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心理学 >> 认知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5-03-01
摘要: 本研究首次采用所有权范式,通过三个实验探究了7至11岁小学生前瞻记忆自我参照效应的产生及其认知机制。结果显示:(1) 无论主动选择(实验1)还是被动分配所有权(实验2),小学生均会出现前瞻记忆自我参照效应,且高年级小学生产生了更大效应;(2) 高进行中任务认知负荷条件,无论显著性还是非显著性目标,均未出现前瞻记忆自我参照效应。低认知负荷条件,显著性目标未观察到前瞻记忆自我参照效应,但非显著性目标出现了该效应。而且,个体会根据任务情境在自我和他人参照的前瞻记忆目标出现前、后灵活分配认知资源。当认知资源不足时,个体会优先分配认知资源给与自我相关的前瞻记忆目标(实验3)。研究表明,通过所有权范式,7至11岁小学生中能观察到较为稳定的前瞻记忆自我参照效应,该效应的产生会消耗认知资源。而且,认知资源会根据任务情境灵活分配,并呈现出动态加工的特点,支持了认知资源密集型动态加工。
分类: 心理学 >> 心理测量 提交时间: 2025-02-05
摘要: 目的:修订社会疼痛问卷(Social Pain Questionnaire, SPQ),并在中国大学生群体中检验其信度和效度。方法:通过项目分析和探索性因素分析确定中文版SPQ题目,用验证性因素分析确定其结构,最后进行问卷的信效度检验。结果:中文版SPQ 10个条目具有良好的区分度,探索性和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χ2/df=6.65,RMSEA=0.08,CFI=0.98,TLI=0.97,GFI=0.96,NFI=0.98)均支持单因子结构,量表的信效度符合测量学要求。结论:修订后中文版SPQ符合测量学标准,可作为测量我国大学生社会疼痛的可靠工具。
分类: 心理学 >> 应用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4-12-18
摘要: 目的:修订中文版网络喷子行为量表,检验其信效度及测量等值性。方法:采用网络喷 子通用行为量表-修订版(GAIT-R)施测 1200 名大学生,以简单施虐倾向冲动、网络欺凌、网 络攻击行为量表为校标,间隔 4 周后重测 315 名大学生。结果:修订后的量表不仅具有良好 的单因子结构(χ 2⁄𝑑𝑓=1.988,RMSEA=0.046, TLI=0.985, CFI=0.990, SRMR=0.022),且具有跨 性别、年龄、年级、专业的测量等值性。结论:修订后的 GAIT-R 可作为测量中国大学生群 体网络喷子行为的科学工具。
分类: 心理学 >> 应用心理学 分类: 心理学 >> 认知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4-11-20
摘要: [目的] 探讨网络游戏成瘾对大学生工作记忆刷新功能的影响,以及奖惩动机在其中发挥的作用。[方法] 研究通过在N-back任务中分别操纵金钱奖励和金钱损失,考察奖励动机和惩罚动机诱发对网络游戏成瘾大学生工作记忆刷新表现的影响。[结果] 网络游戏成瘾大学生的工作记忆加工程度较弱,即反应时较长且正确率较低;奖励动机诱发能够提高成瘾大学生的加工程度,惩罚动机诱发仅能够提高其正确率,且提高幅度小于未成瘾大学生。[局限] 研究揭示了奖励动机和惩罚动机诱发对网络游戏成瘾大学生工作记忆刷新功能的显著影响,未来可从时间角度纵向探究奖惩动机对于个体认知功能促进效果的保持时间。[结论] 网络游戏成瘾大学生工作记忆刷新功能受到损伤,且在认知任务中对惩罚较不敏感。
分类: 心理学 >> 认知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4-10-21
摘要: 学校的师生和同伴关系以及家庭的人际关系是构建中学生社交网络的关键部分。临床心理学的研究显示,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往往与缺少正常的社交互动和稳定的人际关系有关。本研究以心理健康测试量表(MHT)与多维感知社会支持量表(MSPSS)量表为工具,以达州市4228名中学生为研究对象,探讨了中学生心理健康与人际关系之间的相互影响。研究结果显示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好坏与其人际关系密切相关,76.1%的学生在心理健康评估中表现为正常,但这些学生的人际关系并不一定理想。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与其人际关系质量之间存在统计学上的显著相关性,其中相关系数约为0.197,显示两者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本项研究强调了中学生心理健康与人际关系之间的密切联系,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显著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而心理健康较差的学生通常难以维持稳定的人际关系。此外心理健康与人际关系之间存在动态互动,强调了心理健康的持续改善对于促进更健康人际关系的重要性,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和人际关系指导提供了实证支持。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8-15
摘要: 海外中国留学生群体在国际环境中面临复杂且多元的刻板印象。这些刻板印象涵盖了从科学领域的高能力,到英语表达、批判性思维及创新力的低能力;在日常互动中,中国留学生既拥有礼貌谦逊的高温暖形象,却也存在只与中国人社会交往和道德水准低下的低温暖形象。本文梳理并评述了塑造这些刻板印象形成和维持的关键机制包括媒体渲染、直接接触、新种族主义和多元文化经历等等。未来研究应进一步揭示中国留学生群体刻板印象的积极效应、消极效应、动态变迁、应对策略等,采用多视角、多层次、多范式交叉融合的方法更好的描述、解释和应对中国留学生群体在国际环境中所面临的刻板印象心理结构及其理论解释,从理论建构和实践应用两个层面提高中国留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和主观幸福感。
分类: 心理学 >> 心理学其他学科 提交时间: 2024-05-29
摘要: 为探讨社交焦虑与中学生攻击性的关系及作用机制,基于认知-行为理论及情感-认知理论,采用社交焦虑量表、言语流畅性量表、情绪智力量表和攻击行为量表,对905名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1)在控制性别、年龄和是否独生的条件下,社交焦虑能够显著预测中学生攻击性行为;(2)社交焦虑能够通过言语流畅性的中介作用预测中学生攻击性;(3)言语流畅性的中介作用受到情绪智力的调节。具体来说,相对于高情绪智力的中学生,低情绪智力中学生的社交焦虑对言语流畅性及攻击性的预测作用更大。研究结果有助于揭示中学生攻击性行为的产生机制,对中学生的攻击性干预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分类: 心理学 >> 心理学其他学科 提交时间: 2024-05-24
摘要: 本文通过SCL-90量表筛选出66名来自广东某高校的大学生为研究样本,以完全随机分配原则将其分为干预组33人和对照组33人。治疗前使用PANAS量表、SAS量表、艺术治疗效果他评量表对干预组进行评估,使用PANAS量表、SAS量表对对照组进行评估。对干预组进行18周的(团体辅导)绘画艺术治疗后,使用SCL-90量表、PANAS量表、SAS量表、艺术治疗效果他评量表对两组被试进行评估。通过对比分析前后测结果发现SCL-90量表因子分、SAS量表总分、PANAS量表分、艺术治疗效果他评量表总分均呈现出显著性差异,后测结果均优于前测结果,提示原生艺术绘画疗法能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根据测试结果,围绕认知、情绪、社交三方面分析原生艺术绘画疗法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具体体现,为研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新途径。
分类: 心理学 >> 教育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5-02
摘要: 教师是一个充满压力的职业,因此教师群体更容易出现心理健康问题。以往关于教师职业心理健康的研究没有体现教师的职业特殊性和心理健康双因素模型(Dual Factor Model of Mental Health),以及研究方法没有体现师生的动态性。本研究采用具有教师领域特定性的双因素来测量教师职业心理健康。潜在剖面分析(Latent Profile Analysis,LPA)结果发现,19.8%的教师处于低水平的职业心理健康、55.9%的教师处于中等水平的职业心理健康和24.3%的教师处于高水平的职业心理健康。较于中等水平职业心理健康教师,低水平职业心理健康教师具有更高的消极自我内部工作模型和更低的积极自我内部工作模型。具有消极自我内部工作模型的教师感知到的学生课堂负性行为更多,课堂负性行为会降低教师的积极情绪增加教师的消极情绪。跨日滞后效应分析(Cross-day Lagged Analysis)发现,中低水平职业心理健康教师当天的消极情绪体验越强,次日的自我和他人工作模型越消极,水平职业心理健康教师当天的积极情绪体验越强,次日自我内部工作模型的消极程度越低。该研究结果对于改善教师职业心理健康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2-28
摘要: 社交媒体上,“想回高三歇两天”的帖子屡见不鲜。为研究大学生群体对高中的怀旧心理,本研究使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将统计分析与语料分析两种跨学科方法创新结合,提出了大学生综合怀旧得分的计算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得出了三点结论,即:(1)大学生怀旧程度在性别上男性高于女性;(2)大一学生较其他年级更不怀旧;(3)除全国Ⅰ卷地区,高中教育综合水平越高的地区,学生越怀旧。本研究还提出了八点假设,有待进一步研究,并对多种群体存在参考意义。本研究的不足在于问卷设计与数据分析方式的部分不合理,与对小概率事件的部分不正确看待。
分类: 心理学 >> 心理测量 分类: 心理学 >> 临床与咨询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1-14
摘要: 基于状态-特质焦虑理论和心理病理网络理论,编制大学生多维焦虑体验量表 (Multidimensional Anxiety Experience Scale for college students),并进行项目分析、因子分析、网络分析、信效度检验和性别不变性检验。结果表明:(1)大学生多维焦虑体验量表包含27个条目,分为社交焦虑、学习焦虑、家庭焦虑、未来焦虑、社会性别规范焦虑、外貌焦虑、经济焦虑7个维度。(2)本研究编制的大学生多维焦虑体验量表因子网络结构合理,信效度良好,具有性别不变性,可以有效测量中国大学生状态焦虑水平.
分类: 心理学 >> 心理学其他学科 提交时间: 2024-01-09
摘要: 为探讨Z世代大学生网络短视频成瘾的影响因素,基于积极心理学PERMA理论框架,对300名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表明:(1)在PERMA框架下,大学生的焦虑、抑郁、学习投入、人际关系满意度、学业成就因素和网络短视频成瘾均在年级、身体健康方面存在显著差异(P<0.05);(2)生命意义感在学习投入与短视频成瘾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3)生命意义感在学业成就与短视频成瘾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4)焦虑、抑郁在人际关系满意度与短视频成瘾之间起链式中介作用。因此,在PERMA框架下Z世代大学生的焦虑、抑郁、学习投入、人际关系满意度、生命意义感、学业成就因素影响网络短视频成瘾的结构方程模型成立。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11-15
摘要: 采用潜在转变分析考察双减背景下小学生学习投入的转变类别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以347名小学生为被试, 对其双减实施前后的学习投入水平、父母积极教养方式、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进行了纵向追踪。结果表明: (1)小学生学习投入存在低学习投入组、中等学习投入组、高专注低活力组和高学习投入组四种不同类别; (2)双减政策实施后, 中等学习投入组和高学习投入组稳定性较强, 低学习投入组更易向中等学习投入组转变, 在政策实施半年后, 高专注低活力组学生更易向中等学习投入组转变, 政策实施一年后, 该组学生保持在高专注低活力组的概率较高; (3)父母积极教养方式、师生关系及同伴关系对双减政策前后小学生学习投入类别转变的预测作用存在差异。本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入理解小学生学习投入的发展变化及影响因素, 还为双减政策的实施效果提供了实证证据。
分类: 心理学 >> 教育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10-30
摘要: 近几年,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学生感受到的教师支持、数学学习投入与数学焦虑之间的联系。目前,关于三者之间的纵向联系及其作用机制尚不清晰。基于成就情绪控制-价值理论和数学焦虑动态发展生物-心理-社会模型,本研究对1796名小学三年级学生进行了为期四年(3-6年级)的追踪研究,考察了学生感受到的数学教师支持与数学焦虑(包括数学学习焦虑与数学评估焦虑)之间的纵向联系,并进一步探讨了数学学习投入在两者关系间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3-6年级学生感受到的教师支持与数学学习焦虑之间存在显著的双向联系,但是学生感受到的教师支持与数学评估焦虑之间仅存在单向联系(数学评估焦虑显著负向预测学生感受到的数学教师支持);此外,数学学习投入可以显著中介学生感受到的数学教师支持与两种维度数学焦虑之间的纵向联系,表现为学生数学焦虑水平越高,数学学习投入越低,进而会回避教师支持。该结果强调了从发展角度理解感受到的教师支持、数学学习投入与数学焦虑三者之间动态相互作用的重要性。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心理科学进展》
摘要: 为考察我国医学生心理健康水平随年代的变迁趋势, 运用横断历史研究的方法, 对1993至2016年间181篇采用90项症状自评量表(SCL-90)测量医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研究报告(被试为129613名医学生)进行元分析。研究发现:(1)除恐怖因子外, SCL-90其余8个因子均与年代呈显著负相关, 这说明, 我国医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在逐年提升。(2)当年和5年前的2个社会指标(卫生总费用和注册医师数)与SCL-90的8个因子均值呈显著负相关, 说明这些社会指标可能是预测医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因素。(3)与男生相比, 女生心理健康水平的上升趋势更为明显, 但心理健康水平的性别差异并不显著。(4)医学新生心理健康水平的上升趋势要比非新生更明显和全面。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心理科学进展》
摘要: 关于急性应激对攻击行为的影响, 现有研究多集中于单次急性应激情境下。然而, 相比单次急性应激, 对重复暴露于同一应激源的研究更能反映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经历的应激事件。与单次应激不同, 重复性急性应激与应激适应有关, 能够节省资源, 具有很强的进化和适应意义, 但目前关于重复性急性应激对攻击行为的影响却知之甚少。鉴于此, 研究运用事件电位相关技术、鼻喷催产素和催产素受体基因型分析方法, 探讨重复性急性应激对攻击行为的影响及内部机制, 并进一步探讨通过内部和外部调控重复性急性应激反应后攻击行为的变化。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心理科学进展》
摘要: 根据社会生态系统理论, 历时系统和宏观系统可能对个体时间管理倾向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但间接证据表明我国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的发展趋势不明朗, 且相关研究缺乏从社会宏观视角的切入。基于此局限, 运用横断历史元分析的方法对1999到2020年间采用青少年时间管理倾向量表(ATMDI)的215篇文献进行分析(N = 103876)。结果发现:(1)我国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水平总体呈缓慢下降趋势, 其中时间价值感保持稳定, 时间监控观和时间效能感呈下降趋势; (2)来自社会经济因素(GDP、居民消费水平、城镇化率)、就业因素(城镇登记失业率、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和网络因素(互联网普及率、网民每周互联网使用时长)的7项社会指标能显著预测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的下降; (3)我国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在性别和高校所在地上的差异不显著。研究结果为我国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的时代变迁提供了证据支持, 从社会宏观因素的视角扩宽了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的影响机制模型。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心理科学进展》
摘要: 家庭第一代大学生在大学校园的学习和生活中都面临着一定的挑战。以往文献表明家庭第一代大学生表现出了明显的心理适应水平低, 学校参与度不高以及学业表现不足。文化不匹配理论从大学生的文化自我模式与高校文化规范之间关系出发, 解释了家庭第一代大学生在大学生活中的适应与学业成就等方面的不利处境。以文化不匹配理论为基础, 对家庭第一代大学生所面临的心理行为挑战及其干预实践进行了系统的回顾。未来的研究可以关注人格因素对文化不匹配的调节作用, 也可以探讨教育多样化在推进教育公平过程中的角色以及我国家庭第一代大学生的独特心理特征等内容。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心理科学进展》
摘要: 我国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检出率莫衷一是, 为整合调查结果并分析其原因, 对2010~2020年来检索到的相关研究进行了元分析。结果显示:(1)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检出率由高到低依次是睡眠问题(25.2%, 95% CI = [0.16, 0.37])、抑郁(14.6%, 95% CI = [0.12, 0.18])、焦虑(12.3%, 95% CI = [0.06, 0.23])、攻击行为(4.1%, 95% CI = [0.02, 0.10])、退缩(3.8%, 95% CI = [0.02, 0.06])、违纪行为(3.7%, 95% CI = [0.02, 0.07])、躯体化(3.6%, 95% CI = [0.02, 0.07])。(2)测量工具、检出标准、检出时间是导致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不一致的关键因素。总体而言, 我国小学生除了睡眠问题、抑郁和焦虑检出率偏高外, 整体心理健康状况尚可。未来应开发适合中国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测评工具及检出标准, 为心理健康问题的预防和精准干预提供支持。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心理科学进展》
摘要: 估计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检出率, 能够为心理健康政策完善和教育活动开展提供证据支持。对2010~2020年我国大学生主要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及影响因素进行元分析, 结果表明, 睡眠问题、抑郁、自我伤害在大学生中较为突出; 近10年, 大学生焦虑、抑郁、睡眠问题和自杀未遂的检出率显著上升, 自我伤害的检出率显著下降; 测量工具、检出标准和检出时间是导致检出率大小不一的关键因素; 整体而言, 东北和中部地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优于西部和东部大学生; 性别、生源地、独生与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的影响均不显著。未来应重视研制适合我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测评工具并确定检出标准, 同时据此积极开展心理行为问题的筛查与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