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对熟悉度和同音线索在谐音型歇后语理解中的作用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7 合作期刊: 《心理学报》

    摘要: 谐音型歇后语是汉语特殊的语汇表达形式, 对其加工常常需要通达后一语节的同音线索来完成语音、语义隐喻映射。本研究通过2个实验探讨相对熟悉度和同音线索类型对谐音型歇后语加工的作用。实验1结果表明, 在高熟悉度条件下, 被试对语汇的加工策略取决于歇后语的同音线索类型。当后一语节为同音字时, 加工较为快速; 当后一语节为谐音字时, 通达歇后语隐喻意义的路径受阻。对熟悉度较高的谐音型歇后语进行加工, 语义通达表现出预存性; 在缺乏同音线索的条件下, 语料加工时间较长, 反应准确率较低, 支持概念隐喻模型和概念合成假说。而对熟悉度较低的歇后语进行加工, 被试更倾向于采用即时(on-line)策略, 支持概念合成理论和基于心理模型的语用推理假说。实验2结果表明, 呈现“错误同音”线索对歇后语的加工形成干扰, 不支持概念合成理论和基于心理模型的语用推理理论。总的结果表明, 相对熟悉度和同音线索类型影响谐音型歇后语的通达, 谐音歇后语加工需要同时激活语音和语义两条通道。

  • 运营单位: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
  • 制作维护: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知识系统部
  • 邮箱: eprint@mail.las.ac.cn
  • 地址:北京中关村北四环西路33号
招募志愿者 许可声明 法律声明

京ICP备05002861号-25 |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1489号
版权所有© 2016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