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与汉族的大学生在汉语歧义词消解中的语境促进效应及反应抑制效应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7 合作期刊: 《心理学报》

    摘要: 词汇歧义是语言的普遍现象。在汉语中, 歧义词的种类繁多, 是少数民族学生汉语学习困难的重要原因之一。通过两个实验, 考察在不同加工时间条件下维吾尔族和汉族的大学生在汉语歧义词消解中的语境促进效应及抑制效应。结果发现, 两个民族的大学生均出现了语境促进效应, 但在短时加工条件下, 汉族大学生的语境促进效应显著大于维吾尔族大学生, 在长时加工条件下, 两个民族的大学生的语境促进效应并无显著差异。在短时加工条件下, 仅汉族大学生可以有效地抑制无关信息的干扰; 在长时加工条件下, 两个民族的大学生均可以有效地抑制无关信息的干扰。整个研究表明, 在汉语歧义词消解中, 随着加工时间增加, 维吾尔族大学生的语境促进效应和对无关信息的抑制均可以达到与汉族大学生相近的水平。

  • 与汉族大学生在汉语歧义词消解中的语境促进效应及反应抑制效应

    分类: 心理学 >> 认知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1-03-15

    摘要: 词汇歧义是语言的普遍现象。在汉语中,歧义词种类繁多,是少数民族学生汉语学习困难的重要原因之一。通过两个实验,考察在不同加工时间条件下维吾尔族大学生和汉族大学生在歧义词消解中的语境促进效应及抑制效应。结果发现,两民族大学生均出现了语境促进效应,但在短时加工条件下,汉族大学生的语境促进效应显著大于维吾尔族大学生,而在长时加工条件下,两民族大学生的语境促进效应无显著差异。在短时加工条件下,仅汉族大学生可以有效地抑制无关信息的干扰;而在长时加工条件下,两民族大学生均可以有效地抑制无关信息的干扰。整个研究表明,在汉语歧义词消解中,随着加工时间的增加,维吾尔族大学生的语境促进效应和对无关信息抑制均可以达到与汉族大学生相近的水平。

  • 语言和文化影响颜色认知:直接语言效应抑或间接语言效应?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18-12-23

    摘要: 语言和文化对颜色认知的影响存在直接语言效应和间接语言效应的争论。直接语言效应是指在识记颜色时人先将颜色转换成颜色名称, 再认时通过匹配保留在记忆中的颜色词与目标颜色名称来完成任务。颜色类别知觉是语言策略的结果。间接语言效应是指语言和文化塑造颜色知觉表征, 形成一个曲形颜色知觉空间, 将人们引向语言和文化定义的颜色类别分界。即使没有语言策略参与, 类别效应也出现。颜色文化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绿色和红色在维吾尔族和汉族的语言和文化中分别具有重要意义。采用颜色相似性判断、颜色分类和颜色再认任务, 考察维吾尔族和汉族的大学生对红、绿的认知, 探查语言和文化对颜色认知的影响及其性质。结果表明, 与汉族比, 维吾尔族对绿色的辨认、分类和再认存在反应优势, 对红色认知存在反应劣势。与颜色辨认反应比, 两民族颜色再认反应时显著长。整个研究表明, 语言和文化对颜色认知的影响存在间接语言效应, 语言与文化塑造个体的颜色知觉空间。

  • 正字法深度对汉族、大学生汉字词命名的影响

    分类: 心理学 >> 心理学其他学科 提交时间: 2018-10-26 合作期刊: 《心理学报》

    摘要: 汉字的多音字数量众多, 种类复杂, 为维吾尔族学生学习汉语带来了困难。通过两个实验, 考察正字法深度对汉族大学生和维吾尔族大学生的汉字词命名的影响。结果表明, 无论是命名单字词还是命名双字词, 维吾尔族学生的反应时均比汉族学生显著长。对单字词, 两个民族被试的命名时间均受汉字的正字法深度和词频影响, 被试命名多音字的时间显著长于命名单音字, 命名低频字的时间显著长于命名高频字。对双字词, 两个民族被试的命名时间存在着词频与正字法深度的交互作用:对高频词, 汉族学生对由多音字组成的词与由单音字组成的词的反应时差异不显著, 维吾尔族学生对由多音字组成的词的反应时显著长于对由单音字组成的词; 对低频词, 汉族学生对由多音字组成的词的反应时显著长于对由单音字组成的词, 维吾尔族学生对由多音字组成的词与由单音字组成的词的反应时差异不显著。整个研究表明, 正字法深度对两个民族大学生的汉字词命名的影响具有不同模式。所以如此, 与两个民族的母语特点、词汇获得年龄、语言熟练程度和语言加工方式不同有关。

  • 运营单位: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
  • 制作维护: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知识系统部
  • 邮箱: eprint@mail.las.ac.cn
  • 地址:北京中关村北四环西路33号
招募志愿者 许可声明 法律声明

京ICP备05002861号-25 |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1489号
版权所有© 2016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