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提交时间
按主题分类
按作者
按机构
您选择的条件: 社会心理学(1,171)
  • 中国社会陌生人之间合作行为的变迁:基于社会困境研究的元分析(1999~2019)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12-07 合作期刊: 《心理学报》

    摘要:陌生人间的合作行为对于解决社会公共问题,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意义重大。本研究采用横断历史元分析方法,基于1999~2019年间开展的254项使用社会困境范式研究我国陌生人间合作行为的数据(共302个合作率,29249名被试,平均年龄:18~28岁),探讨了中国社会中合作行为的变迁及一些社会发展指标在其中的解释作用,并比较中美两国的合作行为变迁趋势。结果表明,中国人的合作行为水平随时间而上升,一些社会发展指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城市化率、高等教育水平、互联网普及率等)可能是其上升的社会变迁基础。中美两国合作行为表现出相似的上升趋势,但中国的在更短时间内有更大上升幅度。研究结果对提振民众信心具有重要意义。

  • 眼睛效应不稳定性的原因阐释:基于主客观因素与心理机制视角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11-27 合作期刊: 《心理科学进展》

    摘要:眼睛效应指当呈现直视的眼睛线索时,个体的行为反应会发生明显变化。已有研究表明眼睛线索具有促进亲社会行为、减少反社会行为、提高自我意识等积极效应。然而在部分研究中眼睛效应并不能稳定地出现,导致其不稳定的因素包括眼睛的生理特征、情绪类型、呈现时间、眼神注视方向、任务交互形式、周边人数与噪音、个体自我意识、群体身份和行为成本等。眼睛效应的心理机制包括声誉机制和规则机制等。基于影响因素和心理机制视角解释眼睛效应不稳定性的原因,有助于为其产生稳定的效益提供理论启示。未来可进一步细化眼睛线索的种类来扩展研究的适用范围,结合认知神经科学技术深入探察相关的神经机制,在个体不同的发展阶段展开纵向对比,以及开展实地研究提高该领域研究的生态效度。

  • 疫情后期青少年的抑郁和焦虑变迁趋势及其潜在因果:一项追踪研究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11-26 合作期刊: 《心理学报》

    摘要:在新冠疫情初期,青少年抑郁、焦虑问题急剧恶化,而疫情后期青少年抑郁、焦虑的发展状况尚不清晰。结合我国疫情发展趋势,本研究采用流调中心抑郁量表、焦虑自评量表、心理韧性量表、亲社会倾向量表收集了疫情后期我国1170名中学生三次数据(T1=2021年5月; T2=2021年11月; T3=2022年5月),并借助潜在增长曲线模型对疫情后期青少年抑郁、焦虑的变化轨迹、性别差异及其潜在因果进行探讨。结果表明,疫情后期青少年的抑郁、焦虑水平逐渐下降,且男生和女生的变化轨迹无显著差异;心理韧性对抑郁、焦虑的初始水平及其变化轨迹均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即T1的心理韧性水平越高,T1的抑郁与焦虑水平越低,此后抑郁和焦虑的下降速度也越快。此外,青少年抑郁的初始水平及其变化趋势均能够负向预测T3的亲社会倾向,即T1抑郁水平越高,T3亲社会倾向越低;抑郁下降速度越快,T3亲社会倾向越高。总之,在疫情后期,我国青少年心理健康变化呈向好趋势,这一发现可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提供经验证据。

  • 宗族文化对“招娣/弟”比例省间差异的影响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分类: 心理学 >> 心理学其他学科 提交时间: 2023-11-22

    摘要:“招娣/弟”是个有明确涵义的名字,它在群体层面上能够反应命名者对男孩偏好的社会价值取向。本研究探讨了宗族文化对“招娣/弟”比例的省间差异的影响。我们通过档案数据,建构了省层面的宗族文化、“招娣/弟”比例等的数据,通过卡方检验证实了“招娣/弟“比例存在省间的差异。相关和回归分析支持宗族文化能够正向预测“招娣/弟”比例的差异,宗族文化越强的省“招娣/弟“比例就越高。并对其研究意义进行了探讨。

  • 个体与集体时间自我评价:来自行为和ERP的证据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11-19 合作期刊: 《心理学报》

    摘要:运用事件相关电位技术和时间自我参照任务,通过两个系列实验探讨了大学生的个体时间自我评价和集体时间自我评价。结果显示,被试采用更多积极词、更少消极词来评价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个体自我和集体自我,个体自我评价在过去、现在和未来维度上存在积极递增效应;个体自我和集体自我在过去和现在维度上的消极词比积极词诱发了更大LPC波幅,而未来维度上的积极词和消极词之间的LPC波幅无显著差异。这表明,中国大学生的个体时间自我评价和集体时间自我评价均具有跨时间的积极偏向。而且,个体与集体时间自我评价在神经生理水平上都存在负偏向效应。因此,中国大学生的集体时间自我评价与个体时间自我评价具有相似的认知神经特点,在一定程度上为依存型自我建构理论提供了支持证据。

  • 中国传统宗族文化的表达模式与变化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11-17

    摘要:宗族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强调家族内部统治秩序的社会组织实体。宗族文化以血脉为纽带,重视维护族内成员的关系,同宗同族是身份认同的关键所在。宗族观念包括血缘认同、互助、孝道、传承、礼治和乡土观念,体现了宗族成员对家族重要性和角色的内在信仰和态度。宗族观念和宗族文化相互依存,共同作用,影响着人们的行为和价值观,对现代社会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 创业失败经历何以成为求职“敲门砖”? 印象管理视角的理论构建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10-28 合作期刊: 《心理科学进展》

    摘要:创业失败是常态,但创业者在创业失败后再次创业的少,回归职场的多。求职也是创业者从失败中恢复的重要转折,还能一定程度避免整个社会创业资源的浪费。本研究关注创业失败者求职这一现象频发但理论关注不够的问题,基于印象管理理论挖掘创业者管理失败的社会动机,构建以“创业失败事件→印象管理策略→随后求职结果”为主线的理论模型。具体包括:(1)挖掘创业失败印象管理策略的独特内涵和结构,将其分为获得性策略和防御性策略两类;(2)探讨创业失败事件性质对印象管理策略的影响;(3)基于信号理论从创业者(信号发送者)和雇主(信号接收者)双重视角讨论印象管理策略的能力信号传递效应及对随后求职结果的影响。本研究打开了从“创业失败”向“求职成功”转换的黑箱。

  • 研究社会文化变迁的新视角——表征相似性分析:以老年人心理健康为例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9-27

    摘要:在心理学及其他社会科学研究中,社会变迁研究主要使用单维度线性分析方法探索特定心理或行为的变化趋势以及影响社会变迁的潜在因素,缺乏对多维变量内部结构变迁的关注,也难以比较不同尺度的社会变迁现象。本研究将介绍一种从模式角度进行社会变迁研究的方法——表征相似性分析,并以1998~2018年间对中国老年人健康影响因素的纵向追踪数据与对应时期的社会文化变迁测量为实例,演示如何构建多维度的表征相似性框架,依次介绍多变量单维模式分析(时间、空间、心理与意识空间(Mental space,简称“意间”))、多变量跨维度模式分析(意间-时间,意间-空间,意间-时间-空间)、跨尺度模式分析(地区-国家)、概念模式分析,以及表征相似性分析与传统方法的耦合分析,随后展望了表征相似性分析的拓展方向。

  • 系统合理信念维护心理健康:缓和作用与拓展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9-23

    摘要:系统合理信念是指个体对社会系统公正性与合理性的感知。理论与研究表明,系统合理信念具有防御威胁的缓和作用。它通过缓解意识形态失调、补偿个人控制感缺失以及否认或淡化威胁这3类心理机制维护心理健康,并受到情境、个体与时间边界的影响。然而,心理防御的解释忽视了系统合理信念通过“应对”威胁的路径以维护心理健康。未来研究应进一步检验与发展防御—应对整合模型,重视缓和作用的消极后果,并完善相关测量和拓展研究领域。

  • “惩前毖后”与“率先垂范”:第三方干预行为的影响效应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9-18

    摘要:第三方干预是维持和发展社会规范的关键力量,对整个人类群体具有进化意义。补偿和惩罚是第三方干预的两种主要形式,二者均是维护社会规范的重要力量,具有恢复得失平衡以及促进规范遵从的积极作用。研究者广泛认可威慑效应是第三方惩罚促进规范遵从的主要作用机制,然而也有许多研究结果与该假说相悖。除威慑作用外,第三方干预行为作为高代价信号,也具有澄清社会规范、改变人们规范知觉的作用,这暗示着信号效应可能也是第三方干预促进规范遵从的重要作用机制。探究第三方惩罚促进规范遵从的边界条件、检验第三方补偿等非破坏性措施在维护社会规范方面的有效性是未来研究的重要方向。
     

  • 身份尴尬与身份辩护:劳务派遣员工组织身份发展过程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9-12

    摘要:目的 为了探索派遣员工在双重组织身份(互补性和动态性)发展过程如何解决身份问题。
    方法 通过两阶段的访谈设计,收集了34位来自不同行业派遣员工的深度访谈及问卷数据,并结合第一作者的实习观察资料,三位作者进行了开放式、轴心式和选择式逐级编码分析。
    结果 研究发现,双重组织身份期望与体验比较结果中的“匹配-不匹配”是引发双重组织身份尴尬(身份问题)的主要原因,派遣员工会通过四种身份辩护策略来应对。
    局限 忽视了个体特征或组织情境对身份尴尬和身份辩护策略的影响,且对派遣员工双重组织身份的动态性探索不足。
    结论 构建了劳务派遣员工双重组织身份动态发展模型,丰富了身份理论和组织社会化理论。
     

  • 债务的心理和行为后果及其机制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9-12

    摘要:债务是指个体现在或将来负有向他人或机构还款的法律或道德义务。随着我国居民负债水平的持续上升,它所造成的心理和行为后果值得关注。债务引发的债务压力会导致个体有较差的心理健康水平和较多的短视行为、消费行为以及不道德行为,并对其伴侣和子女有潜在的影响。债务的影响机制包括两条路径:心理需要受阻和补偿机制以及认知资源损耗机制。未来研究应探究债务的其他心理和行为后果并寻找边界条件,梳理债务的特征维度,拓展债务的研究方法,以及构建解释债务后果的整合理论。

  • 中国社会中“内卷”现象的个体心理内涵及其特征维度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9-01

    摘要: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内卷”引发了全民关注与讨论,但研究者对内卷的心理内涵、特征维度及其测量工具仍在探索中。本研究首次以文化心理学作为研究视角,提出中国社会的内卷极具新时代意义,是与中国社会文化紧密相连的多维心理概念。研究一采用访谈法,通过分析在校学生与在岗社会人员对内卷看法的一手资料,结合扎根理论初步提出内卷的心理内涵及其特征维度,即资源稀缺、社会规范、心理压力、竞争行为。研究二在访谈研究的基础上编制了内卷感知测量问卷,通过探索性因素分析得到包含18个条目的四维度问卷。研究三通过验证性因素分析和效标效度检验,在跨人群样本中验证了内卷的四个特征维度。研究四采用内卷情境任务发现,在高校情境和组织情境中,内卷感知更高的个体均更易表现出内卷行为倾向。综上,本研究首次明晰中国社会中内卷的心理内涵及其特征维度,并提供了测量个体感知内卷的有效工具,有助于未来探究内卷对个体心理以及社会性发展的影响机制。

  • 近 20 年中国大陆婚姻满意度发展趋势与社会变迁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8-28

    摘要:婚姻是人类社会最稳定最持久的一种传统的两性结合形式,同时也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婚姻满意度是衡量婚姻整体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它不仅受到社会、家庭、个体等因素的影响,也反作用于社会、家庭和个体。最终体现在社会不断变迁,婚姻满意度也随之不断变化。因此,探讨婚姻满意度与社会变迁的关系对理解中国社会及个体的心理变化具有重要参考意义。本文对在2000至2021年期间发表的92篇采用婚姻质量问卷(ENRICH)、婚姻调适问卷(MAT)和婚姻质量问卷(QMI)测量中国夫妻婚姻满意度的研究报告(共59122名丈夫和妻子)进行了横断历史的元分析,同时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分析结果相结合,并根据布朗芬布伦纳的生态系统理论探讨了社会指标与婚姻满意度的关系。宏观系统包括经济发展、民主法制、文化建设、人民生活、资源环境、婚姻发展、家庭压力7大类19个指标,微观系统包括性别比例、婚龄、子女数量、受教育程度、夫妻教育匹配度、上一年总收入共6个指标。研究发现:(1)中国大陆夫妻近20年的婚姻满意度随年代变迁逐渐提升;(2)宏观水平上,人民生活质量上升和家庭规模减小将促进婚姻满意度上升;同时婚姻满意度上升也会促进夫妻追求美好生活,维护家庭稳定;(3)微观水平上,在社会变迁中婚姻满意度的提高不受婚龄、性别、子女数量、夫妻教育匹配度的影响,而因子女是否在身边产生变化,同时受教育程度也会影响婚姻满意度。在社会变迁与婚姻满意度的影响关系模型中,宏观系统因素,微观系统因素与时代变迁,各个因素间相互作用,共同影响了婚姻满意度,并且婚姻满意度也会反作用于宏观系统因素。

  • 删繁就简:自愿简约及其前因、后果和理论解释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8-21

    摘要:自愿简约是指个人因放弃有形的物质资源的拥有和满足,在简化外部生活过程中获得内心的丰富与充盈的生活方式。自愿简约对个体主观幸福感和客观环境可持续性具有积极作用。而个体选择自愿简约受到社会环境、文化因素和时代背景等宏观环境的影响,同时也受到需求满足和个人价值观等个人因素的驱使。未来研究需要多角度拓展自愿简约的形成机制、进一步挖掘自愿简约的作用机制以及深入探索其产生的多重影响。

  • 时间贫困内涵及其对幸福感的影响:稀缺理论视角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8-17

    摘要:时间贫困是日常生活中时间不够用的弥散性感受,会危害到人们的身心健康与幸福感。目前时间贫困的概念结构仍不清晰,与幸福感的关系结论不一致且缺乏因果证据与机制认识。本项目拟厘清时间贫困内涵,构建多维时间贫困理论模型,据此编制多维测量量表并搭建国民时间贫困数据库;以稀缺理论为基础,探讨时间贫困对个人和人际幸福感的影响,及过度生产率取向的可能中介作用;并基于溢出-交叉模型,探讨时间贫困对家庭幸福感的影响及其机制。
     

  • Understanding the Rise of Unique Names: The Emphasis on Uniqueness Matters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8-15

    摘要:Uncommon personal names have become increasingly popular in many countries and cultures over the past decades. However, little is known about the causes. We propose that the emphasis on uniqueness, manifested both as a cultural value at the macro level and as an individual need at the micro level, may account for the widely observed increase in unique-naming practices. We tested these hypotheses in China. Study 1 found that the increasing cultural emphasis on uniqueness (rather than on independence or competition), as a Granger cause, explained the increasing name uniqueness. Study 2 revealed that the increasing individual need for uniqueness (rather than narcissism or self-esteem) explained the higher preference for unique baby names among younger than older generations. Study 3 showed that, in actual naming practices, younger parents emphasized name uniqueness (rather than modernity, positivity, or other features) more than older cohorts. These findings convergently support our hypotheses, highlighting the importance of identifying specific mechanisms underlying psychological and behavioral changes, rather than assuming the rising individualism as a general explanation.

  • 心理安全感于个体与群体中的差异及共性 —— 人类发展视角的启示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分类: 心理学 >> 应用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8-06

    摘要:人们习惯于做出危险伤害的预防行为,防患于未然以获得心理安全感。心理安全感是对可能出现的身体或心理的威胁或风险的感知预测,是一种心理状态,并通过认知、情感、行为、生理状态等表现出来。近年来,心理安全感的研究逐渐成为心理学领域的热门话题,尤其是在公共卫生事件、组织管理和社会关系等领域的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然而,在人类发展领域,研究者们尚未充分关注心理安全感,并存在对于其在人类演化发展历史上的理解和干预方法的研究不足。因此,本文通过对文献的回顾与思考,基于人类发展的视角,聚焦于心理安全感于个体与群体中的差异及共性,来探索和深入对心理安全感的理解。具体而言,经族群早期生存环境筛选的遗传基因以及个人发展经历之间的差异导致了个体在面对事件时的压力感受性和应对方式不同,进而产生了心理安全感的个体差异;而在群体中,环境、文化和基因的相互作用引发了人们在思维模式和行为表达方式上的差异,从而导致了心理安全感的群体差异。此外,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在心理安全感的形成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一方面,集体记忆、文化符号赋予成员共享的框架和意义,用于理解环境并产生认知层面的心理安全感;另一方面,与群体积极的互动形成的归属感、凝聚力、文化依恋等情感纽带,带来情感层面的心理安全感。综上,本文以人类发展的视角探讨了心理安全感,并将其应用于亲密关系、家庭教育、组织领导以及应急预防等多种环境中,以实现维护心理安全感、提升生活质量、增进民生福祉和促进多元化与包容性的心理学目标。

  • 自然性偏好的概念、表现及成因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分类: 心理学 >> 应用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7-24

    摘要:“自然”常常被人赋予神圣且仁慈的积极价值。尽管有时自然与人造的物品并无客观差别,人们仍然推崇天然生成的事物和与生俱来的能力,此即“自然性偏好(naturalness preference/naturalness bias)”。本文旨在梳理自然性偏好的概念定义,提出“自然性偏好的三领域概念模型”,从自然环境、自然物品和天赋偏好等领域总结自然性偏好的发展历程与具体表现,并首次将其成因归纳为三种因素,即认知(心理本质主义)、情感(积极与消极情绪)与规范(神圣道德价值观)。未来研究应深入探究自然性偏好的消极后果、文化心理差异及其对新兴科技接受度的影响。

  • 社会排斥与攻击的关系:一项元分析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7-21

    摘要:社会排斥是诱发攻击的重要因素,诸多研究探讨了两者间的内在联系,但研究结果存在较大差异。为厘清两者间的关系,揭示导致研究结果不一致的原因,使用随机效应模型对纳入的92项研究(99个独立样本,共65564名被试) 进行了元分析。结果发现:社会排斥与攻击显著正相关(r = 0.38, 95% CI [0.34,0.41]); 二者的相关强度受年龄、社会排斥及攻击的测量工具、研究方法、攻击类型(主动性攻击 vs.反应性攻击)和设计类型(横断研究 vs.纵向研究)的调节,但不受性别和个体主义指数的调节。本结果一定程度上澄清了社会排斥与攻击相关显著与否的争议,表明受排斥个体的攻击水平通常更高。未来应加强低年龄段群体(幼小阶段),因社会排斥导致攻击行为增加的预防和控制。
     

  • 运营单位: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
  • 制作维护: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知识系统部
  • 邮箱: eprint@mail.las.ac.cn
  • 地址:北京中关村北四环西路33号
招募志愿者 许可声明 法律声明

京ICP备05002861号-25 |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1489号
版权所有© 2016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