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4-12-11
摘要: 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ASD)儿童表现出特有的非典型面部表情特征,包括中性表情居多、积极表情减少、社交微笑频率低以及自发面部表情模仿能力不足。这些特征从幼儿期到儿童期表现稳定,已成为ASD风险评估的重要标志。然而,传统研究方法(如人工评估和面部肌电图)在分析ASD儿童面部表情时存在主观性强、耗时长且难以推广等局限性。近年来,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使基于计算机视觉和深度学习的自动化表情识别技术得以应用,不仅显著提高了分析效率,还降低了人为评估的主观误差,为基于非典型面部表情特征的大规模ASD早期筛查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未来研究可进一步优化识别模型,通过设计更接近自然情境的诱发范式,深入探索ASD儿童多样化的面部表情特征,同时提升模型的准确性和灵敏度,以推动ASD早期筛查和干预的发展。
分类: 心理学 >> 应用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8-30
摘要: 摘要 尽管小脑体积只占人脑总量的10%,但包含超半数的神经元。此前,小脑一直被认为主要控制肢体的运动协调,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小脑与学习、注意、语言等高级认知功能密切相关,参与多种非运动功能的调节。与此同时,小脑异常发育与多种神经发育疾病密切相关,其中包括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ASD),或称自闭症、孤独症,是一类典型的神经发育疾病,以社交障碍、重复刻板行为和语言障碍为主要特征,并常伴有感觉异常。临床研究发现,ASD患者通常伴有小脑结构与功能的改变。有意思的是,在ASD动物模型中也发现与人类似的小脑异常表型。重要的是,特异敲除小脑神经元中ASD易感基因可导致模式动物表现出典型的孤独症样行为,提示小脑异常发育是导致ASD的关键病理机制之一。将从临床及基础研究两个方面简要概括小脑与ASD的关系,为ASD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新的视角。
分类: 心理学 >> 认知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11-22
摘要: 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ASD)是一类神经发育障碍疾病,除了社交障碍、重复刻板行为等核心症状外,几乎一半的ASD患者出现了胃肠道症状,表现出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BD)。IBD是一种与免疫失调、肠道微生物组改变、微量营养吸收不良和贫血相关的慢性疾病,这些特征可能是ASD相关的围产期因素。患有ASD的儿童很可能被诊断出患有包括IBD在内的共生疾病。通过治疗IBD来缓解或干预儿童ASD的治疗方式已经初见成效,未来可以开展更多临床实验来证实IBD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对IBD与ASD、父母IBD和儿童ASD之间关系的探究可以为儿童ASD的病因研究、早期筛查及临床治疗提供进一步的证据支持。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心理科学进展》
摘要: 工作记忆的神经振荡机制研究是当前记忆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那么, 神经振荡仅仅是工作记忆过程的伴随现象, 还是直接参与并调控了工作记忆的加工过程?已有研究发现, 大脑内部的神经振荡活动在外界节律性刺激的驱动下, 逐步与外界刺激节律相位同步化, 这一现象被称为“神经振荡夹带”。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rTMS)和经颅交流电刺激(transcranial Alternating Current Stimulation, tACS)干预研究基于此现象, 对大脑局部脑区施加节律性磁、电刺激, 进而调控工作记忆过程中特定频段的神经振荡活动、跨频段的神经振荡耦合或跨脑区的神经振荡相位同步, 为神经振荡参与工作记忆加工提供较为直接的因果证据。未来研究需考虑从脑网络的角度出发, 调控多个脑区之间的神经振荡活动, 进一步考察神经振荡对工作记忆的影响。此外, 还需注意探索和优化rTMS/tACS调控工作记忆的刺激方案, 并辅以客观的脑电记录, 提高该类研究的有效性和可重复性, 最终达到提高工作记忆能力的目的。
分类: 心理学 >> 认知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1-11-02
摘要: 工作记忆的神经振荡机制研究是当前记忆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那么,神经振荡仅仅是工作记忆过程的伴随现象,还是直接参与并调控了工作记忆的加工过程?已有研究发现,大脑内部的神经振荡活动在外界节律性刺激的驱动下,逐步与外界刺激节律相位同步化,这一现象被称为“神经振荡夹带”。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rTMS)和经颅交流电刺激(transcranial Alternating Current Stimulation, tACS)干预研究基于此现象,对大脑局部脑区施加节律性磁、电刺激,进而调控工作记忆过程中特定频段的神经振荡活动、跨频段的神经振荡耦合或跨脑区的神经振荡相位同步,为神经振荡参与工作记忆加工提供较为直接的因果证据。未来研究需考虑从脑网络的角度出发,调控多个脑区之间的神经振荡活动,进一步考察神经振荡对工作记忆的影响。此外,还需注意探索和优化rTMS/tACS调控工作记忆的刺激方案,并辅以客观的脑电记录,提高该类研究的有效性和可重复性,最终达到提高工作记忆能力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