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提交时间
按主题分类
按作者
按机构
您选择的条件: 心理学报
  • 青少年网络适应的拓扑结构分析:基于纵向追踪数据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5-04-20

    摘要: 网络适应作为当代青少年成长至关重要的环节,其复杂多维的内部属性仍未得到系统探讨。本研究首次采用网络分析方法探讨青少年网络适应的核心特征、动态演变以及外部联结。横断网络分析揭示了青少年网络适应的中好奇心的“双刃剑”作用,即过高或过低的好奇心均不利于网络适应的发展。网络比较结果显示,青少年的网络适应具有整体的稳定性,但其拓扑属性会发生内部流转。交叉滞后网络分析表明,网络自我效能在网络适应发展过程起“总舵手”作用,而网络信息搜索是青少年网络适应的重要“落脚点”。二元交叉滞后网络分析指出,网络信息保护对网络成瘾具有最显著的直接影响。本研究不仅为理解青少年在数字世界中的成功适应提供了全新视角,也为新时代的数字化教育实践提供了重要启示。

  • 超越瘦身迷思:“以瘦为美”的社会规范对青年群体积极身体意象与热量摄入的影响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6-11

    摘要: 在社交媒体的影响下,许多人认可并遵守“以瘦为美”的社会规范,即“瘦是理想身材” (“瘦理想”)。一些体重正常的青年也对自己的身体产生错误的认知,并进行不健康的减肥行为。为探究“瘦理想”社会规范对青年群体的积极身体意象与热量摄入的影响,该研究进行了1项问卷调查与3项干预实验(N = 612)。结果发现,青年群体“瘦理想”社会规范感知越强,其积极身体意象水平越低,BMI自我差异在该过程中起中介作用(研究1)。基于此,该研究聚焦社会规范的干预作用,进一步表明社会规范干预对积极身体意象与热量摄入的积极影响。由于指令性社会规范干预在纠正误解方面的作用有限(研究2),因此采取效果更强的描述性社会规范干预以及加入榜样因素的描述性社会规范干预(研究3),而后者的干预效果持续时间更长(研究4)。以上发现丰富了“瘦理想”社会规范的影响机制研究,提出并验证了更有效的社会规范干预方式,为个人、榜样与健康领域商业机构提供了实践建议。

  • 狄考文与晚清时期心理学的传播 ——从心灵学课程最早开设的学校谈起

    分类: 心理学 >> 心理学史 提交时间: 2024-06-06

    摘要: 史学界对晚清传教士狄考文在西方心理学传入中的贡献存在着疏漏,甚至误读,例如登州文会馆首开心灵(理)学课程问题。通过对登州文会馆早期历史资料的甄辨,发现登州文会馆并不是1876年开设心灵学的课程,而且截至1891年之前都没有开设该课程的记录,依据1891年印制的课程表判断,可能是在1896或1897年之后才开设心灵(理)学课程。登州文会馆开设心灵学课程要晚于颜永京、谢卫楼开设时间。登州文会馆首任馆长狄考文在1877年就表现出有一定的心理学知识,并对psychology做出尝试汉译,这是在他为中国编写教科书而写的文章中提到的。他参加了教科书委员会工作,熟悉丁韪良编写Mental Philosophy教科书的计划,并于1899年为丁韪良著《性学举隅》写一篇书评。他1891年任术语委员会主席。到1896年成立科技术语委员会,狄考文任主席。由他主编的《术语词汇》(包含心理学学科)到1904年出版。在晚清心理学传播过程中,狄考文较早关注到心理学,推动了心理学教学及心理学术语统一工作,并使心理学教学成为登州文会馆的传统。通过狄考文在对psychology一词早期翻译,及后来他对丁韪良出版《性学举隅》的评述,可以看出他在心理学汉语术语创制上注重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

  • 将功补过!基于身份维护视角的家庭-工作冲突作用机制

    分类: 心理学 >> 管理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6-05

    摘要: 家庭-工作冲突是组织管理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本研究基于身份维护理论探讨了家庭-工作冲突对员工工作行为的积极效应。通过实验研究(研究1和2)和经验取样法研究(研究3)支持了理论假设:家庭-工作冲突导致员工感知工作表现失分,从而促使他们提升工作努力程度并减少家庭投入。相对女性员工,男性员工家庭-工作冲突通过感知工作表现失分对工作努力和家庭投入减少的正向间接效应较强。本研究的结论挑战了“家庭-工作冲突总是有害”的主流假设,并为组织在应对员工家庭-工作冲突问题时提供了重要启示,帮助其在实践中趋利避害。

  • 健康焦虑的移动网络化解释偏向矫正:一项随机对照试验

    分类: 心理学 >> 临床与咨询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6-05

    摘要: 本研究旨在考察移动网络化解释偏向矫正(internet-based Cognitive Bias Modification - Interpretation, iCBM-I)对健康焦虑的干预效果、影响因素及灾难化解释在干预起效中的机制作用。采用随机对照试验,将符合健康焦虑标准的被试(N = 228)随机分配到iCBM-I干预组(100%积极反馈,N = 76)、注意控制组(50%积极50%消极反馈,N = 76)以及等待组(N = 76)。干预组和注意控制组进行为期12天的在线任务训练,等待组不做训练。在干预前、干预后及干预后一个月对被试的健康焦虑、灾难化解释、一般焦虑和抑郁进行测量。结果发现:与等待组相比,iCBM-I干预对健康焦虑个体的灾难化解释、一般焦虑和抑郁症状存在显著的即时效果和一个月后的追踪效果;基于潜在增长曲线模型的纵向中介检验显示,相对于注意控制组,iCBM-I干预通过降低个体的灾难化解释进而改善健康焦虑。本研究为健康焦虑的网络化干预提供了新视角,未来研究可以考虑联合“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干预方法,以提高健康焦虑的干预效果。

  • 父母温暖与儿童晚期亲社会行为的关系: 集体取向的作用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5-29

    摘要: 本研究采用自我报告法和教师评价法对1033名四年级学生(49.5%女生, M年龄 = 10.28岁, SD = 0.69)进行为期三年的三次追踪调查, 旨在探讨父母温暖与儿童晚期亲社会行为的关系以及儿童集体取向在其中的作用。结果发现: (1)父母温暖与儿童亲社会行为直接预测关系因父母角色而异, 前测母亲温暖正向预测后测儿童亲社会行为, 前测儿童亲社会行为正向预测后测父亲温暖; (2)纳入儿童集体取向后, 前测父亲温暖和母亲温暖均正向预测后测儿童集体取向, 儿童集体取向与亲社会行为相互正向预测; (3)中介效应检验表明, T1的父亲温暖和母亲温暖均能够通过T2的儿童集体取向预测T3的儿童亲社会行为。研究结果为理解文化价值观在父母教养与儿童亲社会行为的作用提供实证依据, 并为儿童价值观教育和亲社会行为干预带来一定启示。

  • 有序还是无序:陈列秩序与产品属性的匹配效应

    分类: 心理学 >> 应用心理学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5-26

    摘要: 本研究探讨了产品属性和陈列秩序之间的匹配效应及其对消费者产品偏好的影响。基于联想学习理论,通过4个系列实验,发现产品属性和陈列秩序之间存在匹配关系,即产品的自然属性与无序陈列的关系更紧密,而产品的人工属性与有序陈列的关系更紧密,基于此提出了“自然-无序”与“人工-有序”的消费者朴素信念。这两种朴素信念进一步影响了消费者的产品偏好,当产品呈现自然属性(vs. 人工属性)时,消费者对无序陈列(vs. 有序陈列)下的产品产生更高的偏好,反之亦然,同时流畅性感知在其中起中介作用。进一步发现效价线索会在其中起到调节作用,效价线索的存在与否会改变消费者的产品偏好,即效价线索的出现显著提高了消费者对“自然-有序”和“人工-无序”的产品偏好及流畅性感知。这些结果说明了产品属性与陈列秩序之间存在密切联系,研究结论可为商家在商品陈列和广告营销的策略制定提供重要的实践启示。

  • 摆盘美学影响健康饮食决策的行为与神经机制

    分类: 心理学 >> 应用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5-15

    摘要: 前人研究发现食物摆盘的美感水平会影响个体的食物选择, 但未有研究进一步探讨相同美感、不同审美特征对健康饮食决策的影响机制。本研究招募被试34名, 采用基于价值的食物决策范式, 使用2 (审美特征:古典美, 表现美) *2 (食物热量:高, 低) 被试内设计, 通过分离计算模型参数与脑电指标来检验不同审美特征差异化的审美价值, 以及审美价值对热量影响的调节效应及其认知神经基础。结果显示:(1)古典美(vs. 表现美)审美价值更高, 食物选择率和漂移率(v)更高、N400振幅更低; (2)审美价值调节热量价值, 但热量价值的突显性高于审美, 热量信息的神经处理时间更早(240~320ms); (3)审美价值的调节效应发生在决策证据积累过程中, 影响漂移率(v)以及中央顶叶正波(CPP)。本研究在理论层面揭示了健康饮食决策中审美价值的调节效应及认知神经基础, 同时在实践应用方面为助推健康饮食选择提供了食物摆盘的审美设计指导。

  • 传染病线索和捐赠主角对献血意愿的影响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5-08

    摘要: 本文探讨了传染病线索和招募信息中主角对献血意愿的联合作用、潜在心理机制及边界条件。通过四项实验发现,当传染病线索显著时,以受助者(vs.捐助者)为主角的招募信息会降低献血意愿。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潜在心理机制,即当传染病线索显著时,以受助者(vs.捐助者)为主角的招募信息将提升人们的状态焦虑水平,从而降低献血意愿。同时,还进一步验证了自我建构的调节作用。具体而言,在传染病线索显著时,互依自我倾向个体面对以受助者(vs.捐助者)为主角的招募信息更容易感到状态焦虑,从而降低献血意愿。

  • 愿景沟通中负面反馈的解释水平对下属愿景追逐行为的影响

    分类: 心理学 >> 管理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5-01

    摘要: 为了让下属更好地接受并追逐愿景,领导会在与下属的愿景沟通中有意进行负面反馈。然而,领导应如何通过调整负面反馈的措辞策略,来提高愿景沟通的效果尚不明确。基于幻想实现理论开展了情景实验(研究1, N=76)及问卷调查(研究2, N=301; 研究3, N=619),结果一致表明,愿景沟通中领导的负面反馈解释水平能够通过下属的愿景实现期望进而影响其愿景追逐行为,同时这一中介机制被组织经营状态调节。当组织处于顺境中,领导在采取负面反馈时应该采用较低的解释水平,而当组织处于逆境中则应采取较高的解释水平,这样能使负面反馈发挥出最佳效果。研究结论有助于揭示愿景沟通中负面反馈的解释水平对下属愿景认知与行为反应的作用机制,为领导者如何在与下属的愿景沟通中有效开展负面反馈提供了实践启示。

  • 不同类型的一体化编码对青年人和老年人在联结记忆任务中项目再认的影响

    分类: 心理学 >> 认知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4-28

    摘要: 使用脑电技术探究不同类型的一体化编码对青年人和老年人在联结记忆任务中项目再认的影响及其相关的神经机制。实验1使用对认知资源需求较低的复合词操纵自下而上的一体化,实验2使用对认知资源需求较高的定义操纵自上而下的一体化。青年人的行为结果发现两种类型一体化编码条件下的联结再认成绩相当,项目再认成绩也无显著差异。脑电结果发现复合词和无关词有相当的额区新/旧效应,但是复合词减少了顶区新/旧效应。定义和造句有相当的顶区新/旧效应,但是定义缺失额区新/旧效应。这些结果说明青年人可以依据较少的神经活动达到相当的项目再认成绩,支持了“只有收益”观点。老年人的结果发现两种类型的一体化编码都能提高联结再认成绩,但对项目再认的影响不同。复合词在促进联结再认成绩时也提高了项目再认成绩,脑电结果显示复合词和无关词有相当的顶区新/旧效应,但仅在复合词下存在额区新/旧效应,显示复合词对项目再认促进可能是源于熟悉性的增加,支持了“只有收益”的观点。定义在促进联结再认成绩时削弱了项目再认成绩,脑电结果显示定义和造句有相当的顶区新/旧效应,而定义缺失额区新/旧效应,显示定义对项目再认的损害可能是源于熟悉性的缺失,支持了“收支平衡”的观点。这些结果表明一体化编码对老年人项目再认的影响是促进还是损害,取决于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一体化编码对于认知资源的需求。

  • 情绪效价和动机强度对社会分享型提取诱发遗忘的影响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4-26

    摘要: 在互动提取过程中,说话者选择性地提取目标信息,会导致听者对非目标信息的遗忘,这被称为社会分享型提取诱发遗忘。本研究基于情绪、动机与记忆之间的密切联系,探索在互动提取范式中,情绪效价与情绪动机维度对社会分享型提取诱发遗忘的影响。实验1通过操纵情绪效价与项目类型,考察情绪效价对社会分享型提取诱发遗忘的影响;实验2通过操纵积极情绪效价下的动机维度与项目类型,考察积极情绪动机维度对社会分享型提取诱发遗忘的影响。结果发现,在积极情绪(和中性情绪)条件下会产生社会分享型提取诱发遗忘,消极情绪条件下则不会;且高趋近动机积极情绪条件下的社会分享型提取诱发遗忘效应量大于低趋近动机积极情绪。以上结果为了解情绪效价及相应的动机维度对社会分享型提取诱发遗忘的影响提供了实证依据,在社会互动任务中检验了情绪与动机影响记忆表现的关键作用。

  • 自发的善行: 加工模式和情境紧急性影响亲社会行为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4-23

    摘要: 亲社会行为作为亲社会属性的重要方面,一直是自然和社会科学研究的焦点。然而,对于人们是否能够形成亲社会行为的一般直觉倾向,仍存在争论。研究聚焦于慈善情境下的捐助行为,采用事件相关电位技术考察加工模式和情境紧急性对捐助行为的影响及其神经机制。行为结果发现,捐助行为受紧急性和捐助成本的双重影响,随着成本的增加,个体更愿意帮助紧急情境下的求助者。脑电结果发现,直觉加工比反思加工诱发了更大的前部N1波幅,而反思加工比直觉加工诱发了更大的P2波幅。在非紧急情境下,反思加工比直觉加工诱发了更大的P3波幅。这一结果表明加工模式不仅影响了个体的早期注意和对刺激的评估,还调节了晚期阶段对非紧急事件的认知投入。研究揭示了加工模式和事件紧急性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通过关注紧急性这一潜在调节因素为不一致结果指出了方向,扩展了对社会启发式假说的理解。

  • 童年期创伤后亲子关系对青少年社会适应的影响:HPA轴系统多基因的调节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4-21

    摘要: 童年期的不良经历似乎增加了个体对压力刺激的敏感性,从而可能影响其终身的社会适应。许多研究表明,HPA轴系统基因可能在调节环境因素与社会适应之间发挥作用。然而,过去单个基因与环境相互作用对社会适应的影响存在争议。本研究针对青少年样本(14.15 ± 0.63岁; N = 700),采用多位点遗传谱评分(multilocus genetic profile scores, MGPS)计算HPA轴系统多基因得分,利用纵向数据探究其与童年期创伤和亲子关系之间的相互作用,并预测青少年的社会适应(包括抑郁症状、亲社会行为和自伤行为)。研究结果显示,青少年的社会适应(包括抑郁症状和亲社会行为)是遗传(HPA轴系统MGPS)、远端环境(童年期创伤)和近端环境(亲子关系)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随着遗传风险评分的增加,童年期创伤和亲子关系之间的交互作用也增加,这意味着遭受过童年期创伤的个体,亲子关系对社会适应的影响会更加显著,符合差别易感性模型。行为学实验进一步揭示了遗传和环境因素对青少年社会适应的潜在机制。

  • 互联网“捐赠箱”效应:增加“捐赠箱”对个体互联网捐赠意愿的影响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4-03

    摘要: 本研究聚焦于当前互联网捐赠转化率普遍较低的问题,基于心理学理论,提出了一个能够影响和促进个体互联网捐赠意愿的潜在因素:增加“捐赠箱”(即,互联网“捐赠箱”效应)。通过1项模拟真实募捐平台的小程序实验和5项控制实验,本研究验证了该策略的有效性并揭示了背后机制:在互联网募捐情境中,增加(vs.未增加)“捐赠箱”为个体提供了一个感知难度较低的初始决策(即,是否“加入捐赠箱”比是否“立即捐赠”的决策难度低),从而提升了他们的决策意愿(即,加入捐赠箱意愿更高)。而这一初始决策会增强捐赠者与之相关的一致性动机,进而提高其后续捐赠意愿。此外,我们识别了互联网“捐赠箱”效应的边界条件:该效应在一致性偏好较低(vs.较高)的个体中将被削弱。本研究丰富和拓展了捐赠行为决策相关的理论研究,并为公益行业从业者开展互联网公益实践提供了重要的启示与参考。

  • 亲子对话中父母教养行为与5~6岁儿童行为反应的动态关系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3-29

    摘要: 父母教养和儿童行为存在密不可分的双向作用,但少有研究在微观层面检验亲子互动进程中的儿童驱动效应与父母驱动效应。本研究考察了113对5~6岁学龄前儿童及其家长在冲突对话中的行为表现,基于贝叶斯统计构建动态结构方程模型,捕捉实时互动引发的父母教养行为和儿童行为反应的变化,并通过回归分析考察父母和儿童行为对对话结局的影响。结果发现:(1)儿童在15s间隔内的消极行为反应能够正向预测随后15s父母的非支持性教养行为;(2)儿童的积极行为反应对对话结局起主要预测作用,儿童行为反应的积极水平越高,越有助于冲突的建设性解决。这些结果从微观层面验证了儿童驱动效应,强调了儿童反应在亲子互动中的重要作用。

  • 法官工作时间贫困感的前因及其司法决策后果的质性探究

    分类: 心理学 >> 心理学其他学科 提交时间: 2024-03-13

    摘要: “诉讼爆炸”时代背景下,“案多”与“人少”的现实矛盾愈演愈烈,法官工作时间贫困现象尤为突出。文章从“以人为中心”的视角出发,探索诱发法官工作时间贫困感的现实因素,及其影响司法决策质效的深层机制。研究采用深度访谈法,根据目的性抽样原则,以华北、华中、东南地区的审判与执行法官为对象(51人),形成访谈逐字稿一百余万字。基于扎根理论构建出工作时间贫困感的前因及其司法决策后果的双路径模型。研究表明:1)工作要求和工作资源的结构性失衡,即一方面是庞杂的工作内容与繁重的考核指标所造成的工作要求激增,而另一方面是人员配备和支持不足所造成的工作资源匮乏,共同催生了法官普遍体验到的时间贫困感。2)源于工作要求-资源失衡的时间贫困感,迫使法官个体采用“工作提速策略”与“工时延长策略”的应对方式,进而促使法官采用“结案导向”工作模式,同时加剧了法官内在身心资源的损耗,最终造成对司法决策质效的潜在威胁。

  • 穷大方:自我建构视角下物质稀缺对 慷慨行为的影响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3-09

    摘要: 由资源稀缺导致的稀缺心态对人们的认知、情感及行为具有重要影响。在稀缺与慷慨行为之间的关系上,当前研究还未有定论,对二者矛盾关系背后的作用机制仍缺乏清晰的认知。本研究从自我建构视角下的面子切入,采用3项研究(5个子研究)探讨了面子意识在稀缺与慷慨行为之间的作用机制。研究结果发现:(1)面子意识在稀缺与慷慨行为的关系中起调节作用:对于面子意识高的个体来说,资源稀缺情境下他们的慷慨行为增加,与资源丰富的个体无显著差异;而对于面子意识低的个体,其慷慨行为则显著低于资源丰富的个体。(2)资源稀缺个体做出慷慨行为的动机是为护面子,而非挣面子。本研究在理论上揭示了二者关系的深层心理机制,有利于厘清稀缺与慷慨行为的矛盾关系。

  • 师生互动中组块化反馈促进长时学习迁移:行为和近红外超扫描研究

    分类: 心理学 >> 教育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2-24

    摘要: 精细内容反馈促进深层次的学习,如迁移。但在师生互动中反馈的呈现方式如何影响长时学习迁移及其人际神经基础尚不清楚。本研究采用面对面的师生问答反馈任务,通过两个双人实验(行为学、近红外超扫描),探究反馈的组块化呈现对学习迁移的长时促进作用、认知过程及其人际神经基础。结果发现,组块化反馈促进低知识基础学生的长时迁移。组块化错误修正在反馈呈现方式和长时迁移之间起中介作用。提供与接收组块化反馈过程中,师、生在额、顶叶出现更大的脑间同步,且额叶的脑间同步预测长时迁移与组块化错误修正。上述结果从人际视角为课堂中真实发生的教学反馈的认知神经基础提供新的理解,也为提高教学反馈效果和效率提供一些实践启示。

  • 跨文化表情识别中的群内优势效应:自发性和呈现方式对气愤和厌恶表情识别的影响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2-17

    摘要: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跨文化交流变得尤为重要。在不同语言文化群体之间的交流中,非语言方式如面部表情在传递情感和意图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以往研究发现,识别同文化背景个体的面部表情比跨文化背景个体更准确,这被称为群内优势效应。然而,以往研究主要关注静态表演表情,对动态表情和自发表情识别中的群内优势效应知之甚少。为了探究群内优势效应是否受表情自发性(表演和自发)和呈现方式(静态和动态)的调节,本研究招募了中国和加拿大/荷兰被试,分别对中国和荷兰模特表演和自发的气愤和厌恶表情(实验1),以及静态和动态表演的气愤和厌恶表情(实验2)进行识别。研究结果显示,在多数情况下,表演和自发表情的识别都呈现群内优势效应,且表演表情的群内优势效应显著高于自发表情;静态和动态表演表情的识别也出现群内优势效应,但两者总体上没有显著差异。这些结果表明,表情识别的群内优势效应会受到表情自发性的调节,但可能不受表情呈现方式的影响。本研究首次考察了表情识别的群内优势效应在表情自发性和呈现方式这两个重要特性的调节下的情况,对于扩展群内优势效应研究和深化跨文化表情识别理解具有重要意义。

  • 运营单位: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
  • 制作维护: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知识系统部
  • 邮箱: eprint@mail.las.ac.cn
  • 地址:北京中关村北四环西路33号
招募志愿者 许可声明 法律声明

京ICP备05002861号-25 |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1489号
版权所有© 2016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