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意识信息的刺激表征及其时间特性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7 合作期刊: 《心理学报》

    摘要: 无意识信息是否存在刺激表征有待解决。实验采用字母Flanker任务, 通过目标和flanker在刺激水平和反应水平上的冲突效应, 重点考察阈下flanker在刺激水平的表征。在相同的实验设计下, flanker可觉察时(实验1A), 观察到经典的刺激冲突效应和反应冲突效应; 而flanker无意识时(实验1B), 重复了反应冲突效应, 却观察到刺激冲突效应发生反转, 提示了无意识信息的反应加工及刺激加工。实验2采用符号材料促使刺激−反应的自动联结, 减少刺激−反应规则的难度, 结果重复了实验1B的发现——无意识信息引起反转的刺激冲突。刺激冲突下反转效应的一致结果表明无意识信息的刺激表征影响了认知加工。实验3考察这种影响在时间进程上的特点。无意识刺激表征的影响随反应时变化:在快速反应中观察到刺激冲突效应, 之后该效应发生反转且反转量随反应时增加而增大。相反, 无意识反应表征的影响在不同反应时下保持稳定。以上结果提供了无意识信息存在刺激表征的行为学证据并揭示了其时间特性, 提供了无意识领域中不一致研究结果的整合思路。

  • 婚姻质量对父母协同养育的影响:基于共同命运模型的跨层中介分析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7 合作期刊: 《心理学报》

    摘要: 共同命运模型(common fate model, CFM)是在家庭或二元层面研究中值得信赖的模型, 其更好地解释了亲密关系内在的相互依赖性。本研究基于共同命运模型探讨了家庭整体婚姻质量对父母协同养育程度的影响, 以及教养能力感在两者间的跨层中介作用。采用问卷法分层整群抽取上海市幼儿园中孩子(平均年龄5.14岁, 年龄范围4~7岁)的父亲与母亲参与调研, 分两个时间段(T1, T2; 间隔1年)收集数据, 最终得到650个家庭的父亲、母亲的婚姻满意度问卷(T1), 教养能力感问卷(T2)和协同养育感知问卷(T2)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发现: (1)基于共同命运模型, 家庭层面的婚姻质量正向预测家庭层面的支持性协同养育, 并负向预测家庭层面的破坏性协同养育; (2)家庭层面的婚姻质量正向预测父母各自的教养能力感; (3)父母各自的教养能力感正向预测家庭层面的支持性协同养育, 并负向预测家庭层面的破坏性协同养育; (4)父母个人层面的教养能力感在家庭层面的婚姻质量与家庭层面的支持性协同养育和破坏性协同养育起中介作用。总之, 本研究基于追踪数据运用共同命运模型, 并结合家庭层面(婚姻质量和协同养育)和个人层面(教养能力感)探讨了教养能力感在婚姻质量与父母协同养育间的跨层中介效应, 为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与指导意见, 并进一步促进了共同命运模型发展。

  • 婚姻质量对父母协同养育的影响: 基于共同命运模型的跨层中介分析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2-04-18

    摘要: 共同命运模型(common fate model, CFM)是在家庭或二元层面研究中值得信赖的模型,其更好地解释了亲密关系内在的相互依赖性。本研究基于共同命运模型探讨了家庭整体婚姻质量对父母协同养育程度的影响,以及教养能力感在两者间的跨层中介作用。采用问卷法分层整群抽取上海市幼儿园中孩子(平均年龄5.14岁,年龄范围4~7岁)的父亲与母亲参与调研,分两个时间段(T1,T2;间隔1年)收集数据,最终得到650个家庭的父亲、母亲的婚姻满意度问卷(T1),教养能力感问卷(T2)和协同养育感知问卷(T2)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发现:(1)基于共同命运模型,家庭层面的婚姻质量正向预测家庭层面的支持性协同养育,并负向预测家庭层面的破坏性协同养育;(2)家庭层面的婚姻质量正向预测父母各自的教养能力感;(3)父母各自的教养能力感正向预测家庭层面的支持性协同养育,并负向预测家庭层面的破坏性协同养育;(4)父母个人层面的教养能力感在家庭层面的婚姻质量与家庭层面的支持性协同养育和破坏性协同养育起中介作用。总之,本研究基于追踪数据运用共同命运模型,并结合家庭层面(婚姻质量和协同养育)和个人层面(教养能力感)探讨了教养能力感在婚姻质量与父母协同养育间的跨层中介效应,为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与指导意见,并进一步促进了共同命运模型发展。

  • 运营单位: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
  • 制作维护: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知识系统部
  • 邮箱: eprint@mail.las.ac.cn
  • 地址:北京中关村北四环西路33号
招募志愿者 许可声明 法律声明

京ICP备05002861号-25 |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1489号
版权所有© 2016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