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隐情绪调节的认知神经机制
The cognitive and neural mechanisms of implicit emotion regulation
-
作者:
高可翔
1
汤煜尧
1
张岳瑶
1
张丹丹
1
-
作者单位:
- 通讯作者:
张丹丹
Email:zhangdd@szu.edu.cn
-
提交时间:2025-08-18 10:33:24
摘要: 内隐情绪调节是个体在无意识监督或不具有明确的情绪调节意图下改变情绪的过程。与外显情绪调节相比,内隐情绪调节对前额叶执行控制系统的依赖度更低。本文在已有的内隐情绪调节二分类基础上,提出了新的三分类理论框架,将内隐情绪调节分为:自动化、任务附加型、内隐目标驱动三个内隐情绪调节种类。其中,自动化内隐调节以恐惧消退为代表,依赖腹内侧前额叶直接调控杏仁核;任务附加型调节发生在情绪标签、情绪Stroop 等任务中,外侧前额叶通过认知控制系统,在任务执行过程中附带地调节情绪;内隐目标驱动型调节则通过启动或内隐训练,激活内隐情绪调节目标追求,既可借助腹内侧前额叶实现自动化调节,又可在一定条件下调用外侧前额叶的认知控制功能实现受控情绪调节。神经调控研究证实,腹内侧前额叶是内隐情绪调节的关键性因果脑区,其功能增强有望改善抑郁和焦虑患者的内隐情绪调节能力。本文提出的三分类理论框架突出了内隐情绪调节的多样化机制,拓展了情绪调节理论的动态性理解,同时也为情绪障碍患者的临床干预提供了有潜力的新途径。
版本历史
[V1] |
2025-08-18 10:33:24 |
ChinaXiv:202508.00234V1
|
下载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