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隐藏情绪分析与识别方法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心理科学进展》

    摘要: 隐藏情绪识别对公共安全防范与预警具有重要的意义。微表情是揭示隐藏情绪的一条重要通道。但目前隐藏情绪研究较少且微表情因其细微幅度与快速出现等特性难以识别, 其研究尚未在实际中广泛应用。因为, 隐藏情绪的认知与表达机理亟需系统的研究,采集实际场景中的微表情数据, 并以脑电信号辅助微表情的精确标注是提高微表情标注效率的有效途径。深入研究微表情识别方法, 并辅以人脸颜色、注视估计和非接触生理信号等多通道数据, 以检测与识别隐藏情绪。社会公共安全是隐藏情绪分析和识别的典型场景。面向精神疾病患者两害行为(即危害自身或他人的危险行为)风险评估和服刑人员会见场景隐藏情绪检测, 可以有效地对相应系统和方法进行验证和修正。

  • 心理治疗中隐喻的使用、疗效检验及作用机制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心理科学进展》

    摘要: 隐喻是用一种具体、熟悉的概念去表达和理解一种抽象、不熟悉的概念的语言形式和认知方式,因其在心理治疗中可以有效传递治疗信息而被治疗师们广泛使用。早期的隐喻理论阐述了隐喻具有高创造性和增强长时记忆的认知加工优势,虽然不同心理治疗流派在治疗过程中对使用来访者还是治疗师产生的隐喻各有侧重,但它们都认为隐喻可以通过高创造性的内容、形成更优的长时记忆以及带来高度的认知卷入来帮助咨访双方有效加工、传递和保存治疗信息。精神分析流派强调治疗性隐喻在无意识水平上的意义交换产生的顿悟过程,认知行为疗法既强调隐喻可以促进认知图式的重构,也强调其组块性和形象性产生的记忆功能,接纳与承诺疗法认为隐喻传递信息时具有非评判、非分析、直觉经验的方式有利于促进个体发生改变,后现代疗法中强调让来访者重新叙述自己的人生故事或者发展出一种形象性或象征性表达,让来访者产生更具有功能的观点和看法。因此治疗性隐喻具备了跨越不同心理治疗理论取向的广泛认同基础。在实证研究上,大多数研究聚焦于探索在某种治疗方法中加入隐喻是否会有更佳的治疗效果,其中使用CBT作为框架的研究最为集中,有些研究发现隐喻干预在缓解心理症状方面优于常规干预,也有研究发现隐喻干预和非隐喻干预都可以有效缓解被试的心理痛苦,因此虽然没有获得十分一致的结论,但这些研究总体上证明了在心理治疗中使用隐喻是有效的。随着研究的深入,对治疗性隐喻起效的心理神经机制进行探索的实证研究也有效观测到了隐喻理论中提出的认知加工优势,包括隐喻的高创造性可以诱发顿悟(并伴随杏仁核、海马、梭状回等特异性神经网络的显著激活)、带来更佳的治疗效果,隐喻内容更容易被记住、有助于治疗持续发挥作用,以及隐喻可以增加来访者的认知卷入程度进而带来更大程度的认知改变。综上,无论从理论构建还是实证证据上,治疗性隐喻都是一种具有独特认知加工优势的认知工具和治疗信息传递途径。未来研究可以从更加科学的设置对照组、增加隐喻特异性的效果衡量指标以及探索其他可能的心理机制三个方面来进一步观察在治疗性隐喻的独特优势。最后,对在心理治疗实践中更好的使用隐喻以及研发嵌入隐喻的低成本高效益的社会心理健康服务方案提供了建议。

  • 公平规范执行中内群体偏爱的心理发展机制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心理科学进展》

    摘要: 如何揭示群体规范和公平价值在个体心理发展中的作用机理, 提升儿童-青少年在群际互动当中的公平感知与规范执行, 是教育心理领域的关键问题。公平规范执行中内群体偏爱现象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之一, 然而先前研究存在以下不足:1)大多采用问卷法, 易受社会赞许性的影响, 存在言行不一致的情况; 2)大多采用情景实验, 聚焦社会互动的最终行为输出端, 无法实时有效地把握社会决策的动态进程; 3)脑成像研究仍以fMRI技术为主, 侧重于评估认知加工潜在的脑区激活模式及各脑区间的功能连接, 缺乏对群际公平规范执行中大脑激活动态模式的精确把握。针对这些不足, 本项目从资产分配情景出发, 以儿童和青少年为研究对象, 联合运用认知、行为、眼动和电生理等多层次测评手段, 对公平规范执行中内群体偏爱的发生过程进行认知解析, 探讨认知控制和心智化在其间的关键作用机制及其心理发展轨迹。研究结果将服务于中小学管理中的德育教育, 引导与培养学生的公正感与行为。

  • 心理治疗中隐喻的使用、疗效检验及作用机制

    分类: 心理学 >> 临床与咨询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2-01-17

    摘要: 隐喻在心理治疗中的应用非常普遍,语言学和心理学中的基本隐喻理论强调隐喻具有高创造性、记忆保持和增强卷入等认知加工优势,几种心理治疗理论也认为治疗性隐喻的无意识意义交换、图式重构、直觉经验等加工特征可能在治疗信息传递上具有独特的增强作用。在此基础上,现有的实证研究证据大多支持治疗性隐喻的心理干预效果优于非隐喻干预,其治疗优势的心理神经机制主要来源于隐喻诱发的创造性顿悟、更佳的长时记忆和更强的认知卷入。未来研究需从对照组设置、效果指标、机制探索方面来进一步观察在治疗性隐喻的独特优势,并为研发嵌入隐喻的低成本高效益的社会心理健康服务方案提供了建议。

  • 公平规范执行中内群体偏爱的心理发展机制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1-08-07

    摘要: 如何揭示群体规范和公平价值在个体心理发展中的作用机理,提升儿童-青少年在群际互动当中的公平感知与规范执行,是教育心理领域的关键问题。公平规范执行中内群体偏爱现象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之一,然而先前研究存在以下不足:1)大多采用问卷法,易受社会赞许性的影响,存在言行不一致的情况;2)大多采用情景实验,聚焦社会互动的最终行为输出端,无法实时有效地把握社会决策的动态进程;3)脑成像研究仍以fMRI技术为主,侧重于评估认知加工潜在的脑区激活模式及各脑区间的功能连接,缺乏对群际公平规范执行中大脑激活动态模式的精确把握。针对这些不足,本项目从资产分配情景出发,以儿童和青少年为研究对象,联合运用认知、行为、眼动和电生理等多层次测评手段,对公平规范执行中内群体偏爱的发生过程进行认知解析,探讨认知控制和心智化在其间的关键作用机制及其心理发展轨迹。研究结果将服务于中小学管理中的德育教育,引导与培养学生的公正感与行为。

  • 运营单位: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
  • 制作维护: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知识系统部
  • 邮箱: eprint@mail.las.ac.cn
  • 地址:北京中关村北四环西路33号
招募志愿者 许可声明 法律声明

京ICP备05002861号-25 |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1489号
版权所有© 2016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