行为实验两种方法,探讨奏鸣曲式中的调性结构对紧张感的影响。研究发现,奏鸣曲中呈示部、展开部与再现部三部分的紧张感变化具有差异,展开部的紧张感高于呈示部与再现部,再现部的紧张感高于呈示部,这源于转调距离与转调频率的差异。本研究探讨了在大尺度的真实音乐作品中调性结构对紧张感的影响,为音乐学领域的研究提供佐证和新的视角。
分类: 心理学 >> 认知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0-09-08
摘要: 音乐无他,张弛而已。音乐紧张感架起了客观音响与主观体验之间的桥梁,是音乐情绪产生的前提和基础。音乐紧张感加工的影响因素主要来自客体与主体两方面。研究发现,声学要素与调性结构是影响音乐紧张感诱发的声音线索,而文化背景与音乐能力是影响听者对紧张感加工的个体因素。未来需要对时间结构与长时程调性结构诱发的紧张感及其机制进行深入探究,这将有助于深化我们对音乐紧张感与情绪加工的认识。
分类: 心理学 >> 认知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0-08-04
摘要: 研究发现,相比语词任务(VT),动作操作任务(SPT)可以促进随后的记忆,此现象被称为SPT效应或操作效应。以往关于动作操作促进记忆的证据多集中在项目记忆,最近的研究首次发现动作操作也能促进动作与物体的联结记忆。本研究拟综合使用ERP、眼动和两者同步技术,结合线索再认、联结再认与情景启动范式,考察SPT与VT条件下动作与物体的联结记忆的行为、眼动和神经活动差异,以期探究动作操作促进联结记忆的认知神经机制。本研究将深化动作记忆SPT效应和整合对联结记忆的作用的认识,推动联结记忆、动作记忆等领域的研究,为改善人类学习与记忆特别是联结记忆提供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