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提交时间
按主题分类
按作者
按机构
  • 视听协同发展在婴儿期语言习得中的作用:典型发育与高风险自闭症谱系障碍婴儿的比较分析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5-05-20

    摘要: 多模态感知机制对婴儿期语言习得至关重要,其中视听整合在典型发育婴儿的语言能力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相比之下,高风险自闭症谱系障碍(ASD)婴儿在此整合过程中常面临挑战。典型的言语感知发展轨迹强调面部特征加工的重要性——对眼部与嘴部区域的注意能促进语言学习。实证研究表明,4.5月龄的婴儿已具备视听整合能力,这种能力可有效预测后期语言发展水平。而高风险ASD婴儿则表现出社会性注意减少和视听整合功能受损,此类缺陷可能破坏常规语言习得路径。因此,早期干预策略应优先采用基于生物学的感觉引导方法,重点增强多感官整合能力,而非仅针对注意行为进行训练。理解这些机制不仅能深化对典型语言发展的认知,更能为制定早期干预方案提供实证基础,从而支持高风险ASD群体的语言习得。

  • 汉语声调意识与儿童阅读能力的关系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5-04-27

    摘要: 作为汉语语音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汉语声调意识指感知并操作汉语声调单位的能力,在儿童阅读能力发展中起重要作用。研究表明,汉语声调区别辨识、范畴识别及声调操作运用与儿童中、英文阅读能力之间存在显著关联及纵向预测作用,并提示可能的因果关系。未来研究可进一步细化汉语声调意识的不同成分或不同方言声调意识与不同年龄儿童在不同语言阅读能力上可能存在的差异性结果,并继续探查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

  • 人机互动视角下短视频沉迷的发生机制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 分类: 心理学 >> 应用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5-04-22

    摘要: 短视频沉迷是一种个体因强迫性观看短视频,导致明显的行为失控或注意力障碍,并进一步造成人际、学习和/或工作适应困难的问题行为。随着短视频用户规模不断扩大与低龄化趋势,短视频沉迷对用户身心健康的威胁引起了广泛关注。基于人机互动视角,首先,将短视频使用划分为“工具性”与“仪式性”两类。其次,通过考量人机交互过程和用户易感特征,构建短视频沉迷的发生机制框架。最后,从认知、情绪、动机和社会角度对短视频沉迷进行理论阐释。未来研究应重视短视频沉迷的发生机制,关注引发沉迷的媒介特性与技术属性,致力于促进短视频沉迷的预防与治理。 

  • 青少年网络适应的拓扑结构分析:基于纵向追踪数据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5-04-20

    摘要: 网络适应作为当代青少年成长至关重要的环节,其复杂多维的内部属性仍未得到系统探讨。本研究首次采用网络分析方法探讨青少年网络适应的核心特征、动态演变以及外部联结。横断网络分析揭示了青少年网络适应的中好奇心的“双刃剑”作用,即过高或过低的好奇心均不利于网络适应的发展。网络比较结果显示,青少年的网络适应具有整体的稳定性,但其拓扑属性会发生内部流转。交叉滞后网络分析表明,网络自我效能在网络适应发展过程起“总舵手”作用,而网络信息搜索是青少年网络适应的重要“落脚点”。二元交叉滞后网络分析指出,网络信息保护对网络成瘾具有最显著的直接影响。本研究不仅为理解青少年在数字世界中的成功适应提供了全新视角,也为新时代的数字化教育实践提供了重要启示。

  • 中文阅读伴随词汇学习:高效与低效组的认知加工策略比较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5-04-13

    摘要: 基于读者的词汇习得效率分组,比较两组被试在阅读中的眼动控制模式,探讨高效率词汇习得是否和特定的认知加工策略相关。构造两类假字作为新词,操纵新词义符和语境所提示的语义是否一致,形成两个实验条件:语义透明和语义不透明。将新词插入6个句子以构建新词表征,随后测试正字法知识的习得程度。116名大学生作为被试,根据正字法测试结果分为高效组和低效组。结果发现:第一,高效组在阅读中对新词及其语境投入的注视时间显著长于低效组,且随着学习的深入,高效组更大程度地调整新词和语境加工的认知资源分配,新词相对注视时间逐步下降,语境相对注视时间逐步增加。第二,仅高效组表现出稳定的语义透明度效应,表明高效组在新词习得中采用了亚词汇语义解码策略。上述发现支持聚焦-充实模型,表明阅读中的词汇习得效率和特定的认知加工策略相关。

  • 孤独症儿童社交沟通障碍的神经生理机制: 基于亲子同步性的视角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5-04-07

    摘要: 社交沟通障碍是孤独症谱系障碍的核心症状。以往研究多从社会性注意或共情能力缺陷等个体因素来理解这一核心症状,忽视了社交沟通的人际互动本质。人际同步性理论认为,互动双方的行为和生理同步是维持和促进人际交流的重要因素。因此,本研究拟结合人工智能和近红外光谱超扫描技术,探究孤独症亲子同步性的特征与神经生理机制,并分析其与儿童社交沟通障碍的关系。这一构想为从亲子同步新视角阐释社交沟通障碍的病理机制提供理论解释,并为孤独症的早期筛查提供技术支持。

  • 贫困经历对儿童执行功能的影响:有限资源的损耗及其补偿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5-04-03

    摘要: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的新进程中,如何提升贫困经历儿童的内生动力,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仍是当前面临的核心问题。本研究沿用稀缺理论的视角,聚焦有贫困经历儿童的心理加工过程,以中国某原贫困县易地扶贫搬迁配建学校的学龄儿童为被试,分别诱发稀缺损耗(研究1)、进行稀缺损耗后补偿(研究2),考察有限资源的损耗与恢复,能否解释贫困经历儿童执行功能的变化。研究发现:(1)稀缺损耗情境下仅有贫困经历儿童的执行功能下降更多,由注意资源与自我控制资源的损耗共同解释;(2)金钱和糖果补偿的方式能补充贫困经历儿童已损耗的资源,而休息和表扬的方式未能起到补偿效果,即缓解注意稀缺、补充自我控制能量可补偿贫困经历儿童的稀缺损耗,进一步恢复执行功能表现。本研究揭示了贫困损害儿童执行功能的有限资源机制,并通过短期补偿为提升贫困经历儿童的执行功能提供可行建议。

  • 孤独症儿童跨情境词汇学习障碍的认知机制

    分类: 心理学 >> 教育心理学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5-03-24

    摘要: 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Disorder,ASD)儿童存在跨情境词汇学习障碍,严重阻碍了其语言习得。以往研究虽尝试从一般认知能力受损的角度探究该障碍的成因,却忽视了ASD儿童学习机制的特异性。为此,本文特尝试从学习机制入手,揭示ASD儿童内隐学习较为完整而外显学习可能受损的分离,发现ASD儿童的跨情境词汇学习主要依赖联结学习,而非假设检验。基于此,本文提出混合式协同作用模型,并认为操纵指代物多样性和词频分布或可分别影响联结学习和假设检验,进而促进ASD儿童的跨情境词汇学习。该模型对理解ASD儿童跨情境词汇学习障碍的认知机制及探索潜在的干预手段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 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非典型面部表情特征及其在早期筛查中的应用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4-12-11

    摘要: 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ASD)儿童表现出特有的非典型面部表情特征,包括中性表情居多、积极表情减少、社交微笑频率低以及自发面部表情模仿能力不足。这些特征从幼儿期到儿童期表现稳定,已成为ASD风险评估的重要标志。然而,传统研究方法(如人工评估和面部肌电图)在分析ASD儿童面部表情时存在主观性强、耗时长且难以推广等局限性。近年来,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使基于计算机视觉和深度学习的自动化表情识别技术得以应用,不仅显著提高了分析效率,还降低了人为评估的主观误差,为基于非典型面部表情特征的大规模ASD早期筛查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未来研究可进一步优化识别模型,通过设计更接近自然情境的诱发范式,深入探索ASD儿童多样化的面部表情特征,同时提升模型的准确性和灵敏度,以推动ASD早期筛查和干预的发展。

  • 动态还是静态?成分图像呈现方式对感知产品功效的影响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4-12-09

    摘要: 产品包装元素是影响产品功效的重要因素。前人研究集中探讨包装元素的数量、尺寸等特征对感知产品功效的影响,缺乏深入探察成分图像不同呈现方式(动态vs.静态)对感知产品功效的影响。鉴于此,本文聚焦包装上的成分图像,在科技赋能动态设计的现实背景下,探究包装上成分图像的呈现方式(动态Vs.静态)对感知产品功效的影响。通过三个情景实验和一个实验室实验发现:成分图像呈现方式会显著影响感知产品功效,且心理意象在上述过程中发挥显著的中介作用,同时感知绩效风险为上述中介效应成立的边界条件。本研究不仅拓展了心理意象和感知绩效风险的内涵和应用领域,还为企业如何利用包装设计提高感知产品功效提供营销实践启示。

  • 机器学习在提高非自杀性自伤预测力中的应用:一项系统综述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4-12-04

    摘要: 非自杀性自伤(NSSI)是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具有高度污名化、高复杂性和高异质性的特点,传统NSSI研究测量和分析方法有限,获得的影响因子预测力较低。近年来机器学习逐步应用于NSSI的分析和建模中,并通过提高NSSI研究工具预测力、增加预测模型复杂度和精确度、区分NSSI类别和亚型,使整体预测性能上升到中等水平。未来需结合NSSI传统理论和研究方法使筛选标准更严格,拓展非问卷NSSI数据与深度学习、无监督学习的结合,根据“先分型、再迁移”的原则增加模型的可复制性与可比性,进一步提高预测性能。

  • 未来时间洞察力在股市波动中调节消费行为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4-11-05

    摘要: 本研究首次探讨了未来时间洞察力(FTP)在股市波动环境下调节冲动消费行为的作用。通过对30名成年人进行为期一周的观察以及详细的问卷调查,并使用多元线性回归和贝叶斯回归模型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发现,在股市下跌期间,FTP显著减少了参与者的冲动消费倾向(β = -0.45, p < 0.05)。此外,研究还发现,当股市波动加剧时,FTP的调节效应得到增强(交互效应β = 0.30, p < 0.05)。这些发现不仅强调了FTP作为心理调节因素的重要性,还为经济波动时期心理特质作用的理解提供了新的视角。

  • 同一性混乱和青少年自伤的循环作用关系:疏离感的纵向中介效应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4-10-28

    摘要: 青春期是同一性发展的关键期,这一时期同时伴随着心理社会发展的不适应问题(例如,自伤)。本研究采用随机截距交叉滞后模型(RI-CLPM),考察青少年同一性混乱和自伤(NSSI)的动态双向作用模式,并检验疏离感在二者之间的中介作用。采用同一性混乱量表、疏离感量表和自伤行为量表对1258名中学生进行为期一年的三波段调查(分别记作T1、T2和T3)。RI-CLPM结果表明:(1)分离了个体间效应后,个体内水平上T1的NSSI显著正向预测T2的同一性混乱,而T2的同一性混乱显著正向预测T3的NSSI,T2的NSSI也显著正向预测T3 的同一性混乱。青少年同一性混乱和 NSSI之间存在双向影响关系;(2)个体内水平上T2的疏离感在T1的NSSI与T3的同一性混乱的关系中具有纵向中介作用。本研究基于Erikson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的视角,将同一性这一青少年的关键发展任务和NSSI在时间尺度上联系起来,对青少年NSSI的预防和干预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 抑郁倾向对自我关注重评和情境关注重评影响的脑网络研究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4-10-20

    摘要: 抑郁倾向是介于抑郁情绪和抑郁症之间的轻度抑郁状态,这种状态被连续诱发则会增加抑郁症的发病率。认知重评是使用广泛且有效的情绪调节策略,可分为自我关注重评和情境关注重评,抑郁倾向个体在这两种策略下的调节效果及脑网络特征如何变化尚不清楚。本研究采用复杂网络探讨抑郁倾向个体在自我关注重评和情境关注重评任务期间的调节效果及脑网络特征。结果发现,抑郁倾向组的自我关注重评和情境关注重评的效价评分均低于健康对照组,唤醒度评分差异并不显著;两组被试在自我关注重评和情境关注重评任务期间的聚类系数、局部效率和最大介数中心性存在显著差异;局部脑区差异主要位于边缘叶、额叶和顶叶等。抑郁倾向组自我关注重评和情境关注重评任务脑网络的异常活动与抑郁倾向的严重程度有关。这表明,异常的脑网络特征可能表明抑郁倾向个体认知重评功能受损,这为预防和改善抑郁倾向症状提供新的见解。

  • “双减”背景下父母教养压力对儿童学习投入的影响:积极协同教养和家校沟通的链式中介作用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 分类: 心理学 >> 教育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4-10-16

    摘要: “双减”政策实施以来,中国教育由知识传授转向关注学习品质培养,然而父母教养压力居高不下对学习投入等学习品质的培养具有消极影响。据此,本研究采用问卷法对757对母子,185对父子进行追踪测查,拟从父母协同和家校协同育人视角考察二者关系及其潜在机制。研究发现:(1)母亲教养压力对儿童学习投入有负面影响(2)父母教养压力可以通过父母积极协同教养影响儿童学习投入;(3)母亲教养压力能通过家校沟通影响儿童学习投入;(4)“积极协同教养-家校沟通”在之间起到链式中介作用。

  • 不同卷入情境中学龄前儿童基于贡献分配行为:社会关系的作用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4-10-15

    摘要: 为探究社会关系对学龄前儿童基于贡献分配行为的影响,共设置2个实验,分别在非卷入(第三方分配,实验1)和卷入(第一方分配,实验2)情境中考察儿童面临不同社会关系和贡献性时的分配行为。采用线性混合效应模型和贝叶斯分析,实验1发现年龄和社会关系共同影响儿童基于贡献分配行为。当儿童面对具有不同社会关系的两个被分配对象时,相较于好朋友贡献大、陌生人贡献小的条件,陌生人贡献大、好朋友贡献小的条件更易受到年龄的影响。4.89岁可能是社会关系开始影响基于贡献分配行为的年龄节点。实验2发现年龄和自己贡献性是影响分配行为的主要因素。但随着年龄增长,自己贡献性的影响逐渐减弱。5.50岁可能是儿童贡献分配行为发生变化的年龄节点。综上,在非卷入情境中,儿童基于贡献分配行为受到社会关系的调节。随着年龄增长,儿童越来越忽视陌生人的高贡献,倾向偏袒低贡献的好朋友。而在卷入情境中,年幼儿童倾向于偏袒自己的高贡献,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对待自己和他人逐渐趋于公正。研究结果为理解儿童公平规范的发展和社会性行为提供了新的视角。

  • 亲子孝道观念冲突与青少年子女抑郁的关系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4-10-08

    摘要: 孝道是维系家庭关系的基本准则,对子女心理健康具有重要影响。但家庭中父母和子女的孝道观念可能存在冲突,其对子女的心理意义尚未可知。本文探讨了亲子孝道观念冲突与青少年子女抑郁的关系,并关注不同亲子性别组合间的差异。基于对3321名青少年及其父亲和母亲的间隔2年的问卷调查纵向数据,采用多项式回归和响应面分析方法得到如下结果:(1)当父母和子女孝道观念不存在冲突时,相互性和权威性孝道的水平对子女抑郁不具有预测作用。(2)当父母和子女孝道观念存在冲突时,与父亲在相互性和权威性孝道上的冲突对儿子的抑郁水平有消极预测作用,与父亲及母亲在相互性和权威性孝道上的冲突对女儿的抑郁水平有消极预测作用。这表明,当亲子间在孝道上不存在冲突时,孝道本身的类型及水平与子女抑郁无关,但儿子与父亲以及女儿与父母在孝道上的冲突则可能诱发子女抑郁。

  • 人格判断能力的老化:信息量的调节作用

    分类: 心理学 >> 人格心理学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4-10-08

    摘要: 人格判断对个体社会功能的发挥具有重要影响。本研究采用 2(判断者年龄组:老年、年轻)×3(目标人物信息量:单一、中等、丰富)被试间实验设计,考察了信息量对老年人和年轻人人格判断准确性的影响,包括普遍准确性(对目标人物所在群体人格共性判断的准确性)和特有准确性(对目标人物个体人格判断的准确性)。结果显示,老年人人格判断的普遍准确性高于年轻人,且信息量的多少并不影响这一年长优势。信息量只影响特有准确性判断的年龄差异:单一信息量(仅实时文字)时,老年人的特有准确性低于年轻人;中等(实时文字和声音)和丰富信息量(实时文字、声音和图像)时,二者表现相当。综上,老年人的人格判断能力总体保持较好,且能有效利用增量信息来弥补与年轻人在特有准确性上的差距。

  • 青少年数字成熟度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及其机制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9-24

    摘要: 为探究青少年数字成熟度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从陕西省、四川省五所中学选取1528名初中生与高中生,使用修订后的数字成熟度量表、数字压力感量表、控制感量表、焦虑自评量表、简版流调中心抑郁量表、生活满意度量表进行三次追踪调查。结果发现:(1)数字成熟度显著负向预测焦虑、抑郁,正向预测生活满意度,且有长期作用。(2)数字成熟度既可以直接影响焦虑、抑郁、生活满意度,又可以通过数字压力的中介作用实现这种影响,并且这种中介作用具有跨时间的稳定性。(3)控制感能够显著调节数字成熟度与数字压力的关系。具体而言,高控制感可以强化数字成熟度对数字压力的负向预测作用。研究结果为数字时代背景下,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预防和干预提供了新视角,数字成熟度对个体心理健康水平的稳定和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 学龄前儿童对道德承诺者的信任判断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9-04

    摘要: 学龄前儿童的选择性信任是其社会学习的重要手段,他们对不同道德承诺者的信任判断对其道德发展有重要意义。实验1采用二元选择范式,操纵承诺的道德效价(道德vs不道德)和履行结果(遵守vs违背),考察学龄前儿童能否对不同道德承诺者做出不同的信任判断。结果显示,儿童3.5岁开始能够在对比情境中对不同道德承诺者做出差异判断,倾向于选择性信任遵守道德承诺和违背不道德承诺者,且年龄效应显著,即年龄越大该选择倾向越明显。但并不能确定儿童是否能对单个出现的道德承诺者做出信任判断。因此,实验2采用单一选择范式考察学龄前儿童对不同道德承诺者的信任程度。结果发现,儿童对不同道德承诺者的信任程度存在差异:遵守道德承诺>违背不道德承诺>违背道德承诺≈遵守不道德承诺。两个实验表明,儿童从3.5岁开始能够区分承诺的道德效价和履行结果,并做出信任判断。本研究为理解儿童的道德推理和社会学习的发展机制提供了新的视角,并对学龄前儿童的道德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 运营单位: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
  • 制作维护: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知识系统部
  • 邮箱: eprint@mail.las.ac.cn
  • 地址:北京中关村北四环西路33号
招募志愿者 许可声明 法律声明

京ICP备05002861号-25 |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1489号
版权所有© 2016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