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提交时间
按主题分类
按作者
按机构
  • 父母温暖与儿童晚期亲社会行为的关系: 集体取向的作用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5-29

    摘要: 本研究采用自我报告法和教师评价法对1033名四年级学生(49.5%女生, M年龄 = 10.28岁, SD = 0.69)进行为期三年的三次追踪调查, 旨在探讨父母温暖与儿童晚期亲社会行为的关系以及儿童集体取向在其中的作用。结果发现: (1)父母温暖与儿童亲社会行为直接预测关系因父母角色而异, 前测母亲温暖正向预测后测儿童亲社会行为, 前测儿童亲社会行为正向预测后测父亲温暖; (2)纳入儿童集体取向后, 前测父亲温暖和母亲温暖均正向预测后测儿童集体取向, 儿童集体取向与亲社会行为相互正向预测; (3)中介效应检验表明, T1的父亲温暖和母亲温暖均能够通过T2的儿童集体取向预测T3的儿童亲社会行为。研究结果为理解文化价值观在父母教养与儿童亲社会行为的作用提供实证依据, 并为儿童价值观教育和亲社会行为干预带来一定启示。

  • 死亡意识与亲社会行为:死亡反省和死亡焦虑的不同效应及机制

    分类: 心理学 >> 管理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5-24

    摘要: 本研究同时从死亡意识的消极层面和积极层面探讨和比较了不同死亡意识——死亡焦虑和死亡反省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一和研究二分别以亲社会倾向、公共物品博弈行为和真实的捐赠行为为指标,通过问卷调查和实验室实验考察了死亡焦虑和死亡反省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以及不同取向的价值观在其中的中介作用。结果表明:1)死亡焦虑负性预测或减少个体的亲社会行为倾向和行为;死亡反省正向预测或增加个体的亲社会倾向和行为。2)死亡反省和死亡焦虑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是一个双路径中介机制。自我增强价值观在死亡焦虑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中起中介作用;自我超越价值观在死亡反省对亲社会的影响中起中介作用。3)捐赠情境是死亡反省和死亡焦虑影响捐赠行为的调节变量。在公开捐赠情境下,死亡焦虑组被试的捐赠金额更高;在匿名捐赠情境下,死亡反省组被试的捐赠金额更高。捐赠情境分别正向和负向调节了死亡意识影响亲社会行为的两条中介路径。本研究揭示了死亡意识影响亲社会行为的积极效应机制和消极效应机制,为死亡意识的积极影响增加了进一步的证据支持。

  • 贝叶斯方差分析在JASP中的实现

    分类: 心理学 >> 心理统计 提交时间: 2024-04-16

    摘要: 贝叶斯统计应用于假设检验的方法——贝叶斯因子——在心理学研究中的应用日渐增加。贝叶斯因子能分别量化所支持的相应假设或模型的证据,进而根据其数值大小做出当前数据更支持哪种假设或模型的判断。然而,国内尚缺乏对方差分析的贝叶斯因子的原理与应用的介绍。基于此,本文首先介绍贝叶斯方差分析的基本思路及计算原理,并结合实例数据,展示如何在JASP中对五种常用的心理学实验设计(单因素组间设计、单因素组内设计、二因素组间设计、二因素组内设计和二因素混合设计)进行贝叶斯方差分析及如何汇报和解读结果。贝叶斯方差分析提供了一个能有效替代传统方差分析的方案,是研究者进行统计推断的有力工具。

  • 音乐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分类: 心理学 >> 认知心理学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4-01

    摘要: 音乐在人类进化中的价值可能与其社会功能有关。研究表明,音乐聆听和联合音乐活动促进了亲社会行为以及亲社会技能的发展。为了解释这些效应,本文提出了一个理论模型,认为音乐通过情绪感染提升了个体的共情和积极情绪体验,其节奏产生的夹带作用促进了个体间同步性,同时,情绪感染和节奏夹带的相互作用可以进一步增强音乐的亲社会效应。催产素、内源性阿片系统、多巴胺奖赏系统以及听觉-运动耦合可能是音乐亲社会效应的潜在神经生物学基础。未来研究可基于多通路的理论模型来检验音乐的亲社会效应及其中介机制,为音乐-社会联结假说提供进一步的证据。

  • 稀缺类型与调节定向匹配对健康行为决策的影响

    分类: 心理学 >> 管理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3-28

    摘要: 本文以健康信念模型和调节定向匹配理论为基础,通过细分稀缺类型——需求性稀缺和供应性稀缺,并纳入调节定向动机这一个人特质,探讨稀缺类型和调节定向动机的匹配对健康行为决策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一调查了全国不同地区HPV疫苗稀缺类型对接种意愿的影响。研究二在实验室情景下考察稀缺类型与调节定向动机的匹配对健身、体检以及疫苗等健康行为决策的影响。研究三在实验室情景下进一步探讨匹配关系的中介机制,并纳入真实健康行为指标验证稀缺类型与调节定向动机的匹配效应。结果发现:调节定向动机与稀缺类型匹配对健康行为有促进作用,促进定向个体在供应性稀缺条件下健康意愿更强,预防定向个体则在需求性稀缺条件下健康意愿更强;价值感知在调节定向动机与稀缺类型匹配对健康行为决策的影响中起中介作用;特质调节定向动机与稀缺类型的匹配对实际健康行为有显著预测作用。该研究将稀缺的相关研究拓展到健康行为领域,为制定与个人特质匹配的健康促进策略提供研究基础。

  • 家庭教养方式与中国青少年积极发展的关系:系列元分析

    分类: 心理学 >> 教育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3-25

    摘要: 以往元分析研究多考察家庭教养方式对青少年积极发展结构中单一变量的影响,未见有研究探讨家庭教养方式对青少年积极发展整体性构念的影响。本研究基于积极青少年发展观视角,以中国青少年为样本,纳入学业成就、自尊、复原力三个变量进行系列元分析(206篇文献、1822个独立效果量、被试总量达到109968)。结果显示:不同类型的家庭教养方式与青少年积极发展3个核心构念总体均呈显著相关,积极家庭教养方式与青少年积极发展总体呈中等正相关,消极家庭教养方式与青少年积极发展总体呈较低负相关,且女性比、受教育阶段的调节效应显著。上述结果对全面、深刻认识中国文化背景下家庭教养方式的发展资源价值,进而促进青少年积极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 早期编程活动对于幼儿执行功能的促进作用

    分类: 心理学 >> 教育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1-11

    摘要: 近年来编程教育开始频频出现于早期教育领域中,然而少有研究考察早期编程活动对于幼儿发展的效果。因此,本研究考察早期编程活动对于幼儿执行功能(早期学业能力和入学准备的重要能力)发展的作用。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6名幼儿,男女各半,年龄均在5-6岁。实验组幼儿参加持续8周的基于可编程玩具(蜜蜂机器人)的早期编程活动(每周一次,每次30-40分钟),并对幼儿的掌握情况进行评定,以评估早期编程活动的可行性。分别采用认知任务和教师评定两种方式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幼儿的执行功能(工作记忆,调节能力,抑制能力)进行前测和后测。结果表明,实验组幼儿能够掌握大部分编程理念,并顺利完成大多编程活动;此外,在控制了前测的基线水平之后,后测中实验组在执行功能认知任务上的表现要显著好于对照组,而实验组在工作记忆相关行为上的表现要显著高于对照组,但是在调节能力和抑制能力相关的行为表现上没有显著差异。这些结果表明早期编程活动(基于可编程玩具)在幼儿阶段开展的可行性,同时表明早期编程活动能够提高幼儿的执行功能。

  • 毕生发展视角下独处的适应功能:益处与代价的五轮比较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11-09

    摘要: 独处是一种在真实和虚拟环境中个体与他人没有交流的状态。从童年期到老年期,独处在个体不同发展阶段带来不同的影响。关于独处的适应功能,以往研究者持不同的观点,或积极论或消极论,且有一种观点认为:独处同时具有益处与代价。鉴于研究者们对于独处的观点不一致,本研究从毕生发展的视角出发,对各个发展时期益处与代价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探讨其动态变化与发展,并提出了毕生发展视角下独处的益处与代价的比较模型。未来研究可以更多关注以个体为中心的研究,整合独处多维性,以毕生发展视角收集横纵向数据直接对比,丰富独处益处与代价的发展机制,结合文化背景理解独处的内涵,关注当代数字技术发展背景对于个体独处的影响,考察独处的认知神经机制,并思考独处在不同年龄段的实践意义。

  • 情绪 T2 对抗注意瞬脱:理解情绪优先加工的窗口

    分类: 心理学 >> 实验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9-07

    摘要: 注意瞬脱是指从一系列干扰刺激中识别两个目标时,识别第一个目标 (T1) 往往会干扰之后200~500 ms内出现的第二个目标 (T2) 的识别,该现象反映了时间维度上的意识加工局限性。但研究发现,与中性T2相比,情绪T2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抗注意瞬脱。这为我们理解人类对情绪刺激的优先意识加工提供了一个观察窗口和研究手段。情绪T2对抗注意瞬脱受T1任务难度、T2任务类型和情绪预期等因素的影响,该过程涉及的脑区主要包括杏仁核、前扣带回和眶额皮层等区域;在时间进程上,情绪相比中性T2在认知加工的早期和晚期阶段都表现出增强的效应。情绪对抗注意瞬脱的认知神经机制可以用注意增强和巩固竞争假说来解释,即由杏仁核介导的情绪信息早期注意捕获是导致情绪对抗注意瞬脱的关键,而晚期的巩固过程受到任务要求等自上而下因素的影响。

  • 协作如何减少记忆错误:一项元分析研究

    分类: 心理学 >> 认知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7-17

    摘要: 为探究协作记忆中错误修剪效应的稳定性和影响因素,经文献检索和筛选,对 38项协作记忆研究的64个独立样本(总样本量 N= 6225)进行元分析。结果发现,协作记忆中的错误修剪和协作抑制均稳定出现;调节效应分析表明,协作方式能调节错误修剪,但不影响协作抑制效应;材料类型对错误修剪效应无显著影响,但情景材料有更高水平的协作抑制;熟悉关系增强错误修剪效应并削弱协作抑制。以上结果表明,协作能稳定地抑制错误数量,提升协作记忆的正确率,但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协作方式和关系类型等因素的调节。

  • 自下而上提升组织绩效的主动尝试:基于动态过程视角的工作重塑研究

    分类: 心理学 >> 管理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4-22

    摘要: 员工自下而上主动改进和重塑工作能够有效地弥补企业自上而下工作设计激励不足的问题。因此,本研究聚焦工作重塑,探讨如何通过个人和团队的工作重塑提升组织绩效。首先,基于行动理论,深入分析工作重塑行为本身,从而构建工作重塑的动态过程模型,并细致地阐述了工作重塑的发展过程以及工作重塑在个体和团队两个层次相互影响的过程。其次,从个体层探究了员工工作重塑影响个体绩效的两个机制。最后,应用团队过程视角,阐释了团队工作重塑影响团队绩效的作用机制。研究提炼出的工作重塑动态过程模型能为组织将工作重塑扩散并固化为可推广的工作模式提供理论指引和实践参考。

  • Gamma神经振荡和信息整合加工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心理科学进展》

    摘要: Gamma神经振荡是一种基础神经活动。它的特性使其与“信息整合加工”产生了潜在联系。已有研究显示, 自下而上的跨通道信息整合与感觉皮层的Gamma振荡同步化有关; 单通道自上而下的信息整合与高级皮层的Gamma振荡增强有关。现有的“神经耦合理论”和“匹配利用模型”分别描述了Gamma振荡如何在“自下而上”及“自上而下”的信息整合中发挥作用。Gamma振荡虽与整合加工密切相关, 但作为指标需谨慎。对于Gamma振荡在复杂情景整合加工中的作用仍待探究。

  • 如何过上有意义的生活? ——基于生命意义理论模型的整合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心理科学进展》

    摘要: 在整个生命历程中, 个体没有停止过对自身生命意义的探寻。生命意义是个体从其生活经历或经验中萃取的生活的目标和重要性, 它根源于个体对自己、世界以及自己与世界关系的理解。生命意义具有促进身心健康的作用, 具体表现为增进身体健康, 提升幸福感与生活满意度, 引发积极应对方式, 促进人际和谐, 提高学习与工作绩效, 以及修复心理创伤促进心理成长等。生命意义形成的理论模型主要包括寻找意义模型、应对与成长模型、整合模型、双系统模型、五“A”模型和层次模型等6种。这些模型主要包含情境性意义和一般性意义这两种意义形态, 并认为它们之间的不一致性是意义构建的动力。基于此, 本文进一步推论这种不一致性所带来的心理需求未满足感才是意义构建的根本动力。未来研究将更加注重生命意义内涵的整合和作用的挖掘, 验证基本心理需求是否满足与生命意义形成之间的关系, 以及推进生命意义的认知神经机制及跨文化比较研究。

  • 他人知觉的个体构念动态交互模型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心理科学进展》

    摘要: 他人知觉的个体构念动态交互模型关注在感知他人时不同信息加工水平之间的互动模式,主张低阶加工(如对面孔、声音和肢体运动线索的加工)、类别化加工、刻板印象激活与高阶认知加工之间的交互作用所形成的动态系统对他人知觉起着调控作用。该动态系统包含提示水平、类别水平、刻板印象水平和高阶水平。由于各加工水平之间的交互作用,这一动态系统在神经网络、加工水平以及加工时间维度上形成了一个具有动态建构特征的循环联结网络,该网络对他人知觉产生动态交互效应。正是这种动态交互效应使得他人印象在个体构念中变得有意义、有秩序和可预测。未来研究应从社会文化与情境互动模式出发,利用内隐社会认知测量与认知神经科学方法,进一步探测个体构念动态交互效应的认知神经基础和社会动因,为他人知觉个体构念的动态建构提供更为坚实的理论与实证依据。

  • 面孔表情及注视方向对面孔加工特异性的影响——基于知觉负荷理论的视角 *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心理科学进展》

    摘要: 知觉负荷理论认为, 当前任务知觉负荷的高低决定了选择性注意过程中的资源分配状况。面孔加工具有特异性, 不论知觉负荷的高低, 作为干扰刺激的面孔都能得到一定程度的加工。不过面孔的表情和面孔的注视方向可能会受到知觉负荷的影响。其中, 面孔的负性情绪相比正性和中性情绪, 较少受知觉负荷的影响; 正性和中性情绪相比负性情绪, 更易受到知觉负荷的影响。面孔直视的注视方向不需要主观注意, 较少受知觉负荷的影响; 非直视的注视方向则容易受到知觉负荷的影响。今后可将研究范围拓展到种族、性别、年龄等范畴, 探讨不同知觉负荷条件对于这些面孔信息的影响。

  • 工作记忆表征对视觉注意的影响:基于非目标模板的视角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心理科学进展》

    摘要: 储存在工作记忆中的视觉表征会影响注意选择过程。其中, 与目标有关的工作记忆表征(靶子模板)对视觉注意起到自上而下的引导作用, 而与目标无关的工作记忆表征(非目标模板)亦会对注意分配产生影响。本文通过系统分析非目标工作记忆表征影响视觉搜索过程的相关研究, 发现非目标模板在视觉搜索任务中既存在自动化的注意捕获, 也会形成主动抑制以提高目标搜索绩效。进一步地, 对非目标模板的注意捕获或抑制受实验范式、任务难度、刺激材料特征以及认知控制水平等因素的影响。未来研究应该在不断深入细化变量操纵、完善变量控制的同时, 进一步扩展应用领域的研究。

  • 组织中的角色超载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心理科学进展》

    摘要: 角色超载是指当个体缺乏必要的能力与技能或足够的时间而无法顺利完成各种角色需求时所体验到的一种角色压力。角色超载不仅影响员工的身心健康, 而且对组织和社会也有消极影响。本文在对角色超载的定义梳理及与相关概念比较的基础上给出了新的界定, 完善了角色超载的概念, 并对维度划分与测量, 以及影响因素与作用结果进行了分析。未来研究应致力于:清晰的界定角色超载的内涵, 合理的维度划分与量表编制, 深入研究其影响因素并关注角色超载的本土化研究。

  • 肢体识别的倒置效应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心理科学进展》

    摘要: 肢体识别加工的研究常常以倒置肢体作为对象.肢体倒置效应是指, 与正立肢体相比, 人们识别倒置肢体的时间更长,正确率更低.该现象为探究肢体识别提供了新的思路.近些年, 研究者们使用多种技术考察了这一效应及肢体构形加工的特异机制与神经基础.其中, 头部信息在肢体倒置效应中的作用引起了一些研究者的争论.此外, 构形加工理论和构形加工连续量理论都肯定了构形加工在该效应产生中的作用, 但对于构形加工所包含的子成分还存在一些分歧.未来需要进一步拓展该领域的特殊群体研究, 揭示头部信息的具体作用, 完善相关理论解释以及探索更具有生态效度的肢体倒置效应.

  • 双重身份下女性对抗性别偏见的回应行为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心理科学进展》

    摘要: 偏见不是一种单方面的社会心理现象, 而是偏见持有者、偏见对象、旁观者等多方相互作用和共同建构的结果。当女性在作为受害者和旁观者两种不同身份时, 她们对性别偏见持有者的回应既有相同之处, 也存在着一些差异。压力应对模型和对抗偏见反应模型可作为适应女性双重身份下对抗偏见的两种解释模型, 在面对偏见持有者时, 不同身份下女性对性别偏见的回应行为主要受到乐观、代价/收益、痛苦水平和女权主义等因素的影响。未来研究应进一步聚焦对抗性回应行为的效度争议、对内隐性别偏见持有者的干预和拓展想象接触的替代作用。

  • 和谐医患关系的心理机制及其促进技术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心理科学进展》

    摘要: 基于群体心理研究的相关理论和方法, 通过整合医患关系的结构表征与动态建构过程, 提出和谐医患关系的心理机制综合模型, 主张和谐医患关系的结构可以医疗满意度、医患信任以及医疗方案服从性作为基本的观测指标; 和谐医患关系的动态建构过程经由就医前零接触的群际医患关系和医患互动过程中即时性的人际医患关系两大递进性成分相互作用后逐步形成。其中, 群际层面和谐医患关系的建构主要受到医患舆情传播、医疗制度信任以及医患群际关系因素(如群际认知偏差、群体认同等)的影响, 人际层面和谐医患关系的建构主要受到医患人际信任水平和医患沟通模式(包括信息互动模式与沟通交往模式)的影响。在此基础上, 验证并提出和谐医患关系的促进策略。

  • 运营单位: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
  • 制作维护: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知识系统部
  • 邮箱: eprint@mail.las.ac.cn
  • 地址:北京中关村北四环西路33号
招募志愿者 许可声明 法律声明

京ICP备05002861号-25 |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1489号
版权所有© 2016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