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提交时间
按主题分类
按作者
按机构
  • 融合中国诗词的线上自助正念干预的可行性及对参与者依从性的影响

    分类: 心理学 >> 应用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6-06

    摘要: 本研究基于情绪困扰的正念干预和诗歌疗法, 开发了一种融合中国诗词的线上自助正念干预方案, 旨在提高参与者的依从性。研究1分别从可接受性、需求性、可执行性、实用性、有效性检验等维度对该干预方案进行了可行性评估。在此基础上, 研究2采用随机对照实验, 探索比较有无中国诗词的线上正念干预对参与者依从性的影响。结果显示, 融合中国诗词的线上自助正念干预具有可行性, 而且其显著提高了参与者的依从性。本研究首次将中国诗词和正念进行结合, 开发了一种极富中国特色的线上正念干预形式, 不仅改善了参与者的正念水平、知觉压力、总体幸福感, 提升了其参与积极性和项目完成度, 同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推广传播发挥了一定作用, 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和社会价值。

  • 利他炫耀中的预测偏差: 助人者低估来自旁观者的社会评价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1-31

    摘要: 助人者在决定是否主动展示自己的利他行为时常常面临困境,既希望获得他人赞赏,又害怕招致负面评价。对利他行为的炫耀是否真的会遭到负面评价?助人者对社会评价的预测准确吗?本研究通过7个实验(N = 1362),揭示了利他炫耀中的预测偏差及其潜在机制:对于利他炫耀行为,助人者会低估来自旁观者的社会评价;感知到的利他动机在这一过程中起中介作用。这一发现有助于深化对利他炫耀行为及其社会评价的理解,为鼓励助人者主动传播利他行为并进而在社会层面增强利他氛围提供依据。

  • 正念在考试焦虑干预中的应用: 基于NIH阶段模型的视角

    分类: 心理学 >> 临床与咨询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7-13

    摘要: 考试焦虑导致诸多不良后果,而传统干预模式效果不够理想。正念的疗效获得广泛验证后,学界将其引入考试焦虑的干预中。NIH阶段模型将心理干预措施的发展划分为基础研究、干预生成/细化、疗效检验、混合疗效-实效检验、实效检验、实施和传播6个阶段,其初衷旨在推动干预的实施和传播。基于该模型,首先分析正念影响考试焦虑的机制,尔后从初步检验疗效完善优化干预模式和促进实施和传播三个取向梳理现有考试焦虑的正念干预研究。最后,对照模型初衷,结合正念干预的特异性,提出未来研究应重视探索疗效机制、加强实用性研究、对正念干预的基本问题保持敏感(包括:完整的正念练习应包含开放监控、收集干预依从性数据、重视正念态度的学习、考虑东西方文化不同自我观的影响),以更好地促进干预的实施和传播。

  • 灰姑娘能变成白雪公主吗?感知到的信任对他人面孔表征的影响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5-01

    摘要: 本研究考察对他人可信程度的感知是否会影响对该人物面孔长相的表征及其潜在的机制。实验1让被试形成目标人物可信或不可信的印象。随后利用反相关图像分类技术将被试对目标人物面孔的心理表征可视化。结果发现无论目标人物是男性还是女性,高可信度的目标人物与更具吸引力和积极特质的面孔表征相关。实验2从一批新的被试中可视化了可信和不可信群体的面孔表征的特征,并与实验1中获得的目标人物的面孔表征的特征做相似性分析,发现被描述为可信(或不可信)的目标人物的面孔表征特征与可信(或不可信)群体的面孔表征特征有更多的相似性,说明当人们得知他人是可信(或不可信)时,会把脑海中的对应图式特征叠加到该人物的面孔物理特征上,从而重塑面孔表征。本研究说明自上而下的加工方式在面孔表征形成中扮演了重要作用。

  • McGurk效应的影响因素与神经基础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心理科学进展》

    摘要: McGurk效应(麦格克效应)是典型的视听整合现象, 该效应受到刺激的物理特征、注意分配、个体视听信息依赖程度、视听整合能力、语言文化差异的影响。引发McGurk效应的关键视觉信息主要来自说话者的嘴部区域。产生McGurk效应的认知过程包含早期的视听整合(与颞上皮层有关)以及晚期的视听不一致冲突(与额下皮层有关)。未来研究应关注面孔社会信息对McGurk效应的影响, McGurk效应中单通道信息加工与视听整合的关系, 结合计算模型探讨其认知神经机制等。

  • 帮助情境中的预测偏差:成因与应对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心理科学进展》

    摘要: 理解帮助情境中社会性判断的特征对促成高效率和满意度的互动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帮助与被帮助者因占据不同角色, 对帮助可能性,质量,心理感受和偏好方式等存在不对称的知觉, 进而在预测对方心理与行为时发生偏差, 可能阻碍合作的产生和亲社会行为的传递.此类偏差具有必然性, 受个体认知策略局限性和社会性因素的影响, 并可根据其成因有的放矢地应对.未来可以探讨帮助发生的媒介,双方的社会关系以及帮助的类型与偏差的关系.

  • 源于“反常”终于“常理”的禀赋效应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心理科学进展》

    摘要: 如果忽略收入影响和交易成本, 愿意为一样物品支付的价格应等于愿意出售的价格。而塞勒教授却发现, 现实生活中有一些“反常”现象, 个体会对自己所拥有的物品赋予更高的价值, 造成“愿意支付价格”和“愿意出售价格”的不一致。塞勒利用预期理论中的损失厌恶对这些反常现象进行解释, 并将该现象称为禀赋效应(endowment effect)。此后, 众多研究者从不同角度对该效应进行了探索和论证。文章详细梳理了禀赋效应的多种解释机制, 包括损失厌恶、心理所有权理论、偏差的认知过程以及进化的观点等, 论证了禀赋效应符合“常理”的原因, 同时也探讨了禀赋效应在商业销售策略和政府拆迁政策等方面的应用前景。

  • 从动作模仿到社会认知:自我-他人控制的作用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心理科学进展》

    摘要: 在社会互动中, 人们具有自动模仿他人动作的倾向。尽管这种自动模仿有利于个体理解他人动作的感受, 但有时也会与自身的动作意图产生冲突。因此我们需要将自身动作意图与他人动作进行区分并调控二者之间的冲突。这种能力被称为自我-他人控制(self-other control, SOC)。与动作模仿控制相同, 心理理论、观点采择和共情等更高级的社会认知同样涉及对自我和他人信息的加工。很多证据表明, SOC可能是一种领域普遍的(domain-general)加工机制, 即在动作模仿控制和其他社会认知中, 大脑对自我和他人双方信息的区分和冲突调控共用同一套SOC系统。最近一些研究发现, 相比于抑制自身优势反应的抑制控制(inhibitory control), SOC是社会认知中一个更为关键的影响因素, 抑制控制对社会认知的作用受到SOC的调节。此外, SOC的领域普遍性提示我们, 未来可以通过简单的动作模仿控制训练, 来为社会认知受损个体(如孤独症和述情障碍者)进行康复训练。

  • 认知控制在第三方惩罚中的作用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心理科学进展》

    摘要: 第三方惩罚是一种特殊的利他行为, 在维护社会规范和人类合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现有研究对遵守社会规范行为及其认知机制进行了大量探讨, 而第三方惩罚这一维护社会规范行为的认知加工过程, 尤其是认知控制在其中发挥的具体作用, 是目前研究的热点之一。通过(1)借助不同技术方法来探究认知控制在第三方惩罚中的具体作用; (2)从发展的视角, 在认知控制发展的关键阶段来考察其作用随年龄的发展变化, 用以解释第三方惩罚这一利他行为的发展轨迹, 完善对第三方惩罚的认知基础的理解, 并构建第三方惩罚决策的心理模型。

  • 奏响长者的“生命质量”凯歌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心理科学进展》

    摘要: “健康老龄化”的探索中, 指标的定义至关重要。“生命质量”综合了生理、心理、社会、环境等多维度指标, 优于“预期寿命”、“健康预期寿命”等传统概念, 其定义在发展中被广为接受, 强调个体自评的主观性、可塑性和多维度。促进积极心理因素的干预是改善老年生命质量的有效路径。老龄化过程虽必然伴随生理系统衰退, 但心理系统积极参与, 仍能为年长者奏响生命质量的凯歌。

  • 人声加工的神经机制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心理科学进展》

    摘要: 人声是人类听觉环境中最熟知和重要的声音, 传递着大量社会相关信息。与视觉人脸加工类似, 大脑对人声也有着特异性加工。研究者使用电生理、脑成像等手段找到了对人声有特异性反应的脑区, 即颞叶人声加工区(TVA), 并发现非人类动物也有类似的特异性加工区域。人声加工主要涉及言语、情绪和身份信息的加工, 分别对应于三条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作用的神经通路。研究者提出了双通路模型、多阶段模型和整合模型分别对人声的言语、情绪和身份加工进行解释。未来研究需要进一步讨论人声加工的特异性能否由特定声学特征的选择性加工来解释, 并深入探究特殊人群(如自闭症和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人声加工的神经机制。

  • 身体拥有感错觉对疼痛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心理科学进展》

    摘要: 身体拥有感错觉以多通道的感官整合为基础, 包括视觉-触觉、视觉-本体感觉、触觉-本体感觉、视觉-内感受的整合等。来自实验室急性痛以及慢性痛的大量结果表明拥有感错觉可产生镇痛作用。身体部位尺寸大小、肢体透明度等相关影响因素也逐渐得到揭示。拥有感错觉影响疼痛的机制与身体表征的改变有关, 该过程可能涉及“身体网络”与“疼痛网络”间的连接, 其中后顶叶皮层可能有重要作用。未来研究应更为深入地探索拥有感错觉范式以考察不同因素对疼痛的影响; 在现有多感官整合的范式中重视内感受的作用; 考察拥有感错觉改变疼痛的认知神经机制; 区分急、慢性痛条件下以及不同慢性痛类型中拥有感错觉对疼痛的不同影响。

  • 满招损, 谦受益:个体心理与社会文化作用机制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心理科学进展》

    摘要: 谦虚是东西方文化下共同提倡的一种优秀品质和美德。已有研究发现, 谦虚作为一种重要的心理属性, 对个体的生活和工作产生了广泛的积极影响。这种影响效应及其功能机制可以从认知、动机和规范三个角度进行归纳、分析:“自知之明”的认知机制、“社会润滑剂”的动机机制和“传统美德”的规范机制。未来研究应该进一步探索谦虚的心理结构、分析谦虚功能体现的潜在边界条件、考察谦虚功能的神经基础。

  • 利他行为的遗传基础: 来自定量遗传学和分子遗传学的证据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心理科学进展》

    摘要: 利他行为是指个体耗损自身资源帮助他人的行为,对群体和个人而言具有重要意义。在现实生活中,利他行为具有极大的个体差异,而遗传在其中起着关键作用。近年来,基于定量遗传学和分子遗传学两类研究方法,研究者关注利他行为的遗传基础。首先,采用定量遗传学研究方法探讨利他行为的遗传率,已有的大量研究证实利他行为确实受遗传所影响,同时遗传率估计在不同研究中有所差异(0~0.87),利他的遗传程度可能受年龄、测量方法、环境等多种因素影响。其次,基于分子遗传学研究方法,研究者发现了四类利他候选基因,包括多巴胺受体基因、5-羟色胺转运体基因、催产素受体基因、和加压素受体基因,以上发现证实一些基因位点与利他行为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同时不容忽视的是,无论是在定量遗传学研究,还是分子遗传学研究中,环境已被证实不仅会影响基因遗传率,同时也在基因对行为的影响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一方面基因与环境相关联,二者共同影响利他行为,即基因-环境相关,共有三种基因-环境相关类型,包括被动型、唤起型、和主动型;另一方面基因的效应受环境影响,即差别易感性模型,外部环境以“更好或更坏”的方式影响着易感基因携带者的利他行为发展,这在催产素受体基因和多巴胺受体基因中发现了大量的基因与环境对利他的交互作用。目前研究存在利他候选基因选择具有推测性,现有结论不一致等问题,未来研究需拓展神经生物系统探索,注重全基因组研究、元分析和机制探索,和进行系统的环境干预实践。

  • 解读不显著结果:基于500个实证研究的量化分析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心理科学进展》

    摘要: 不显著结果(如, p > 0.05)在心理学研究中十分常见, 且容易被误解为接受零假设的证据, 并可能导致分组匹配研究的错误推断或者忽视被小样本的不显著结果掩盖的真实效应。但国内目前尚无实证研究对不显著结果的普遍性及其解读进行调查。本研究调查500篇中文心理学实证研究, 统计其摘要中出现与不显著结果相关的阴性陈述的频率, 判断并统计基于阴性陈述的推断准确性, 并使用贝叶斯因子对不显著结果中包含t值的研究进行重新评估。结果表明, 36%的摘要提及不显著结果, 共包含236个阴性陈述。其中, 41%的阴性陈述对不显著结果的解读出现偏差(如, 解读为支持了零假设)。对包含t值的研究进行贝叶斯因子分析, 结果显示仅有5.1%的不显著结果可以提供强证据支持零假设(BF01 > 10)。与先前对国际心理学期刊的调查结果相比(32%的摘要包含阴性陈述; 72%的阴性陈述对不显著结果的解读错误), 中文心理学期刊中报告不显著结果的比例更高, 且对不显著结果解读错误的比例更低。但国内研究者仍需进一步加强对不显著结果的认识, 推广适于评估不显著结果的统计方法。

  • 节律在听觉言语理解中的作用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心理科学进展》

    摘要: 言语理解是听者接受外部语音输入并且获得意义的心理过程。日常交流中, 听觉言语理解受多尺度节律信息的影响, 常见有韵律结构节律、语境节律、和说话者身体语言节律三方面外部节律。它们改变听者在言语理解中的音素判别、词汇感知以及言语可懂度等过程。内部节律表现为大脑内神经振荡, 其能够表征外部言语输入在不同时间尺度下的层级特征。外部节律性刺激与内部神经活动的神经夹带能够优化大脑对言语刺激的处理, 并受到听者自上而下的认知过程的调节进一步增强目标言语的内在表征。我们认为它可能是实现内外节律相互联系并共同影响言语理解的关键机制。对内外节律及其联系机制的揭示能够为理解言语这种在多层级时间尺度上具有结构规律的复杂序列提供了一个研究窗口。

  • 基于生物运动的社交焦虑者情绪加工与社会意图理解负向偏差机制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心理科学进展》

    摘要: 社交焦虑者在情绪加工和社会意图理解方面均可能存在异常, 以负向认知偏差为代表, 但目前尚缺乏针对社交焦虑的情绪与社会意图理解共性机制的研究和临床预测模型。本项目计划综合运用行为实验、功能磁共振成像和计算建模, 基于情绪识别与社会意图推理的生物运动范式, 并结合面部表情识别任务, 系统考察社交焦虑者在情绪加工和社会意图加工中的负向认知偏差机制, 并构建社交焦虑症状的预测模型, 检验精神疾病背后的多维数据关联, 以及多维数据对社交焦虑临床症状的客观分类和预测的作用。

  • 高处不胜寒?领导工作场所孤独感的多层次双刃剑效应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心理科学进展》

    摘要: 在组织中, 由于存在权力和地位差异等因素, 领导者往往难以获得充分的人际关系满足, 孤独成为领导者这一群体的普遍体验。事实上, 领导者的工作场所孤独感不仅会对领导者自身产生一系列影响, 且还具有独特的社会功能, 会给团队及其追随者带来后续影响。然而, 目前组织管理领域有关孤独感的文献主要集中于探讨员工的工作场所孤独感, 罕有研究考察领导工作场所孤独感究竟会造成何种影响。并且, 现有研究普遍只关注孤独感的消极效应, 缺乏对其潜在积极效应的挖掘。因此, 本文将通过3个子研究, 结合多层次、多理论、多研究方法的全景研究范式, 全面考察领导工作场所孤独感的双刃剑效应及其机制。本研究不仅可以丰富和拓展工作场所孤独感的理论体系, 也能为企业发挥领导工作场所孤独感的积极作用与抑制其负面效应提供管理启示。

  • 儿童的人际运动同步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心理科学进展》

    摘要: 人际运动同步是一种“社会胶粘剂”, 能促进儿童产生更多的亲社会行为。儿童的人际运动同步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提升, 其同步表现受到运动方式、节奏刺激类型、同步对象等因素影响。在人际运动同步过程中, 时间感知、运动计划和运动执行三大认知因素参与其中, 既制约着个体同步能力的发展, 也影响个体同步的表现。孤独症作为一种神经发育性障碍, 孤独症儿童表现出异常的人际运动同步。未来的研究不仅要探讨孤独症儿童人际运动同步的异常机制, 还要更多关注人际运动同步训练在孤独症群体中的实际应用和干预效果。

  • 多团队成员身份及其作用机制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心理科学进展》

    摘要: 多团队成员身份(multiple team membership)是指员工在一段时间内以正式身份参与多个团队的工作状态及工作模式。以往围绕“团队数量”和“团队成员身份多样性”展开的研究未能对多团队成员身份的效应形成一致的认识和研究结论。因此, 在系统回顾发展历程、厘清概念内涵的基础上, 提炼出多团队成员身份“多重团队情境”和“多重团队认同”两个关键特征, 并从注意力资源视角、社会网络视角和社会身份视角梳理并发展多团队成员身份的作用机制。最后, 针对以往研究对多团队成员身份关键特征的关注缺失、社会网络视角和社会身份视角下有意义却尚未被探索的问题, 综合技术和时间等因素提出了未来研究建议。

  • 运营单位: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
  • 制作维护: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知识系统部
  • 邮箱: eprint@mail.las.ac.cn
  • 地址:北京中关村北四环西路33号
招募志愿者 许可声明 法律声明

京ICP备05002861号-25 |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1489号
版权所有© 2016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