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s the most essential feature of society mutual recognition or sufficient interaction?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分类: 管理学 >> 管理理论 提交时间: 2024-06-04

    摘要: There is no society without interaction, and only when there is interaction can it be called a society. In the definition of society, overemphasizing identity and belonging, and placing the importance of identity and belonging above interaction, is a narrowing of society and is not in line with reality. There is not only mutual recognition and cooperation, but also contradictions and disputes, which is the normal state of society. Although there can be close relationships between different species of animals, this relationship is often not an equal relationship, and the content is usually incomplete, and only some aspects are similar to society. It is necessary to define the category of society strictly between the same species. As for whether a society can be passed on from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 this should only be the result of the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of the society, not whether the society is a necessary prerequisite of a society. A social group that has existed in history but has become extinct is also a form of society, and it cannot be assumed that it is not a society just because it has become extinct.

  • 不同道德情境下叠音品牌名称对消费者道德反应的影响——心智知觉理论的视角

    分类: 心理学 >> 管理心理学 分类: 管理学 >> 企业管理 提交时间: 2024-02-02

    摘要: 品牌名称是建立品牌-消费者关系的重要连接点,是品牌资产的构成要素。品牌语言学的研究发现,品牌名称的语音特征会影响消费者的认知、情绪与行为,但鲜有研究考察语音特征对消费者的道德反应的影响及其路径。本研究基于心智知觉理论,探究了品牌分别作为道德主体和道德受害者两种不同的角色时,叠音品牌名称影响消费者道德反应的非对称性路径。具体而言:品牌作为道德主体违规的情境下,相较于非叠音,叠音品牌名称能通过降低消费者感知的品牌心智的思考维度(而非感受维度),来缓解消费者对品牌的消极道德反应(愤怒、厌恶、谴责、惩罚行为意图);而当品牌作为道德受害者受害的情境下,叠音品牌名称则通过提升消费者感知的品牌心智的感受维度(而非思考维度),来增强消费者对品牌的积极道德反应(同情、怜悯、遗憾、购买支持行为意图)。本研究通过7个实验证明了假设,从理论上创新性地探索了语音特征与道德反应的因果关系,揭示了品牌心智的两个维度作为不对称中介存在的机制,为实践中品牌道德事件公关和公益营销传播工作提供了借鉴。

  • 专业设计、用户设计还是AI设计?设计源效应的心理机制

    分类: 心理学 >> 应用心理学 分类: 管理学 >> 企业管理 提交时间: 2024-01-28

    摘要: 设计源效应是指企业产品设计来源信息对消费者产品偏好和企业态度的影响。目前,专业设计师、用户和AI是三种常见的产品设计源。这三种产品设计源通过不同的作用机制对消费者心理和行为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其中,能力是专业设计源效应产生的作用机制,能力、权力和心理距离是用户设计源效应产生的作用机制,而价值和信息是AI设计源效应产生的作用机制。同时,设计源效应是有作用条件的,会受到消费者、产品、企业因素的约束。未来研究可以深入探讨消费者对混合设计源的反应、进一步探讨设计源效应的作用机制和作用条件。

  • 区分还是融合?虚拟化团队工作模式下的员工工作-家庭平衡策略

    分类: 心理学 >> 管理心理学 分类: 管理学 >> 企业管理 提交时间: 2024-01-24

    摘要: 虚拟化团队工作模式成为当前企业运作的一个发展趋势,产生了无边界的工作特征,工作和家庭领域高度重叠,改变了以往工作和家庭可区分的研究和实践前提。为此,学者开始提倡顺应无边界的发展趋势,促进工作和家庭融合。然而,基于这一管理思路的企业实践却导致了一系列负面效果。这让我们不禁重新思考:在虚拟化团队工作模式发展趋势下,我们更适合采用以往的工作-家庭区分思路,还是当前的工作-家庭融合思路,抑或是其他新的管理思路?为解决这一重要问题,本研究通过社会认同理论弥补资源保存理论在解释力上的不足,探讨团队虚拟性如何影响员工的工作-家庭整合行为,采用怎样的管理思路进行有效的干预以达到工作和家庭和谐发展的效果。本研究为数智化变革下的工作-家庭平衡研究构建了新的理论框架,推动该领域理论的进一步发展,有助于指导企业从新的管理思路促进工作和家庭和谐发展。

  • 消费者用药依从行为探析:基于两阶段理论模型

    分类: 心理学 >> 应用心理学 分类: 管理学 >> 管理学其他学科 提交时间: 2024-01-18

    摘要: 个体健康行为改变是否存在阶段性是当前争议的焦点。用药依从行为作为关键的影响医疗效果指标, 对个体的身心健康产生重要影响。前人对于用药依从水平的研究综述大多是从医学角度, 着眼于特定疾病的用药依从行为。然而, 在医疗保健行业市场化的背景下, 鲜有研究从消费者的视角出发, 探究信息加工方式和心理过程对消费者用药依从行为的影响。同时, 现有研究也缺乏对依从行为的理论分类和论述。基于两阶段理论模型回顾了营销领域影响消费者用药依从行为的影响因素, 梳理了干预策略, 并提出未来研究趋势与展望。在理论上, 这有助于从健康行为改变阶段上理解个体的用药依从行为, 丰富健康领域的阶段理论。在实践上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消费者的心理健康和行为规律, 并为慢性病管理提供了营销方面的启示。

  • 女性社会创业:身份认同策略、合法性获取及绩效影响研究

    分类: 心理学 >> 心理学其他学科 分类: 管理学 >> 管理学其他学科 提交时间: 2023-12-29

    摘要: 身份认同作为女性社会创业者创业行为和结果的起点,对于解决她们所面临的关键问题获取合法性和提升创业绩效,具有重要意义。然而, 目前对于女性社会创业者身份认同策略与合法性获取之间的关系,以及身份认同整合如何提升社会创业绩效的内在机理的研究仍然匮乏。因此,本研究遵循身份认同策略合法性获取绩效影响的递进逻辑,开展三项子研究:首先,基于认同理论,通过联合分析实验探讨身份认同策略对女性社会创业决策的影响;其次,基于制度逻辑视角,利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探究身份认同策略对合法性获取的组态影响;最后,基于认同理论,构建女性社会创业者身份认同整合影响社会创业绩效的理论模型,揭示合法性的中介作用以及社会拼凑的调节作用。相关研究成果有助于指导女性社会创业者形成清晰的自我认知并做出合理的创业决策,成功获取合法性,进而提升社会创业绩效。

  • 管理心理研究中情景实验材料的使用现状与设计策略

    分类: 心理学 >> 管理心理学 分类: 管理学 >> 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 提交时间: 2023-12-01

    摘要: 虽然情景实验是管理心理领域兼具内部效度和生态效度的一种研究设计,但仍缺少详细、规范的情景实验材料设计指南。基于此,本研究在介绍了情景实验内涵、类别、与情境启动法区别的基础上,编码分析了20本国内外管理心理领域期刊近五年的93项情景实验,从设计前、中、后三个阶段开发了情景实验材料的设计策略。其中,设计前阶段侧重能否采用情景实验;设计阶段侧重如何形成实验材料初稿,依次为确定情景数量、初步设计情景、选择情景媒介、规范情景材料和营造真实情景五个子阶段。设计后阶段侧重评价材料是否具有真实性和有效性。若未通过检验或存在扩展材料的需求,研究者应返回设计阶段不断修改或改写,直至使其符合标准。未来研究可以重视理论选择并借助关键事件技术、信息技术及可迭代的决策情景提升情景材料适切性、丰富性和真实性。

  • 工作中成功老龄化的前因机制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 分类: 管理学 >> 管理理论 提交时间: 2023-07-15

    摘要: 全球劳动力正在经历老龄化。工作中成功老龄化在促进年长员工生产效率提升、职业发展和工作价值实现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受到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通过对74篇相关文献进行内容分析,影响工作中成功老龄化的因素可被概括为组织与工作环境、适应性策略、主动性策略和个人特征四类,并据此提出发生机制的综合模型。未来应从探索结构性因素和跨学科理论的联合使用、前因和发生机制的进一步探索,以及研究方法和设计的优化三个方面展开更为深入的研究。

  • 共有消费下“最大化”心理偏差的形成与后效:基于集体心理账户的视角

    分类: 心理学 >> 管理心理学 分类: 管理学 >> 管理理论 提交时间: 2023-03-28

    摘要: 共有消费一种共买共用的消费模式是消费者在家庭、社交、工作中一种常见的消费模式。然而,现有文献缺乏有关共有消费一般化特征的系统性探索,阻碍了其研究的发展。研究基于心理账户理论,首次提出共有消费情景下的集体心理账户,将共有消费中的决策机制理解为多位个体的集体心理账户采用某种规则的集合,从而揭示了集体心理账户视角下共有消费的心理效应,即最大化心理偏差。在该心理偏差的逻辑基础上,研究分析了在两种共有消费情境(包括集体送礼和拼单购买)中,消费者的非理性行为以及具体心理机制和边界条件。研究结论将有助于加深理解共有消费中的消费者行为,充实和丰富共有消费研究和心理账户理论,为营销人员提供可能的助推策略。

  • 消费失败情境下人际亲密度对口碑传播意愿的U型影响 ——基于动机冲突的视角

    分类: 心理学 >> 管理心理学 分类: 心理学 >> 工业心理学 分类: 管理学 >> 企业管理 提交时间: 2023-03-16

    摘要: [目的]消费失败情境下消费者对不同亲密度群体的口碑传播意愿受保护他人利益和保护自我形象动机的影响。 [方法]不同于前期研究亲密度对口碑影响的线性关系结论,本研究基于动机冲突的视角,构建动机冲突模型,考察了消费失败情境下人际亲密度对口碑传播意愿的影响及其内在机理。 [结论]通过 4 个主实验和 2 个附加实验,结果表明亲密度对口碑传播意愿的影响呈 U 型关系,与低高亲密度对象相比,消费者面对中亲密度对象时口碑传播意愿最低。这种影响可以通过消费者产生的保护他人利益动机和保护自我形象动机之间的张力来解释,商家责任调节了以上机理,当商家在导致消费失败的结果中承担的责任较高时,口碑传播意愿不再随亲密度的增加呈现 U 型关系。

  • 领导纳谏内涵及其对工作行为的影响:基于调节焦点理论的视角

    分类: 管理学 >> 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 分类: 心理学 >> 管理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2-12-06

    摘要: 领导纳谏自古有之,它对组织的发展与成功至关重要。通过对领导纳谏的概念、影响因素和影响结果的详细综述发现,现有研究缺乏对领导纳谏内涵的关注,且聚焦于对领导纳谏影响因素的探讨,这不利于我们深入理解领导纳谏的概念内涵及其作用机制。领导纳谏是一种深思熟虑的认知过程,但同时作为一种有意识的行为,它也是一种受动机驱动的目的性行为。本文从领导纳谏的动机视角出发,基于调节焦点理论系统地探讨领导纳谏的内涵及其效应机制。具体而言,根据领导纳谏的动机和调节焦点理论,领导纳谏可以被划分为促进型纳谏和防御型纳谏两个子维度,同时将从个体和团队两个方面来探讨促进型纳谏和防御型纳谏对员工建言行为和团队创新的不同影响机制,为领导纳谏研究提供全新视角。

  • 组织政治环境如何影响领导者公正准则遵从?

    分类: 心理学 >> 管理心理学 分类: 管理学 >> 企业管理 提交时间: 2022-09-04

    摘要: 论文基于自我控制的强度模型,研究了组织政治环境作为情境因素影响领导者公正准则遵从的作用机制和边界条件。对来自某国有商业银行73位网点主任连续10个工作日的570个经验取样法的数据分析结果发现:(1)在个体内层次,领导者组织政治感知提高了自我耗竭,领导者职位任期削弱了该正向关系。(2)个体内层次自我耗竭对公正准则遵从的作用取决于个体间层次领导身份认同的程度:当领导身份认同较高时,二者关系为正;当领导身份认同较低时,二者关系为负。(3)当领导者职位任期较短且领导身份认同较高时,组织政治感知通过自我耗竭促进公正准则遵从;当职位任期较短且领导身份认同较低时,组织政治感知通过自我耗竭阻碍公正准则遵从。上述研究结论将公正准则遵从的前因研究从行为者中心视角拓展到情境中心视角,率先研究了组织政治感知的个体内变化及其影响,同时增进了对自我耗竭作用机制和边界条件的认识。

  • 嵌入于社会情境的工作重塑研究: 工作重塑的新视角

    分类: 心理学 >> 管理心理学 分类: 管理学 >> 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 提交时间: 2021-11-10

    摘要: 工作重塑实质上是一种情境性的主动性行为。基于已有研究成果,首先系统归纳工作重塑与社会情境因素之间关系的四种研究视角,即社会情境是工作重塑的目标、社会情境因素是工作重塑的组成部分、社会情境因素影响工作重塑、社会情境因素为工作重塑设立边界条件。此外,梳理并讨论社会情境因素影响工作重塑的内在机制以及社会情境因素与个体特征的交互对于工作重塑的影响、工作重塑在特定情境中的有效性两方面的研究。在此基础上,结合其他相关变量的研究现状对嵌入于社会情境的工作重塑的未来研究进行展望,包括探索工作重塑对他人的影响、探索团队工作重塑驱动个体工作重塑的多重路径、探索社会情境影响工作重塑的内在机制、探索社会情境与个体特征的互动如何影响工作重塑,以及探讨基于中国社会情境的工作重塑的有效性。

  • 福至心灵:幸运感知对消费行为的影响及其理论解释

    分类: 心理学 >> 心理学其他学科 分类: 管理学 >> 管理学其他学科 提交时间: 2021-08-15

    摘要: 寻求幸运的行为从古至今广泛存在于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幸运感知如何影响消费行为的理论成果为消费研究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通过系统回顾相关文献发现,个体的幸运感知会对冒险行为、独特性寻求、传染效应、特定事物的态度和幸运消费产生影响。归因理论、人格特质理论、认知启动理论、反事实思维、社会比较理论、控制感理论和启发式决策可以用于解释幸运感知对消费行为的影响。未来研究应深化幸运感知影响消费行为的作用机制并拓展边界条件及其双向结果。

  • 运营单位: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
  • 制作维护: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知识系统部
  • 邮箱: eprint@mail.las.ac.cn
  • 地址:北京中关村北四环西路33号
招募志愿者 许可声明 法律声明

京ICP备05002861号-25 |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1489号
版权所有© 2016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