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提交时间
按主题分类
按作者
按机构
  • 职场孤独感的形成原因与作用机理:基于调节匹配理论视角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心理科学进展》

    摘要: 随着组织广泛的信息技术运用、工作强度增加,员工之间面对面的、真诚的社交开始呈下降趋势。职场孤独感成了困扰员工的普遍问题,引起了企业管理实践界高度重视。通过综述已有文献,本文指出过往研究虽揭示了职场孤独感带来的消极影响效应并有效提高了组织对职场孤独问题的关注度,但尚未系统回答“如何预防与应对职场孤独感”。为了引导员工对职场孤独感的科学应对,本文认为有必要将员工视为能动的主角而非被动的承受者,并探讨职场孤独感与员工应对行为的关系,为如何应对职场孤独感提供建设性对策。 除此之外,为了更好地预防与遏制职场孤独感,有必要系统性地探讨职场孤独感的形成原因。综合过往研究,本文发现职场孤独感区别于其他消极情绪的核心在于:职场孤独感源自于高质量职场人际关系的缺失。与此观点对应的是,Wright和Silard (2021)认为当员工实际的职场人际关系未达到预期水平,员工会认为职场人际关系存在缺陷,产生孤独的体验。Wright和Silard (2021)的观点反映了职场孤独感是一种员工未实现期望社交目标而导致的心理体验。循此逻辑,本文采用与目标实现过程相关的调节匹配理论来解释职场孤独感的产生原因和影响机制,为预防和应对职场孤独感提供对策。以调节匹配理论为框架,本项目拟解决三个问题:(1)领导与下属的调节焦点(不)匹配如何通过影响领导成员交换,进而影响职场孤独感;(2)员工与团队的调节焦点(不)匹配如何通过影响团队成员交换,进而影响职场孤独感;(3)员工如何依据不同的团队调节氛围来选择社交应对策略,以及社交应对策略对员工绩效的影响。通过新颖的多项式回归分析与曲面响应分析方法,本文力求重构传统的职场孤独感的研究思路,为职场孤独感的产生机制提供新的研究视角。除此之外,本文首次将调节匹配理论引入职场孤独感的研究,系统性地分析了职场孤独感的产生和应对,呈现了职场孤独感现象在组织中的动态演化的过程与机制。

  • 社会网络视角的团队情绪智力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心理科学进展》

    摘要: 据估计, 60%的团队都没有达到它们的目标, 这给学术界提出了重要且具有挑战性的研究课题。情绪智力(emotional intelligence)是在人际关系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重要概念。研究发现, 基于微观个体或宏观整体的团队情绪智力在团队成功达到目标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然而, 当前尚无研究探讨基于团队局部成员间情绪智力行为交换而产生的团队情绪智力对团队的影响。为此, 本课题从配对层次(一对一关系中两个人, 即actor-target)这一新角度探讨团队情绪智力, 通过把它看做团队过程中一种产生的状态(emergent state), 在整合团队成员交换理论和社会网络方法基础上对它进行研究。具体围绕团队内配对单元存在的交换关系(指目标者感受到行动者对其实施的情绪智力行为)在团队中形成的网络所代表的团队情绪智力开展实证研究, 以期从理论上揭示团队内情绪智力行为交换的特征, 情绪智力自下而上(bottom-up)由个体发展到团队的过程, 以及配对基础的团队情绪智力的影响效应, 从而为团队管理实践提供具体的改善建议。

  • 青少年早期抑郁和自伤的联合发展轨迹:人际因素的作用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7 合作期刊: 《心理学报》

    摘要: 通过对859名初中生历时3年的3次追踪测量, 考察了抑郁和自伤的独立与联合发展轨迹, 并对3种重要人际关系(亲子关系、同伴关系、师生关系)在二者联合发展中的作用进行检验。结果发现, 青少年早期抑郁和自伤分别呈现4条和3条异质性发展轨迹; 二者的联合发展轨迹包含“低抑郁-低自伤-稳定”、“低抑郁-低自伤-增长”、“中抑郁-中自伤-降低”三类; 父母心理控制和同伴接纳分别为青少年早期抑郁和自伤的风险与保护性因素。

  • 外圆内方:中国人性的潜在剖面结构及其适应性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7 合作期刊: 《心理学报》

    摘要: 为进一步挖掘中国人人际关系性人格特质的内涵, 研究1采用“个体中心”的潜在剖面分析方法对1911名CPAI-2中国人的常模样本在人际关系性上的表现进行整体揭示。同时, 为比较中西方人际关系性的不同, 研究2探讨了非华人群体人际关系性的潜在剖面结构。研究3进一步在2580名大学生群体中验证中国人人际关系性上的外圆内方的潜在剖面结构, 并探讨人际关系性的亚型以及哪种亚型的人在现代社会更具适应性。中国人群体的研究结果均呈现四分类模型, 但这一分类模型并没有在西方样本中复现出来, 并且研究3发现中国人群体中外圆内方的亚群体最具适应性。研究结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君子人格”进行相关讨论, 为当代中国人辩证统一的“外圆内方”的文化特异性的行为模式提供历史阐释及其当代生活适应性的证据。

  • 不同社交媒体使用目的对员工工作绩效的影响机制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7 合作期刊: 《心理学报》

    摘要: 基于工作要求-资源理论, 本研究探讨了两种社交媒体使用目的对员工工作绩效影响的内部作用机制, 进而分析两种社交媒体使用目的对员工工作绩效的影响效果。通过369份“领导者-下属”匹配数据, 研究发现:(1)基于工作、社交的社交媒体使用均促进员工工作绩效; (2)基于工作、社交的社交媒体使用均通过工作投入影响工作绩效, 基于社交的社交媒体使用还通过关系冲突影响工作绩效; (3)社交媒体的工作使用和社交使用对员工工作绩效的影响存在相互替代关系。本研究结果不仅从理论上拓展了社交媒体使用的研究视角, 为后续研究提供新的理论框架, 同时通过比较分析为组织管理社交媒体使用提供了新思路。

  • 职场孤独感的形成原因与作用机理研究

    分类: 心理学 >> 管理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2-02-11

    摘要: 随着组织广泛的信息技术运用、工作强度增加,员工之间面对面的、真诚的社交机会开始呈下降趋势。在此背景下,员工职场孤独感常有发生,引起了企业管理实践界的重视。然而,学界对如何预防与应对职场孤独感还缺乏深入认识。文章采用调节匹配理论来解释职场孤独感的产生原因和影响机制,以期为预防和应对职场孤独感提供对策。以调节匹配理论为框架,文章将着重探讨三个研究问题;(1)领导与下属的调节焦点(不)匹配如何通过影响领导成员交换影响职场孤独感;(2)员工与团队的调节焦点(不)匹配如何通过影响团队成员交换影响职场孤独感;(3)员工如何依据不同的团队调节氛围来选择职场孤独感的应对策略,并对后续绩效产生影响。

  • 不同社交媒体使用目的对员工工作绩效的影响机制

    分类: 心理学 >> 管理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1-06-28

    摘要: 基于工作要求—资源理论,本研究探讨了两种社交媒体使用目的对员工工作绩效影响的内部作用机制,进而分析两种社交媒体使用目的对员工工作绩效的影响效果。通过369份“领导者—下属”匹配数据,研究发现:(1)基于工作、社交的社交媒体使用均促进员工工作绩效;(2)基于工作、社交的社交媒体使用均通过工作投入影响工作绩效,基于社交的社交媒体使用还通过关系冲突影响工作绩效;(3)社交媒体的工作使用和社交使用对员工工作绩效的影响存在相互替代关系。本研究结果不仅从理论上拓展了社交媒体使用的研究视角,为后续研究提供新的理论框架,同时通过比较分析为组织管理社交媒体使用提供了新思路。

  • 社会网络视角的团队情绪智力

    分类: 心理学 >> 应用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1-05-15

    摘要: 据估计,60%的团队都没有达到它们的目标,这给学术界提出了重要且具有挑战性的研究课题。情绪智力(emotional intelligence)是在人际关系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重要概念。研究发现,基于微观个体或宏观整体的团队情绪智力在团队成功达到目标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然而,当前尚无研究探讨基于团队局部成员间情绪智力行为交换而产生的团队情绪智力对团队的影响。为此,本课题从配对层次(一对一关系中两个人,即actor-target)这一新角度探讨团队情绪智力,通过把它看做团队过程中一种产生的状态(emergent state),在整合团队成员交换理论和社会网络方法基础上对它进行研究。具体围绕团队内配对单元存在的交换关系(指目标者感受到行动者对其实施的情绪智力行为)在团队中形成的网络所代表的团队情绪智力开展实证研究,以期从理论上揭示团队内情绪智力行为交换的特征,情绪智力自下而上(bottom-up)由个体发展到团队的过程,以及配对基础的团队情绪智力的影响效应,从而为团队管理实践提供具体的改善建议。

  • 外圆内方:中国人性的潜在剖面结构及其适应性

    分类: 心理学 >> 人格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1-05-11

    摘要: 为进一步挖掘中国人人际关系性人格特质的内涵,研究一采用“个体中心”的潜在剖面分析方法对1911名CPAI-2中国人的常模样本在人际关系性上的表现进行整体揭示。同时,为比较中西方人际关系性的不同,研究二探讨了非华人群体人际关系性的潜在剖面结构。研究三进一步在2580名大学生群体中验证中国人人际关系性上的外圆内方的潜在剖面结构,并探讨人际关系性的亚型以及哪种亚型的人在现代社会更具适应性。中国人群体的研究结果均呈现四分类模型,但这一分类模型并没有在西方样本中复现出来,并且研究三发现中国人群体中外圆内方的亚群体最具适应性。研究结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君子人格”进行相关讨论,为当代中国人辩证统一的“外圆内方”的文化特异性的行为模式提供历史阐释及其当代生活适应性的证据。

  • 青少年早期抑郁和自伤的联合发展轨迹:人际因素的作用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1-01-26

    摘要: 通过对859名初中生历时3年的3次追踪测量, 考察了抑郁和自伤的独立与联合发展轨迹, 并对三种重要人际关系(亲子关系、同伴关系、师生关系)在二者联合发展中的作用进行检验。结果发现, 青少年早期抑郁和自伤分别呈现4条和3条异质性发展轨迹; 二者的联合发展轨迹包含“低抑郁-低自伤-稳定”、“低抑郁-低自伤-增长”、“中抑郁-中自伤-降低”三类; 父母心理控制和同伴接纳分别为青少年早期抑郁和自伤的风险与保护性因素。

  • 手机冷落行为的前因、后果与作用机制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19-02-20

    摘要: 手机冷落行为是指个体在社交场合只顾低头玩手机,而无暇顾及(冷落)身边人或事物的行为,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一种普遍社会现象。通过对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对手机冷落行为的前因、后果与作用机制进行了系统的归纳总结,并提出未来研究需要进一步采用以人为中心的方法探讨手机冷落行为的发生机制、从边界创建视角考察手机冷落行为的影响因素、揭示手机冷落行为与人际关系质量的双向影响、明晰手机冷落行为对行为发出者的影响以及基于非人际感知视角探讨手机冷落行为的作用机理。

  • 运营单位: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
  • 制作维护: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知识系统部
  • 邮箱: eprint@mail.las.ac.cn
  • 地址:北京中关村北四环西路33号
招募志愿者 许可声明 法律声明

京ICP备05002861号-25 |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1489号
版权所有© 2016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