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选择的条件: 张卓
  • 反社会人格障碍的神经生物学基础及其司法启示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心理科学进展》

    摘要: 反社会人格障碍(Antisocial Personality Disorder, ASPD)是一种漠视或侵犯他人权益的普遍行为模式, 是与犯罪关联极高的精神障碍。ASPD的形成受基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 表现为神经递质和激素系统的紊乱, 以及自主神经系统活跃程度和大脑结构与功能的异常。上述神经生物学因素可能导致ASPD患者表现出执行控制障碍、情绪功能障碍、无视惩罚信息和奖赏偏好等特点。神经生物学研究的证据为ASPD罪犯的循证矫治、风险评估、定罪量刑等司法实践提供了启示。建议未来从神经生物学角度对ASPD的诊断分类标准、治疗方法和影响因素等方面开展研究。

  • “忽冷忽热”的杏仁核:与攻击相关的重要核团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心理科学进展》

    摘要: 攻击是有意对他人造成直接伤害的行为,可以分为反应性攻击和主动性攻击。攻击行为的发生有其神经生理基础,作为情绪加工和学习的关键脑区,杏仁核与攻击有着密切的关联。战斗-逃跑机制模型、暴力抑制机制模型和恐惧功能障碍假说强调了杏仁核对于攻击的重要性。表现出攻击或暴力行为的群体存在杏仁核的结构缺陷和功能障碍,其中功能障碍有两种相反的异常表现:在具有反应性攻击表现的高危人群中,杏仁核对威胁性刺激的反应增强(“热”反应);而以主动性攻击为主的人群如带有冷酷无情特质的精神病态人群,会表现出对威胁性刺激以及他人痛苦情绪线索的杏仁核反应减弱,以及在恐惧条件学习和道德决策的过程中杏仁核的激活不足的现象(“冷”反应)。这些功能障碍损害了个体在威胁反应、共情能力、惩罚回避以及道德决策等方面的正常水平。未来研究需人群研究和过程研究并举,关注杏仁核子结构的功能,探究攻击的神经网络基础,并探索有效的暴力防治干预手段。

  • 运营单位: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
  • 制作维护: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知识系统部
  • 邮箱: eprint@mail.las.ac.cn
  • 地址:北京中关村北四环西路33号
招募志愿者 许可声明 法律声明

京ICP备05002861号-25 |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1489号
版权所有© 2016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