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提交时间
按主题分类
按作者
按机构
  • 养宠人的宠物自我及其记忆加工优势

    分类: 心理学 >> 心理学其他学科 提交时间: 2024-06-15

    摘要: 良好的人宠关系可以为人类带来诸多的益处,但亲密重要的人宠关系的内在机制仍然不清楚。本文通过3个研究来探查养宠人的宠物自我及其记忆加工优势。结果发现:(1)相比非养宠人,养宠人会将宠物融入自我概念,形成了宠物自我,拟人化在其中起到中介作用。(2)养宠人对与宠物相关的信息有更强的记忆加工优势,在宠物参照下的再认率显著高于名人参照和语义参照,并且与自我参照和母亲参照下的再认率相近。(3)宠物参照下诱发的LPC波幅显著高于名人参照,但与母亲参照下类似,显著低于自我参照。整个研究表明,养宠人会将宠物视为自己的一部分,形成了宠物自我,并表现出记忆上的宠物参照效应,但宠物自我距离核心自我还存在一定距离。

  • 基于可达阵的多级评分最简完备Q矩阵设计

    分类: 心理学 >> 心理测量 提交时间: 2024-06-14

    摘要: Q矩阵的完备性是认知诊断模型具有可识别性的关键。多级评分含有比0-1评分更丰富的诊断信息,却鲜见多级评分完备Q矩阵的设计研究。用最少的题量获得最高判准率是测验设计者追求的目标,借鉴0-1评分完备Q矩阵的设计方法,本文提出从可达阵中获取多级评分结构化/非结构化最简完备Q矩阵(SSCQM/USCQM)的方法和算法。模拟实验得出以下结论:(1)测验含SSCQM/USCQM越多,判准率越高;(2)当列数相同时,含多个SSCQM或多个USCQM测验的判准率与含可达阵测验的判准率非常接近;(3)对于一些结构,纵使多个SSCQM/USCQM的列数少于可达阵列数,其判准率仍不低于可达阵。总之,短测验设计优先选择SSCQM;长测验设计优先选择USCQM。

  • 婴儿对情绪信息的加工:认知发展特征及脑机制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6-14

    摘要: 语音韵律和面孔表情所传达的情绪性信息是人类解读他人情绪并进行人际互动的基础。探究婴儿对这两种载体所传达情绪信息的感知、辨别及评估,有利于加深对婴儿认知发展特征和脑机制的理解。本文系统回顾了婴儿情绪研究,发现颞叶和额叶皮层在婴儿情绪性语音和面孔表情加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尽管婴儿的情绪加工涉及大脑双侧半球,但已初步展现出了与成人类似的右半球优势。婴儿在出生后一周内即可分辨情绪信息,并表现出对正性情绪的加工偏向。婴儿在6月龄左右对情绪的加工偏向逐渐从正性向负性转变。12月龄时,婴儿的负性情绪偏向基本稳定,且能够理解情绪性语音和面孔中的情绪涵义,并据此指导自己的行为。基于这些发现,我们提出了“情绪偏向发展理论”。此外,视-听跨感官模态信息对于婴儿对特定情绪的辨别和理解起到积极的作用。

  • 父母情感温暖、自我控制与青少年亲社会行为的关系:多基因的调节作用及父母差异_预印本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6-13

    摘要: 本研究构建 “环境×多基因—内表型—行为”理论框架,对880名中学生进行为期半年的追踪研究,考察了自我控制在父母情感温暖与青少年亲社会行为之间的中介作用;进一步地,采用多基因累加分数的研究范式,探讨多巴胺系统、血清素系统和催产素系统基因 (COMT 基因rs6269 、HTR2A基因 rs6313、OXTR 基因rs53576、OXTR 基因rs2254295 和OXTR 基因rs2254298)如何调节该中介机制,并检验其中的父母差异。结果显示:(1) 控制亲社会行为基线水平后,父母情感温暖不仅正向预测亲社会行为,还可以通过自我控制对亲社会行为产生影响; (2) 多基因累加分数与父母情感温暖的交互作用不能直接预测亲社会行为,而是通过自我控制影响亲社会行为,且该机制不存在父母差异。在多基因累加分数较高的青少年群体中,父母情感温暖显著正向预测自我控制,进而影响亲社会行为;而在多基因累加分数较低的青少年群体中,该中介作用路径不显著。研究结果阐明父母情感温暖对青少年自我控制、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如何因多基因累加分数的不同而产生差异,有助于深化对亲社会行为发生机制的认识。

  • 注意功能毕生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分类: 心理学 >> 认知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6-12

    摘要: 注意是个体对特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警觉、定向、执行控制等基本注意功能和选择性注意、持续性注意等复杂注意功能有着各不相同的发生、发展和衰退轨迹。本文回顾了基本注意功能和复杂注意功能的毕生发展轨迹,提出了注意功能发展的阶段论:注意的生命全程发展大致包含三个阶段:注意功能的萌芽期(0-1岁)、注意功能的发展期(1岁-成年)和注意功能的衰退期(成年-老年)。此外,本文强调了注意功能之间的相互协作对理解注意发展的意义:复杂注意功能依赖于基本注意功能的协作,其发展进程也依赖后者的发展。未来应使用对注意水平敏感的、高信效度的测量工具加强注意发展的纵向研究、青少年研究和注意功能之间相互协作的研究,完善注意发展的理论

  • 高中生压力知觉与生命意义的关系:共依附与自我分化的链式中介作用

    分类: 心理学 >> 教育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6-12

    摘要: 目的 探究高中生压力知觉与生命意义的关系,以及共依附与自我分化的中介作用。方法 本研究采用压力知觉量表、生命意义量表、中文共依附评估量表和自我分化量表对内蒙古地区呼和浩特市市区967名高中生实施调查。结果 ①描述性及相关分析结果显示高中生压力知觉与自我分化、生命意义感呈显著负相关,与共依附呈显著正相关;自我分化与生命意义感呈显著负相关。②中介效应分析显示共依附和自我分化在高中生压力知觉对生命意义感之间存在链式中介效应,压力知觉影响共依附,影响自我分化,进而对生命意义产生影响。研究结果从新的视角揭示了压力知觉对生命意义的作用机制,对于提升高中生生命意义以及降低压力感知力有指导意义。

  • 超越瘦身迷思:“以瘦为美”的社会规范对青年群体积极身体意象与热量摄入的影响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6-11

    摘要: 在社交媒体的影响下,许多人认可并遵守“以瘦为美”的社会规范,即“瘦是理想身材” (“瘦理想”)。一些体重正常的青年也对自己的身体产生错误的认知,并进行不健康的减肥行为。为探究“瘦理想”社会规范对青年群体的积极身体意象与热量摄入的影响,该研究进行了1项问卷调查与3项干预实验(N = 612)。结果发现,青年群体“瘦理想”社会规范感知越强,其积极身体意象水平越低,BMI自我差异在该过程中起中介作用(研究1)。基于此,该研究聚焦社会规范的干预作用,进一步表明社会规范干预对积极身体意象与热量摄入的积极影响。由于指令性社会规范干预在纠正误解方面的作用有限(研究2),因此采取效果更强的描述性社会规范干预以及加入榜样因素的描述性社会规范干预(研究3),而后者的干预效果持续时间更长(研究4)。以上发现丰富了“瘦理想”社会规范的影响机制研究,提出并验证了更有效的社会规范干预方式,为个人、榜样与健康领域商业机构提供了实践建议。

  • 虚拟沟通如何影响上下级权力配置?基于身份自构和互构的视角

    分类: 心理学 >> 管理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6-09

    摘要: 信息通信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虚拟沟通逐渐成为组织中最主要的沟通方式。相较于传统面对面沟通,虚拟沟通具有线索滤除、地理分散性和异步性等特征,其极大减少了上下级沟通时的权力线索和社会规范约束,并引发权力行使和反馈过程的中断,冲击了上下级现有的权力关系格局。然而,以往研究较少关注虚拟沟通是否以及如何影响传统基于职位权力的上下级权力配置。本研究基于身份自我建构和相互建构视角,聚焦上下级虚拟沟通,探究个体层次的静态技术线索、事件层次的动态信息行为和人际层次的虚拟沟通模式如何影响上下级心理和结构权力配置。本研究整合组织行为、信息系统和传播等学科的视角和理论,构建了虚拟沟通影响上下级权力配置的理论框架,拓展了组织沟通和权力的研究内容与边界,并将为组织虚拟沟通实践和虚拟团队管理提供参考依据。

  • 数媒时代焦虑抑郁与社会比较的关系:一项系统综述

    分类: 心理学 >> 管理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6-08

    摘要: 社会焦虑和抑郁现象日益严重。为理解与探索数媒时代焦虑、抑郁的引致因素及应对策略,研究采用系统性文献综述方法,基于情感事件理论和社会比较理论构建框架,梳理了社会比较的不同亚型与焦虑、抑郁的关系以及网络媒体环境的权变作用。研究发现,消极社会比较(传统上行比较和下行同化比较)可能会引发焦虑和抑郁,社交网络平台对此负面影响具有催化作用;而情绪比较和下行对比比较可以缓解焦虑和抑郁,网络健康社区促进了情绪比较的积极作用的发挥。研究推进了社会比较理论在情绪情感领域的应用,确定了焦虑、抑郁与网络健康社区可供性的关联,也为网络社区服务、运营和设计的原则提供参考和借鉴以帮助个体应对心理健康问题。研究还指出焦虑、抑郁和社会比较关系后续研究的可能路径和方向。

  • 客体类别调节跨通道冲突感觉主导效应

    分类: 心理学 >> 心理学其他学科 提交时间: 2024-06-06

    摘要: 感觉主导效应是大脑面临多种感觉通道信息时, 优先加工某种感觉通道信息的现象。认知加工水平假说认为感觉主导效应的产生是由于不同认知加工水平所决定, 即早期知觉加工水平表现为视觉主导, 晚期反应加工水平表现为听觉主导。然而, 现有的研究并未关注认知加工水平中处于早期和晚期之间的中间加工水平如何影响感觉主导效应。研究操纵了位于中间加工水平的客体类别差异, 采用2-1 mapping(映射)范式通过3个实验考察介于早期知觉和晚期反应水平之间的客体类别表征如何影响反应水平的感觉主导效应。实验1结果发现, 客体类别差异能够调节反应水平的感觉主导效应。类别差异小时, 表现为视觉主导;类别差异大时, 表现为听觉主导。实验2结果说明此效应的产生与视觉刺激不同加工深度无关, 证实了此效应的产生特异于视觉通道。实验3通过经颅直流电刺激技术抑制类别加工脑区, 即左侧颞前叶。结果发现, 反应水平的听觉主导效应消失。研究表明, 认知加工水平中的客体类别表征这一中间加工水平对感觉主导效应产生了调节, 完善了认知加工水平假说对于感觉主导效应的解释。

  • 融合中国诗词的线上自助正念干预的可行性及对参与者依从性的影响

    分类: 心理学 >> 应用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6-06

    摘要: 本研究基于情绪困扰的正念干预和诗歌疗法, 开发了一种融合中国诗词的线上自助正念干预方案, 旨在提高参与者的依从性。研究1分别从可接受性、需求性、可执行性、实用性、有效性检验等维度对该干预方案进行了可行性评估。在此基础上, 研究2采用随机对照实验, 探索比较有无中国诗词的线上正念干预对参与者依从性的影响。结果显示, 融合中国诗词的线上自助正念干预具有可行性, 而且其显著提高了参与者的依从性。本研究首次将中国诗词和正念进行结合, 开发了一种极富中国特色的线上正念干预形式, 不仅改善了参与者的正念水平、知觉压力、总体幸福感, 提升了其参与积极性和项目完成度, 同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推广传播发挥了一定作用, 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和社会价值。

  • Form analysis system: An EEG study of object, word, and Greeble recognition

    分类: 心理学 >> 认知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6-06

    摘要: Objectives: The form analysis system efficiently conceptualizes how object recognition is encoded in a frame-and-fill model. However, little is known about the neural basis of the form system. The present study aimed to narrow this gap using EEG. Methods: Participants were instructed to passively view six types of images: geometric shapes, animal headless bodies, plants, Chinese words, English words, and Greebles. Result: Shared negativity waves in the occipital lobe from 100 ms to 200 ms were observed across the three object domains, including geometric figures, animal bodies, and plants, but not observed in Chinese characters, English words, or Greebles. Conclusion: The form analysis system was engaged with geometries, bodies, and plants, but not with words or faces.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stimuli holding the medial axis structure can induce similar negativity waves in the human brain. Our study sheds new light into the human visual system, revealing a form analysis system existed. Understanding the neural patterns of the form analysis system enhances our comprehension of visual object recognition. It could inform advancements not only in human visual cognition research but also in machine visual fields.

  • 为何人际价值观冲突难以达成共识?理论解释及调解策略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6-06

    摘要: 人们常常用“道不同,不相为谋”来形容人际价值观冲突发生后共识的难以达成性。在这个过程中,个体不仅会产生一系列消极的主观感受,还会形成指向对手的偏见和敌意,进而使得基于价值观差异而产生的人际冲突在调解上具有很大的困难。目前研究者主要从自我威胁和个人客观性幻觉两个方面来解释为何人际价值观冲突难以达成共识,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了自我肯定和他人肯定的调解策略。未来研究需要更多地丰富相关的理论解释,关注人际价值观冲突中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效果,并拓展相关的调解策略和应用实践研究。

  • 如何提高人类幸福感:个体、人际和社会的多层次机制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6-06

    摘要: 21世纪人类社会高度繁荣,但是仍然面临幸福感危机。自科学心理学诞生以来,心理学家一直致力于理解和提升人类幸福感。随着人类社会和科技的不断进步,科学心理学对幸福感的研究愈发全面和多元,并逐渐从一个抽象概念转变为一个可量化和可操作的跨学科研究领域。本文基于科学心理学的理论框架、研究范式和研究结论,梳理并评述个体,人际和社会三个层面如何影响人类幸福感,探讨科学心理学在提高人类幸福感的巨大潜力和未来前景。

  • 狄考文与晚清时期心理学的传播 ——从心灵学课程最早开设的学校谈起

    分类: 心理学 >> 心理学史 提交时间: 2024-06-06

    摘要: 史学界对晚清传教士狄考文在西方心理学传入中的贡献存在着疏漏,甚至误读,例如登州文会馆首开心灵(理)学课程问题。通过对登州文会馆早期历史资料的甄辨,发现登州文会馆并不是1876年开设心灵学的课程,而且截至1891年之前都没有开设该课程的记录,依据1891年印制的课程表判断,可能是在1896或1897年之后才开设心灵(理)学课程。登州文会馆开设心灵学课程要晚于颜永京、谢卫楼开设时间。登州文会馆首任馆长狄考文在1877年就表现出有一定的心理学知识,并对psychology做出尝试汉译,这是在他为中国编写教科书而写的文章中提到的。他参加了教科书委员会工作,熟悉丁韪良编写Mental Philosophy教科书的计划,并于1899年为丁韪良著《性学举隅》写一篇书评。他1891年任术语委员会主席。到1896年成立科技术语委员会,狄考文任主席。由他主编的《术语词汇》(包含心理学学科)到1904年出版。在晚清心理学传播过程中,狄考文较早关注到心理学,推动了心理学教学及心理学术语统一工作,并使心理学教学成为登州文会馆的传统。通过狄考文在对psychology一词早期翻译,及后来他对丁韪良出版《性学举隅》的评述,可以看出他在心理学汉语术语创制上注重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

  • 路线难度和交互方式对行人寻路绩效的影响

    分类: 心理学 >> 认知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6-05

    摘要: 面对日益复杂的道路交通,本文采用虚拟现实(VR)技术和心理物理学实验从行人角度出发探讨如何提高行人寻路行为绩效。实验1首先探讨了路线难度和人机交互方式对行人寻路绩效的影响;实验2进一步探讨了复杂路线中如何提高不同交互方式下的寻路绩效;最后通过对实验1和2的联合分析提出了提高寻路绩效的导航方案。结果发现:空间环境中的路线难度和交互方式会对行人的寻路绩效产生重要影响,简单路线中个体主动使用导航设备可以有效提升其寻路绩效,而在复杂路线中,个体与导航设备被动交互同时辅助固定地图可以有效提高寻路绩效,因此在复杂路线中加入辅助固定地图的被动交互是有效提高寻路绩效的最优导航方案。

  • 将功补过!基于身份维护视角的家庭-工作冲突作用机制

    分类: 心理学 >> 管理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6-05

    摘要: 家庭-工作冲突是组织管理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本研究基于身份维护理论探讨了家庭-工作冲突对员工工作行为的积极效应。通过实验研究(研究1和2)和经验取样法研究(研究3)支持了理论假设:家庭-工作冲突导致员工感知工作表现失分,从而促使他们提升工作努力程度并减少家庭投入。相对女性员工,男性员工家庭-工作冲突通过感知工作表现失分对工作努力和家庭投入减少的正向间接效应较强。本研究的结论挑战了“家庭-工作冲突总是有害”的主流假设,并为组织在应对员工家庭-工作冲突问题时提供了重要启示,帮助其在实践中趋利避害。

  • 健康焦虑的移动网络化解释偏向矫正:一项随机对照试验

    分类: 心理学 >> 临床与咨询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6-05

    摘要: 本研究旨在考察移动网络化解释偏向矫正(internet-based Cognitive Bias Modification - Interpretation, iCBM-I)对健康焦虑的干预效果、影响因素及灾难化解释在干预起效中的机制作用。采用随机对照试验,将符合健康焦虑标准的被试(N = 228)随机分配到iCBM-I干预组(100%积极反馈,N = 76)、注意控制组(50%积极50%消极反馈,N = 76)以及等待组(N = 76)。干预组和注意控制组进行为期12天的在线任务训练,等待组不做训练。在干预前、干预后及干预后一个月对被试的健康焦虑、灾难化解释、一般焦虑和抑郁进行测量。结果发现:与等待组相比,iCBM-I干预对健康焦虑个体的灾难化解释、一般焦虑和抑郁症状存在显著的即时效果和一个月后的追踪效果;基于潜在增长曲线模型的纵向中介检验显示,相对于注意控制组,iCBM-I干预通过降低个体的灾难化解释进而改善健康焦虑。本研究为健康焦虑的网络化干预提供了新视角,未来研究可以考虑联合“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干预方法,以提高健康焦虑的干预效果。

  • 物质成瘾者和行为成瘾者在纹状体和前额叶脑区激活的异同:基于任务类型的元分析研究

    分类: 心理学 >> 认知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6-05

    摘要: 虽然物质成瘾者和行为成瘾者在抑制控制、线索渴求诱导和奖赏加工等任务上均表现出异常模式,但尚不清楚两者神经机制的相似性和特异性。本研究使用激活似然估计(activation likelihood estimation, ALE)分别计算物质成瘾者和行为成瘾者在抑制控制、成瘾物刺激加工和奖赏加工等不同任务下脑激活模式的相似性和特异性。结果发现:(1)在抑制控制相关任务中,物质成瘾者背外侧前额皮层激活降低,行为成瘾者背外侧前额叶皮层激活增加。(2)在奖赏加工相关任务中,物质成瘾者和行为成瘾者额下回激活均增加,物质成瘾者纹状体激活强于行为成瘾者。研究结果表明,在冲动系统上,物质成瘾者和行为成瘾者激活异常;在反思系统上,物质成瘾者反应受损,行为成瘾者补偿性激活。

  • 焦虑梦内容与情绪状态的关联性分析

    分类: 心理学 >> 心理学其他学科 提交时间: 2024-06-04

    摘要: 探讨焦虑梦内容与情绪状态之间的关联,分析梦境内容特征与个体情绪状态的关系。通过目的性和滚雪球抽样法,招募120名年龄在18至35岁之间的参与者。数据通过梦境日记和DASS-21量表收集,并使用曼海姆梦问卷评估梦境变量。结果显示,焦虑梦频率与参与者的日常情绪状态显著相关,梦境色调和情感强度也与情绪状态密切相关。高频率的焦虑梦和负面的梦境内容可能是个体情绪问题的反映,同时也可能进一步加剧个体的焦虑和抑郁症状。通过系统地探讨焦虑梦内容与情绪状态之间的关联,为理解和改善个体的心理健康状况提供新的视角和依据。

  • 运营单位: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
  • 制作维护: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知识系统部
  • 邮箱: eprint@mail.las.ac.cn
  • 地址:北京中关村北四环西路33号
招募志愿者 许可声明 法律声明

京ICP备05002861号-25 |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1489号
版权所有© 2016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