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心理学 >> 管理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4-12-27
摘要: 为探究员工正念对工作绩效产生的影响效应、作用机制和边界条件,通过文献检索、筛选与编码,对包含220项独立研究、73899个研究样本的188篇文献进行元分析。结果表明:员工正念与任务绩效、关系绩效显著正相关,工作投入与工作倦怠在上述关系中发挥中介作用,且相比于关系绩效,工作投入的中介作用在任务绩效方面更强。员工正念与工作投入的关系受个人主义-集体主义文化的调节,在集体主义的文化背景下,员工正念与工作投入之间的关系更强。基于元分析的研究结果为厘清员工正念与工作绩效间的关系效应提供了综合且可靠的结论,对未来员工正念与工作绩效的相关研究具有一定借鉴意义,也为组织实践中的员工绩效管理思路提供了有益参考。
分类: 心理学 >> 心理学其他学科 提交时间: 2024-09-25
摘要: 本文通过4个实验探究了通过增强个体注意降低X光安检中危险物品漏报率的方法,并解释其原因。结果发现,在低事件率条件下,不论是否操纵了注意促进,被试的漏报率在20%左右(实验1)。但是当将模拟机器学习与注意促进相结合时,被试的漏报率仅为10.44%(实验2)。此结果的产生是由注意促进和由指导语引发的注意分配倾向这两种注意增强方式共同在起作用。当在模拟机器学习情况下,仅进行注意促进操纵(实验3)或仅告知指导语(实验4)时,漏报率约为15%。研究建议将模拟机器学习与注意促进的方式应用于X光安检设备的改进以及现实中的安检情境以提高X光安检的效率和准确性。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心理科学进展》
摘要: 人们已有的先前信念会导致对于新文本信息认知加工的偏向。文本−信念一致效应显示, 在文本基面中, 信念不一致的文本信息加工优于信念一致的信息; 而在情境模型中, 信念一致的文本信息加工优于信念不一致的信息。可靠性评价理论和认知的双重加工模型相结合,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释文本−信念一致效应。最后, 如何通过文本呈现方式或者个体因素, 消除文本−信念一致效应的负面影响, 也获得了探讨和展望。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心理科学进展》
摘要: 以时间延展性为标准自我被划分为最小自我和叙事自我。具身建构论认为最小自我的核心概念就是区别自我和非我, 对自我的建构论主张的辩护应当重新回到对身体本身的重视上。最小自我的病理学研究和错觉研究均表明通过对拥有感和自主感本身, 及其不同类别和相关受损的研究来探讨最小的自我、自我和他者的区别将是当前研究中卓有成效的路径。未来有关具身建构论的深化应该重视对自我成分的建构、结构的建构以及过程的建构的探讨。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心理科学进展》
摘要: 橡胶手错觉是一种健康个体将非肉体的假手视为自己真实身体的一部分的体验, 这种错觉可以通过同时轻刷被试面前可见的橡胶手及其不可见的真手而产生.橡胶手错觉已成为一种研究身体拥有感的重要范式, 其产生机制可以分为“自下而上的认知匹配”与“自上而下的认知匹配”两种加工方式.前者涉及视觉与触觉刺激的同步性; 而后者涉及被试心中预存的身体意象与身体图式(包括真假手之间模态特征,位置空间的相似性).综合上述证据, 身体模型假说与个人边缘空间理论进一步为拥有感产生的复杂机制提供了整合两种加工方式的解释.橡胶手错觉范式已经被用于探索精神分裂症患者等特殊被试病理分析,错觉产生和心理特质之间的关系, 以及神经外科和术后恢复上.未来的研究应该更加重视范式本身的拓展, 应用虚拟现实技术来提高身体模态的仿真效果, 利用橡胶手拥有感的易感性作为筛选与预测身体意象障碍疾病的指标.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心理科学进展》
摘要: 身体自我表征中的身体拥有感(即我的身体属于我的感受)问题一直是自我意识研究的核心话题。大量的已有研究表明, 身体拥有感的体验涉及不同感官信号的整合, 当前大多数研究只重视视觉、触觉等外感受的作用, 一方面忽视了内感受的作用, 另一方面也缺乏对两类感受整合的关注。橡胶手错觉实验和身体障碍患者身上所表现出的外感受和内感受对身体拥有感的影响支持了身体拥有感的可塑性假设, 自由能量原理认为身体拥有感形成的基础是大脑不断评估更新可能性表征来维持稳定。未来的研究需要从改善内感受的测量和刺激呈现方法, 探索影响内感受的高阶认知因素以及关注某些神经症患者的内感受等方面寻求突破。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心理科学进展》
摘要: 已有研究大多以职业冲击的影响结果为划分依据, 将其区分为正面职业冲击(意外加薪等)和负面职业冲击(意外失业等)。然而, 由于忽略了个体认知差异或时间等因素, 这种分类方式有失偏颇。基于压力认知评价理论, 对职业冲击提出新的分类方式——挑战性和阻碍性职业冲击; 并依据所提出的新分类方式, 基于压力认知评价理论、工作要求-资源模型、情感事件理论和事件系统理论, 提出了基于多视角的职业冲击作用机制整合模型。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心理科学进展》
摘要: 医患沟通失真常引发高误诊率、医患冲突。现有风险具体观和抽象观各自提出风险沟通模型, 但存在诸多矛盾或不一致。通过引入角色与信息匹配视角, 从建构水平理论提出事件体验(事件吸引力)和概率体验(概率敏感性)解释, 有助于调和矛盾并提出建议:为医生匹配抽象风险信息、患者匹配具体风险信息, 能减少沟通失真, 提高风险沟通质量。未来需进一步深究个体差异对匹配效应的影响、探索匹配效应的生态效度、开发科学有效的沟通模式。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心理科学进展》
摘要: 身体拥有感错觉以多通道的感官整合为基础, 包括视觉-触觉、视觉-本体感觉、触觉-本体感觉、视觉-内感受的整合等。来自实验室急性痛以及慢性痛的大量结果表明拥有感错觉可产生镇痛作用。身体部位尺寸大小、肢体透明度等相关影响因素也逐渐得到揭示。拥有感错觉影响疼痛的机制与身体表征的改变有关, 该过程可能涉及“身体网络”与“疼痛网络”间的连接, 其中后顶叶皮层可能有重要作用。未来研究应更为深入地探索拥有感错觉范式以考察不同因素对疼痛的影响; 在现有多感官整合的范式中重视内感受的作用; 考察拥有感错觉改变疼痛的认知神经机制; 区分急、慢性痛条件下以及不同慢性痛类型中拥有感错觉对疼痛的不同影响。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心理科学进展》
摘要: 创伤后应激障碍是一种具有复杂病因学的精神疾病, 多发生于个体受到重大创伤事件后。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生发展过程受到环境和遗传易感性的共同作用, 存在着较大的个体差异; 而表观遗传学作为一门研究多变环境因素调控基因表达的可遗传变化的学科, 近年来在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研究中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表观遗传机制之一——组蛋白修饰机制在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生中起着重要作用, 并且由于组蛋白修饰可以受到多种酶的调控, 其灵活的可逆化和精细调控为相应的药物研发提供了可能性和便利。因此, 深入探讨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组蛋白修饰机制, 对于相关疾病的临床治疗及药物研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组蛋白修饰研究主要使用动物模型, 临床研究较少; 组蛋白的类型则主要关注组蛋白H3和H4乙酰化; 此外, 同以往的研究结果一致, 组蛋白修饰水平的变化主要发生在前额叶、海马体和杏仁核区域, 参与免疫系统、血清素系统和神经肽Y能系统等相关通路的调节。当前PTSD组蛋白修饰的研究结果间还存在较大的异质性, 未来的研究应采用更加一致和实用的分析和报道方法, 以最大限度地发挥研究的影响。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7 合作期刊: 《心理学报》
摘要: 谐音型歇后语是汉语特殊的语汇表达形式, 对其加工常常需要通达后一语节的同音线索来完成语音、语义隐喻映射。本研究通过2个实验探讨相对熟悉度和同音线索类型对谐音型歇后语加工的作用。实验1结果表明, 在高熟悉度条件下, 被试对语汇的加工策略取决于歇后语的同音线索类型。当后一语节为同音字时, 加工较为快速; 当后一语节为谐音字时, 通达歇后语隐喻意义的路径受阻。对熟悉度较高的谐音型歇后语进行加工, 语义通达表现出预存性; 在缺乏同音线索的条件下, 语料加工时间较长, 反应准确率较低, 支持概念隐喻模型和概念合成假说。而对熟悉度较低的歇后语进行加工, 被试更倾向于采用即时(on-line)策略, 支持概念合成理论和基于心理模型的语用推理假说。实验2结果表明, 呈现“错误同音”线索对歇后语的加工形成干扰, 不支持概念合成理论和基于心理模型的语用推理理论。总的结果表明, 相对熟悉度和同音线索类型影响谐音型歇后语的通达, 谐音歇后语加工需要同时激活语音和语义两条通道。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2-07-05
摘要: 医患沟通失真常引发高误诊率、医患冲突。现有风险具体观和抽象观各自提出风险沟通模型,但存在诸多矛盾或不一致。通过引入角色与信息匹配视角,从建构水平理论提出事件体验(事件吸引力)和概率体验(概率敏感性)解释,有助于调和矛盾并提出建议:为医生匹配抽象风险信息、患者匹配具体风险信息,能减少沟通失真,提高风险沟通质量。未来需进一步深究个体差异对匹配效应的影响、探索匹配效应的生态效度、开发科学有效的沟通模式。
分类: 心理学 >> 应用心理学 分类: 生物学 >> 生物学其他学科 提交时间: 2021-08-11
摘要: 创伤后应激障碍是一种具有复杂病因学的精神疾病,多发生于个体受到重大创伤事件后。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生发展过程受到环境和遗传易感性的共同作用,存在着较大的个体差异;而表观遗传学作为一门研究多变环境因素调控基因表达的可遗传变化的学科,近年来在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研究中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表观遗传机制之一——组蛋白修饰机制在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生中起着重要作用,并且由于组蛋白修饰可以受到多种酶的调控,其灵活的可逆化和精细调控为相应的药物研发提供了可能性和便利。因此,深入探讨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组蛋白修饰机制,对于相关疾病的临床治疗及药物研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组蛋白修饰研究主要使用动物模型,临床研究较少;组蛋白的类型则主要关注组蛋白H3和H4乙酰化;此外,同以往的研究结果一致,组蛋白修饰水平的变化主要发生在前额叶、海马体和杏仁核区域,参与免疫系统、血清素系统和神经肽Y能系统等相关通路的调节。当前PTSD组蛋白修饰的研究结果间还存在较大的异质性,未来的研究应采用更加一致和实用的分析和报道方法,以最大限度地发挥研究的影响。
分类: 心理学 >> 实验心理学 分类: 心理学 >> 认知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19-09-28
摘要: 急性应激会增强个体对威胁刺激的注意偏向,但急性应激是增强了对威胁刺激的注意定向还是损害了对威胁刺激的注意解除还不清楚。本研究采用社会评估冷压任务和点探测任务,结合事件相关电位技术,考察急性应激对威胁刺激注意偏向影响的认知机制。在进行社会评估冷压任务后,应激组个体的状态焦虑和皮质醇浓度显著升高。在注意偏向中,应激组对威胁刺激的注意解除比控制组更慢,应激组和控制组在对威胁刺激的注意定向上无显著差异。ERP结果上,威胁刺激诱发应激组比控制组产生了更负的SPCN,在N2pc上没有显著差异。应激组和控制组皮质醇增量的差异和N2pc、SPCN的组间差异均有显著正相关。这些结果说明,急性应激增强对威胁刺激的注意偏向是因为其损害个体对威胁刺激的注意解除,这可能是因为急性应激损害了与注意解除相关的额-顶网络的功能所致。
分类: 心理学 >> 管理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19-02-28
摘要: 概率权重偏差指人对事件发生的主观概率估计与客观概率的差异。它影响投资、投保、医患沟通等方面。“重结果轻概率”的非补偿性策略和参照点诱发的情绪波动会引发概率权重偏差;改变“概率”的描述形式、“结果”的情绪体验、“损益”的参照点、风险的心理距离等可调整权重偏差、优化决策。未来需深究权重偏差的适用情境、机制关联及偏差辨别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