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提交时间
按主题分类
按作者
按机构
  • 童年期创伤后亲子关系对青少年社会适应的影响:HPA轴系统多基因的调节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4-21

    摘要: 童年期的不良经历似乎增加了个体对压力刺激的敏感性,从而可能影响其终身的社会适应。许多研究表明,HPA轴系统基因可能在调节环境因素与社会适应之间发挥作用。然而,过去单个基因与环境相互作用对社会适应的影响存在争议。本研究针对青少年样本(14.15 ± 0.63岁; N = 700),采用多位点遗传谱评分(multilocus genetic profile scores, MGPS)计算HPA轴系统多基因得分,利用纵向数据探究其与童年期创伤和亲子关系之间的相互作用,并预测青少年的社会适应(包括抑郁症状、亲社会行为和自伤行为)。研究结果显示,青少年的社会适应(包括抑郁症状和亲社会行为)是遗传(HPA轴系统MGPS)、远端环境(童年期创伤)和近端环境(亲子关系)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随着遗传风险评分的增加,童年期创伤和亲子关系之间的交互作用也增加,这意味着遭受过童年期创伤的个体,亲子关系对社会适应的影响会更加显著,符合差别易感性模型。行为学实验进一步揭示了遗传和环境因素对青少年社会适应的潜在机制。

  • 留守儿童家庭处境不利累积风险与社会适应:压力的中介作用和心理社会资源的调节作用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9

    摘要: 基于生态系统理论和累积风险观的观点,考察了留守儿童家庭处境不利因素对社会适应的累积效应及其作用机制。采用问卷法对651名农村儿童进行入户调查,1年后实施追踪。以前后测中一直处于留守状态的285名儿童为分析对象,其他样本作为对照组仅参加社会适应比较。结果显示:(1)与非留守儿童相比,留守儿童的前测、后测社会适应得分均较低;留守儿童家庭处境不利累积风险与即时/延时社会适应的关系模式均为线性模式;(2)控制性别、年龄的作用后,留守儿童家庭处境不利累积风险对社会适应的即时/延时预测作用均显著(= 0.42/0.23, ps

  • 闪动技术:一种不需创伤暴露的创伤后应激反应干预方法

    分类: 心理学 >> 应用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8

    摘要: 闪动技术(Flash Technique, FT)是一种低侵入性、经济、快速、耐受性高的心理治疗方法, 能够用于治疗非器质性损伤的心理问题, 其治疗重点是在不需暴露创伤的前提下, 处理大脑信息加工系统中的创伤记忆。在临床应用中, FT既能处理创伤记忆和体验, 减轻来访者的主观痛苦感觉, 也能帮助来访者获得更健康的心理状态。然而, 目前有关FT的研究为数不多, 在取样、方法上也存在不足。未来研究应采用fMRI、ERP、眼动追踪技术等多样化的测量方式和研究方法, 进一步探讨其作用机制; 通过更严谨的研究设计, 延长随访期, 在中国文化背景下验证FT干预的临床效果; 深入探索其应用领域, 并形成标准化、可推广的干预方案。

  • 经颅直流电刺激在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治疗中的应用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心理科学进展》

    摘要: 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治疗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主要是选取患者的背外侧前额叶(DLPFC)作为刺激区域, 通过调节其皮层兴奋性, 从而缓解其ADHD的症状和改善其受损的认知功能。针对tDCS在ADHD治疗研究中的问题, 未来可从有效性、确定最佳刺激参数、个体差异、不同亚型及与其他疗法联合使用等五个方面来进一步研究。

  • 早期儿童数学学习与执行功能的关系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心理科学进展》

    摘要: 执行功能是个体对复杂的认知活动的自我调节和以明确目标为导向的活动过程, 对早期儿童的数学学习起着重要的作用。早期儿童数学学习与执行功能呈显著正相关, 执行功能是儿童数学学习的重要认知加工机制。早期儿童执行功能和数学学习之间存在着相互预测的关系, 执行功能可以预测数学成绩, 数学成绩可以预测执行功能。高质量的早期数学教育可能具有发展儿童执行功能和数学能力的双重价值。未来研究可以明确执行功能的界定和统一测量工具, 提供更可靠的证据证明早期儿童执行功能与数学能力的因果关系, 以及进一步探究语言、数学以及执行功能三者之间的关系。

  • 框架效应的应用研究及其应用技巧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心理科学进展》

    摘要: 个体的决策及偏好常会因信息的表达方式而变, 研究者将这种违背期望效用理论不变性的现象称之为“框架效应”。框架效应体现了人类非理性决策的普遍性, 也为合理利用人类的决策特点以干预其决策行为提供了重要契机。本文总结了框架效应在健康行为、市场营销及环保领域中的应用研究, 着重分析了数量信息的表达技巧, 如风险信息的呈现、数量单位的选择以及图形的物理属性设计, 旨在探讨如何在实践过程中通过变化信息呈现方式以实现对人类决策行为的重要影响。

  • 权力对延迟选择的影响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心理科学进展》

    摘要: 本研究旨在考察权力对延迟选择的影响, 并探讨决策难度在其中的调节作用以及决策过程的中介作用。两个实验均先操纵个体的权力状态, 然后再请被试完成随后的延迟选择任务。结果发现, 决策难度可调节权力对延迟选择的影响, 当决策困难时, 高权力者具有更低的延迟倾向, 当决策容易时, 权力的影响消失。决策过程的加工变异性可中介权力对延迟选择的影响。结果表明, 低权力者比高权力者具有更高的延迟倾向(尤其当决策困难时), 不同权力水平者在决策过程上的差异或可部分解释此种现象。

  • 人声加工的神经机制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心理科学进展》

    摘要: 人声是人类听觉环境中最熟知和重要的声音, 传递着大量社会相关信息。与视觉人脸加工类似, 大脑对人声也有着特异性加工。研究者使用电生理、脑成像等手段找到了对人声有特异性反应的脑区, 即颞叶人声加工区(TVA), 并发现非人类动物也有类似的特异性加工区域。人声加工主要涉及言语、情绪和身份信息的加工, 分别对应于三条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作用的神经通路。研究者提出了双通路模型、多阶段模型和整合模型分别对人声的言语、情绪和身份加工进行解释。未来研究需要进一步讨论人声加工的特异性能否由特定声学特征的选择性加工来解释, 并深入探究特殊人群(如自闭症和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人声加工的神经机制。

  • 时间信息加工与信息加工时间特性双视角下的重要时间参数及其证据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心理科学进展》

    摘要: 时间既是人类信息加工的对象, 也是(非时间)信息加工的制约因素。数十毫秒至数秒之间的时间加工与人类日常生活关联紧密, 譬如主观计时、演奏及言语等活动。根据以往文献分析可知, 在该时间区域内, 20~ 60 ms、1/3~1 s、2~3 s是研究者关注的重要时间参数, 但是支持这些参数的证据尚存分歧。首先从“时间信息加工”和“信息加工的时间特性”的视角介绍时间参数的基本观点及其提出背景, 然后基于“时间信息加工”视角从行为学研究、脑损伤研究、神经药理学研究, 脑电研究、脑成像研究、经颅磁刺激研究、经颅直流电刺激研究等领域介评了1/3~1 s和2~3 s分界区域的证据, 接着基于“信息加工的时间特性”视角从时序知觉阈限研究、感觉运动同步研究、主观节奏研究、言语行为研究、知觉逆转研究、返回抑制研究及失匹配负波研究等领域介评了20~60 ms和2~3 s时间窗口的证据。未来研究既要注意构建基于分界区域与时间窗口的更强解释力的理论假说, 也要厘清分界区域与时间窗口的联系与区别。

  • 学前儿童睡眠问题与语言障碍的关系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心理科学进展》

    摘要: 睡眠是个体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学前期的睡眠问题可能会对儿童的行为、认知、语言和健康等诸多方面产生负面影响。研究表明, 睡眠呼吸障碍、夜间睡眠不足以及入睡困难等睡眠问题是学前儿童语言障碍的潜在威胁性因素。学者们提出了睡眠记忆巩固假说、警觉性假说和突触稳态假说来解释睡眠问题影响学前儿童语言发展的内在机制。这些研究结果为语言障碍的早期干预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即通过行为干预、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游戏干预等睡眠问题干预方式来提高学前儿童的语言能力。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深入分析睡眠问题与语言障碍相关联的内在机制, 了解不同年龄段儿童睡眠问题与语言能力的关系, 以及探究融合教育背景下有效的游戏干预方式。

  • 失望情绪在不作为惯性产生中的作用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心理科学进展》

    摘要: 以往不作为惯性领域的研究发现, 当个体没有获得先前更优机会是源于他人或外界等不可控因素时, 个体仍会倾向于继续放弃当前次优机会, 且后悔情绪未能对此进行解释。本研究认为失望情绪适用于解释此种情况下的不作为惯性, 或可成为后悔情绪解释的有效补充。本研究通过两个实验首次探讨了失望情绪在不作为惯性产生中的作用。结果发现, 各自变量对失望情绪(体验失望和预期失望)和作为可能性均具有一致的影响力, 且预期失望在不作为惯性的产生中具有中介作用。本研究表明, 失望情绪可能也是导致不作为惯性的一个重要因素。

  • 时间压力对错误记忆的影响:情绪的调节作用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7 合作期刊: 《心理学报》

    摘要: 考察时间压力下不同类型的情绪刺激和情绪状态对错误记忆的影响, 并进一步探讨时间压力对心境一致性错误记忆的影响。实验1采用经典的DRM范式, 记录被试对情绪关键诱饵的错误再认数。结果发现时间压力增强了被试对负性关键诱饵的错误再认。实验2先在测试阶段启动被试的情绪, 再记录关键诱饵的错误再认数。结果发现, 在时间压力下, 正性情绪组的被试有更多的错误记忆。实验3采用带有情绪效价的DRM词表, 并在测试阶段启动被试的正负情绪, 然后再记录情绪关键诱饵的错误再认数。结果发现, 压力组和控制组被试都表现出了明显的心境一致性错误记忆。研究结果表明, 时间压力对错误记忆具有增强作用, 尤其对负性心境一致性错误记忆具有更为明显的增强作用, 但个体的负性情绪会削弱在时间压力下错误记忆的产生。这些结果进一步发展了激活监控理论和情感信息等价假设理论。

  • 社会价值取向对自我社会奖赏加工的影响——来自ERPs的证据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7 合作期刊: 《心理学报》

    摘要: 社会价值取向(Social Value Orientation, SVO)是相互依存情境下人们对自己和他人分配结果的一种稳定的社会偏好, 按SVO不同可以将个体分为“亲社会取向”和“亲自我取向”个体。已有研究表明SVO影响个体对涉及自我金钱奖赏的结果评价加工, 而它如何影响自我社会奖赏加工过程尚不明确。本研究让亲社会取向和亲自我取向被试完成涉及自我社会奖赏(包含社会接纳和自我成就感)的猜牌建议给予任务, 同时记录其加工他人对建议的反馈(接受vs.拒绝)和他人最终结果(收益vs.损失)时诱发的脑电成分。结果发现, 在建议反馈加工阶段, 相比亲自我取向个体, 亲社会取向个体在反馈相关负波(FRN)波幅(峰-峰值)和P3平均波幅上, 建议被对方接受和被对方拒绝所诱发的波幅差异均显著; 在他人最终结果加工阶段, 建议被对方拒绝后, 对于亲社会取向个体, 对方损失诱发的反馈相关负FRN波幅比对方收益诱发的波幅更负, 而对方损失诱发的P3波幅小于对方收益诱发的波幅; 对于亲自我取向个体, 对方损失与收益诱发的FRN波幅无差异, 对方损失诱发的P3波幅显著大于对方收益诱发的波幅。这些结果表明社会价值取向调节个体对自我社会奖赏的加工。

  • 自我关注重评和情境关注重评情绪调节策略及对随后认知控制的影响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7 合作期刊: 《心理学报》

    摘要: 认知重评作为高度适应性的情绪调节策略, 是否消耗随后任务所需的认知资源仍存在争议。以往研究把重评作为单一策略研究, 并未区分重评亚型对这一问题进行探索。本研究采用情绪调节与认知控制结合的任务, 考察自我关注和情境关注两种重评亚型调节情绪的效果, 以及对随后认知控制的影响是否存在差异。结果发现两种重评策略都能有效调节情绪, 但调节效果存在差异。从行为角度看, 与中性刺激相比, 负性刺激会引发更高的负性情绪水平, 对随后冲突任务的认知控制能力更差。进一步从神经机制水平来看, 增加负性情绪可能会进一步消耗随后任务可用的认知资源, 与自我关注重评相比, 采用情境关注重评降低负性情绪后, 对随后冲突任务的认知控制能力更强。说明两种重评亚型并不同质, 不仅在调节情绪的效果上存在差异, 而且会引发不同的认知控制后果; 同时, 负性情绪水平越高, 认知控制能力可能会越差。

  • 英汉双语者二语口语产生中音韵编码过程的同化机制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7 合作期刊: 《心理学报》

    摘要: 本研究运用事件相关电位技术, 结合时空微态分割分析法, 考察英汉双语者二语口语产生过程中音韵编码过程的同化与顺应机制。研究中采用图词干扰即时命名任务, 比较英汉双语者的汉语产生过程中音韵编码的加工单元与汉语母语者的汉语产生过程还是与英语母语者的英语产生过程的特点类似。反应时结果发现汉汉组、英汉组与英英组都出现显著的音节效应。事件相关电位的结果发现英汉双语者的汉语产生过程中出现了音素效应, 与其英语产生过程的特点类似, 音素效应在英语和汉语的产生过程中都出现在图画呈现后的200~250 ms之间, 而汉语母语者的汉语产生过程中仅发现了音节效应, 出现在250~300 ms之间。时空微态分割分析发现英汉双语者在汉语产生的音韵编码过程与英语母语者在英语产生过程所对应的脑电微态成分相同, 仅在持续时间上存在显著差异; 其微态成分不同于汉语母语者的汉语产生过程。上述结果表明英汉双语者汉语产生的音韵编码过程与英语作为母语时的产生过程相似, 而与汉语作为母语时的产生过程不同。英汉双语者的汉语产生过程采用了母语同化机制。

  • 音乐训练与抑制控制的关系:来自ERPs的证据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7 合作期刊: 《心理学报》

    摘要: 抑制控制是人类非常重要的认知功能之一, 它对个体适应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将抑制控制细分为反应抑制和冲突控制, 采用Go/No-go和Stroop任务从行为和脑电层面, 考察了音乐训练与抑制控制能力的关系及其认知神经机制。结果发现:在行为指标上, 音乐训练组比控制组的Stroop干扰效应更小, 但两组被试在Go/No-go任务表现上没有差异。在脑电指标上, 在Go/No-go任务中音乐训练组的N2差异波和P3差异波波幅(No-go减Go条件)显著大于控制组, 在Stroop任务中音乐训练组的N450差异波波幅(不一致减一致条件)也显著大于控制组, 但两组被试的SP差异波波幅(不一致减一致条件)无显著差异。结果表明:音乐训练组被试在反应抑制任务中可能具有更强的冲突监控和运动抑制能力, 在冲突控制任务中也具有更强的冲突监控能力。本研究从电生理的层面反映了音乐训练与抑制控制能力的提升具有一定的关联。

  • 特质性自我构念与内外群体疼痛共情的关系: 来自事件相关电位的证据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7 合作期刊: 《心理学报》

    摘要: 以往研究发现暂时的自我构念启动会调节对他人的疼痛共情。本研究旨在探究稳定的特质性自我构念与内、外群体疼痛共情的关系。实验采用启动范式对内、外群体进行区分, 被试的任务是认真观看并判断图片的人物是否感到了疼痛, 同时记录他们的EEG数据。结果显示:在N2成分上出现了明显的内群体效应, 即观看内群体疼痛图片比内群体非疼痛图片会诱发更大的N2波幅, 而观看外群体疼痛和外群体非疼痛图片诱发的N2波幅没有显著差异, 这表明内、外群体因素会影响疼痛共情中的早期情绪分享过程。在P3成分上, 在内、外群体启动条件下, 疼痛图片比非疼痛图片都要诱发更大的P3波幅。更重要的是, 自我构念分数(互依型减独立型分数)与内、外群体疼痛共情(疼痛减非疼痛条件)诱发的P3波幅都呈正相关关系, 但两者的相关系数没有显著差异, 这表明特质性自我构念与疼痛共情中的晚期认知评价过程密切相关, 而且这种相关程度在内、外群体条件间是相似的。

  • 行为免疫系统对个体就医行为倾向的影响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7 合作期刊: 《心理学报》

    摘要: 研究首次考察了行为免疫系统与个体就医行为倾向的关系。3个研究一致显示:行为免疫系统特质性激活水平较高的个体更容易对就医持消极态度和延迟就医; 情境性激活行为免疫系统会使得个体更不愿意就医和更倾向于延迟就医; 且行为免疫系统激活对就医态度和就医延迟倾向的影响以对就医感染风险的感知为中介。这支持了进化失配假说, 提示行为免疫系统对现代医学可能缺乏进化的适应性, 并为理解现代人类就医行为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

  • 声誉关注与社会距离对伤害困境中道德决策的影响:来自行为与ERPs的证据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7 合作期刊: 《心理学报》

    摘要: 在社会交往中, 声誉关注是人类合作行为和道德判断的重要决定因素之一。以往研究只是单独考察声誉关注或社会距离会如何影响道德决策行为, 但两者如何交互影响道德决策尚不清楚, 尤其是禁止性道德范畴领域(如, 伤害他人行为)下道德决策的认知神经机制。本研究要求被试在匿名或公开情境下决策是否愿意对不同社会距离他人(朋友、熟人、陌生人)实施疼痛电击以增加自己的金钱收益, 同时记录其决策时的行为和神经反应。结果发现, 匿名情境下被试对朋友的电击伤害要显著低于对熟人和陌生人的, 表现出一种明显的“利己的利他主义”决策倾向; 与朋友和陌生人相比, 被试在涉及熟人的两难决策中花费了更长的时间, 体验到了更强烈的厌恶情绪, 并诱发了更大波幅的与情绪反应有关的P260成分, 以及与认知推理有关的晚期正成分(LPP: 300~450 ms), 表现出一种典型的“熟人效应”。然而, 行为与ERP指标上的这些差异在公开情境下均显著减弱了。这表明个体在禁止性道德范畴领域下的道德决策遵循着一种“利己的利他主义”的道德原则, 熟人关系的不确定性会在道德决策中诱发强烈的负性情绪和认知负荷, 而声誉关注削弱了利己倾向和人际关系的不确定性所带来的厌恶情绪和认知冲突。

  • 亲子关系和父母教育卷入对青少年抑郁、自伤和自杀意念的影响:挫败感和人生意义感的作用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7 合作期刊: 《心理学报》

    摘要: 基于生态系统理论和动机?意志整合模型, 采用问卷法以930名青少年(年龄 = 15.24 ± 1.66岁)及其父母为研究对象, 构建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 从家长与孩子双视角分析孩子体验到的亲子关系和父母教育卷入对青少年抑郁、自伤和自杀意念的影响路径。结果显示:(1)相比低亲子关系?低教育卷入一致的个体, 高亲子关系?高教育卷入的青少年有着更低水平的挫败感, 且相比于低亲子关系?高教育卷入的青少年, 有着高亲子关系?低教育卷入的个体表现出更低水平的挫败感; (2)挫败感在亲子关系?教育卷入与青少年抑郁、自伤和自杀意念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3)人生意义感调节该中介模型后半段, 即挫败感对青少年抑郁、自伤和自杀意念的影响, 具体表现为随着人生意义感的增加, 挫败感对抑郁、自伤和自杀意念的影响逐渐减小。研究从家庭关系中家长与孩子双视角, 揭示了挫败感和人生意义感的中介与调节作用, 为青少年抑郁、自伤和自杀意念的发生机制提供更多解释路径。

  • 运营单位: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
  • 制作维护: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知识系统部
  • 邮箱: eprint@mail.las.ac.cn
  • 地址:北京中关村北四环西路33号
招募志愿者 许可声明 法律声明

京ICP备05002861号-25 |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1489号
版权所有© 2016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