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心理学 >> 认知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5-01-06
摘要: 反当思维如何通过影响消极自我信念进一步影响社交焦虑,是当前社交焦虑认知模型中尚待深入探讨的关键问题。基于此,本研究通过两个实验系统考察了反刍思维、消极自我信念和社交焦虑之间的作用机制。实验1采用状态诱导任务,观察反当思维过后消极自我信念和社交焦虑水平的变化。结果发现,反刍思维通过延缓消极自我信念的消退来维持较高的社交焦虑水平。实验2通过收集被试的社交焦虑自传体回忆和相关信念,尝试通过认知重评的手段干预消极自我信念,并观察其在不同心理状态下对社交焦虑的影响。结果发现,在反当状态下干预消极自我信念能够有效缓解社交焦虑。总体而言,本研究揭示了消极自我信念在反刍思维影响社交焦虑中的作用机制,进一步拓展了社交焦虑的认知模型,对于社交焦虑的干预和改善提供了有效的理论依据和实证支持。
分类: 心理学 >> 应用心理学 分类: 心理学 >> 心理统计 提交时间: 2024-08-16
摘要: 本调查研究旨在探讨创伤经历者的积极应对和创伤后成长的关系以及积极应对的中介作用和领悟社会支持的调节作用。方法:本研究通过创伤事件终身经历问卷(学生版)筛选811名在18-28岁有创伤经历的大学生为研究对象,调查覆盖湖南省多所高校,采用目的反刍量表、创伤后成长和积极应对量表以及领悟社会支持评定量表进行调查。结果:相关分析显示,目的性反刍、积极应对和创伤后成长相关显著。回归分析显示,目的性反刍对创伤后成长的直接效应显著(β=0.148,p<0.001)。中介调节模型的结果显示,积极应对在目的性反刍与创伤后成长的关系中起中介作用,社会领悟支持在积极应对与创伤后成长的关系中起调节作用,进一步使用简单斜率分析发现简单斜率检验表明,领悟社会支持较高时,目的性反刍对PTG的预测作用不显著,领悟社会支持较低时,目的性反刍显著正向预测PTG表明随着领悟社会支持的降低,目的性反刍对PTG的预测作用呈逐渐升高趋势。
分类: 心理学 >> 心理学其他学科 提交时间: 2024-07-30
摘要: 失去唯一的孩子可能与更高的延长哀伤障碍风险有关。本研究通过解释性顺序混合研究设计,探索哀伤反刍对失独父母哀伤的影响。研究1采用横断问卷调查,相对权重分析结果表明,相较于哀伤理论模型中的三个核心因素,反刍对哀伤的影响更大。研究2对丧子5年内的失独父母进行追踪研究,发现意义反刍和不公平反刍与当前哀伤水平显著正相关,仅意义反刍显著预测五个月后的哀伤严重程度。而关系反刍、反事实反刍和反应反刍对哀伤无显著影响。研究3通过质性访谈揭示,反刍每个维度对哀伤的影响均包括非适应性和适应性方面,儒家文化和集体主义观念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研究结果验证和扩展了认知依恋模型中关于反刍作用的假设:反刍可以直接加剧失独父母的情绪痛苦,并通过回避行为阻碍个体将丧失事件整合到自传体记忆中。此外,反刍可能引发或维持消极的重复性思维或消极评价,进一步影响哀伤反应。
分类: 心理学 >> 心理学其他学科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1-20
摘要: 为探究手机压力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关系及其作用机制,研究 1基于 74182名青少年样本,采用多元宇宙样分析检验了 手机压力 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稳健性关系;研究 2对507名青少年采取为期35天的密集追踪测查,探究了手机压力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机制。研究 1发现 50%以上青少年报告对手机有过压力感受且手机压力与心理健康之间的负向关联是稳健的,这值得研究者和社会的关注。研究 2发现反刍和消极情绪的强度/波动性在手机压力和心理健康间起到中介作用, 且二者对积极和消极心理健康维度的作用机制有一定差异 。 研究首次扩展了数字化时代背景下 “压力 -认知 /情绪 ”理论和“媒体使用 -数字化压力 -心理健康 ”模型的广度和深度为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提供 了新的视角和依据 。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心理科学进展》
摘要: 共同反刍是二元关系中的新概念, 指两个人过度讨论负性事件, 关注消极情绪。共同反刍是否具有性别差异, 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是否具有两面性是目前研究热点。本研究对共同反刍的性别差异, 与内化问题、关系质量的相关关系进行元分析, 结果显示:(1)共同反刍的性别差异显著, 女性相对于男性更加容易发生共同反刍(g = 0.57, p < 0.001); 青少年时期性别分化最明显(g青少年 = 0.75, g成年人 = 0.32, p < 0.001), 而且共同反刍的对象不同, 性别差异大小也不同。(2)共同反刍与内化问题呈显著弱相关(r = 0.15, p < 0.001), 控制反刍后合并相关系数为r = 0.08(p < 0.001), 研究设计(横断/纵向)、年龄、共同反刍对象不是显著的调节变量。(3)共同反刍与关系质量具有中等强度的相关(r = 0.42, p < 0.001)。未来应进行更多的纵向研究和实验探索共同反刍与内化问题、关系质量的因果关系及其机制, 并且开发更多形式的测量工具。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心理科学进展》
摘要: 工作反刍指在没有要求其出现的情境下, 有意识的、重复发生的工作方面的相关想法, 分为工作相关情感反刍与工作相关问题解决沉思两个维度。工作反刍对个体健康、工作及幸福感的影响有“双刃剑”效应。持续性认知理论、压力认知激活模型与认知资源视角理论, 可以解释该效应的内在机制。未来研究应分析影响双刃剑效应的边界条件, 寻求减少消极效应、增加积极效应的途径, 拓展其双刃剑效应心理机制的分析视角和该效应的作用层面。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心理科学进展》
摘要: 反刍思维是一种重复性的消极思维, 会让个体将注意集中在消极痛苦的事情上。研究表明, 反刍思维和注意脱离损坏虽然是相互独立的概念, 但是二者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具体表现在注意脱离损坏会预测个体的反刍思维以及反刍思维有关的注意脱损坏可能是受到意识控制的。同时, 反刍思维的类型和自我相关性在反刍思维和注意脱离损坏关系中的作用依然需要进一步探究。另外, 注意脱离有关的训练明显地改善了个体的反刍思维。并且, 杏仁核的过度激活, 前扣带回(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 ACC)对自我相关消极信息的调节异常, 右背外侧前额叶(dorsal lateral prefrontal cortex, DLPFC)的活动异常以及与注意有关的脑神经网络的结构和功能的异常可能是反刍思维和注意脱离损坏相互影响的原因。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7 合作期刊: 《心理学报》
摘要: 为探讨暴力环境接触、大学生网络攻击行为、反刍思维及网络道德之间的关系, 选取1000名大学生为被试, 采用暴力环境接触问卷、网络攻击行为量表、反刍思维问卷及网络道德问卷进行测试。结果表明: (1)暴力环境接触对大学生网络攻击行为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并间接地通过反刍思维对大学生网络攻击行为产生作用; (2)网络道德在暴力环境接触对大学生网络攻击行为的影响中起显著的调节作用, 具体而言, 在低网络道德水平下, 暴力环境接触能显著正向预测大学生网络攻击行为, 而在高网络道德水平下, 暴力环境接触对大学生网络攻击行为的预测作用不显著。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7 合作期刊: 《心理学报》
摘要: 关于领导消极反馈对员工创造力的影响, 现有文献存在相互矛盾的观点。基于反馈干预理论, 采用经验取样法探讨不同目标导向个体对领导每日消极反馈的差异性反应, 以及由此导致的不同创造力水平。对来自95名被试716个观察值的多层次路径分析发现: 对高证明目标导向的员工而言, 领导每日消极反馈通过促进当晚问题解决反思, 提升了第二天的创造力。对高回避目标导向的员工而言, 领导每日消极反馈通过引发当晚情感反刍, 抑制了第二天的创造力。以上研究发现有助于全面揭示领导消极反馈对员工创造力的影响效应, 为领导力发展与组织创新管理提供有益借鉴。
分类: 心理学 >> 管理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2-11-23
摘要: 关于领导消极反馈对员工创造力的影响,现有文献存在相互矛盾的观点。基于反馈干预理论,采用经验取样法探讨不同目标导向个体对领导每日消极反馈的差异性反应,以及由此导致的不同创造力水平。对来自95名被试716个观察值的多层次路径分析发现:对高证明目标导向的员工而言,领导每日消极反馈通过促进当晚问题解决反思,提升了第二天的创造力。对高回避目标导向的员工而言,领导每日消极反馈通过引发当晚情感反刍,抑制了第二天的创造力。以上研究发现有助于全面揭示领导消极反馈对员工创造力的影响效应,为领导力发展与组织创新管理提供有益借鉴。
分类: 心理学 >> 认知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1-12-16
摘要: 反刍思维是指个体在经历了消极生活事件后不由自主地反复思考该事件的产生原因、经过和结果,表现出负性自我参照加工、消极情绪性以及持续性的特点。采用脑功能网络分析方法,研究者发现反刍思维的上述三个特点分别与默认网络内部的异常活动模式、突显网络功能连接的改变、以及注意相关网络之间的异常耦合模式有关。未来研究应进一步明确反刍思维与相关脑网络活动之间的因果关系,探究反刍思维脑功能网络的结构基础,同时也应关注反刍思维及其脑网络的老龄化特征,并致力于探索有效干预反刍思维的神经调控技术。
分类: 心理学 >> 管理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19-09-25
摘要: 工作反刍指在没有要求其出现的情境下,有意识的、重复发生的工作方面的相关想法,分为工作相关情感反刍与工作相关问题解决沉思两个维度。工作反刍对个体健康、工作及幸福感的影响有“双刃剑”效应。持续性认知理论、压力认知激活模型与认知资源视角理论,可以解释该效应的内在机制。未来研究应分析影响双刃剑效应的边界条件,寻求减少消极效应、增加积极效应的途径,拓展其双刃剑效应心理机制的分析视角和该效应的作用层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