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伪装情绪的人际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心理科学进展》

    摘要: 伪装情绪是指在情绪交互的过程中, 人们展现实际不存在的积极或消极情绪, 放大亦或是压抑原本的情绪。伪装情绪是一种策略选择的结果, 表现者所展现的情绪在当下可能并未发生, 但却能在某种程度上令人信服。目前关于伪装情绪的研究比较分散, 对于伪装情绪人际影响及其作用机制还存在着一定争议。现有文献多从博弈过程、亲社会行为情境、组织情境和领导效果四个方面对伪装情绪的人际效应进行探讨, 其中相关的机制包括情绪接受者的情感反应及“以己度人”的内心过程。未来的研究可以从情绪接受者、群体伪装、伪装情绪效价、认知神经机制以及文化等方面, 对伪装情绪展开深入系统性的研究。

  • 二元工作压力与员工创新关系的元分析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心理科学进展》

    摘要: 基于141篇文献的149项独立研究, 研究样本总人数达46261人的数据, 对挑战性-阻碍性二元压力及其亚组与员工创新的关系进行了元分析, 并检验了文化差异(权力距离、长-短期导向、个人-集体主义)、数据来源以及数据收集时间点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 (1)挑战性压力及其亚组工作复杂性、任务冲突对员工创新存在显著正向影响, 阻碍性压力对员工创新存在显著负向影响。(2)文化差异性(个人-集体主义)对挑战性压力与员工创新的关系有调节作用, 文化差异性(权力距离高低、长-短期导向、个人-集体主义)对阻碍性压力与员工创新的关系有调节作用。(3)数据来源对二元工作压力与员工创新的关系有调节作用, 当员工创新数据来自自我评价时, 挑战性压力、阻碍性压力与员工创新关系的强度更强。(4)数据收集时间点仅对挑战性压力与员工创新的关系有调节作用, 横截面研究设计下, 挑战性压力与员工创新的关系更强。

  • 员工跨界行为的收益与代价:元分析的证据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7 合作期刊: 《心理学报》

    摘要: 为探究员工跨界行为产生的影响、作用机制和边界条件, 通过文献检索、筛选和编码, 对50项员工跨界行为研究的52个独立样本(总样本量N = 14366)进行元分析, 结果表明: 员工跨界行为既会产生收益也需要付出代价, 收益表现为员工跨界行为提升工作满意度、组织承诺、绩效和创新, 付出的代价表现为跨界行为引发角色压力。员工跨界行为与结果变量的关系受员工类型(知识型员工-非知识型员工)和个人主义-集体主义、权力距离的调节。工作态度在员工跨界行为和绩效、创新的关系中发挥中介效应, 但在跨界行为和压力与耗竭的关系中出现了遮掩效应。本元分析为员工跨界行为提供了综合而可靠的结论, 对未来员工跨界行为的相关研究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 内藏班高中生对国内外民族的容器隐喻、群际态度和助人倾向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7 合作期刊: 《心理学报》

    摘要: 中华民族共同体作为一种高层级的共同内群体, 性质复杂、构成多元。将中华民族共同体和共同内群体认同模型相结合, 是研究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的有效途径。本研究以国内不同民族及其成员表征中华民族共同内群体, 以国外不同民族及其成员表征共同外群体, 通过3个实验考察内藏班高中生对国内外民族的容器隐喻、群际态度和助人倾向。实验1采用空间Stroop范式, 发现国内民族人名呈现在圈内的反应时显著短于呈现在圈外时, 国外民族人名呈现在圈外时的反应时显著短于呈现在圈内时, 说明内藏班高中生已经建构了中华民族共同内群体认知, 将国内民族成员置于容器内, 将国外民族成员置于容器外; 实验2通过启动Stroop范式发现, 当启动词是国内民族名称时, 对积极词的词性判断反应时显著短于对消极词; 当启动词是国外民族名称时, 对消极词的词性判断反应时显著短于对积极词, 说明内藏班高中生对国内民族存在着共同内群体偏爱, 对国外民族存在着共同外群体偏见; 实验3采用金钱和时间助人任务, 发现内藏班高中生捐赠给国内民族成员的金钱和时间均显著多于国外民族成员, 说明内藏班高中生对国内民族成员具有更强的助人意愿。整个研究表明, 具有丰富的跨民族交往、跨文化生活经验的内藏班高中生在共同内群体认知、共同内群体偏爱和对共同内群体成员的帮助倾向上, 均展现出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

  • 二元工作压力与员工创新关系的元分析

    分类: 心理学 >> 心理学史 提交时间: 2021-11-05

    摘要: 基于141篇文献的149项独立研究,研究样本总人数达46261人的数据,对挑战性-阻碍性二元压力及其亚组与员工创新的关系进行了元分析,并检验了文化差异(权力距离、长-短期导向、个人-集体主义)、数据来源以及数据收集时间点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1)挑战性压力及其亚组工作复杂性、任务冲突对员工创新存在显著正向影响,阻碍性压力对员工创新存在显著负向影响。(2)文化差异性(个人-集体主义)对挑战性压力与员工创新的关系有调节作用,文化差异性(权力距离高低、长-短期导向、个人-集体主义)对阻碍性压力与员工创新的关系有调节作用。(3)数据来源对二元工作压力与员工创新的关系有调节作用,当员工创新数据来自自我评价时,挑战性压力、阻碍性压力与员工创新关系的强度更强。(4)数据收集时间点仅对挑战性压力与员工创新的关系有调节作用,横截面研究设计下,挑战性压力与员工创新的关系更强。

  • 伪装情绪的人际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分类: 心理学 >> 应用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0-05-10

    摘要: 伪装情绪是指在情绪交互的过程中,人们展现实际不存在的积极或消极情绪,放大亦或是压抑原本的情绪。伪装情绪是一种策略选择的结果,表现者所展现的情绪在当下可能并未发生,但却能在某种程度上令人信服。目前关于伪装情绪的研究比较分散,对于伪装情绪人际影响及其作用机制还存在着一定争议。现有文献多从博弈过程、亲社会行为情境、组织情境和领导效果四个方面对伪装情绪的人际效应进行探讨,其中相关的机制包括情绪接受者的情感反应及“以己度人”的内心过程。未来的研究可以从情绪接受者、群体伪装、伪装情绪效价、认知神经机制以及文化等方面,对伪装情绪展开深入系统性的研究。

  • 用微博中个体主义-集体主义词语表达预测玩家对单机或网络游戏的偏好

    分类: 心理学 >> 应用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19-01-22

    摘要: 玩家对不同类型游戏的偏好会受到其自身特征的影响。游戏玩家数量,决定了单机游戏模式自主性更高,而网络游戏模式集体性更高。考虑到个体主义倾向个体强调独立,而集体主义个体强调协作。我们认为玩家个体主义-集体主义倾向,可能会影响其对于单机游戏或网络游戏的偏好。本研究利用微博大数据,使用文本分析的方法,旨在探讨单机游戏玩家及网络游戏玩家微博中个体主义-集体主义倾向词语及词类表达是否存在差异,并希望利用这些特征预测玩家对单机游戏或网络游戏的偏好。结果发现,单机游戏玩家微博中个体主义词类词语出现频率更高,而网络游戏玩家微博中集体主义词类词语出现频率更高。利用机器学习方法,仅用个体主义-集体主义词语表达做自变量,可预测玩家类型,但准确率较低。本研究为利用微博大数据识别用户对游戏的偏好提供了初步证据,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 运营单位: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
  • 制作维护: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知识系统部
  • 邮箱: eprint@mail.las.ac.cn
  • 地址:北京中关村北四环西路33号
招募志愿者 许可声明 法律声明

京ICP备05002861号-25 |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1489号
版权所有© 2016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