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理病理学网络理论、方法与挑战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心理科学进展》

    摘要: 对于精神障碍这一概念的理解, 传统DSM-ICD分类诊断系统和研究领域标准RDoC均基于潜变量视角, 认为精神障碍的症状由其潜在共同原因所致。这2种观点都忽略了症状间的相互作用。不同于分类和维度视角, Borsboom在2008年对精神障碍的概念化提出了的全新视角——心理病理学网络理论。此理论的核心观点是症状之间的动态因果关系构成了精神障碍。基于心理病理学网络理论的网络分析方法, 主要以结合EBIC的glasso算法估计症状间的偏相关网络, 并通过网络中节点中心性与网络连接性等指标, 来考查精神障碍症状的不同特性。近几年来, 研究者发现心理病理学网络分析方法在对症状间因果关系的推断、核心症状的识别和网络结构的可靠性与可重复性方面仍面临一些挑战。这些挑战为心理病理学网络理论与方法指明了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

  • “真伪性”视角下的谦逊领导行为: 双刃剑效应和转化机制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心理科学进展》

    摘要: 本文突破了以往研究过于聚焦谦逊领导积极效应的局限, 从领导者谦逊行为动机出发, 认为领导的谦逊表达实际上存在两种动机:真心实意的内在特质表达或逢场作戏的自我展现策略, 其领导有效性存在差异。基于上述思路, 本文以谦逊领导的“真伪性”辨析为核心, 构建谦逊领导积极效应、消极效应和转化机制模型。具体而言, 首先从“下属应对”视角, 构建真实性领导谦逊下的员工发展策略模型, 和策略性领导谦逊下的员工生存策略模型与迎合策略模型; 其次, 从“组织转化”视角, 揭示策略性领导谦逊的个人层面形成机制与组织层面干预机制。研究成果将丰富谦逊领导理论研究版图, 为大变局背景下发挥谦逊领导独特效用、将管理“伪君子”现象“化虚为实”提供组织应对思路。

  • 心理病理学网络理论、方法与挑战

    分类: 心理学 >> 心理统计 提交时间: 2021-04-03

    摘要: 对于精神障碍这一概念的理解,传统DSM–ICD分类诊断系统和研究领域标准RDoC均基于潜变量视角,认为精神障碍的症状由其潜在共同原因所致。这2种观点都忽略了症状间的相互作用。不同于分类和维度视角,Borsboom在2008年对精神障碍的概念化提出了的全新视角——心理病理学网络理论。此理论的核心观点是症状之间的动态因果关系构成了精神障碍。基于心理病理学网络理论的网络分析方法,主要以结合EBIC的glasso算法估计症状间的偏相关网络,并通过网络中节点中心性与网络连接性等指标,来考查精神障碍症状的不同特性。近几年来,研究者发现心理病理学网络分析方法在对症状间因果关系的推断、核心症状的识别和网络结构的可靠性与可重复性方面仍面临一些挑战。这些挑战为心理病理学网络理论与方法指明了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

  • 运营单位: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
  • 制作维护: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知识系统部
  • 邮箱: eprint@mail.las.ac.cn
  • 地址:北京中关村北四环西路33号
招募志愿者 许可声明 法律声明

京ICP备05002861号-25 |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1489号
版权所有© 2016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