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教促学:学习者自我生成教学对学习的影响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心理科学进展》

    摘要: 自我生成教学(Learning by non-interactive teaching)指学习者在知识学习过程中转换角色, 将自己所学知识以知识传授者角色讲解给其他人听。提取练习假设、生成性学习假设和社会临场感假设分别从记忆巩固、生成性认知加工和社会临场感视角对学习者自我生成教学的积极作用进行了解释。汇总相关研究发现, 自我生成教学的不同实施方式促进学习的效果不同, 其中, 以有教者形象的口头形式(如:视频)自我生成教学相比于重复学习、提取练习等简单学习任务可以有效提高学习者的即时理解、即时迁移、延迟理解和延迟迁移成绩, 可能是更优的实施方式。而以无教者形象的口头形式(如:仅语音)或书面形式(如:文本)自我生成教学对学习成绩的积极影响较微弱。多媒体学习认知理论可能补充解释不同实施方式促进效果的差异。自我生成教学的学习者还可以体验到更高的动机和愉悦感并愿意在教学时投入更多的心理努力。未来研究需要在检验并整合理论、确定边界条件、优化自我生成教学等方面进一步探讨。

  • 视频教学中教师的眼神注视能否促进学习?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心理科学进展》

    摘要: 教师的眼神注视是在视频学习中重要但易被忽视的元素。以往理论存在两种对立的观点:其中准社会交往理论和社会代理理论支持教师的眼神注视促进学习; 而基于多媒体学习认知理论与认知负荷理论认为教师的眼神注视会阻碍学习效果。通过汇总以往实证研究得出如下结论:首先, 教师的眼神注视对学习效果具有小的促进效应, 即教师的眼神注视能够促进学习者的保持成绩(d保持 = 0.41)和迁移成绩(d迁移 = 0.39); 其次, 在主观体验上, 教师的眼神注视对准社会交往也具有小的促进效应(d准社会交往 = 0.35), 而教师的眼神注视对认知负荷影响十分微弱(d认知负荷 = -0.02); 最后, 在对学习材料的注意加工上, 教师的眼神注视总体上影响比较微弱(d注视时间 = 0.06, d首次注视时间 = -0.15)。未来研究需要对不同注视类型、先前知识经验、学习材料性质以及认知神经方法进一步探究。

  • 教师的存在能否促进视频学习?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心理科学进展》

    摘要: 随着网络教学和视频学习的普及, 近期大量研究关注视频学习过程中教师角色的作用。真人教师对学习的作用存在不同的理论解释:准社会交往理论、社会存在理论和社会代理理论支持真人教师能够促进学习; 而多媒体学习认知理论、认知负荷理论等则认为教师的存在会阻碍视频学习。汇总以往实证研究发现:第一, 教师对视频学习效果有比较弱的促进效应, 这主要体现在保持测验(d = 0.23)和迁移测验(d = 0.1)中; 第二, 教师对视频学习主观体验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学习感知(d = 0.49), 学习兴趣(d = 0.5)和学习满意度(d = 2.21)上, 显示中等及大的效应; 第三, 教师的存在会降低学习者对视频学习材料的注视时间(d = -2.02)。未来研究仍需要从真人教师呈现方式、学习者特征、学习材料特征以及测量方式等方面加以探讨。

  • 网络游戏中化身参照的加工优势:来自行为与ERPs的证据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7 合作期刊: 《心理学报》

    摘要: 采用R/K范式和事件相关电位技术(ERPs)分别从加工结果和加工过程考察网络游戏中化身参照的加工优势。实验1采用R/K范式比较40名玩家在不同参照条件下的记忆成绩。结果发现:化身参照的总再认正确率、R反应再认正确率和辨别力d'都显著优于他人参照, 初步证实化身参照的记忆加工优势。实验2借助ERPs内隐地考察网络游戏中20名玩家的化身参照在加工时间进程上的神经机制。结果发现:加工化身名字比熟悉他人名字诱发更大的P2 (160~260 ms)和P3 (370~600 ms)波幅, 比外国熟悉他人名字的P3潜伏期更短。结果表明, 相比较其他信息, 玩家不仅能够迅速注意到化身相关信息, 还对化身相关信息进行了更加精细和深入地加工。综上所述, 无论是记忆结果还是加工时间进程, 都存在网络游戏中的化身参照加工优势。

  • 以教促学:学习者自我生成教学对学习的影响

    分类: 心理学 >> 教育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2-12-05

    摘要: 自我生成教学(Learning by non-interactive teaching)指学习者在知识学习过程中转换角色,将自己所学知识以知识传授者角色讲解给其他人听。提取练习假设、生成性学习假设和社会临场感假设分别从记忆巩固、生成性认知加工和社会临场感视角对学习者自我生成教学的积极作用进行了解释。汇总相关研究发现,自我生成教学的不同实施方式促进学习的效果不同,其中,以有教者形象的口头形式(如:视频)自我生成教学相比于重复学习、提取练习等简单学习任务可以有效提高学习者的即时理解、即时迁移、延迟理解和延迟迁移成绩,可能是更优的实施方式。而以无教者形象的口头形式(如:仅语音)或书面形式(如:文本)自我生成教学对学习成绩的积极影响较微弱。多媒体学习认知理论可能补充解释不同实施方式促进效果的差异。自我生成教学的学习者还可以体验到更高的动机和愉悦感并愿意在教学时投入更多的心理努力。未来研究需要在检验并整合理论、确定边界条件、优化自我生成教学等方面进一步探讨。

  • 运营单位: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
  • 制作维护: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知识系统部
  • 邮箱: eprint@mail.las.ac.cn
  • 地址:北京中关村北四环西路33号
招募志愿者 许可声明 法律声明

京ICP备05002861号-25 |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1489号
版权所有© 2016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