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MathJax]/extensions/TeX/AMSmath.js
按提交时间
按主题分类
按作者
按机构
  • 认知任务的测量:进展与前景

    分类: 心理学 >> 心理统计 分类: 心理学 >> 认知心理学 分类: 心理学 >> 实验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5-06-12

    摘要: 认知任务(cognitive tasks)是研究人类认知过程的核心工具,广泛应用于认知科学与神经科学等领域。随着个体化研究的兴起,认知任务在测量个体差异方面的应用日益增多,其测量信度问题也逐渐引起关注。近年研究发现,一些在群体层面呈现稳定实验效应的任务,在个体层面的信度却表现不佳,形成所谓的“信度悖论”。深入分析表明,该问题主要源于两方面挑战:其一,构念效度不足,任务指标未能有效反映个体在潜在认知能力或过程上的差异;其二,传统信度估计方法难以适应认知任务所呈现的层级结构数据。前者强调需提升任务指标对潜在认知能力或过程的测量效度,后者则表明亟需发展更契合数据结构的信度评估方法。近年来,研究者使用基于置换检验的分半信度、内相关系数(ICC)等方法作为认知任务的信度估计方法,但关于如何选取能稳定反映潜在认知能力或过程的指标,仍有待深入探索。要提升认知任务的信度,仍需在构念效度提升、测量误差控制、统计建模优化及测量模型创新等方面开展系统研究。

  • 心理与教育测验分类:分类一致性评估方法

    分类: 心理学 >> 心理测量 提交时间: 2025-04-11

    摘要: 心理测验、教育测验和医学测验广泛应用于测试者分类,而内部一致性和α等信度系数并不能直接评价分类信度,如何评估标准参照测验的分类信度,成为研究者和实践者关注的重要问题。本研究从分类一致性方法视角,探究单次施测测验的分类一致性估计模式,分析各类代表性方法发展脉络及其核心思想,结合各方法相关软件包与程序,分析人格测验、学业测验、诊断测验等真实数据。结合理论分析与数据分析,总结各类方法的优劣与影响因素,提出选用各类方法的建议,讨论分类一致性区间估计等问题,推动分类测验的分类一致性的研究、应用与报告。

  • 社会疼痛问卷的中文修订及其在大学生群体中的信效度检验

    分类: 心理学 >> 心理测量 提交时间: 2025-02-05

    摘要: 目的:修订社会疼痛问卷(Social Pain Questionnaire, SPQ),并在中国大学生群体中检验其信度和效度。方法:通过项目分析和探索性因素分析确定中文版SPQ题目,用验证性因素分析确定其结构,最后进行问卷的信效度检验。结果:中文版SPQ 10个条目具有良好的区分度,探索性和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χ2/df=6.65,RMSEA=0.08,CFI=0.98,TLI=0.97,GFI=0.96,NFI=0.98)均支持单因子结构,量表的信效度符合测量学要求。结论:修订后中文版SPQ符合测量学标准,可作为测量我国大学生社会疼痛的可靠工具。

  • 从寻死到觅活:青少年生命保护因子问卷的编制

    分类: 心理学 >> 心理测量 提交时间: 2025-01-14

    摘要: 为进一步考察阻止自杀意念演变的保护因素,编制青少年生命保护因子问卷。基于前期访谈编制联结、理智和自杀否定三个分问卷,通过项目分析、探索性因素分析(N=1187)和探索性因素分析(N=1057)考察问卷维度构成,检验信效度。结果发现,青少年生命保护因子三个分问卷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分半信度、重测信度系数在0.71~0.97之间,结构效度、效标效度和区分效度良好,满足跨群体强等值。因此,青少年生命保护因子问卷可用于青少年自杀预防筛查。

  • 统计学习能力测量的研究:基于模态、材料特征和测试任务的证据

    分类: 心理学 >> 认知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5-01-02

    摘要: 统计学习能力常作为自变量预测个体语言能力的发展,但以组间差异为目标编制的实验任务普遍信度不高,难以满足心理测量学的基本要求。本研究使用混合长度的目标结构合成学习材料,并且使用了二选一迫选和熟悉度评分两种测试任务,本研究设计了听觉语音和视觉图形两种模态,计算了测验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和分半信度。结果发现使用混合长度目标结构编制实验任务的信度普遍高于以往研究;同时,视觉模态下的信度要高于听觉模态;前者迫选任务的信度也要高于熟悉度评分任务。综上,本研究推荐在视觉模态下,使用混合长度的目标结构合成学习材料,同时以迫选任务考察被试的统计学习能力。

  • 中文版网络喷子行为量表的修订及信效度检验

    分类: 心理学 >> 应用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4-12-18

    摘要: 目的:修订中文版网络喷子行为量表,检验其信效度及测量等值性。方法:采用网络喷 子通用行为量表-修订版(GAIT-R)施测 1200 名大学生,以简单施虐倾向冲动、网络欺凌、网 络攻击行为量表为校标,间隔 4 周后重测 315 名大学生。结果:修订后的量表不仅具有良好 的单因子结构(χ 2⁄𝑑𝑓=1.988,RMSEA=0.046, TLI=0.985, CFI=0.990, SRMR=0.022),且具有跨 性别、年龄、年级、专业的测量等值性。结论:修订后的 GAIT-R 可作为测量中国大学生群 体网络喷子行为的科学工具。

  • 情绪调节灵活性量表(FlexER)在中国大学生群体中的修订

    分类: 心理学 >> 心理测量 分类: 心理学 >> 心理测量 分类: 心理学 >> 应用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4-10-09

    摘要: 【目的】对Denise等人的情绪调节灵活性量表(Flexible Emotion Regulation Scale, FlexER)进行汉化和修订,并且探究情绪调节灵活性量表的结构与信效度,以及该量表在中国大学生中的试用情况。【方法】采用情绪调节灵活性量表和心理弹性量表对1010名大学本科生施测,并对情绪调节灵活性量表进行项目分析,效度分析和信度分析。【结果】9个条目的区分度良好,各条目与总分的相关在0.30-0.62之间。探索性因子分析得到了三个维度:可变性,惰性和多样性。验证性因子分析模型指数:χ2 =41.69(df =24),RMSEA=0.04,GFI =0.98,AGFI=0.96,NFI=0.94,CFI=0.98,IFI=0.98。各项指标都表明量表的模型达到了可接受的水平。FlexER量表总的α=0.72,各维度的α系数在0.66~0.68间。【结论】FlexER中文版在大学生群体中有着良好的信效度,适用于考察中国的大学生的情绪调节灵活性。

  • 生育动机量表的编制和信效度检验

    分类: 心理学 >> 心理测量 提交时间: 2024-07-24

    摘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生育决策中个体自我选择的成分增多,年轻人的生育观念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作为生育观念的主要成分之一,生育动机,反映了个体生育或不生育的原因。对于育龄群体生育动机的准确测量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并应对当前严峻的人口问题。然而,我国目前尚无成熟的用于评估生育动机的标准化量表。本研究在系统回顾国内外生育动机测量工具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定性和定量研究方法编制生育动机量表,并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线上调查2000名育龄男女,以验证新编制量表的信效度。由于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的大脑通路不同,将积极和消极生育动机单独计分。因子分析发现积极生育动机和消极生育动机均存在两个维度(追求和渴望/习俗和规范;情感和社会/躯体和物质),量表的内部一致性、构想效度、校标效度和内容效度的检验结果提示量表符合心理测量学的标准,适用于测量我国育龄人群的生育动机水平。

  • 易受PUA个人特质量表与PUA关系的特征表现量表的编制及信效度检验

    分类: 心理学 >> 心理测量 提交时间: 2024-03-25

    摘要: 目的:探索中国文化背景下个人特质与受PUA可能性之间的关系,编制适用于中国文化背景下易感PUA人群的个人特质量表及PUA关系的基本特征量表并检验其信效度。方法:结合文献检索、建构理论模型和问卷调查的方式形成初始问卷;易受PUA个人特质量表选取1188名成年人作为被试,PUA关系表现特征量表选取1188名经历过或正在经历亲密关系的成年人作为被试,分别对被试的问卷进行项目分析和探索性因素分析;两份问卷均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和信效度检验。结果:量表一易受PUA个人特质量表包含4个维度,共20个项目,因素结构模型的拟合指数良好,RMSEA=0.060, CFI=0.937, IFI=0.937, TLI=0.924, SRMR=0.042;量表二PUA关系的表现特征量表包含6个维度,共计29个项目。RMSEA=0.053, CFI=0.925, TLI=0.919, GFI=0.913, SRMR=0.059。量表一总量表与各维度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在0.779-0.909之间,量表二总量表与各维度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在0.897-0.970之间。结论:易受PUA个人特质量表及PUA关系表现特征量表的信度和效度良好,可以用作中国文化背景下个人特质与受PUA可能性研究时的测量工具之一。

  • 密集追踪研究中测验的估计:多层结构和动态特性的视角

    分类: 心理学 >> 心理测量 分类: 心理学 >> 心理统计 提交时间: 2023-11-28

    摘要: 随着密集追踪研究在心理学等社会科学领域的广泛运用,密集追踪情境中测验信度的估计也受到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关注。早期沿用横断研究中信度估计思想或基于概化理论的信度估计方法存在诸多局限,并不适用于密集追踪的情境。针对密集追踪数据的多层结构和动态特性这两大特点,可基于多层验证性因子分析、动态因子分析和动态结构方程模型估计密集追踪研究中测验的信度。通过实证数据的演示与比较,讨论三种估计方法的特点和适用情境。未来研究可基于其它密集追踪模型探讨测验信度的估计,也应重视测验信度的检验与报告。

  • 以貌取人:儿童基于面孔的信任判断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11-09

    摘要: 儿童可以像成人一样快速地根据面孔做出信任判断。这种基于面孔的信任判断对儿童的知识学习、社会适应和自我保护具有重要作用。影响儿童信任判断的面孔特征包括性别、种族、面孔吸引力、可信度、能力、支配性和表情。面孔特征可能通过知觉基础、情绪情感、一般认知能力和社会经验等四个方面作用于信任判断,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儿童基于面孔的信任判断模型。未来的研究方向包括:1)改进研究方法;2)探索儿童基于面孔特征信任判断的发展特点;3)深入探究面孔特征影响儿童信任判断的机制以完善其理论模型。

  • 儿童与青少年强迫症评估工具的比较——基于克隆巴赫α的元分析

    分类: 心理学 >> 临床与咨询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8-22

    摘要: 目前关于强迫症的评估工具尚无对信度的定量比较。对于临床工作者而言, 选择适合的量表是可能困难的。因此, 本研究系统回顾了30年来儿童与青少年群体中使用的强迫症量表, 综合评价各量表的信度。元分析结果表明, 目前在儿童与青少年的强迫症评估工具的总体信度良好。所有儿童与青少年的强迫症量表中, 儿童版佛罗里达强迫问卷症状清单的内部一致性系数最低; 而帕多瓦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最高。推荐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工作者使用儿童版强迫信念问卷评估强迫性思维,使用帕多瓦量表或青少年强迫症状问卷评估强迫性行为。

  • 移动阿格纽关系问卷中文版(mARM–C)的信效度检验

    分类: 心理学 >> 应用心理学 分类: 心理学 >> 心理测量 提交时间: 2023-05-27

    摘要: 检验移动阿格纽关系问卷中文版(mARM-C) 的信、效度。采用mARM-C及效标问卷测量574名近期使用过冥想APP的大学生,两周后抽取102名重测。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及网络分析发现,该问卷包括5因子共19个条目;验证性因子分析也表明模型拟合良好,且效标关联效度、聚敛效度、区分效度良及内部一致性信度均达到心理测量学标准。因此,mARM-C信效度良好,可用来测量在线自助干预中用户与程序间的数字治疗联盟。

  • 灰姑娘能变成白雪公主吗?感知到的信任对他人面孔表征的影响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5-01

    摘要: 本研究考察对他人可信程度的感知是否会影响对该人物面孔长相的表征及其潜在的机制。实验1让被试形成目标人物可信或不可信的印象。随后利用反相关图像分类技术将被试对目标人物面孔的心理表征可视化。结果发现无论目标人物是男性还是女性,高可信度的目标人物与更具吸引力和积极特质的面孔表征相关。实验2从一批新的被试中可视化了可信和不可信群体的面孔表征的特征,并与实验1中获得的目标人物的面孔表征的特征做相似性分析,发现被描述为可信(或不可信)的目标人物的面孔表征特征与可信(或不可信)群体的面孔表征特征有更多的相似性,说明当人们得知他人是可信(或不可信)时,会把脑海中的对应图式特征叠加到该人物的面孔物理特征上,从而重塑面孔表征。本研究说明自上而下的加工方式在面孔表征形成中扮演了重要作用。

  • 脑电的重测:在多项静息态和任务态实验中的对比

    分类: 心理学 >> 认知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4-12

    摘要: 基于脑电探讨心理过程的认知神经机制,需要信号本身具有良好的重测信度。本研究多角度对比了睁眼、闭眼两种静息态脑电以及精神运动警觉任务、Oddball两种任务态事件相关电位的重测信度。发现静息态的重测信度普遍优于任务态,其中闭眼静息态又比睁眼静息态的重测信度更高,alpha频段的重测信度在所有频段中最高。对于两种任务态,在时域上均表现为刺激出现后200 ms左右较高的重测信度。在空间上,五种状态的结果都表明中央区域比外周区域的重测信度更高,这可能与外周区域更容易出现伪迹有关。本研究涉及多个静息态和任务态脑电实验,在频域、时域、空域三个维度的特征上,较为全面地对比了重测信度并分析了可能的原因,为后续研究脑电信号重测信度选择合适的实验范式和指标提出了建议,对于基础和临床领域的脑电应用都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 审判决策过程中的面孔特征效应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心理科学进展》

    摘要: 面孔是社会交互活动中的一种重要信息源,来自实验室或者真实案件审理的证据表明,面孔特征维度会对民事赔偿裁决、刑事案件量刑等司法行为产生影响。这些面孔特征维度包括:面孔的吸引力、可信度、成熟度,面部的种族特征,以及面部表情等。在审判决策过程中,这种面孔特征效应还受到诸如犯罪类型,罪行严重程度,决策者的思维加工类型、法律专业训练,个体的信念、态度和动机等因素的调节。面孔特征影响审判决策的内在机制,主要和信息的自动化加工、犯罪刻板印象的激活和特质推理以及情绪的唤起几个方面有关。未来研究应重点关注:(1)研究的生态效度;(2)面孔特征对审判决策影响的文化差异,重视本土研究;(3)各个面孔特征维度可能存在的交互效应;(4)如何去调整或者矫正审判决策中的面孔特征效应。

  • 面孔可加工的时间进程和影响因素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心理科学进展》

    摘要: 面孔可信度在表达和理解社会信号中起着关键作用。人们通过微妙的面部线索快速地判断他人的可信度, 从而帮助人们进行日常生活选择。研究者们对面孔可信度加工的时间进程有关的行为和ERP研究都进行了深入地探讨, 并探索了其毕生发展特点, 以及面孔情绪和面孔性别等因素对面孔可信度评估的影响。未来研究可以提高面孔可信度研究材料的生态效度, 进一步拓展青春期和成年晚期对面孔可信度评估的研究, 以及考虑背景信息对面孔可信度评估的影响。

  • 员工被上司信任感的形成机制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心理科学进展》

    摘要: 现有文献显示员工感知到被上司信任在工作场所中非常重要,因为这种感知会带来许多与工作相关的积极产出。虽然我们已经知道被上司信任感是如何发挥作用的,但是对它的形成机制却知之甚少。忽视这一感知的产生机制将会限制其在管理实践中的有效应用,因为被上司信任感只有被成功地激发才能使信任关系得到建立,并由此对员工的行为产生影响。作为一种由个体对信任相关信息加工而得的感知,员工被上司信任感未必等同于上司实际的信任水平。因此,要想通过让员工感知到被信任来进行有效的管理,作为授信方的上司不仅要主动做出信任的行为,更需要考虑如何让员工准确地感受到自己的信任。 基于符号互动理论和社会信息加工理论,本文构建了一个关于员工被上司信任感形成机制的理论模型。根据该模型,上司的授权与培养这两种管理行为被识别为影响员工被上司信任感产生的重要因素;授权与培养对员工被上司信任感影响的有效性依赖于员工的目标导向、上司的可信度以及团队焦虑水平;员工被上司信任感的产生会影响员工的忠诚与敬业奉献,其影响程度受制于上司所面临的管理风险。 通过揭示上司的信任行为如何以及何时能激发员工被上司信任感并由此对员工的工作行为产生影响,本研究在理论和实践上做出了三个主要的贡献。首先,被信任感不是由授信方或被信任方单独一方决定的,而是在二者的互动中形成。虽然过往研究曾检验过领导风格对被上司信任感的影响,但却未从信任互动的角度进行解释。本文识别出了授权和培养这两种可以传达典型信任信息的管理行为,从而在理论上拓展了关于被上司信任感前因的文献,在实践上为上司如何做可以让员工感受到被信任提供了新的思路。其次,尽管被上司信任感的形成有赖于社会信息加工,却鲜有研究对该过程进行过探索。根据信息加工理论,本研究对被上司信任感产生的机理及边界条件发起了新的对话。我们不仅关注信任信息加工的正反效应,还探索了信息相关度(员工目标导向)与可信度(上司可信度)对这一过程的影响。关注员工目标导向有助于识别基于信任的管理行为的有效目标人群,而关注上司可信度进一步明确了上司在相关信息传达中可能产生的积极或消极的两种不同的影响。实践上,这一探究为管理者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帮助他们有针对性地、有效地让员工感知到被信任。最后,通过探讨团队焦虑和管理风险这两个团队层面上的消极因素的调节作用,本文丰富了对上下级信任互动情境的理解。实践上,我们为管理者如何在高不确定和充满挑战性的环境中采用信任管理策略提供了启发。

  • 新世纪20年国内测验研究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心理科学进展》

    摘要: 随着验证性因子分析模型的应用, 信度研究进入了崭新的发展阶段。新世纪前20年国内有关测验信度的研究有三条发展主线。一是基于验证性因子模型的信度发展, 包括同质性系数、合成信度、最大信度等; 二是数据类型的拓展, 包括两水平和追踪数据的信度; 三是信度用途的拓展, 如评分者信度、编码者信度等。对于通常的测验(题目之间的测量误差不相关), 如果α系数够高, 信度就够高; 否则使用合成信度。如果一个统计模型中所有变量的合成信度都很高(超过0.95), 使用显变量建模与使用潜变量建模的结果差别不大; 否则, 使用潜变量建模较好。

  • 面孔可评价调节:经验迁移假说的提出与验证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心理科学进展》

    摘要: 面孔可信度评价对人际信任和合作行为有重要影响。以往研究发现面部特征、背景环境等附加信息能通过自下而上、自上而下两种方式调节人们对他人面孔可信度的评价, 但具体的起效和失效机制尚不清晰。针对这一问题, 本文提出了“经验迁移假说”, 并对两类调节方式的认知机制、经验迁移的边界条件和调节过程进行探究。本研究为深化理解人际信任的调控机制提供理论和实证依据。

  • 运营单位: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
  • 制作维护: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知识系统部
  • 邮箱: eprint@mail.las.ac.cn
  • 地址:北京中关村北四环西路33号
招募志愿者 许可声明 法律声明

京ICP备05002861号-25 |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1489号
版权所有© 2016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