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详细浏览

中华民族文化融合的心理学证据:基于汉族和纳西族的情境实验结果

请选择邀稿期刊:

Psychological Evidence of Cultural Integration in the Chinese Nation: Experimental Findings Based on Han and Naxi Ethnic Groups in Scenario Experiments

摘要: “贵壮贱老”是我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的共性,“尊老爱幼”是古代华夏民族的习俗。汉族“胡化”和少数民族“汉化”是我国历史上文化融合的表现,这集中体现了在中华民族形成过程中的“我中有你,你中有我”。在中国近代,著名历史学家如傅斯年、顾颉刚和陈寅恪等人都做了很好的工作,提供了大量的考古学、历史学、语言学和文化学的证据。中华民族文化融合有哪些心理学证据?通过两个实验,本研究考察不同年龄的河北汉族人和云南纳西族人在不同情境中对不同年龄者的保障行为和助人行为的意愿。结果发现,云南纳西族中老年人对老年人的保障行为和助人行为意愿更强烈,汉族中老年人对中年人的保障行为和助人行为意愿更强烈。这表明,在长期文化融合过程中,受华夏民族“尊老爱幼”文化影响,纳西族人的尊老意识变强了;受少数民族“贵壮贱老”习俗影响,河北汉族人也兼具“贵壮”特征。河北汉族和云南纳西族的中老年人无论在何种情境下都将儿童放在保障行为和助人行为的第一位,既体现了国人重视子嗣的伦理观,也受现代化带来的“少子化”影响。两民族高中生在多数情境下都优先选择保障或帮助儿童或父亲,表明在当代社会,民族间的性格取向差异正在消弹。整个研究表明,“胡化”与“汉化”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河北汉族人和云南纳西族人的文化心理,中国各民族的文化心理是文化融合的结果。中华民族内各民族的心理体现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特点,这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和陈寅恪的“化认说”提供了坚实的心理学证据。

版本历史

[V1] 2025-07-15 23:25:35 ChinaXiv:202507.00310V1 下载全文
点击下载全文
预览
同行评议状态
待评议
许可声明
metrics指标
  •  点击量265
  •  下载量45
评论
分享
申请专家评阅
  • 运营单位: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
  • 制作维护: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知识系统部
  • 邮箱: eprint@mail.las.ac.cn
  • 地址:北京中关村北四环西路33号
招募志愿者 许可声明 法律声明

京ICP备05002861号-25 |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1489号
版权所有© 2016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