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7-30
摘要: 基于动态发展视角和多基因研究范式,对1044名青少年(初测年龄13.32 ± 0.48岁, 50.1%女生)进行为期三年的追踪,考察青少年早期同伴拒绝的发展变化与亲社会行为发展变化的关系以及多巴胺系统基因的调节作用。结果发现:(1)青少年早期亲社会行为和同伴拒绝均呈线性上升趋势;(2)同伴拒绝的初始水平与增长速度均能预测亲社会行为发展轨迹。较高的同伴拒绝初始水平与较低的亲社会行为初始水平有关,也与更快的亲社会行为上升趋势有关,但是较高的同伴拒绝增长速度降低了亲社会行为的增长速度;(3)多巴胺系统多基因累加分调节同伴拒绝初始水平与亲社会行为初始水平、增长速度间的关系。相比携带较多高多巴胺含量相关等位基因的青少年,携带较少高多巴胺含量相关等位基因的青少年同伴拒绝初始水平越高,其亲社会行为初始水平更低、增长速度更快。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4-29
摘要: 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对拒绝敏感性与同伴疏离在父母教养方式和网络成瘾之间的链式中介效应进行研究,进一步揭示网络成瘾的影响因素。方法:调查对象选择的是福建省泉州市某一中学的初一、初二学生共373人。采用问 卷调查的方法,使用的调查工具包含《简式家庭教养方式量表》、《拒绝敏感性量表》、 《亲子同伴依恋量表》的同伴疏离维度和《陈氏网络成瘾量统计表》。利用SPSS25.0对回 收数据进行分析。结果:(1)积极家庭教养方式与拒绝敏感性、同伴疏离、网络成瘾之间均呈现显著 的负相关关系。(2)消极家庭教养方式与拒绝敏感性、同伴疏离、网络成瘾之间均呈现显著的正相关 关系。(3)积极家庭教养方式、拒绝敏感性、同伴疏离在性别上存在差异,呈现出男生在父 母积极教养方式上的得分高于女生,女生在拒绝敏感性、同伴疏离上的得分高于男生。(4)拒绝敏感性和同伴疏离在消极家庭教养方式对网络成瘾的影响中起链式中介作用。 (5)拒绝敏感性和同伴疏离在积极家庭教养方式对网络成瘾的影响中起链式中介作用。结论:青少年拒绝敏感性和同伴疏离在父母教养方式对网络成瘾的影响中起部分中介 作用,即青少年的父母采用积极的教养方式,则会降低青少年的拒绝敏感性,从而减少同 伴疏离的产生,最后减少网络成瘾的程度;父母采用消极的教养方式,则会提高青少年的 拒绝敏感性,增加同伴疏离现象的产生,最后提高其网络成瘾的程度。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1-15
摘要: 目的:探究父母手机冷落与青少年网络游戏成瘾的关系,以及越轨同伴交往在两者间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父母手机冷落量表、越轨同伴交往量表和网络游戏成瘾量表对808 名青少年进行调查,采用 AMOS 26.0 进行中介效应检验。结果:父母手机冷落与网络游戏成瘾(r = 0.23, p<0.01)和越轨同伴交往(r = 0.19, p<0.01)均呈显著正相关,越轨同伴交往与网络游戏成瘾亦呈显著正相关(r = 0.23, p<0.01);越轨同伴交往在父母手机冷落与网络游戏成瘾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结论:父母手机冷落既能直接诱发青少年网络游戏成瘾,也能通过助长越轨同伴交往间接增加网络游戏成瘾风险。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6-23
摘要: 青少年抑郁是遗传基因与环境动态交互作用的结果, 但是现有研究忽视了抑郁遗传效应的发展动态性。本研究通过对1086名青少年(平均年龄12.32, 50%女生)进行三年的追踪, 分别从遗传效应的年龄差异以及遗传效应影响抑郁发展轨迹的角度, 考察BDNF基因与同伴关系对青少年抑郁的动态影响。结果显示:(1)在三个时间点上, BDNF基因与同伴拒绝交互影响青少年抑郁, 但其作用模式存在年龄差异:12岁时, MetMet基因型携带者对环境敏感性高于ValMet基因型携带者; 13岁时, MetMet和ValVal基因型携带者对环境的敏感性均高于ValMet基因型携带者; 14岁时, ValVal基因型携带者对环境的敏感性高于ValMet基因型携带者。(2)青少年早期抑郁呈线性增长趋势, 但是抑郁初始水平与增长速度无关。(3)BDNF基因与同伴拒绝交互预测青少年抑郁的初始水平, 相比ValMet基因型, 携带MetMet基因型的青少年在经历同伴拒绝后抑郁初始水平更高。(4)BDNF基因显著预测青少年抑郁增长速度, 相比ValMet基因型携带者, 携带MetMet和ValVal基因型的青少年抑郁增长速度更快。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心理科学进展》
摘要: 青少年更倾向于从事冒险或鲁莽行为, 并且更容易受到同伴影响。从个人特质和社交互动等多个角度探讨的研究结果表明, 同伴对青少年冒险行为存在助长作用, 即当同伴在场时, 青少年的行为会更加冒险。同伴对青少年冒险行为的作用机制可以从心理、神经、遗传、社会文化等多个层面进行解释:在心理层面, 这种影响源于青少年寻求同伴认可和归属感的需要, 以及社会学习的作用; 在神经机制层面, 源于认知控制网络和刺激处理系统的相互作用; 在遗传层面, 源于特定基因的易感性等; 在社会文化层面, 同伴影响会因文化差异而带来程度与表现上的差异。未来研究应从发展、文化心理、构建复杂模型网络等视角深入探究同伴对青少年冒险行为的影响。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心理科学进展》
摘要: 欺凌是一种群体动态过程, 同伴生态是欺凌发生发展的重要情境。虽然已有研究重视影响欺凌的同伴因素, 但从群体动态关系视角细致探讨欺凌相关行为(欺凌、受欺凌和保护行为)发展变化的研究仍十分有限。从社会网络与欺凌相关行为相互影响的关键问题入手, 重点考察欺凌相关行为在同伴关系网络中的发展进程, 揭示了同伴关系网络的结构特征和内部关系作为欺凌相关行为是否发生、如何发展的重要生态标志, 阐明了存在相同行为特征的个体分群汇聚的选择效应和群体内行为传染的影响效应。未来研究应结合多维社会网络、多类型网络结构和关系特征、不同欺凌角色以及我国本土化特点等进一步加强欺凌治理的群体生态研究, 从而更好地为群体生态层面上的欺凌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心理科学进展》
摘要: 攻击行为在儿童和青少年的社会、情感和心理适应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而同伴侵害是儿童和青少年攻击行为一个重要的预测因素。先前的一些研究已经考察了儿童和青少年同伴侵害与攻击行为之间的关系, 但是尚不完全清楚调节效应对二者关系的影响。因此当前研究采用三水平元分析方法检验效应量的可靠性和一系列调节效应。在系统地搜索了2020年10月之前发表的文献后, 当前元分析确定了40项研究, 包括25605名被试, 共计333个效应量。主效应检验发现儿童和青少年的同伴侵害与攻击行为呈显著正相关。此外, 调节效应检验发现同伴侵害变量具有显著的调节作用。与身体侵害相比, 关系侵害与儿童和青少年攻击行为之间的相关更强。儿童和青少年的同伴侵害与攻击行为也受到了地区的调节, 它们之间的关系在亚洲地区比在南美洲地区更强。研究设计也是一个显著的调节变量, 儿童和青少年同伴侵害与攻击行为的相关在纵向研究中比在横向研究中更低。最后, 当前元分析的结果显示同伴侵害的报告者也是一个显著的调节变量。与同伴报告的同伴侵害相比, 教师报告的同伴侵害与儿童和青少年攻击行为之间的相关较高。当前研究的结果指出, 在预防、控制儿童和青少年的攻击行为时应该注意同伴侵害对其的影响。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7 合作期刊: 《心理学报》
摘要: 采用事件相关电位(ERP)技术, 探讨同伴在场与自尊水平对青少年冒险行为的影响。实验采用气球模拟风险任务(BART), 比较不同条件下青少年冒险行为量的差异。结果发现:(1) 同伴在场时青少年冒险行为更多, 比无同伴在场诱发的N1、P3、LPP波幅更大; (2) 高自尊青少年更加冒险, 且诱发的P3、LPP波幅更大; (3) 同伴在场与自尊的交互作用显著, 仅高自尊青少年的同伴在场效应明显, 诱发出更大波幅的N1、P3、LPP成分。结果提示, 同伴在场时高自尊的青少年更可能参与一些非消极的冒险行为, 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对冒险中的奖赏信息更敏感、更兴奋、趋近动机更强。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7 合作期刊: 《心理学报》
摘要: 小学生作业作弊是心理学领域忽略已久的研究重点,机器学习是数智时代新兴的人工智能科学。笔者对2,098名2至6年级小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采用机器学习法,考察个体认知、道德判断、同伴行为,及性别、年级、成绩等因素对小学生作业作弊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集成机器学习模型对小学生作业作弊预测准确率(AUC均值)达80.46%;对作业作弊预测效应最强的四个因素依次为个体对作业作弊的接受程度、观察到同伴作弊的普遍性和频率,及其自身成绩。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7 合作期刊: 《心理学报》
摘要: 本研究采用元分析技术探讨儿童青少年同伴侵害与内化问题的纵向关系, 检验人际风险模型、症状驱动模型与相互作用模型在两者关系中的适用性。共纳入89篇文献, 包含99个独立效应量, 涉及被试70598人。随机效应模型分析结果表明, 同伴侵害可以预测内化问题(β = 0.097, 95% CI [0.083, 0.110]), 内化问题对同伴侵害也存在预测作用(β = 0.119, 95% CI [0.104, 0.135]), 结果支持同伴侵害与内化问题的相互作用模型。同伴侵害对内化问题的预测作用中, 年龄与侵害类型存在调节效应, 测量时间间隔、侵害类型、评定方式与问题类型在内化问题对同伴侵害的预测中起调节作用, 中西文化类型在两者相互预测模型中均不存在调节作用, 各调节因素在同伴侵害及其亚类型外显侵害、关系侵害与内化问题双向关系中的作用基本一致。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2-12-18
摘要: 采用纵向设计,对1580名四年级、初一和高一学生进行连续4次追踪测量,考察同伴侵害在第1次至第3次的变化轨迹及其群体异质性,并探讨同伴侵害的初始水平和变化速度如何协同影响第4次的抑郁情绪和外化问题。结果表明:(1)同伴侵害的变化轨迹呈现出线性递减的特点,且递减趋势因不同的流动状态呈现异质性的特点。具体而言,流动儿童、留守儿童和农村儿童在同伴侵害的初始水平上均高于城市儿童,且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的下降速度比城市儿童更快;(2)在控制人口学因素和基线水平的抑郁情绪和外化问题后,同伴侵害的初始水平和变化速度对抑郁情绪的影响以压力敏感的模式发挥作用,在外化问题中以压力增强的方式发挥作用。可见,同伴侵害的初始水平和变化速度对抑郁情绪和外化问题的影响具有独特性,未来预防/干预研究需要因不同的问题行为制定针对性方案,以有效地提高干预效果。
分类: 心理学 >> 教育心理学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2-12-01
摘要: 小学生作业作弊是心理学领域忽略已久的研究重点,机器学习是数智时代新兴的人 工智能科学。笔者对 2,098 名 2 至 6 年级小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采用机器学习法,考察个 体认知、道德判断、同伴行为,及性别、年级、成绩等因素对小学生作业作弊行为的影 响。结果表明:集成机器学习模型对小学生作业作弊预测准确率(AUC 均值)达 80.46%;对 作业作弊预测效应最强的四个因素依次为个体对作业作弊的接受程度、观察到同伴作弊的 普遍性和频率,及其自身成绩。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 分类: 心理学 >> 教育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2-02-08
摘要: 本研究采用元分析技术探讨儿童青少年同伴侵害与内化问题的纵向关系,检验人际风险模型、症状驱动模型与相互作用模型在两者关系中的适用性。共纳入89篇文献,包含99个独立效应量,涉及被试70598人。随机效应模型分析结果表明,同伴侵害可以预测内化问题(=0.097, 95% CI[0.083, 0.110]),内化问题对同伴侵害也存在预测作用(=0.119, 95% CI[0.104, 0.135]),结果支持同伴侵害与内化问题的相互作用模型。同伴侵害对内化问题的预测作用中,年龄与侵害类型存在调节效应,测量时间间隔、侵害类型、评定方式与问题类型在内化问题对同伴侵害的预测中起调节作用,中西文化类型在两者相互预测模型中均不存在调节作用,各调节因素在同伴侵害及其亚类型外显侵害、关系侵害与内化问题双向关系中的作用基本一致。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1-11-06
摘要: 攻击行为在儿童和青少年的社会、情感和心理适应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而同伴侵害是儿童和青少年攻击行为一个重要的预测因素。先前的一些研究已经考察了儿童和青少年同伴侵害与攻击行为之间的关系, 但是尚不完全清楚调节效应对二者关系的影响。因此当前研究采用三水平元分析方法检验效应量的可靠性和一系列调节效应。在系统地搜索了2020年10月之前发表的文献后, 当前元分析确定了40项研究, 包括25605名被试, 共计333个独立效应量。主效应检验发现儿童和青少年的同伴侵害与攻击行为呈显著正相关。此外, 调节效应检验发现同伴侵害变量具有显著的调节作用。与身体侵害相比, 关系侵害与儿童和青少年攻击行为之间的相关更强。儿童和青少年的同伴侵害与攻击行为也受到了地区的调节, 它们之间的关系在亚洲地区比在南美洲地区更强。研究设计也是一个显著的调节变量, 儿童和青少年同伴侵害与攻击行为的相关在纵向研究中比在横向研究中更低。最后, 当前元分析的结果显示同伴侵害的报告者也是一个显著的调节变量。与同伴报告的同伴侵害相比, 教师报告的同伴侵害与儿童和青少年攻击行为之间的相关较高。当前研究的结果指出, 在预防、控制儿童和青少年的攻击行为时应该注意同伴侵害对其的影响。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1-01-19
摘要: 青少年更倾向于从事冒险或鲁莽行为,并且更容易受到同伴影响。从个人特质和社交互动等多个角度探讨的研究结果表明,同伴对青少年冒险行为存在助长作用,即当同伴在场时,青少年的行为会更加冒险。同伴对青少年冒险行为的作用机制可以从心理、神经、遗传、社会文化等多个层面进行解释:在心理层面,这种影响源于青少年寻求同伴认可和归属感的需要,以及社会学习的作用;在神经机制层面,源于认知控制网络和刺激处理系统的相互作用;在遗传层面,源于特定基因的易感性等;在社会文化层面,同伴影响会因文化差异而带来程度与表现上的差异。未来研究应从发展、文化心理、构建复杂模型网络等视角深入探究同伴对青少年冒险行为的影响。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0-08-07
摘要: 累积压力与匹配-不匹配假说均可解释远端和近端逆境对个体抑郁的影响,但鲜有研究考察遗传基因在其中的调节作用。采用问卷法和DNA分型技术,对970名青少年进行间隔3年的追踪调查。分别以母亲消极教养、同伴侵害为远端和近端压力指标,FKBP5基因多位点累加得分为遗传指标,考察三者对青少年抑郁的交互作用及性别差异。结果发现,在男青少年中,E × E × G显著。当累加得分较高、同伴侵害水平较高时,母亲消极教养显著负向预测抑郁,符合匹配-不匹配假说;累加得分较低时,E × E不显著,但倾向于以累积压力假说的方式发挥作用。女青少年中,E × E × G不显著。研究结果提示,在男青少年中,累积压力与匹配-不匹配假说均可阐明抑郁的发生机制,分别适用于携带不同FKBP5基因多位点累加得分的个体。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18-11-03
摘要: 饮食失调在青少年群体中非常普遍,同伴被认为是一种重要的影响因素。梳理其作用机制,对青少年饮食失调的预防和干预有重要意义。研究表明,同伴对青少年饮食失调具有消极影响,主要表现为感知到的同伴行为、实际的同伴行为、身体不满意的中介作用、以及同伴质量的影响。研究者从直接、间接的角度就同伴对青少年饮食失调的作用机制及影响进行了阐释。未来的研究应深化研究内容,如增加关于同伴影响的长期效应、同伴属性划分、影响路径作用大小以及同伴与饮食失调的其它社会影响因素间的交互作用等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