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提交时间
按主题分类
按作者
按机构
  • 视觉运动整合能力与阅读关系的发展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6-28

    摘要: 视觉运动整合(Visual-motor Integration, VMI)是指个体视知觉与精细运动的整合与协调。大量研究证据表明,VMI能力与阅读密切相关,但相关程度受到年龄的调节。在不同书写系统中,VMI能力与阅读的相关性随年龄增长呈现不同发展趋势:在字母文字中,相关程度随年龄增长而下降,但直到中学时期仍然显著;在汉语中,相关程度随年龄增长而提高,在小学高年级(9岁及以上)才表现出显著相关。鉴于已有研究尚有不足,未来研究还需:1)多角度衡量VMI能力,包括面向过程和基于结果的评估;2)确定VMI能力是否是支持阅读发展的必要基础;3)阐明这种相关性及其发展背后的认知和神经机制。

  • 非工作时间工作连通行为影响工作感受和工作行为的元分析研究

    分类: 心理学 >> 管理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6-27

    摘要: 工作数字化使得员工在非工作时间处理工作事务或进行与工作有关交流的行为愈发频繁,即非工作时间工作连通行为。近年来学者们关注非工作时间工作连通行为对员工工作感受和工作行为的影响。然而目前相关研究存在矛盾与不一致之处。基于压力认知评价理论,对2011年以来87个研究、90个样本的177个效应值进行三水平元分析,证实了非工作时间工作连通行为的双刃剑效应,并对文化差异和性别在非工作时间工作连通行为对员工影响中的调节作用进行了探索。结果表明:(1)非工作时间工作连通行为具有“双刃剑”作用,既能使员工产生积极工作感受/行为,也能产生消极工作感受/行为;(2)非工作时间工作连通行为的积极影响强于消极影响;(3)文化差异的调节效应检验结果与假设一致,但未达到显著性水平;(4)性别的调节效应不显著。本研究对实践和未来研究提供了建议。

  • 青少年心理危机量表的项目自动生成:基于生成式人工智能和RAG技术

    分类: 心理学 >> 应用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6-24

    摘要: 目的 本研究旨在基于生成式人工智能和RAG技术实现青少年心理危机量表的项目自动生成。方法 为实现这一目标,本文采用RAG的开源框架-FastGPT,以心理咨询领域的语料库为基础构建知识库。通过文献搜集和两种项目自动生成技术的混合设计成问卷条目。结果 问题集的有效性和适用性能够得到较好的验证。局限 基于生成式人工智能和RAG技术的实现量表的项目自动生成的实际应用效果仍需进一步的实证检验。结论 该方法为青少年心理危机的早期识别与及时干预提供了有力的科学工具。

  • 心理学与脑科学研究中的样本代表性

    分类: 心理学 >> 心理学其他学科 提交时间: 2024-06-23

    摘要: 心理与脑科学以人类被试作为研究对象,其结果的可推广性(generalizability, 也称为普适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样本的代表性(representativeness)。但心理学与脑科学研究中样本的代表性长久以来受到诟病。当前研究中主要存在两大问题:(1) 样本信息的缺失,大部分研究仅报告了被试的性别、年龄与国别,而被试的种族/民族、受教育程度和社会经济地位等重要信息较少被报告,且从时间上看,这种状况未出现根本性改变;(2) 从已报告的信息来看,当前样本的代表性不足:女性被试多于男生,集中于西方的、年轻的和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群,而中老年人、受教育水平较低人群及低收入人群较少被研究者关注,亚洲人/亚裔、黑人/非洲裔、西班牙裔/拉丁裔人群同样较少受到关注,从国别角度来说,亚非拉国家尤其是非洲、拉丁美洲与中东地区的人群较少出现在心理学和脑科学研究中。以上两大问题的产生可能主要存在如下原因:方便取样法作为主要的取样方法;欧美研究者主导了心理学与脑科学的研究;整体上忽视文化以及不同人口因素的影响;研究者自身存有偏见。要改变这种现状,需要研究者、学术组织、期刊编辑和基金资助方等多方的共同努力。提升样本代表性将有助于让心理学与脑科学的科学知识应用于更广泛的群体,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 婴儿面孔和注视方向加工的认知神经机制

    分类: 心理学 >> 认知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6-21

    摘要: 面孔和注视方向是人际交往中重要的社会线索。探讨婴儿特别是新生儿对面孔和注视方向的加工,有助于深入理解人类社交能力的起源及发展过程。回顾前人研究我们发现:0~28日龄的新生儿普遍表现出对人类面孔和直视的偏好,3月龄的婴儿开始表现出对他人目光的注视追随能力。脑观测研究发现3月龄以上的婴儿对面孔和注视加工具有与成人类似的脑神经表现。未来研究可以采用多种脑观测(特别是新型脑磁图)技术进一步考察新生儿的面孔偏好、直视偏好以及婴儿的注视追随现象,揭示婴儿对人类面孔和眼睛注视加工先天优势的神经基础及其受后天经验影响的认知机制。

  • 次优食品营销干预策略的有效性探究:来自元分析的证据

    分类: 心理学 >> 管理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6-20

    摘要: 次优食品是存在缺陷但可安全食用的食品,次优食品的商业化成为减少食物浪费的重要策略。然而,次优食品营销干预策略有效性的实验结果存在分歧。本研究通过元分析方法整合了目前次优食品营销干预策略的实证研究,分析了认知导向和情感导向营销干预策略对消费者次优食品评价和购买的有效性,并探索了营销干预策略有效性的边界条件。研究纳入符合要求的原始文献32篇(57个独立样本),共94个效应量。结果发现,认知导向和情感导向营销干预策略能有效促进消费者对次优食品的积极评价和购买意愿,具有接近中等强度的有效性,且情感导向营销干预策略的效果优于认知导向营销干预策略。此外,次优食品特征、营销特征和顾客特征等因素调节次优食品营销干预策略的有效性。本研究发现为食品相关企业营销部门和政府部门提供了管理启示。

  • 自我关联加工可分离基于物体和基于空间的注意

    分类: 心理学 >> 认知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6-20

    摘要: 自我影响注意分配的机制有待明确。三个实验采用双矩形提示范式,探讨与任务无关的自我关联信息如何影响空间及物体选择性注意加工。实验1发现,目标包含自我或朋友关联信息相比于目标包含生人关联信息,基于物体的注意效应减弱或消失,而基于空间的注意效应在三者间无显著差异。实验2在不同的学习情境下重复了实验1的发现,排除了情境熟悉性的影响。实验3使用抽象符号作为身份关联刺激,只在长反应时的被试群体上观察到自我关联信息调节物体选择性注意。分层漂移扩散模型的结果显示,自我关联信息通过刺激编码加工影响物体选择性注意。综上,自我关联加工调节物体而非空间选择性注意,该结果具有跨实验情境的一致性,提供了自我影响选择性注意的解释机制。

  • 线上领导领地行为的内涵、测量、前因及影响

    分类: 心理学 >> 管理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6-19

    摘要: 线上办公日渐成为常态, 虽与组织的时空分离给予员工高度自主, 但削弱了领导的控制感并带来不确定性。领导如何实现在虚拟空间的控制感, 保持其管理有效性已成为当前研究热点。然而, 鲜有研究将“线上办公”与“领地行为”结合, 故限制了对线上控制和线上领导领地行为表征形式的理解。本研究拟首先开发符合线上办公这一时代背景的线上领导领地行为量表, 提供实证测量工具; 其次, 探讨并解析线上办公与线上领导领地行为的联系; 再次, 线上领导领地行为虽能化解领导关于控制方面的忧虑, 却会违背员工对自主的期望, 故本研究提出并分析这一行为的双刃剑效应; 最后, 分析数字化人力资源管理的调节作用。关注线上领导领地行为这一命题可为线上控制提供有益借鉴。

  • 抑郁症患者认知灵活性受损的脑电时频特征

    分类: 心理学 >> 认知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6-17

    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究抑郁症患者在对非情绪性和情绪性刺激是否均存在认知灵活性受损,并探索其认知灵活性受损的脑电时频特征。采用非情绪和情绪性两种任务转换范式,本研究采集被试的行为学和脑电数据,并取theta、alpha和beta频段神经振荡活动作为脑电时频指标,分析事件相关同步化或事件相关去同步化情况。结果表明抑郁症患者对非情绪性和情绪性刺激均存在认知灵活性受损,对非情绪性刺激的认知不灵活与较低的θ-ERS、过度的α-ERD和β-ERD活动有关,而对情绪性刺激的认知不灵活与较低的θ-ERS和过度的β-ERD活动有关。其中,β-ERD可能是一个敏感的生物标志物,可反映抑郁症认知灵活性受损。本研究不仅为理解抑郁症认知灵活性受损提供了新的见解,还进一步阐释了其背后的神经振荡机制。

  • 妒忌还是钦佩:员工对同事被授权的心理与行为反应

    分类: 心理学 >> 管理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6-17

    摘要: 在强调激活个体及其自主性的背景下,授权的作用和意义日益凸显,然而员工如何看待同事被授权的问题仍然没有得到完整的回答。基于社会比较理论,本研究从旁观者视角出发,探讨了不同程序公平感的员工在面对同事被授权时会产生何种情绪(妒忌vs.钦佩; 研究一和二)和行为反应(研究二和三)。研究一采用情景实验(N = 238),结果表明,当程序公平感低时,同事被授权和程序公平感交互对妒忌具有正向影响;当程序公平感高时,同事被授权和程序公平感交互对钦佩具有正向影响。研究二采用基于三时点的实地问卷调查(N = 306),研究三采用经验取样法(N = 1285),不仅再次验证了研究一的结果,还发现妒忌与职场排斥正相关,钦佩与观察学习正相关,并且妒忌和钦佩分别在交互项对结果变量(排斥和学习)的影响中起中介作用。研究结论为领导者正确认识授权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 计算社会层面的死亡凸显及其对文化和经济决策的影响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6-17

    摘要: 恐惧管理理论认为,死亡凸显会使个体在无意识中产生严重的焦虑感,并引发度改变。绝大部分基于恐惧管理理论的研究采用了实验方法,这些研究大多关注实验启动死亡想法所产生的结果,但很少考虑现实环境中死亡信息引发的效应。本研究基于文本大数据和大型社会调查结果探讨了现实社会环境中的死亡凸显效应。我们首先利用一个大型词向量库生成了与死亡相关的词语,根据报纸词频建立了各省的死亡凸显指数,发现省份死亡凸显水平与人口密度、突发环境事件、自杀率、文化紧度相关 (研究一)。然后使用跨时间的出版物文本,检查了死亡凸显对集体主义和文化紧度的影响,向量自回归结果显示死亡凸显对文化紧度具有较强的影响 (研究二)。最后,我们检验了省份死亡凸显对个体和家庭经济决策的影响,多层线性模型结果表明死亡凸显提升了家庭的储蓄率并降低了个体的代际合作意愿 (研究三)。这些结果有助于理解死亡在当代社会的影响,为恐惧管理理论提供了新的证据,并为理解文化与社会态度演变提供了新的视角。

  • 父母情感温暖、自我控制与青少年亲社会行为的关系:多基因的调节作用及父母差异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6-15

    摘要: 本研究构建 “环境×多基因—内表型—行为”理论框架,对880名中学生进行为期半年的追踪研究,考察了自我控制在父母情感温暖与青少年亲社会行为之间的中介作用;进一步地,采用多基因累加分数的研究范式,探讨多巴胺系统、血清素系统和催产素系统基因 (COMT 基因rs6269 、HTR2A基因 rs6313、OXTR 基因rs53576、OXTR 基因rs2254295 和OXTR 基因rs2254298)如何调节该中介机制,并检验其中的父母差异。结果显示:(1) 控制亲社会行为基线水平后,父母情感温暖不仅正向预测亲社会行为,还可以通过自我控制对亲社会行为产生影响; (2) 多基因累加分数与父母情感温暖的交互作用不能直接预测亲社会行为,而是通过自我控制影响亲社会行为,且该机制不存在父母差异。在多基因累加分数较高的青少年群体中,父母情感温暖显著正向预测自我控制,进而影响亲社会行为;而在多基因累加分数较低的青少年群体中,该中介作用路径不显著。研究结果阐明父母情感温暖对青少年自我控制、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如何因多基因累加分数的不同而产生差异,有助于深化对亲社会行为发生机制的认识。

  • 养宠人的宠物自我及其记忆加工优势

    分类: 心理学 >> 心理学其他学科 提交时间: 2024-06-15

    摘要: 良好的人宠关系可以为人类带来诸多的益处,但亲密重要的人宠关系的内在机制仍然不清楚。本文通过3个研究来探查养宠人的宠物自我及其记忆加工优势。结果发现:(1)相比非养宠人,养宠人会将宠物融入自我概念,形成了宠物自我,拟人化在其中起到中介作用。(2)养宠人对与宠物相关的信息有更强的记忆加工优势,在宠物参照下的再认率显著高于名人参照和语义参照,并且与自我参照和母亲参照下的再认率相近。(3)宠物参照下诱发的LPC波幅显著高于名人参照,但与母亲参照下类似,显著低于自我参照。整个研究表明,养宠人会将宠物视为自己的一部分,形成了宠物自我,并表现出记忆上的宠物参照效应,但宠物自我距离核心自我还存在一定距离。

  • 基于可达阵的多级评分最简完备Q矩阵设计

    分类: 心理学 >> 心理测量 提交时间: 2024-06-14

    摘要: Q矩阵的完备性是认知诊断模型具有可识别性的关键。多级评分含有比0-1评分更丰富的诊断信息,却鲜见多级评分完备Q矩阵的设计研究。用最少的题量获得最高判准率是测验设计者追求的目标,借鉴0-1评分完备Q矩阵的设计方法,本文提出从可达阵中获取多级评分结构化/非结构化最简完备Q矩阵(SSCQM/USCQM)的方法和算法。模拟实验得出以下结论:(1)测验含SSCQM/USCQM越多,判准率越高;(2)当列数相同时,含多个SSCQM或多个USCQM测验的判准率与含可达阵测验的判准率非常接近;(3)对于一些结构,纵使多个SSCQM/USCQM的列数少于可达阵列数,其判准率仍不低于可达阵。总之,短测验设计优先选择SSCQM;长测验设计优先选择USCQM。

  • 婴儿对情绪信息的加工:认知发展特征及脑机制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6-14

    摘要: 语音韵律和面孔表情所传达的情绪性信息是人类解读他人情绪并进行人际互动的基础。探究婴儿对这两种载体所传达情绪信息的感知、辨别及评估,有利于加深对婴儿认知发展特征和脑机制的理解。本文系统回顾了婴儿情绪研究,发现颞叶和额叶皮层在婴儿情绪性语音和面孔表情加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尽管婴儿的情绪加工涉及大脑双侧半球,但已初步展现出了与成人类似的右半球优势。婴儿在出生后一周内即可分辨情绪信息,并表现出对正性情绪的加工偏向。婴儿在6月龄左右对情绪的加工偏向逐渐从正性向负性转变。12月龄时,婴儿的负性情绪偏向基本稳定,且能够理解情绪性语音和面孔中的情绪涵义,并据此指导自己的行为。基于这些发现,我们提出了“情绪偏向发展理论”。此外,视-听跨感官模态信息对于婴儿对特定情绪的辨别和理解起到积极的作用。

  • 注意功能毕生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分类: 心理学 >> 认知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6-12

    摘要: 注意是个体对特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警觉、定向、执行控制等基本注意功能和选择性注意、持续性注意等复杂注意功能有着各不相同的发生、发展和衰退轨迹。本文回顾了基本注意功能和复杂注意功能的毕生发展轨迹,提出了注意功能发展的阶段论:注意的生命全程发展大致包含三个阶段:注意功能的萌芽期(0-1岁)、注意功能的发展期(1岁-成年)和注意功能的衰退期(成年-老年)。此外,本文强调了注意功能之间的相互协作对理解注意发展的意义:复杂注意功能依赖于基本注意功能的协作,其发展进程也依赖后者的发展。未来应使用对注意水平敏感的、高信效度的测量工具加强注意发展的纵向研究、青少年研究和注意功能之间相互协作的研究,完善注意发展的理论

  • 超越瘦身迷思:“以瘦为美”的社会规范对青年群体积极身体意象与热量摄入的影响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6-11

    摘要: 在社交媒体的影响下,许多人认可并遵守“以瘦为美”的社会规范,即“瘦是理想身材” (“瘦理想”)。一些体重正常的青年也对自己的身体产生错误的认知,并进行不健康的减肥行为。为探究“瘦理想”社会规范对青年群体的积极身体意象与热量摄入的影响,该研究进行了1项问卷调查与3项干预实验(N = 612)。结果发现,青年群体“瘦理想”社会规范感知越强,其积极身体意象水平越低,BMI自我差异在该过程中起中介作用(研究1)。基于此,该研究聚焦社会规范的干预作用,进一步表明社会规范干预对积极身体意象与热量摄入的积极影响。由于指令性社会规范干预在纠正误解方面的作用有限(研究2),因此采取效果更强的描述性社会规范干预以及加入榜样因素的描述性社会规范干预(研究3),而后者的干预效果持续时间更长(研究4)。以上发现丰富了“瘦理想”社会规范的影响机制研究,提出并验证了更有效的社会规范干预方式,为个人、榜样与健康领域商业机构提供了实践建议。

  • 虚拟沟通如何影响上下级权力配置?基于身份自构和互构的视角

    分类: 心理学 >> 管理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6-09

    摘要: 信息通信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虚拟沟通逐渐成为组织中最主要的沟通方式。相较于传统面对面沟通,虚拟沟通具有线索滤除、地理分散性和异步性等特征,其极大减少了上下级沟通时的权力线索和社会规范约束,并引发权力行使和反馈过程的中断,冲击了上下级现有的权力关系格局。然而,以往研究较少关注虚拟沟通是否以及如何影响传统基于职位权力的上下级权力配置。本研究基于身份自我建构和相互建构视角,聚焦上下级虚拟沟通,探究个体层次的静态技术线索、事件层次的动态信息行为和人际层次的虚拟沟通模式如何影响上下级心理和结构权力配置。本研究整合组织行为、信息系统和传播等学科的视角和理论,构建了虚拟沟通影响上下级权力配置的理论框架,拓展了组织沟通和权力的研究内容与边界,并将为组织虚拟沟通实践和虚拟团队管理提供参考依据。

  • 数媒时代焦虑抑郁与社会比较的关系:一项系统综述

    分类: 心理学 >> 管理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6-08

    摘要: 社会焦虑和抑郁现象日益严重。为理解与探索数媒时代焦虑、抑郁的引致因素及应对策略,研究采用系统性文献综述方法,基于情感事件理论和社会比较理论构建框架,梳理了社会比较的不同亚型与焦虑、抑郁的关系以及网络媒体环境的权变作用。研究发现,消极社会比较(传统上行比较和下行同化比较)可能会引发焦虑和抑郁,社交网络平台对此负面影响具有催化作用;而情绪比较和下行对比比较可以缓解焦虑和抑郁,网络健康社区促进了情绪比较的积极作用的发挥。研究推进了社会比较理论在情绪情感领域的应用,确定了焦虑、抑郁与网络健康社区可供性的关联,也为网络社区服务、运营和设计的原则提供参考和借鉴以帮助个体应对心理健康问题。研究还指出焦虑、抑郁和社会比较关系后续研究的可能路径和方向。

  • 客体类别调节跨通道冲突感觉主导效应

    分类: 心理学 >> 心理学其他学科 提交时间: 2024-06-06

    摘要: 感觉主导效应是大脑面临多种感觉通道信息时, 优先加工某种感觉通道信息的现象。认知加工水平假说认为感觉主导效应的产生是由于不同认知加工水平所决定, 即早期知觉加工水平表现为视觉主导, 晚期反应加工水平表现为听觉主导。然而, 现有的研究并未关注认知加工水平中处于早期和晚期之间的中间加工水平如何影响感觉主导效应。研究操纵了位于中间加工水平的客体类别差异, 采用2-1 mapping(映射)范式通过3个实验考察介于早期知觉和晚期反应水平之间的客体类别表征如何影响反应水平的感觉主导效应。实验1结果发现, 客体类别差异能够调节反应水平的感觉主导效应。类别差异小时, 表现为视觉主导;类别差异大时, 表现为听觉主导。实验2结果说明此效应的产生与视觉刺激不同加工深度无关, 证实了此效应的产生特异于视觉通道。实验3通过经颅直流电刺激技术抑制类别加工脑区, 即左侧颞前叶。结果发现, 反应水平的听觉主导效应消失。研究表明, 认知加工水平中的客体类别表征这一中间加工水平对感觉主导效应产生了调节, 完善了认知加工水平假说对于感觉主导效应的解释。

  • 运营单位: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
  • 制作维护: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知识系统部
  • 邮箱: eprint@mail.las.ac.cn
  • 地址:北京中关村北四环西路33号
招募志愿者 许可声明 法律声明

京ICP备05002861号-25 |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1489号
版权所有© 2016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