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详细浏览

道德自我在认知加工中的优势

请选择邀稿期刊:

The Priority of Moral Self in Cognitive Process

摘要: 道德自我指个体对自己在道德方面的评估。作为自我概念的核心部分,道德自我对人们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行为均有重要影响。最近的研究表明,道德自我相比自我的其他方面具有优势,例如自我增强效应(self-enhancement effect)在道德方面比其他方面更强,即人们普遍认为自己在许多方面处于平均水平之上,而在道德方面这种优越感最强。但是,道德自我的优势是否也存在于认知加工中仍是未知的问题。本研究结合认知神经科学的方法,以社会联结学习为研究范式,系统地考查了道德自我在知觉中的加工优势,提出道德自我是指导个体行为的内在参照标准,本论文从行为学(第二~四章)和神经生物学(第五章)水平为这一理论提供实证证据。 首先,通过三个控制研究(第二章:研究1-3),验证了道德品质信息在知觉加工中的优势,同时排除了熟悉性和文字启动等可能的混淆变量,为道德信息能够对知觉起到自上而下的影响提供证据。如果道德自我是个体行为与认知加工的内在参照标准,则研究1-3的结果也受到这一标准的调控。因此,我们预期,当把自我与他人作为外显变量时,道德信息对知觉的调控效应主要反映在道德自我这一条件上。为了验证这一假设(第三章),研究4比较了道德意义上积极、中性和消极的自我以及他人在知觉匹配中加工的差异,发现道德品质信息对知觉的调节作用主要发生在与自我相关的条件。为进一步将道德信息与自我相关的交互作用,分别将道德(研究5)或者自我(研究6)作为与任务无关的刺激,检验道德与自我对知觉的内隐调节作用,结果发现道德与自我能够对知觉产生调节作用。为了讨论道德自我在知觉加工优势效应的稳定性,我们采用元分析进一步表明(研究7),道德自我信息相对于其他条件人加工优势在反应时上的效应量大约为Cohen’s d = 0.5左右,表现出中等的效应量。 为了深入理解道德自我的知觉机制,本研究采用模型分析的思路分解认知过程(第四章),使用扩散模型和指数高斯模型对研究4 ~ 6的数据分析,研究8发现道德自我对知觉决策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加快道德自我条件下的信息累积速率,而不是改变被试的决策偏见。为考察道德自我的知觉加工中的跨任务稳定性,在研究9结合了知觉匹配任务与知觉分类任务,且在知觉分类任务中设置了多种标准,结果发现,道德自我在不同的任务中均表现出稳定的优势。 论文的第二部分,进一步研究了道德自我的神经机制。一方面,使用大样本的神经成像数据,探索了自我道德评估得分与大脑结构的关系(第五章)。通过基于体素的形态学分析(研究10),我们未能发现,道德自我评分与大脑灰质体积之间的相关。为了对参与道德自我任务的脑区进行评估,我们使用神经成像元分析(研究11)比较了道德认知与自我参照的神经成像研究,发现两者共同激活了背内侧前额叶和眶额皮层,为进一步功能成像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本课题使用社会认知神经科学的方法,从功能、算法和硬件三个层次研究了道德自我概念,将社会心理学与认知心理学和计算模型结合起来。本研究的一系列实验表明,道德自我在知觉中具有稳定的优势,这种优势表现为积极的道德自我信息在知觉中能够更快地进行信息的累积,其神经基础可能是背内侧前额叶和眶额叶皮层。道德自我在认知加工中的优势,与社会心理学中自我增强的效应一起,共同反应了道德自我概念对于个体的重要性,为今后进一步改变道德行为提供了基础。

版本历史

[V2] 2019-09-12 23:27:23 ChinaXiv:201909.00137V2 下载全文
[V1] 2019-09-08 15:07:57 ChinaXiv:201909.00137v1 查看此版本 下载全文
点击下载全文
预览
同行评议状态
待评议
许可声明
metrics指标
  •  点击量23513
  •  下载量4941
评论
分享
申请专家评阅
  • 运营单位: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
  • 制作维护: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知识系统部
  • 邮箱: eprint@mail.las.ac.cn
  • 地址:北京中关村北四环西路33号
招募志愿者 许可声明 法律声明

京ICP备05002861号-25 |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1489号
版权所有© 2016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