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提交时间
按主题分类
按作者
按机构
  • 从领域到属性:亲环境行为测量的问题及建议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分类: 心理学 >> 心理测量 提交时间: 2024-07-22

    摘要: 已有研究开发了大量的亲环境行为测量工具,涉及量表、个体行为范式和群体博弈范式,其中大多测量工具是基于行为领域设计,节约、出行、垃圾处理、消费和公域行为是五个最常被提及的领域。现有依据行为领域的亲环境行为测量方式存在标准化程度低及测量结果推广性受限的问题,这主要是由于缺少对行为属性这一行为决定性特征的关注。未来研究应基于行为属性选用和开发标准化测量工具,并选取多种真实行为作为效标进行效度检验。

  • 神经模拟推断:基于神经网络和模拟推断的认知建模方法

    分类: 心理学 >> 认知心理学 分类: 计算机科学 >> 计算机应用技术 提交时间: 2024-07-21

    摘要: 认知建模是量化和理解人类心智过程的重要方法,但基于认知过程的计算模型往往较为复杂,难以确定其似然函数,进而导致模型参数估计及模型比较的困难。基于模拟的推断方法可以规避计算似然函数,直接利用模拟数据来估计模型参数或进行模型比较。尽管如此,该方法仍面临估计不准确和计算效率低的问题。神经网络技术,通过在训练阶段分摊生成模拟数据的成本,推动了基于神经网络的模拟推断方法的发展,从而提高了模型推断的准确性和效率。该方法已成功应用于近似认知模型的似然函数、估计参数的后验分布和近似的模型比较。然而,该类方法在训练成本效益、有效性验证以及方法和应用整合方面仍需进一步研究。

  • 突破性创造力与渐进性创造力真的区分开了吗?基于2011~2024文献的分析

    分类: 心理学 >> 管理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7-20

    摘要: 员工创造力一直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但以往将创造力作为单一变量越来越不能满足 理论与实践的需要。自2011年Gilson和Madjar迁移创新研究文献中的突破性创新和渐进 性创新这一对概念,首次提出将创造力区分为突破性与渐进性两类以来,相关理论与实证 研究逐渐涌现。本文通过回顾此后13年的79篇相关中英文文献,全面深入检验了区分两 种创造力的理论基础与实证证据。结果表明,虽然多数研究在理论上对两者进行了区分, 但仅半数研究基于这两种创造力的差异性构建了研究问题与理论模型。在实证方面,尽管 部分研究呈现了测量工具的区分效度证据,但多数研究尚未直接检验突破性与渐进性创造 力影响差异的显著性。值得注意的是,仍有超过四成的研究未在理论上进行区分或提供实 证支持。总体而言,未来学界应当在理论论证、研究问题与模型构建、实证检验中协同一 致地探究这两种创造力的本质区别与影响。基于此,指出了一系列有助于未来更好地区分 这两种创造力的研究建议,以及值得进一步探究的研究方向。

  • 中国儿童-青少年社会情绪图片库的建立和初步验证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7-19

    摘要: 尽管儿童和青少年的社会情绪问题已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但是目前还缺少专用于诱发其社会情绪的图片库。本研究通过两个研究来建立一个适合用于中国儿童和青少年社会情绪诱发的中国社会情绪图片库。研究1采用半结构化访谈法对儿童和青少年的社会情绪来源进行了探讨,发现其情绪主要源于人际交互的社会场景。基于研究1,研究2搜集了对应社会场景的情绪图片,并通过实验法评估了所搜集社会情绪图片的唤醒度、效价、动机。研究2发现,积极、中性和消极社会情绪图片不仅在各维度的评分上差异显著,而且在各维度内都具有较高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以上发现表明,该库具有良好的效度和信度,是诱发中国儿童和青少年社会情绪的可靠工具。

  • 旁观者清?道德情景中不同角色视角的启动调节第三方道德判断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7-19

    摘要: 每一个旁观者,都是其他道德情景中的决策者或接受者(受害者)。在道德判断中,个体很难摆脱先前经历的影响,做到真正的“旁观者清”。本研究通过启动不同道德角色的视角,采用事件相关电位技术考察了先前经历如何通过影响视角采择进一步干扰个体的道德判断及其相关神经活动。结果发现:启动接受者视角使得道德判断更加严苛,而启动决策者视角使得道德判断更加宽松;不同视角启动对道德判断的敏感性调节程度随着决策者从不道德决策中收益的增加而降低;神经层面上发现,不同道德角色视角的启动主要影响了道德判断的早期情绪唤起阶段,反映在N1和FRN成分上。由此可见,先前的道德经历显著影响了个体作为旁观者时的道德判断偏好,这一影响主要是通过调节对他人道德决策的早期情绪加工过程发生的。

  • 析“群内本性相异论”

    分类: 生物学 >> 生物进化论 分类: 心理学 >> 心理学其他学科 提交时间: 2024-07-19

    摘要: 生物本性假设是生物进化论的理论基石和中心议题。达尔文的自然选择理论最初是个体选择论,以生物本性利己为基本假设,由于无法解释蜂类蚁类的“利他主义行为”导致了致命的“利他主义难题”,也称为“达尔文主义难题”。为了破解难题,学者们又提出了群体、亲缘、基因和多层次等多种选择论。除个体选择论之外,各种选择论都认为生物中存在着“利他本性”,可统称为“利他本性存在论”。运用这种理论解释生物乃至人类的行为依然矛盾重重,论战不休。只有彻底破除“利他本性存在论”,坚持“利他本性不存在论”,也称“利己本性论”或“本性一元论”,才能摆脱困扰,破解难题。笔者将“利他本性存在论”分为“群内本性利他论”、“群内本性相异论”和“本性二元论”三个分支。限于篇幅,采用三篇论文分析。本文从违反自然科学原理、实验研究前提无一具备、假设数据不能代表真实总体等方面充分论证了“群内本性相异论”的谬误。

  • 析“群内本性利他论”

    分类: 生物学 >> 生物进化论 分类: 心理学 >> 心理学其他学科 提交时间: 2024-07-19

    摘要: 生物本性假设是生物进化论的理论基石和中心议题。达尔文的自然选择论最初是个体选择论,以生物本性利己为基本假设,由于无法解释蜂类蚁类的“利他主义行为”导致了致命的“利他主义难题”,也称为“达尔文主义难题”。为了破解难题,学者们又提出了群体、亲缘、基因和多层次等多种选择论。除个体选择论之外,各种选择论都认为生物中存在着“利他本性”,可统称为“利他本性存在论”。运用这种理论解释生物乃至人类的行为依然矛盾重重,论战不休。只有彻底破除“利他本性存在论”,坚持“利他本性不存在论”,也称“利己本性论”或“本性一元论”,才能摆脱困扰,破解难题。笔者将“利他本性存在论”分为“群内本性利他论”、“群内本性相异论”和“本性二元论”三个分支。限于篇幅,采用三篇论文分析。本文以生物进化论、需要运动论、自然科学原理和生物行为为依据,充分论证了“群内本性利他论”不能成立。

  • 机器学习方法在测验安全领域的应用

    分类: 心理学 >> 心理测量 提交时间: 2024-07-19

    摘要: 测验安全的事后检测主要依靠统计量方法,而新兴的机器学习方法凭借良好的检测性能与统计量方法形成互补。为了推进测验安全问题的解决,综述了监督学习、无监督学习和半监督学习三大类机器学习方法及其衍生的集成学习、深度学习与迁移学习方法在测验安全领域的应用,阐述了不同机器学习方法的特点,提供了数据的获取及处理、输入特征的选择等实用的方法建议。未来研究可以从机器学习与个人拟合、机器学习与多模态数据、基于生成对抗网络的异常检测,以及增加研究结果的可解释性几方面开展。

  • 赋能or去能:人工智能对创造性人格的影响

    分类: 心理学 >> 管理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7-19

    摘要: 创造性人格常被视为人类稳定且独特的禀赋。但当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以下简称AI)技术侵入创造性工作领域,AI具备的“数字权威”导致人类对AI的自动化偏差,人类由创造力主导角色滑向依附角色只在一线之间,并通过影响个体的创新自我效能感和创新角色认同,最终威胁到个体的创造性人格。本研究拟基于“我能创新”和“我应创新”两条作用路径,厘清在创造性任务中使用AI及产生自动化偏差对个体创造性人格的影响,并探讨个体如何通过自我领导守住创新主体地位,以期深化对AI背景下创造性人格的研究。

  • 运动特征对抽象动词具身表征的影响:来自fMRI及EMG的证据

    分类: 心理学 >> 认知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7-19

    摘要: 本研究将学习-测试范式与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fMRI)以及肌电图技术(EMG)相结合,探讨了运动特征与抽象动词具身表征之间的因果联系,旨在证明词语的运动特征可能是以往研究结果不一致的关键因素,为抽象概念表征的具身认知观点提供支持证据。任务态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实验1)发现,运动特征增加后,新造词在后测加工中引发的运动相关脑区(如左侧中央前回)的活动强度显著高于前测中的;且运动相关脑区(右侧中央前后回、左侧中央前回等)在新造抽象动词加工中的参与度受到词语运动特征值的调节。肌电图研究(实验2)发现,运动特征增加后的新造词加工也引发了手臂指伸肌肌电活动的增强。这表明,词语的运动特征在抽象动词具身表征中发挥因果性作用,运动特征对中枢运动系统的影响能够延伸至外周肌肉运动系统。结果为具身认知语言理解观提供了新的证据及重要完善和补充。

  • 混合课堂学生认知投入的多模态量化机制与干预

    分类: 心理学 >> 教育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7-17

    摘要: 认知投入是指学习者的心理努力程度和认知策略应用程度,是影响混合式教学中学习效果的关键因素,但以往对学生认知投入的评估存在主观性强、模态单一等问题,难以明晰混合课堂学生的认知投入水平,制约混合课堂教学效果的改善。本研究拟结合数学建模、实验室实验与教学追踪准实验探究混合课堂认知投入的量化及干预。本研究将建立混合课堂认知投入的多模态量化表征模型以及认知投入提升策略,形成面向高等教育的混合式教学方案并研制认知投入识别与干预的教研一体化工具,为实现混合式教学提质增效提供理论与实践支持。

  • 更道德抑或更社会:绿色消费的自我建构机制

    分类: 心理学 >> 管理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7-16

    摘要: 消费者的绿色消费行为不仅出于环境关切的目的,还兼具构建自我身份的功能导向。本文通过梳理绿色消费动机的相关研究,发现个体通过绿色消费进行自我建构的双重机制:发挥道德补偿作用,消弭道德失调状态,重塑个体的内在道德身份;充当社会地位、权力、声望和财富的信号表征体系,彰显个体的外在社会身份。本文进而基于自我建构的理论视角,提出了绿色消费心理动力机制的整合模型。未来研究可从绿色消费自我建构的路径模式、关系机制、研究领域和对象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 共享型员工管理实践:理论构建与实证检验

    分类: 心理学 >> 管理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7-16

    摘要: 共享型员工与平台企业之间不属于雇佣关系,基于雇佣关系的传统人力资源管理实践面对这类新型员工显得捉襟见肘,探索专门针对共享型员工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势在必行。本文采用扎根理论、跨案例研究、问卷调查等方法,对共享型员工管理实践的结构维度、测量工具和作用机制进行系统探索。首先,以滴滴出行和花椒直播两个共享平台为案例,基于扎根理论构建了共享型员工管理实践的三级职能体系,其中一级指标包括平台支持、平台激励和平台约束3个维度。其次,基于职能体系开发了11题项的共享型员工管理实践量表。最后,采用问卷调查法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并发现:共享型员工管理实践各维度对共享型员工的工作投入均有正向影响,组织认同的中介效应显著,主动性人格的调节作用部分显著。

  • 客体各向一致性与各向异性对中心朝向偏好的影响

    分类: 心理学 >> 心理学其他学科 提交时间: 2024-07-15

    摘要: 中心朝向偏好受客体整体朝向特征影响,但部分朝向特征的影响机制尚不明确。采用客体摆放范式,通过3个实验考察客体各向一致性与各向异性对中心朝向偏好的影响。结果发现,形象客体的躯干、头部、视线偏向均能引发中心朝向偏好,各向一致性能强化中心朝向偏好,各向异性能削弱中心朝向偏好且以躯干或头部偏向为参照;形象客体初步抽象化后躯干与头部偏向一致无法强化中心朝向偏好;完全抽象化后各向一致性无法强化中心朝向偏好,各向异性能削弱中心朝向偏好且以占整体比例较大部分的偏向为参照。结果表明,个体对客体各部分偏向均会产生解释空间,其大小及延伸性取决于部分的特征、功能性及部分相对整体的意义,部分朝向的复杂性使其叠加或离散,从而表现为对整体中心朝向偏好的强化或削弱。研究结论拓展了自解释性空间假说,为艺术创作、广告设计等场景中的空间构图设计提供了依据。

  • 帮助行为中的先来与后到:人们对先行帮助者的偏好效应

    分类: 心理学 >> 心理学其他学科 提交时间: 2024-07-15

    摘要: 帮助顺序先后会影响求助者对帮助者出于共情或痛苦的动机归因,进而影响对帮助者的感知真诚,最终影响对帮助者的评价和反应。研究采用被试间和被试内设计,在多种助人情境下对帮助的顺序效应及其机制进行探讨:研究1a和1b验证了人们对先行帮助者的偏好效应,发现求助者对越早提供帮助的人认知情感评价和总体印象评价越高。研究2进一步验证研究1a和1b发现的稳定性,求助者对越早提供帮助的人有着越高的再次求助意愿和互惠意愿。研究3探究该效应的中介机制,发现对越早提供帮助的帮助者,求助者会对帮助者做出更高的共情归因与更低的痛苦归因;共情感知、痛苦感知和感知真诚在帮助顺序与帮助者评价关系之间起到平行链式中介作用。以上结果验证了帮助的顺序效应及其机制, 增加了助人行为全新的情境影响因素。

  • 记忆快速巩固:基于图式的学习与重复再激活

    分类: 心理学 >> 认知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7-14

    摘要: 记忆巩固通常被认为是一个缓慢的过程,需要数年甚至更长时间。然而,新的研究显示,当新信息与已有图式一致或采用特定编码方式时,记忆能够迅速巩固。此外,睡眠和提取对记忆的促进也被认为与记忆的快速巩固有关。这些现象揭示了记忆快速巩固两种可能的途径:基于图式的学习和记忆重复再激活。在未来的研究中,可以进一步探索海马在皮层学习中的作用,干扰抑制对记忆巩固的意义,以及在理解记忆快速巩固两面性的基础上,从适应环境的视角来考察记忆巩固的快与慢。

  • 加工流畅性、预期和认知目标如何塑造审美判断?——基于多模型整合的视角

    分类: 心理学 >> 心理学其他学科 提交时间: 2024-07-12

    摘要: 审美愉悦的加工流畅性理论认为刺激加工的容易程度会引发积极情绪,从而促进对刺激的积极评价。在近20年的概念发展和实证研究中,该模型逐渐面临理论和经验的双重挑战。结合预测加工框架和认知动机模型有望对早期流畅性理论进行补充和完善,形成多模型整合的审美判断流畅性解释框架。它强调了四个因素在影响审美判断方面的作用:对刺激的期望、对流畅性本身的期望、与特定信念相关的定向目标以及与流畅性和确定性相关的非定向目标。四个因素共同决定了加工流畅性如何介入审美判断,以及会对审美判断产生哪些具体影响。该框架为更好地解释审美判断过程中矛盾而复杂的流畅性效应提供了理论支持,并为该领域未来的实证研究指明了方向。

  • 领导者如何通过学习机会评估减少由下属宣泄引起的领导日常辱虐行为?

    分类: 心理学 >> 管理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7-12

    摘要: 现有文献主要从“宣泄者”视角出发,讨论宣泄如何影响了宣泄者的态度和行为,从“接受者”视角探索宣泄对接受者的影响的文献相对匮乏。仅有的“接受者”视角文章将领导者看作是被动的接受者,指出下属对领导者宣泄会引起领导者的负面情绪,进而导致领导者对下属做出负面行为。同时,文章还指出组织需要选择具有合适的个人特质的领导者来应对下属宣泄带来的挑战。不同于以往研究,本文将领导者看作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接受者,基于压力交互理论,提出在个体内层次,自我耗竭这一认知机制在领导者接受到下属宣泄和实施领导日常辱虐行为之间起中介作用。同时,领导者自己能够通过下属宣泄学习机会评估来缓解下属宣泄导致领导者自我耗竭效应,进而减少领导日常辱虐行为。本文采用经验取样法,在一家大型制造业企业和一家金融服务企业收集了连续10个工作日、每天3次调研的数据,来自188位中基层领导者的1532个观测点的匹配数据支持了上述假设。

  • 心理与脑科学研究中的样本代表性

    分类: 心理学 >> 心理学其他学科 提交时间: 2024-07-09

    摘要: 心理与脑科学以人类被试作为研究对象,其结果的可推广性(generalizability, 也称为普适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样本的代表性(representativeness)。但心理与脑科学研究中样本的代表性长久以来饱受诟病。当前研究中主要存在两大问题:(1) 样本信息的缺失,大部分研究仅报告了被试的性别、年龄与国别,而被试的种族/民族、受教育程度和社会经济地位等重要信息较少被报告,且从时间跨度上看,这种状况较以前未得到根本性改变;(2) 从已报告的信息来看,当前样本的代表性不足:女性被试多于男性,集中于西方的、年轻的和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群,而中老年人、受教育水平较低人群及低收入人群较少被研究者关注,亚洲人/亚裔、黑人/非洲裔、西班牙裔/拉丁裔人群同样较少受到关注,从国别角度来说,亚非拉国家尤其是非洲、拉丁美洲与中东地区的人群较少出现在心理和脑科学研究中。以上两大问题的产生可能主要存在如下原因:方便取样法作为主要的取样方法;欧美研究者主导了心理与脑科学的研究;整体上忽视文化以及不同人口因素的影响;研究者自身存有偏见。要改变这种现状,需要研究者、学术组织、期刊编辑和基金资助方等多方的共同努力。提升样本代表性将有助于让心理与脑科学的科学知识应用于更广泛的群体,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 创业激情的“错位”对创业努力和创业成瘾的机制研究

    分类: 心理学 >> 管理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7-09

    摘要: 本研究基于身份控制理论,通过两项内容接续的子研究,深入探究创业激情的两个组成部分:创业身份中心性和强烈积极情绪的不同匹配状态,分别对创业努力和创业成瘾的影响,以及其中的潜在机制。在研究 1 中,对145名新创业者进行间隔6周,连续8次的追踪调查。研究 2 使用来自不同背景的不同样本,在再次验证研究 1 结果的同时,引入自满感和焦虑感这两种成就情绪作为中介变量,探究其潜在机制。(1)相较于身份中心性—积极情绪不匹配,二者匹配时的创业努力较高,创业成瘾较低。(2)相较于低身份中心性—低积极情绪,高身份中心性—高积极情绪创业者的创业努力较高,创业成瘾也较高。(3) 相较于低身份中心性—高积极情绪,高身份中心性—低积极情绪的创业者创业努力较高,创业成瘾也较高。(4)身份中心性—积极情绪不匹配会通过自满感降低创业努力,而通过焦虑感增强创业成瘾。结果回应了过往学者对创业身份中心性和强烈积极情绪二者间存在错位关系的呼吁,对于理解创业努力和创业成瘾具有一定的理论借鉴意义。

  • 运营单位: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
  • 制作维护: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知识系统部
  • 邮箱: eprint@mail.las.ac.cn
  • 地址:北京中关村北四环西路33号
招募志愿者 许可声明 法律声明

京ICP备05002861号-25 |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1489号
版权所有© 2016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