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提交时间
按主题分类
按作者
按机构
  • 人满为“患”:社会拥挤对行为的影响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4-07

    摘要: 本研究采用污名化诱导网络投球范式,通过2个实验探讨社会拥挤对社会排斥行为的影响机制和群体效应。实验结果均显示,拥挤感启动后个体的排斥次数显著更多,主观排斥显著更高;实验1进一步发现控制感和负性情绪在拥挤感和排斥次数及主观排斥关系中的链式中介作用显著;实验2则从群体类型切入,发现陌生人条件下拥挤感启动会显著增加排斥次数和主观排斥,而熟人条件下拥挤感启动不会显著增加排斥次数和主观排斥。本研究表明:社会拥挤会导致更多的社会排斥行为,并且控制感和负性情绪在该路径上起完全链式中介作用;同时,群体类型能够有效调节社会拥挤对社会排斥行为的影响,即当拥挤群体为陌生人时,社会拥挤才会导致更多的社会排斥行为。

  • 与攻击的关系:一项元分析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7-21

    摘要: 社会排斥是诱发攻击的重要因素,诸多研究探讨了两者间的内在联系,但研究结果存在较大差异。为厘清两者间的关系,揭示导致研究结果不一致的原因,使用随机效应模型对纳入的92项研究(99个独立样本,共65564名被试) 进行了元分析。结果发现:社会排斥与攻击显著正相关(r = 0.38, 95% CI[0.34,0.41]);二者的相关强度受年龄、社会排斥及攻击的测量工具、研究方法、攻击类型(主动性攻击 vs.反应性攻击)和设计类型(横断研究 vs.纵向研究)的调节,但不受性别和个体主义指数的调节。本结果一定程度上澄清了社会排斥与攻击相关显著与否的争议,表明受排斥个体的攻击水平通常更高。未来应加强低年龄段群体(幼小阶段),因社会排斥导致攻击行为增加的预防和控制。

  • 正念在缓解中的作用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心理科学进展》

    摘要: 从三个角度(被排斥者, 排斥者和旁观者)三个时间点(排斥发生前中后)出发, 正念是否、何时以及如何在社会排斥情境中发挥作用这一系列问题被详细论述, 并概述为一个正念和排斥相关的模型。该模型表明, 排斥发生前, 正念能够缓解被排斥者的拒绝敏感性; 减少排斥者的排斥行为; 排斥发生后, 正念能够缓解被排斥者的痛苦, 有助于旁观者的助人行为; 排斥发生时, 正念可能促进良好沟通, 减少排斥恶化的可能性。未来研究可以针对正念在社会排斥中效益发生的机制以及边界条件方面进行深入的探讨。

  • 影响跨期决策的心理机制探讨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心理科学进展》

    摘要: 社会排斥广泛存在于社会生活中, 并对人们的认知、情感、行为等诸多方面产生严重的消极影响。它会损害个体的认知功能, 导致个体不能进行理性的判断和决策。研究发现被排斥的个体在风险决策时倾向于风险寻求。跨期决策和风险决策都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 但目前并不清楚社会排斥是否以及如何影响跨期决策。因此, 本研究拟从跨期决策的评估和选择两个阶段展开研究, 揭示社会排斥对其的作用机制。并在此基础上, 运用tDCS技术激活社会排斥的调节脑区, 以改善被排斥个体的跨期决策能力。研究结果将揭示人际情境因素与决策者个人因素对跨期决策的联合作用机制, 帮助被排斥者提高跨期决策能力, 提高被排斥者的个人成就和生活质量。

  • 背外侧前额叶在安慰剂效应中的作用:社会情绪调节研究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7 合作期刊: 《心理学报》

    摘要: 安慰剂效应指个体接受惰性物质或程序后,对自身状况产生积极预期从而使自身症状得到缓解的效应。已有研究发现,安慰剂不仅能镇痛还能有效调节情绪。为了考察安慰剂效应在情绪调节过程中的脑机制,本研究以社会排斥图片为情绪诱发材料、诱发社会疼痛,采用经颅磁刺激技术(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TMS)激活右背外侧前额叶(right dorsal prefrontal cortex, rDLPFC),并使用事件相关电位(event-related potential, ERP)观测TMS对安慰剂下调社会疼痛的影响。结果发现, rDLPFC激活组(n = 50)比控制组(n = 50)在安慰剂条件下报告的负性情绪更弱,同时,反映情绪体验强度的ERP晚正成份(late positive potential, LPP)的波幅也更低,但上述组间差异在非安慰剂条件(基线)下并不显著。研究结果还表明, DLPFC激活组比控制组更相信安慰剂的效果,愿意花更多的钱来购买安慰剂。此外我们发现,由DLPFC激活导致的安慰剂效应增强可有效降低社交焦虑倾向被试的负性社会情绪。本研究是结合脑调控(TMS)和脑观测(ERP)技术探讨安慰剂情绪调节脑机制的首次尝试,研究发现不但揭示了rDLPFC在安慰剂调节情绪过程中的重要因果作用,还为临床治疗以情绪失调为主要症状的抑郁、焦虑等精神疾病患者提供了脑调控干预的可行性脑靶点。

  • 背外侧前额叶在安慰剂效应中的作用:社会情绪调节研究

    分类: 心理学 >> 认知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2-14

    摘要: 安慰剂效应指个体接受惰性物质或程序后,对自身状况产生积极预期从而使自身症状得到缓解的效应。已有研究发现,安慰剂不仅能镇痛还能有效调节情绪。为了考察安慰剂效应在情绪调节过程中的脑机制,本研究以社会排斥图片为情绪诱发材料、诱发社会疼痛,采用经颅磁刺激技术(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TMS)激活背外侧前额叶(dorsolateral prefrontal cortex, DLPFC),并使用事件相关电位(event-related potential, ERP)观测TMS对安慰剂下调社会疼痛的影响。实验采用被试间-被试内混合设计,以TMS组别(DLPFC组、控制组)为被试间变量,安慰剂条件(安慰剂、非安慰剂)为被试内因素,共纳入健康大学生被试100名。结果发现,DLPFC组(n = 50)比控制组(n = 50)在安慰剂条件下报告的负性情绪更弱,同时,反映情绪体验强度的ERP晚正成分(late positive potential, LPP)的波幅也更低,但上述组间差异在非安慰剂条件(基线)下并不显著。研究结果还表明, DLPFC组比控制组更相信安慰剂的效果,愿意花更多的钱来购买安慰剂。此外相关结果发现,由DLPFC激活导致的安慰剂效应增强可有效降低社交焦虑倾向被试的负性社会情绪。本研究是结合脑调控(TMS)和脑观测(ERP)技术探讨安慰剂情绪调节脑机制的首次尝试,研究发现不但揭示了DLPFC在安慰剂调节情绪过程中的重要因果作用,还为临床治疗以情绪失调为主要症状的抑郁、焦虑等精神障碍患者提供了脑调控干预的可行性脑靶点。

  • 正念在缓解中的作用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1-12-07

    摘要: 从三个角度(被排斥者,排斥者和旁观者)三个时间点(排斥发生前中后)出发,正念是否、何时以及如何在社会排斥情境中发挥作用这一系列问题被详细论述,并概述为一个正念和排斥相关的模型。该模型表明,排斥发生前,正念能够缓解被排斥者的拒绝敏感性;减少排斥者的排斥行为;排斥发生后,正念能够缓解被排斥者的痛苦,有助于旁观者的助人行为;排斥发生时,正念可能促进良好沟通,减少排斥恶化的可能性。未来研究可以针对正念在社会排斥中效益发生的机制以及边界条件方面进行深入的探讨。

  • 对消费选择偏向的影响:怀旧的调节作用及 社会联结的中介作用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分类: 心理学 >> 应用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1-09-26

    摘要: 社会排斥会导致许多消极影响,人们会尝试通过各种策略对此进行缓解,而消费是其中重要的一种应对方式。本文通过3个实验考察了社会排斥和消费选择偏向(体验性消费vs.实物性消费)的关系,同时探讨了怀旧的调节作用和社会联结的中介作用。结果发现,社会排斥可以提高消费者对体验性消费的偏好,怀旧调节了社会排斥与体验性消费偏向的关系,并通过社会联结的中介作用进一步缓冲了社会排斥对消费选择偏向的影响。

  • 影响跨期决策的心理机制探讨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1-09-07

    摘要: 社会排斥广泛存在于社会生活中,并对人们的认知、情感、行为等诸多方面产生严重的消极影响。它会损害个体的认知功能,导致个体不能进行理性的判断和决策。研究发现被排斥的个体在风险决策时倾向于风险寻求。跨期决策和风险决策都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但目前并不清楚社会排斥是否以及如何影响跨期决策。因此,本研究拟从跨期决策的评估和选择两个阶段展开研究,揭示社会排斥对其的作用机制。并在此基础上,运用tDCS技术激活社会排斥的调节脑区,以改善被排斥个体的跨期决策能力。研究结果将揭示人际情境因素与决策者个人因素对跨期决策的联合作用机制,帮助被排斥者提高跨期决策能力,提高被排斥者的个人成就和生活质量。

  • 的心理行为特征及其脑机制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19-05-21

    摘要: 社会排斥损害个体基本的归属需要,对个体的心理和生理会造成严重影响。根据需要威胁时间模型,社会排斥后的心理和行为特征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社交媒体的发展使社会排斥出现了新的心理和行为特征。近年来功能性磁共振成像研究发现,突显网络和默认网络等网络中的一些核心脑区都参与了社会排斥各阶段的情绪和认知加工过程。未来研究应以需要威胁时间模型为基础,以脑网络方法为手段,探索社会排斥神经机制,预测排斥后的心理和行为反应模式。

  • 右腹外侧前额叶对高抑郁水平成年人社会情绪调节的作用:一项tDCS研究

    分类: 心理学 >> 心理学其他学科 提交时间: 2018-10-26 合作期刊: 《心理学报》

    摘要: 已有的经颅直流电刺激(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 tDCS)研究证明, 右腹外侧前额叶(right ventrolateral prefrontal cortex, RVLPFC)是社会情绪调节的重要脑区, 激活RVLPFC可显著降低人们对社会性负性情绪体验的强度。社会功能受损是抑郁症患者或抑郁倾向人群的重要特征之一。该群体对社会排斥的敏感性高, 且对负性社会情绪体验的情绪调节能力降低。在本研究中, 我们采用外显的情绪调节任务, 研究了高、低抑郁水平的两组成年人被试在RVLPFC接受阳性tDCS后其情绪调节能力的改变。结果表明, 虽然采用tDCS激活RVLPFC可帮助被试通过情绪调节(认知重评)减弱负性情绪体验, 但高抑郁水平被试的负性情绪强度下降程度明显小于低抑郁水平被试。另外本文还发现, 与源于个人的负性情绪相比, tDCS效应对源于社会的负性情绪(即社会排斥)更强。本研究是采用电或磁刺激提高抑郁人群社会情绪调节能力的首次尝试。实验结果表明, 高抑郁水平成年人的RVLPFC仅通过单次、短时间(34 min)的tDCS激活, 其情绪调节能力并未得到显著提升。这提示对抑郁倾向群体或抑郁症患者的干预或治疗需要多次施加tDCS。

  • 运营单位: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
  • 制作维护: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知识系统部
  • 邮箱: eprint@mail.las.ac.cn
  • 地址:北京中关村北四环西路33号
招募志愿者 许可声明 法律声明

京ICP备05002861号-25 |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1489号
版权所有© 2016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