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11-29
摘要:学龄前儿童正处于抑制控制发展的“关键期”,尽管以往研究发现身体活动会改善儿童的抑制控制能力,但该能力是如何受到24小时动作行为的综合影响尚存争议。因此,本研究采用相关问卷测量24小时动作行为,使用Fish flanker和Emotional flanker范式测量学前儿童的“冷”、“热”抑制控制,采用成分数据的等时替代模型,探究24小时动作行为与学龄前儿童“冷”、“热”抑制控制的关联。结果发现学龄前儿童24小时动作行为与其“冷”、“热”抑制控制存在显著性关联,且以牺牲久坐行为或低强度身体活动为代价增加中高强度身体活动的时间,或者牺牲久坐行为或低强度身体活动为代价增加睡眠时间与学龄前儿童“冷”、“热”抑制控制的积极变化有关。提示“冷”、“热”抑制控制的变化可以用学龄前儿童的日常24小时动作行为成分来解释,且这一变化因动作行为的不同组合而异。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11-22 合作期刊: 《心理科学进展》
摘要:母亲敏感性对孩子的发育发展至关重要。尽管以往诸多研究已发现依恋风格会对母亲敏感性产生影响,但这些研究很大程度上忽视了依恋风格与母亲敏感性认知过程的关系,因此现有研究无法回答依恋风格为何会对母亲敏感性产生影响。母亲敏感性的社会信息加工模型整合了与母亲敏感性有关的关键认知结构和认知过程,并将其认知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基于该模型,我们回顾了依恋风格在母亲情感感知、母亲归因、动机反应和反应选择四个阶段的个体差异及作用机制。未来研究应从时间维度深化依恋风格对母亲敏感性认知过程的影响;应拓展母亲敏感性的多种认知结构对其认知过程的共同影响;应关注情境因素在依恋风格与母亲敏感性认知过程中的作用。此外,还应进一步探讨依恋风格对母亲敏感性情绪过程和认知过程的双重影响。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11-15 合作期刊: 《心理学报》
摘要:采用潜在转变分析考察“双减”背景下小学生学习投入的转变类别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以347名小学生为被试, 对其“双减”实施前后的学习投入水平、父母积极教养方式、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进行了纵向追踪。结果表明: (1)小学生学习投入存在“低学习投入组”、“中等学习投入组”、“高专注低活力组”和“高学习投入组”四种不同类别; (2)“双减”政策实施后, “中等学习投入组”和“高学习投入组”稳定性较强, “低学习投入组”更易向“中等学习投入组”转变, 在政策实施半年后, “高专注低活力组”学生更易向“中等学习投入组”转变, 政策实施一年后, 该组学生保持在“高专注低活力组”的概率较高; (3)父母积极教养方式、师生关系及同伴关系对“双减”政策前后小学生学习投入类别转变的预测作用存在差异。本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入理解小学生学习投入的发展变化及影响因素, 还为“双减”政策的实施效果提供了实证证据。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11-09
摘要:儿童可以像成人一样快速地根据面孔做出信任判断。这种基于面孔的信任判断对儿童的知识学习、社会适应和自我保护具有重要作用。影响儿童信任判断的面孔特征包括性别、种族、面孔吸引力、可信度、能力、支配性和表情。面孔特征可能通过知觉基础、情绪情感、一般认知能力和社会经验等四个方面作用于信任判断,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儿童基于面孔的信任判断模型。未来的研究方向包括:1)改进研究方法;2)探索儿童基于面孔特征信任判断的发展特点;3)深入探究面孔特征影响儿童信任判断的机制以完善其理论模型。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11-09
摘要:独处是一种在真实和虚拟环境中个体与他人没有交流的状态。从童年期到老年期,独处在个体不同发展阶段带来不同的影响。关于独处的适应功能,以往研究者持不同的观点,或积极论或消极论,且有一种观点认为:独处同时具有益处与代价。鉴于研究者们对于独处的观点不一致,本研究从毕生发展的视角出发,对各个发展时期益处与代价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探讨其动态变化与发展,并提出了毕生发展视角下独处的益处与代价的比较模型。未来研究可以更多关注以个体为中心的研究,整合独处多维性,以毕生发展视角收集横纵向数据直接对比,丰富独处益处与代价的发展机制,结合文化背景理解独处的内涵,关注当代数字技术发展背景对于个体独处的影响,考察独处的认知神经机制,并思考独处在不同年龄段的实践意义。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11-07 合作期刊: 《心理学报》
摘要:本研究通过两个平行实验,探讨重复学习新词时首、尾词素位置概率信息作用于词切分的变化模式。采用阅读伴随词汇学习范式,将双字假词作为新词,实验一操纵首词素位置概率高低,保证尾词素相同;实验二操纵尾词素位置概率高低,保证首词素相同。采用眼动仪记录大学生阅读时的眼动轨迹。结果显示:(1)首、尾词素位置概率信息的词切分作用随新词在阅读中学习次数的增加而逐步变小,表现出“熟悉性效应”。(2)首词素位置概率信息的“熟悉性效应”表现在回视路径时间、总注视次数两个相对晚期的眼动指标,而尾词素位置概率信息的“熟悉性效应”则从凝视时间开始,到回视路径时间,再持续到总注视时间。结果表明首、尾词素的位置概率信息均作用于阅读伴随词汇学习的词切分,但首词素的作用时程更长,更稳定,支持了首词素在双字词加工中具有优势的观点。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11-03
摘要:作为人类的高级认知功能,执行功能是促进个体学业成功和身心健康发展的核心要素。然而当前相关研究对执行功能的衡量侧重单一任务,缺乏从整合视角考察其结构及稳定性。本文采用纵向设计,对756名三至四年级儿童(平均年龄9.25,女生51.85%)进行一年追踪调查,通过潜在变量分析和网络分析,探究童年中期儿童执行功能的结构及稳定性。结果显示:童年中期儿童的执行功能以抑制控制和认知灵活性/工作记忆共同因子(即“I + W/C”模型)的形式存在;6项执行功能任务被识别为一个稳定的成分;并且该期间执行功能的统一性(一般因子)和多样性(成分相关因子)相对稳定。上述发现强调了同时关注执行功能统一性和多样性的必要性,推进对儿童执行功能结构发展的深刻认识。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10-06
摘要:目的 本研究旨在考察语法和语义因素如何影响汉语儿童对新动词的习得。
方法 本研究采用优先指向范式考察了语法和语义线索对3~5岁汉语儿童动词习得的影响。
结果 结果表明,5岁儿童在动词学习过程中可以使用单一句法线索来习得新动词,而4岁儿童则表现出使用双重线索的能力,包括双重句法线索或句法与语义线索相结合。
局限 本研究考察了3~5岁儿童动词习得机制,但3岁未能通过实验任务。
结论 本研究发现5岁儿童可利用单一句法线索习得动词,4岁儿童需增加语义或语法线索。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9-26
摘要:睡眠依赖性记忆巩固指在睡眠期间,大脑对新学习的信息或技能进行重新处理和加强,从而使记忆更加稳定和持久的过程。睡眠在将新习得的信息巩固到稳定的长时记忆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记忆类型不同,睡眠依赖性记忆巩固的作用也有所不同。同时,睡眠的不同阶段和特征对不同类型记忆巩固的影响也有差异。在成人研究的基础上,近年的婴幼儿研究发现,即使在个体发展的早期阶段,睡眠也具有记忆巩固的重要作用。在学习后经历睡眠的婴幼儿与那些没有经历睡眠的控制组相比,学习效果显著提高、可以更好更快地解决问题。婴幼儿在睡眠时,海马、内侧颞叶等与记忆有关的脑区会显著激活,睡眠纺锤波、慢波等脑电特征与婴幼儿记忆巩固效果相关。从陈述性记忆和程序性记忆两种不同的记忆类型入手,介绍婴幼儿睡眠依赖性记忆巩固的行为和脑研究的进展,帮助掌握睡眠对婴幼儿学习的记忆巩固作用。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9-04
摘要:依恋的可塑性是成人依恋领域研究的重要主题,而探究依恋的可塑性首先需要了解依恋安全感是如何获得的。依恋控制系统模型指出,个体可以通过内部表征的方式通达依恋安全感。现有研究中常常将安全基地脚本作为这种内部表征方式,但忽视了另一种内部表征形式,即依恋相关情景模拟。先前有几项研究提出并证实了依恋相关情景模拟这一新的依恋安全感通达路径,但尚未回答:这一新的通达路径与已有路径相比有何特异性?其作用机制是什么?以及如何基于此进行依恋安全干预?本课题将通过三项研究来对这些问题进行考察:研究一考察依恋相关情景模拟对依恋安全的影响及其特异性;研究二从依恋相关情景模拟的内容和加工过程的角度考察其对依恋安全感的影响机制;研究三采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开发依恋相关情景模拟分类方法,并将其用于依恋安全干预。本课题将补充依恋控制系统模型的内容,能够解释依恋系统的情境灵活性,并为理解依恋的可塑性及进行依恋安全的干预带来启发。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8-17
摘要:Relative deprivation is one of the factors that influences the development of personality and behavior. However, it is still unclear whether and how relative deprivation decreases the prosocial behavior of adolescents. This study aimed to examine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relative deprivation and adolescent prosocial behavior and the role of emotion regulation strategies and empathy in modifying this association. The present study included 609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M = 15.42 years, SD = 0.653) in Fujian Province, China. All participants completed the Relative Deprivation Questionnaire, Emotion Regulation Scale, the Basic Empathy Scale, and Prosocial Behavior Scale. The collected data were analyzed using SPSS 25.0 and Mplus 7.4. Relative deprivation was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cognitive reappraisal, but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expressive suppression. Cognitive reappraisal wa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empathy and prosocial behavior, but expressive suppression was not. Empathy wa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prosocial behavior. Relative deprivation decreased prosocial behavior through (a) cognitive reappraisal, (b) empathy, and (c) chain mediation of cognitive reappraisal and empathy. No significant mediating effect of expressive suppression was found.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relative deprivation decreases adolescent prosocial behavior, and that cognitive reappraisal and empathy are the potential psychological mechanisms that affect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relative deprivation and adolescent prosocial behavior.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7-20
摘要:孤独症患病率的不断上升,加剧了对早期干预的需求,但传统行为干预有其局限性。自然发展行为干预(Naturalistic Developmental Behavioral Interventions, NDBI)是一类结合了行为原则和发展理论,并在自然情境中实施的孤独症早期干预方法。近年来,NDBI在国际范围内受到广泛关注,实证研究基础持续扩大。NDBI代表性干预方法包括:共同关注、象征性游戏、参与和调节,强化式情境教学,社交沟通-情绪调节-交往支持模式,关键反应训练,早期介入丹佛模式和教导父母成为社交教练等,这些方法具有共同的核心要素和特征,但目标领域和效果特点各有侧重。NDBI在促进孤独症儿童社交、语言、认知等领域的发展,以及降低家庭经济成本和提高儿童主动性等方面具有突出优势,在我国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未来应围绕提高干预效果和扩展应用范围进行深入研究,包括厘清影响干预效果的预测因素与调节变量、探索有效的家长培训方法、探索不同干预方法和工具的结合等,同时在我国文化背景下推动NDBI的本土化研究和实践。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 分类: 管理学 >> 管理理论 提交时间: 2023-07-15
摘要:全球劳动力正在经历老龄化。工作中成功老龄化在促进年长员工生产效率提升、职业发展和工作价值实现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受到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通过对74篇相关文献进行内容分析,影响工作中成功老龄化的因素可被概括为组织与工作环境、适应性策略、主动性策略和个人特征四类,并据此提出发生机制的综合模型。未来应从探索“结构性”因素和跨学科理论的联合使用、前因和发生机制的进一步探索,以及研究方法和设计的优化三个方面展开更为深入的研究。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7-02
摘要:本文探究选择对学龄前儿童分享行为及感受的影响。实验一将儿童随机分配到三个条件(儿童自己选择、母亲选择和主试选择是否分享贴纸),测量儿童的主观感受以及在新情境中的分享行为,儿童母亲填写母子关系质量问卷。结果发现,母子关系质量调节了选择条件对儿童分享感受的影响。实验二采用类似的方法探究母亲选择时是否提供合理理由对儿童分享的影响。发现,尽管在当下的情境中儿童都遵循母亲的选择,但在后续的新情境中,儿童在母亲给出合理理由时比没有合理理由时表现出更多的分享行为。这些结果表明,母亲做选择并不一定会降低分享行为和感受,积极母子关系和合理的理由对于母亲做选择时儿童的分享动机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6-27
摘要:情绪调节对应情绪出现前后的关键时间节点而展开,这一观点以Gross的情绪调节过程理论为典型代表。随着实证研究的不断丰富,经过二十五年的修正和完善,该理论在描述情绪调节的形态结构方面从线性观点演变到了循环观点,在明晰实施主体方面从个体情绪调节拓宽到了群体情绪调节,在归纳调节策略方面从情绪单一调节到情绪多元调节。基于上述三个特点,分别形成情绪调节灵活性、基于群体的情绪调节、情绪多元调节三大研究领域。未来研究应不断推进情绪调节过程理论的发展,衍生出更多情绪调节应用新模块,在理论探索与实证创新上齐头并进,相辅相成,促进贴合理解情绪调节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6-23
摘要:青少年抑郁是遗传基因与环境动态交互作用的结果, 但是现有研究忽视了抑郁遗传效应的发展动态性。本研究通过对1086名青少年(平均年龄12.32, 50%女生)进行三年的追踪, 分别从遗传效应的年龄差异以及遗传效应影响抑郁发展轨迹的角度, 考察BDNF基因与同伴关系对青少年抑郁的动态影响。结果显示:(1)在三个时间点上, BDNF基因与同伴拒绝交互影响青少年抑郁, 但其作用模式存在年龄差异:12岁时, MetMet基因型携带者对环境敏感性高于ValMet基因型携带者; 13岁时, MetMet和ValVal基因型携带者对环境的敏感性均高于ValMet基因型携带者; 14岁时, ValVal基因型携带者对环境的敏感性高于ValMet基因型携带者。(2)青少年早期抑郁呈线性增长趋势, 但是抑郁初始水平与增长速度无关。(3)BDNF基因与同伴拒绝交互预测青少年抑郁的初始水平, 相比ValMet基因型, 携带MetMet基因型的青少年在经历同伴拒绝后抑郁初始水平更高。(4)BDNF基因显著预测青少年抑郁增长速度, 相比ValMet基因型携带者, 携带MetMet和ValVal基因型的青少年抑郁增长速度更快。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 分类: 心理学 >> 人格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6-16
摘要:为探讨中国儿童青少年健全人格与家庭教养方式之间的关系及其调节机制,本研究对来自52篇文献、19642名被试的1504个效应值进行了元分析。结果表明:(1)积极教养方式与健全人格呈显著正相关,而消极教养方式与健全人格呈显著负相关;(2)教养方式对健全人格的影响受儿童青少年年龄段的调节,呈“两头小、中间大”的倒U型趋势,主要体现为在初高中阶段影响大,在小学和大学阶段影响小。此外,教养方式对儿童青少年健全人格的影响还受到子女性别、年代和地区的调节。本研究结果为中国家庭文化背景下儿童青少年健全人格的养成与教育提供了科学视角和实证依据。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5-17
摘要:基于社会分类的直觉理论和群体实体性的观点,本研究建构了物质性和社会性线索类型。两个子研究结合量化和质化方法,从社会分类视角探索了3~8岁儿童对群体认知线索的偏好及其发展。研究发现,3~8岁儿童总体上存在社会性线索偏好,但其稳定性受到了研究选取的线索样例影响。儿童的社会性线索偏好随年龄增长而提升,自5~6岁开始更为突出和稳定。上述结果既说明了物质性和社会性线索框架的有效性,又在引导儿童的积极社会互动方面具有实践价值。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5-06
摘要:基于双信息源实验范式,考察3~6岁幼儿和成人对智能语音助手(Digital Voice Assistants, DVAs)的知识性信任,并验证准确性在其信任中的作用。实验一,操纵了信息源类型(DVAs VS人类)和知识领域(自然VS社会)。结果显示,与人类相比,幼儿和成人对DVAs的知识性信任更强。对DVAs的信任程度,6岁幼儿高于4、5岁幼儿,成人高于幼儿。与社会领域相比,幼儿和成人均更倾向于询问DVAs自然领域的问题。基于实验一,实验二操纵了两种信息源提供证言的准确性条件,结果发现,当DVAs不准确时,幼儿和成人均不再信任其证言,且3岁幼儿对准确性的敏感性较低。研究结果表明,信息源类型、知识领域和证言准确性都会影响幼儿的知识性信任,准确性是评估DVAs可靠性的重要标准。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4-26
摘要:人际伤害事件发生后,犯错者的懊悔与受害者的宽恕是修复人际关系的两个关键因素。本研究采用经典行为实验范式,以139名4 ~ 5岁幼儿为对象,考察犯错者的懊悔表现对受害者宽恕水平的影响,以及不同类型旁观者在二者关系中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4岁和5岁幼儿均已经能够识别犯错者的懊悔表现,且对懊悔犯错者的宽恕水平显著高于无懊悔者;旁观者的存在会影响幼儿的宽恕水平,且教师旁观和好朋友旁观比陌生人旁观更能降低幼儿对懊悔者的宽恕水平,更能提升对无懊悔者的宽恕水平。旁观者的存在没有显著提升幼儿对懊悔者的宽恕水平,这可能与幼儿社会化过程中内化的社会期望(如“以德报怨”)有关,基于此,本文尝试提出“社会期望的旁观者激活假说”,并进行了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